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迴環的美。
但是,為甚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v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v v 書湖陰先生壁 v [宋]王安石 v 茅簷常掃淨無苔(tái), v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vv [唐]李益 v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v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v v 在這首詩裡,「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像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vvv
v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v 這裡「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v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預習第二課
v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v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他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vv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v搜韻 平水韻 總目 https://sou-yun.cn/QR.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