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史料:正德九年明武宗的「罪己詔」(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我到北京已有50多年,故宮不知去了多少次,故宮是我的學堂,故宮給予我的實在太多了,單是我在故宮看到的那些書畫名跡,就是永遠值得回味和咀嚼的,但我現在要說的是有關故宮的兩樁歷史事實和兩件文獻資料。

  一、正德九年明武宗的「罪己詔」

  記得是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時期,可能是1967年或1968年,我的家鄉無錫前洲鎮馮巷,在興修水利,挖河,平整土地時挖出了一個明代的棺材,裡邊屍體未腐,衣服完好如新,但死者的腦袋是用泥塑後配上去的。可見當時是被殺頭的。死者的胸前掛有一個黃布口袋,袋裡裝著幾份文書,我的侄子馮有責拿了一份,非常完整,他寄給了我。我一看是木刻版黃紙印刷的,共兩張。第一張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云云,第二張末尾有「京本謄黃」四個大字,年份是「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一份明正德皇帝的「罪己詔」(見圖一)。「罪己詔」這個名詞早就聽說過,在小說戲劇裡也都寫到過,但從未見過實物。我一看內容,是因為乾清宮失火被焚,因而皇帝下「罪己詔」大赦天下。這件東西與故宮有關,但查有關故宮的資料,卻未查到乾清宮失火的記載。因事關故宮,我就想把這件「罪己詔」交給故宮,一位朋友給我拿去後,隔了一段時間來回我說,故宮在運動中(「文革」)亂得很,根本沒有人管這事,還是還你罷。所以又給我拿了回來,但他說,這份材料紙已很爛,所以幫我託裱了一下。這當然更好了,但我拿來一看,卻「託」掉了很多字,原本紙雖有點爛,但文字很全,只有個別幾個字丟失,經託裱後卻丟失了好多字。當時正在「文革」高潮中,有幾個人還能重視這些歷史資料,能幫我「託」一下已經是很難得了。何況也多虧這次託裱,所以我一直收藏到上世紀末也未曾損壞。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第一歷史檔案館開會,參加原無錫國專老校長唐文治在前清時期的全部駐外日記的捐贈儀式。在座談時我想起了這份「罪己詔」。我說這份「罪己詔」與故宮有關,如果檔案館願意收藏,我可捐贈給檔案館。檔案館的領導非常重視此事,不久就來鄭重地拿去了,還在報刊上發了消息,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年代最為久遠、保存完好的『罪詔』實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罪己詔」長134釐米,高58釐米。雖然歷史記載常記載皇帝下「罪己詔」之事,但從未有實物留下來,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這份「罪己詔」雖然是「京本謄黃」,即據京城裡皇帝頒布的「罪己詔」的翻刻本,但這是遵官方的指令照原樣印的,因為要頒布全國各地,只可能由地方上照京本翻刻翻印,這樣才能及時傳達。就是這樣,可能還延緩了很長一段時間,以至於這個原本是該殺的罪人,如按「罪己詔」大赦的條例,該在赦免之列。但當「罪己詔」到時,人頭早已落地了,腦袋還可能拿去示眾了,所以只好用個泥塑腦袋配上。胸前再給他帶上幾份「罪己詔」,以便他去見閻王時好說明他原該赦免,「罪己詔」來得晚了,所以「屈」死了。

  因為誰也未見過「罪己詔」是什麼樣子,我除了將檔案館為我拍的照片登出來外,還將「罪己詔」的文字摘錄一些,以供欣賞,「罪己詔」本身,當然是研究故宮歷史和明史的一份重要史料。

  下面就是「罪己詔」的摘文,仍依「罪詔」的原格式錄寫。其中有缺損處就用「□」代借。文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恭承天命,統治萬民,夙夜□□,恪遵祖訓,惟以敬天勤民為首務,期在□□……顧以宴安易溺,舉措有乖,未合天心,致生災變,五行衍□□□蜚蝗,雷霆雨雹之非時,地震天鳴之迭見,水旱相繼,饑饉□□,□民困窮,盜賊充斥,兵馬之調發,驟動遠近,芻粟之轉輸,役及婦女,疲羸飢殍,填黍□□,□鬥死亡,身膏草野,勤勞或未盡甄賞,義烈或未盡褒揚,邑井蕭條,室廬焚蕩,□□□□寄命,歸者無所安居,加之奸吏舞文,貪官贖貨,優恤之旨每下,而廢格不行,蠲免□□□□,而催科如故。朕處深宮之中,念慮有所未周,見聞有所未及,以致民隱不能□□□□不得下流,官民乖隔,道路怨諮,禍變可虞。

