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26] 此處原文是intérêt pour le monde。「intérêt」通常的意思是「興趣」,而且,從字面上來看,intérêt pour le monde可以轉寫為「être entre le monde」、「être parmi le monde」甚或「être au monde」,所以我們把「興趣」和「在世之在」這兩層意思合成了「陶然在世」。在這個如此核心的關節點上,正可以看出梅洛-龐蒂(intérêt pour le monde)和列維納斯(désintéressement)二人的旨趣之迥異。——中譯註
[27] 需留意「facticité」(實際性)與上文的「fait」之間的關聯。——中譯註
[28] 《笛卡爾沉思》法譯本,第33頁。——作者原注。德文本作「stumme Erfahrung」。中譯文請參考《笛卡爾式的沉思》(張廷國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第53頁。——中譯註
[29] 請參考讓·華爾「實在論,辯證法與謎」(Réalisme, dialectique et mystère)一文,此文收錄於l』Arbalète雜誌第6期,1942年秋出版,原書未標註頁碼。——作者原注
[30] 「Das Erlebnis der Wahrheit」,《邏輯研究》,第一卷,第190頁。——作者原注
[31] 沒有什麼絕然明見性,《形式與先驗的邏輯》第142頁中大致如此說道。——作者原注
[32] 參見《純粹理性批判》B275。——中譯註
[33] 出自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之第五沉思,原文作「verae et immutabilis naturae」,請參考C. Adam及P. Tannery主編的《笛卡爾著作集》第VII卷,Vrin出版社,巴黎,1996版,第64頁。——中譯註
[34] 該詞在(胡塞爾)手稿中很常見。這個觀念在《形式與先驗邏輯》中(第184頁及以下)就已經出現了。——作者原注
[35]《第六笛卡爾沉思》(未發表)。——作者原注
[36]《第六笛卡爾沉思》(未發表)。——作者原注
[37]《知覺現象學》全書正是以「關係的結點」這一說法收尾的:「人不過是關係的結點,對人來說,重要的就僅僅是關係」。此說法出自《小王子》的作者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所著的《戰鬥機飛行員》(Pilote de guerre,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42年,p. 171 et 174)一書。——中譯註
[38] 「現象學回返到自身」,(胡塞爾)手稿中如此說到。——作者原注
[39] 這一說法我們借自G. Gusdorf,目前他被囚禁在德國戰俘營。不過,Gusdorf當初對此詞的用法和我們在這裡的用法或許並不相同。——作者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