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現象學》前言【下】

2021-03-02 現象學

注釋:

[26] 此處原文是intérêt pour le monde。「intérêt」通常的意思是「興趣」,而且,從字面上來看,intérêt pour le monde可以轉寫為「être entre le monde」、「être parmi le monde」甚或「être au monde」,所以我們把「興趣」和「在世之在」這兩層意思合成了「陶然在世」。在這個如此核心的關節點上,正可以看出梅洛-龐蒂(intérêt pour le monde)和列維納斯(désintéressement)二人的旨趣之迥異。——中譯註

[27] 需留意「facticité」(實際性)與上文的「fait」之間的關聯。——中譯註

[28] 《笛卡爾沉思》法譯本,第33頁。——作者原注。德文本作「stumme Erfahrung」。中譯文請參考《笛卡爾式的沉思》(張廷國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第53頁。——中譯註

[29] 請參考讓·華爾「實在論,辯證法與謎」(Réalisme, dialectique et mystère)一文,此文收錄於l』Arbalète雜誌第6期,1942年秋出版,原書未標註頁碼。——作者原注

[30] 「Das Erlebnis der Wahrheit」,《邏輯研究》,第一卷,第190頁。——作者原注

[31] 沒有什麼絕然明見性,《形式與先驗的邏輯》第142頁中大致如此說道。——作者原注

[32] 參見《純粹理性批判》B275。——中譯註

[33] 出自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之第五沉思,原文作「verae et immutabilis naturae」,請參考C. Adam及P. Tannery主編的《笛卡爾著作集》第VII卷,Vrin出版社,巴黎,1996版,第64頁。——中譯註

[34] 該詞在(胡塞爾)手稿中很常見。這個觀念在《形式與先驗邏輯》中(第184頁及以下)就已經出現了。——作者原注

[35]《第六笛卡爾沉思》(未發表)。——作者原注

[36]《第六笛卡爾沉思》(未發表)。——作者原注

[37]《知覺現象學》全書正是以「關係的結點」這一說法收尾的:「人不過是關係的結點,對人來說,重要的就僅僅是關係」。此說法出自《小王子》的作者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所著的《戰鬥機飛行員》(Pilote de guerre,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42年,p. 171 et 174)一書。——中譯註