  上天示警,乃於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復有乾清宮之災。累朝經營,一旦煨盡,望之蹙額,言之痛心。九廟震驚兩宮憂切,凡我臣民,罔不疑懼,咎徵所自,實在朕躬,已齊心虔禱於天地宗廟社稷山川,跼蹐敬畏,□□□新,復諭令群臣同加修省,極陳時政,冀以消彌禍端,仰答天譴,尤念天之視聽,皆自我民,民心獲安,天意乃順。特稽舊典,用布新恩,惠此下民,固我邦本,將以延宗社萬萬年無疆之休。所有寬恤事宜,條列於後:

  一、自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有犯,除謀及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者不赦外,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鹹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以下略去二十五條)

  內外文武官員住俸戴罪者,悉皆宥免,照舊關支管事。

  於戲!天惟顯思,仁愛實存於譴告,民亦旁止,子惠必先於困窮,惟德政之交修,庶天人之協應。播告中外,鹹使聞知。

  皇 帝

  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

  以上就是這份「罪己詔」的大概。值得重視的是「罪詔」開頭說到的社會情況,如「水旱相繼,饑饉□□,□民困窮,盜賊充斥」「芻粟之轉輸,役及婦女,疲羸飢殍,填黍□□,□鬥死亡,身膏草野」「邑井蕭條,室廬焚蕩」「奸吏舞文,貪官贖貨」等,這些描寫,要不是出自皇帝老子之口,定被判成誹謗叛逆之罪,現在在「罪詔」裡布告天下,可見它的真實性是無疑的了。

  乾清宮火焚,皇帝下「罪己詔」,在當時當然是朝野震驚的頭等大事,可是我檢索《明史·武宗本紀》,只檢到正德九年正月「庚辰,乾清宮災」六個字,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下「罪己詔」之事連影子也沒有。到十二月則有「十二月甲寅,建乾清宮,加天下賦一百萬」。再檢索《明武宗實錄》卷108有「乾清宮火」條,倒值得一讀,此條說:

  上自即位以來,每歲張燈為樂,所費以數萬計。庫貯黃白蠟不足,復令所司買補之。及是,寧王、宸濠別為奇巧以獻,遂令所遣人入宮懸掛,傳聞皆附著柱壁,輝煌如晝。上復於宮廷中依簷設氈幕而貯火藥於中,偶勿戒,遂延燒宮殿,自二鼓至明俱盡。火勢熾盛時,上猶往豹房省視,回顧光焰燭天,戲謂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煙火也。

  原來逼他下「罪己詔」,又耗費人民一百萬兩的一場大火災,他當時卻高興得說「是好一棚大煙火」。

  這就是在這件「罪己詔」背後的真實歷史。

  二、天聰七年孔有德的《乞降疏》

  我在研究曹雪芹家世時,先是找到了《五慶堂遼東曹氏宗譜》,在這個《宗譜》裡看到了曹雪芹上祖的籍貫是奉天遼陽,後來又找到了大量史料證實了這一點。在搜檢史料的過程中,我意外地從民國二十四年印行的《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十周年紀念·文獻特刊》上,看到了《天聰七年元帥孔有德、總兵耿仲明遣官乞降疏》的滿文本照片,編號為「甲字第一號」。奉命投送這份《乞降疏》的是曹紹中,是《五慶堂遼東曹氏宗譜》上的人物,是曹雪芹的堂房老祖宗。我查《清太宗實錄》卷十四,天聰七年癸酉條說:

  孔有德、耿仲明等,自鎮江遣副將曹紹宗(中)、劉承祖等,奏報起程日期。上命督修岫巗、攬盤、通遠堡三城。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三貝勒率兵迎之。

  《清太宗實錄》裡的這段記載,正與這份《乞降疏》相合。《乞降疏》是滿文(見圖二),其漢譯文字是:

  總提兵大元帥孔有德、總督糧餉總兵官耿仲明為直陳衷曲,以圖大業事;照得朱朝至今,主幼臣奸,邊事日壞,非一日矣!士兵鼓譟,觸處皆然,非但本師如此也。前奉部調西援,錢糧缺乏,兼沿途閉門罷市,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氣吞聲,行至吳橋。又因惡官把持,以致眾兵奮激起義。遂破新城,破登州,隨收服各州縣。去年已有三次書札,全未見復,始知俱被黃龍在旅順所截奪。繼因援兵四集,圍困半載,彼但深溝高壘,不與我交戰。彼兵日多,我兵糧少,只得棄登州而駕舟師,原欲首取旅順為根本,與汗連合一處,誰知颶風大作,飄至廣鹿島(大連海中)。本師即乘機收服廣鹿、長山、石城諸島,若論大海,何往不利?要之終非結局。久仰明汗網羅海內英豪,有堯、舜、湯、武之胸襟,無片甲只矢者,尚欲投汗以展胸中之偉抱;何況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備,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此出於一片真熱心腸,確實如此。汗如聽從,大事立就,朱朝之天下,轉瞬即汗之天下。是時明汗授我何職,封我何地,乃本帥之願也。特差副將劉承祖、曹紹中為先客,汗速乘此機會,成其大事,即天賜汗之福,亦本帥之幸也!若汗不信,可差人前看其虛實如何。本帥不往別地,獨向汗者,以汗之高明,他日為成大事,故效古人棄暗投明也。希詳察之!為此合用手本,前投明汗駕前,煩為查照來文事理,速賜裁奪施行。須至手本者。

  天聰七年(崇禎六年)四月十一日

  《清史稿·列傳二十一孔有德傳》說:「有德等退屯雙島龍安塘,食盡,遣所置遊擊張文煥,都司楊謹,千總李政明,以男婦百人泛海至蓋州。蓋州戍將石國柱、雅什塔護使謁上,具言有德等舉兵始末,且請降。上諭范文程、羅什、剛林預策安置。有德等復遣所置副將曹紹中、劉承祖等奉疏,言將自鎮江登陸。上命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帥師迓之。朝鮮發兵助明師,要有德等鴨綠江口。濟爾哈朗等兵至江岸,嚴陣相對,敵師不敢逼,有德等舟數百,載將士、槍炮、輜重及其孥畢登,三貝勒為設宴,上使副將金玉和傳諭慰勞。後金太宗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六月,有德、仲明入謁。上率諸貝勒出德盛門十裡至渾河岸為設宴,親舉金卮酌酒飲之,賜蟒袍、貂裘、撒袋、鞍馬,有德、仲明亦上金銀及金玉諸器,彩緞、衣服。越二日,復召入宮賜宴,授有德都元帥、仲明總兵官,賜敕印,即從所署置也。」

  按孔有德率部降後金(包括曹雪芹堂房老祖宗曹紹中及其子曹德先等)事在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地點是在瀋陽,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首尾還有12年,也即是在清順治建國前12年,可算是歸降較早的了。但比起曹雪芹的直系六世祖曹世選、五世祖曹振彥來說,還是晚了12年。曹振彥是天命六年降金的,比起曹紹中來,更早得很多。後來曹紹中的兒子曹德先等一直跟隨定南王孔有德入駐廣西桂林,直到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七月初七日,南明李定國率部攻破桂林,孔有德放火自焚,曹德先全家三百餘口都一併燒死,事後清皇朝褒獎,賜葬河北淶水縣張坊鎮沈家庵村鐵固山陽玉蟒河西。此故址至今尚在,我於上世紀70年代曾連續去調查6次。此處就是河北省有名的風景區十渡。

  通過這份《乞降疏》,不僅反映出清建國前明金戰爭的許多實況,也反映出了曹雪芹堂房老祖宗當時的狀況,實際上曹雪芹本房老祖宗和堂房老祖宗(曹紹中一房)都是很早就歸附後金的,而且他們都是在遼陽。

  現在這份珍貴的《乞降疏》原件,應該仍保存在故宮的檔案館。

  馮其庸

相關焦點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正德皇帝也是被黑最慘的一個皇帝,一個從小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人,又崇尚武力怎麼可能暴斃?就是因為從土木堡事變後文官集團已經凌駕於皇權和武將之上了,正德想重掌朝政重用武將那就觸犯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遭受暗算害死!
  • 明武宗為了玩樂修建豹房,他去世後,這裡被用來做什麼
    但不管怎麼說,明武宗為了玩樂修建豹房,的確是真的。明武宗寵信宦官劉瑾,劉瑾為了討好他,「日進鷹犬、歌舞、角牴之戲,導帝微行。」為了有更多時間去玩樂,不再面對嘮叨的大臣,明武宗就決定修建豹房。正德二年,豹房正式開始修建,於正德七年落成。當然供皇帝玩樂的地方,不能直接叫豹房這麼粗魯,所以豹房也有個像樣的大名,叫做「騰禧殿」。
  • 豹房是什麼,為什麼明武宗要住進豹房?
    明武宗建造豹房之後,江彬更是幫忙物色民間美女,有一次江彬在明武宗面前鼓吹革職軍官馬昂之妹馬姬貌美如仙,明武宗不顧其有身孕命其進入豹房。正德三年明武宗乾脆直接住在皇城西北的豹房,每日縱慾玩樂,正德十六年死在豹房之內,年僅31歲。
  • 正德皇帝為何偏要住豹房、封自己為將軍?普通人難以理解
    正德皇帝為何偏要住豹房、封自己為將軍?本文就帶大家透過這些表面現象去探究一下明武宗為何要做出如此的另類行徑。 所以說,「豹房」是明武宗朱厚照用作豢養猛獸和辦公的綜合體,當然,根據史料記載,「豹房」遠遠不止這兩個作用,明武宗在這裡幹下的荒唐事也不僅僅和猛獸有關。
  • 故宮展傳世弘治、正德瓷器精品 多半系首次公開
    正德孔雀綠釉青花魚藻圖盤 杜洋 攝故宮展傳世弘治、正德瓷器精品 多半展品系首次公開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對比系列展之三——「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29日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展廳開幕
  • 明武宗暴死之謎:年僅三十一歲,正值壯年,為何卻突然駕崩
    作為明朝歷史上第十位皇位,後世對明武宗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人指責他貪玩荒唐,也有人稱讚他特立獨行。關於明武宗之死,甚至有些人認為是文官集團的陰謀,那么正值壯年的明武宗,為何突然駕崩了呢?一、南巡之爭正德十四年三月,明武宗在江彬等人的挑唆下,下詔打算南巡,結果遭到了百官的反對。先後有107位官員向皇帝上書,極力反對南巡。明武宗龍顏大怒,命錦衣衛將這些官員逮捕,然後罰他們在午門前跪地五日。
  • 明朝最有爭議的皇帝——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呢,有人說他不好 荒淫無道;當然也有人說他幹的不錯,只是熱愛自由。總而言之,他的評價非常兩極分化。正德皇帝作為弘治皇帝唯一活著的兒子,所以他就是天生的皇位繼承人,弘治18年桃老爹死了以後,他就當上了皇帝,當年只有15歲。明武宗跟大臣們的關係不好,可能這也是他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的原因,畢竟史書是文官們寫的。說他不好的原因,第一個,他不住在皇宮大內,要住在豹房。第二個,寵幸宦官,比如八虎。
  • 正德皇帝整天住在豹房不回皇宮,不為享樂,而是心底深藏一段痛楚
    正德皇帝朱厚照,廟號明武宗,是明朝的第十個皇帝。正德皇帝生於1491年,卒於1521年,只活了短短三十歲,1505年他14歲時繼位登基,當了十六年皇帝。正德皇帝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卻是明朝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之一,從古到今,他一直是各種野史逸聞和戲曲演義的最熱門的角色之一。
  • 明武宗要求南下遊玩,遭到了反對,懲罰了107位大臣
    就在正德15年的時候,明武宗他親自帶著軍隊南下要討伐寧王,在叛亂被平定了後,就開始回京,當他們在路過清江浦的時候,明武宗突然有了興趣,想要劃小船去到池中間要撈魚。但是卻發生了一起意外,就是明武宗乘坐的船不穩,他就直接掉到了水裡面。
  • 先正史評:生得憋屈,死得憋屈,正德帝朱厚照為何爭議滿身?
    有人看到的是一個銳意進取、英明神武的明武宗。作為大明最後一個御駕親徵的帝王,朱厚照南巡平定寧王叛亂,北徵更是一舉擊敗小王子部,令其此後十餘年間再不敢犯邊,史稱為「應州大捷」。活得憋屈,毀於文官之筆的正德帝眾所周知,明朝有一股子歪風,叫「騙廷杖」。當然,在洪武、永樂年間時,文官沒有膽子這麼幹,因為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這爺倆都不憚於殺人。