[38] 「現象學回返到自身」,(胡塞爾)手稿中如此說到。——作者原注

[39] 這一說法我們借自G. Gusdorf,目前他被囚禁在德國戰俘營。不過,Gusdorf當初對此詞的用法和我們在這裡的用法或許並不相同。——作者原注

相關焦點

  • 《知覺現象學》前言【上】
    注釋:[1]《知覺現象學》一書本為梅洛-龐蒂的博士論文。論文正文完成後,L. 布蘭史維克(Léon Brunschwicg, 1869-1944)教授請梅洛-龐蒂解釋書中所謂的現象學是什麼意思。正是應此邀請,梅洛-龐蒂寫作了這篇前言。——中譯註[2] 本譯文中,我們循學界慣例將「perception」統一譯作「知覺」。
  • 現象學方法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
    二、現象學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現象學對心理學的影響可謂廣泛、深入、持久。就廣泛而言,這種影響遍及西方各主要國家的心理學界。就深入而論,它的影響深入到諸如知覺、人格、心理治療和社會心理等心理學各個領域。
  • 哥德爾為什麼會對胡塞爾現象學產生興趣?
    在這種背景下,哥德爾看到胡塞爾的現象學恰好對於論證他的柏拉圖式的概念實在論的合理性和他始終推崇的抽象直覺的不可替代性有可能提供一種更嚴格的理論分析工具,也可以為尋求他的唯心主義哲學理想提供新的途徑。他從胡塞爾現象學中似乎找到了萊布尼茲哲學精神的延續,而胡塞爾超越萊布尼茲之處,正是哥德爾始終強調的對概念意義的澄清和對確定性的追求。
  • 成果推介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象學與神經科學對話中他心問題的...
    本項目成果《理解他心:現象學與神經科學的對話》是國內首項採用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交叉視域下開展的系統探索,與國際同行保持較高的對話水準。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創新之處:   首先,本研究在早期現象學先驅施泰因的同感現象學為指導,結合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技術,遵循自然化現象學的研究路徑,從實驗設計出發,將現象學的洞見「前載」(front-loaded)於實驗設計,開展了兩項關於社會性焦慮的實驗現象學研究,本研究發現在同感發生時主體的身體自主感(sense of agency)和擁有感(sense
  • 胡塞爾丨現象學的觀念
    C 現象學考察的第三階段 為了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明白現象學和現象學問題的意義,這裡又需要進行更深一個層次的考慮。   自身被給予性能夠伸展得有多遠呢?它是否被封閉在思維的被給予性中以及對它進行總體把握的本質直觀(Ideation)中呢?
  • 保羅·利科《從文本到行動》「詮釋現象學」
    由此,就已經預設了選擇現象學態度就是反對自然主義-客觀主義態度。所以,選擇意義就是整個詮釋學最普遍的先決條件。我們並不認為詮釋學比現象學更古老;甚至在18世紀詮釋學這個詞受到重視以前,就已經存在聖經注釋學和古典語文學,這兩者都表示「擁護意義」。
  • 現象學:基礎Phenomenology: The Basics第5章~第6章
    胡塞爾本人最終將他創立的那種現象學命名為靜態現象學。如果我們考察一些早期對知覺意向性和知覺與想像之間的關係的形成性分析,會發現他們都研究了意向的相關性,而沒有考慮到其起源和歷史性。客體的類型以及意向行為的類型被認為是現成可得的。然而,胡塞爾後來認識到,意向性的主體不僅僅只是理論構成的形式原則,正如他所說的,意向性的主體不是「同一性的死極」[1],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客體方面。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 現象學心理學與經驗的世界
    另一方面,來自經驗心理學的陣營似乎有更多的學者比哲學家對現象學心理學更感興趣。然而,專業的心理學家更多把現象學心理學看成他們的質性研究的一種方法論,而非胡塞爾所理解的那般。就其介於超越論現象學和經驗研究之間的現象學心理學的曖昧狀態而言,胡塞爾把現象學心理學更看作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基礎,而不僅僅是經驗心理學的方法論而已。在此脈絡下,經驗的世界這個概念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 梅洛-龐蒂:知覺藝術
    現象學表達一種預先假定卻又被抽象的反思所曲解的更基本的與世界的關係,可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問世之後,這門學科的基本意義就一直隱藏於諸如科學或傳統哲學的抽象知識的巨廈之下。從某種意義上說,梅洛-龐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將現象學方法應用於藝術的範式。因為,對他而言,這是一種更能成功體現人與存在的基本關係的藝術。
  • 現象學與質性研究的關係,你了解嗎?
    現象學作為一種哲學方法, 是在「朝向實事本身」的觀念指導下的方法應用。事實上, 由於現象學參與者在研究興趣、傾向、進路等方面的風格迥異, 現象學 (哲學) 方法在具體的含義和界定上, 是不盡相同的。[20]P1現象學方法當然重要, 但如果從根基上考察, 仔細考證是什麼導致了現象學的產生, 又是什麼成就了現象學, 就可以發現, 現象學觀念要遠比現象學方法更具基礎意義, 是現象學觀念使得現象學成為當下的現象學, 也正是這個觀念指導下的方法論, 成就了影響世界人文社科研究的現象學思潮。
  • 《精神現象學》的方法、結構與動力
    在精神現象學的視角下,當我們排除了一切預設的時候,顯現我們面前的研究對象只有意識本身。因此,精神現象學的「無預設」的研究只能從意識開始,而且要小心謹慎地防止黑格爾所說的「詭計」,即隨後自覺或不自覺地引入我們已經拒斥了的預設。在這個意義上,稱呼這種態度為「精神現象學還原」似乎也並無不可。現在,在我們面前呈現的就是意識。但不是在真正合乎其本性的存在方式之中的意識。
  • 意識之後的實在|萊布尼茨的微知覺理論是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萊布尼茨的「知覺」(perception)並非像通常用法那樣僅指感覺,他說:「在單純實體中所能找到的,只有這個,也就是說,只有知覺和知覺的變化。」[2]可見,知覺是單子的基本規定, 是指單子的一切精神狀態。這種知覺可分為兩類:一是有察覺和反省的知覺,即統覺(apperception),另一類就是無察覺和反省的微知覺。
  • 範梅南的實踐現象學及其意蘊——兼論翻譯之(不)可能
    範梅南先生的巨著《實踐現象學:現象學研究與寫作中意義給予的方法》中文版付梓之際,回顧翻譯中的艱辛、喜悅、頓悟與困惑,兩位譯者不由得在利科式的悵然若失中叩問自己:我們工作的成果能否不負先生重託?我們對於中英文語詞的拿捏與取捨能否將本書的真義傳遞給中國讀者?實踐現象學和現象學教育學的翻譯,歸根結底,是可能的嗎?
  • 現象學與唯識學
    但我們在這裡的興趣並不在於這前一次的唯識學復興運動,它將構成另一項研究的課題。我們更為關心的是第二次、即清末民初的唯識學復興運動。它與當時歐洲的時代精神並行不悖,尤其是與一門重要的意識理論和哲學運動的發生彼此呼應:現象學的意識理論和現象學運動。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
  • 教育現象學的迷誤與出路
    教育現象學已成為十多年來國內教育學界研究與關注的重要課題,但存在誤讀、誤解、誤用現象學基本精神的現象,一些研究不僅沒有真正堅持運用現象學的基本立場、獨特眼光和科學方法,反而跌入了迷途。
  • 現象學:我們的體驗就是真實的世界
    這聽起來似乎像是在不務正業,但正是這樣的實踐讓「現象學」成為了重要的學術領域。如果說此前的哲學研究強調系統性,強調歷史的脈絡和譜系,甚至強調前人的思想教條,那麼現象學因為關注個人主觀的親身體驗而有一種珍貴的輕盈感。這些現象學哲學同樣應用在藝術和建築理論中。在實踐中,阿爾瓦·阿爾託、路易斯·康、史蒂芬·霍爾、彼得·卒姆託,丹尼爾·裡伯斯金等建築師都深受現象學思想的引導。
  • 《精神現象學》筆記(一)全書內容簡述
    《精神現象學》的展開與發揮。(二)對顯現著的知識的描述黑格爾把精神現象學稱作「出場中的科學」,因此它的登場還只是現象,並不是真正實現、展開了的科學本身,是通向邏輯學的否定與肯定統一的道路(自我完成的懷疑主義)。但精神現象學必須要面對現象中的假象,克服種種懷疑乃至絕望,從中擺脫出來,向真正的精神出發。
  • 現象學作為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體論與認識論分析
    質性研究領域經常能夠見到「現象學」的影子,但定位不清:有人將現象學視為質性研究範式下的一種具體的研究取徑,[1][2][3]P14-16也有人認為現象學奠定了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4]筆者認為與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相比較,現象學對質性研究的方法論意義更為重要。[5]然而現象學對於質性研究的方法論導引具體是什麼?它如何發揮方法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