  • 以拍馬屁見長的嚴嵩,為何得不到正德的寵信,熬到嘉靖時期才出頭
    為什麼嚴嵩不受明武宗重用,嘉靖卻要對他委以重任呢?因為這兩個皇帝行事風格完全不同。下面我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 一.正德皇帝時期1.正德的喜好正德皇帝喜歡武術,好遊樂。宦官劉瑾投其所好,每天進獻歌舞,角鬥等把戲,獲得了正德皇帝的信任。以劉瑾為首的宦官,把持了朝政,權傾朝野。正德年間,朝綱敗壞,國力開始下降。此時嚴嵩才剛剛為官,年僅25歲資歷尚淺,也沒有擔任要職,所以正德也看不到寂寂無名的嚴嵩。想要在朝廷升官進爵,需要熬幾十年甚至更久。
  • 正德皇帝死後,繼位的為何是朱厚熜?
    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應該是最會玩鬧的皇帝之一吧。從別具心裁的"豹房"到"別有用心"的發起"應州之役",再到走向末路的"江南之行",正德皇帝的所作所為可堪稱"最會玩鬧"的皇帝中的典型代表。
  • 明武宗:應州大捷注水?別光看陣亡人數,倒是分析下戰術
    序言:作為正德年間唯一一次,同時也是明朝最後一次的帝王御駕親徵案例,由明武宗朱厚照親自策劃且戰勝蒙古「達延汗」的「應州大捷」,勢必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明史·外國八韃靼》  也正是「達延汗」的這些戰績,才造成了很多人認為這場「應州大捷」應該是注水了,戰爭結果並不真實,甚至還有可能是失敗了,只是明武宗在吹牛。
  • 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一)
    結束了弘治篇的內容展示,今天咱們一起來看《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此尊與本書圖版159明正德青花應龍紋出戟尊造型相同,大小相若,僅紋飾有別。
  • 楊廷和的陰謀——文官集團竟聯合謀害抹黑正德皇帝朱厚照
    想有番作為的,要麼像明孝宗一樣乖乖聽話,要麼像明武宗一樣甩開這些包袱。但是代價就是被掌握話語權的文官們瘋狂抹黑。明武宗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天性愛自由,有尚武的風氣。因此當上皇帝之後實在是受不了那些文官的處處挾制。於是就想方設法的想要擺脫他們。而要擺脫文官的桎梏,首先要擁有軍事自主權。朱厚照有了目標之後就開始尋找機會。終於。
  • 臺北故宮「平定臺灣圖」首現大陸
    N本報記者 李熙慧/文 林丹/圖 本報訊 一位年逾九旬的臺灣老者,為了幫助國內學者研究福建水師歷史,不辭辛苦,三個月內六次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查找史料。他贈送給國內學者的139份有關清代海防的珍貴史料,呈現了清代福建水師嚴密完備的海防體系,以及清代歷代皇帝對閩省海防、臺海防衛的重視。
  • 正德皇帝沒鑄過錢?那「正德通寶」是哪來的?
    看到正德通寶銅錢上的「正德」二字,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是明朝有個正德皇帝,那鑄造的時間應該是明朝中期。但實際上據文瀚樂拍所知,真品的正德通寶最初鑄造於明末清初時期,後來民國年間也有鑄造,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要從正德皇帝的人品談起。
  • 故宮進入展覽「黃金期」 趙孟頫書畫、《千裡江山圖》相繼亮相
    9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將《千裡江山圖》布置到展櫃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進入展覽「黃金期」。  作為故宮博物院2017年的年度大展,備受關注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將於15日在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開展。展覽以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為中心,旨在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展覽共展出文物86件套,中間將於10月30日換展。  據介紹,《趙孟頫書畫特展》已於6日在武英殿書畫館開展,將先後展出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的100餘件珍貴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