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七公子讀書。前面我們說了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子女,今天我們再來說說處於家庭關係中第一位的:夫妻,看看「夫妻」兩個字怎麼寫?
1、夫。「夫」的甲骨文是一個站立的人上面加了一橫,表示人頭上插著簪子。
這個簪子意義重大,它表示此人已經成年。因為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所謂20弱冠嘛,代表已經成年了。「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許慎《說文解字》中:「夫,丈夫也。」這裡的「丈夫」不特指女子的配偶,就是指成年男子,有男子漢的意味在裡頭。如範仲淹《漁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也用以特指女子的配偶,如《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夫曰寡。」
2、妻。先來看「妻」的甲骨文:
我乍看這個字的感覺用一個詞可以形容「風中凌亂」……我知道右邊的符號是「又」,表示手,也知道左邊下部的是個「女」字,但是我沒猜到左邊上部那三道豎起來的弧線是什麼?後來查閱資料才弄明白,這個符號表示頭髮……
一隻手抓住女子的長髮,會意為搶奪女子為配偶的意思。這個解釋我倒是能接受。因為古代確實有「搶婚」的做法。
大家若有意去了解一下就會發現,我國的傳統裡結婚時拜堂都是在晚上甚至夜裡,拜堂之後還有鬧洞房的習俗。這都跟搶婚風俗有關。
「妻」的本義就是男子的配偶。《說文》:「妻,婦與夫齊者也。」與夫齊,那顯然是指明媒正娶的嫡妻,納的妾不算。如《詩經·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現如今,「妻」泛指男子的合法配偶。
3、男。首先要感慨一下:「男」是個很實在的詞啊!不信請看:
這就是「男」的甲骨文,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右邊一個「耒」,耒是耕地的農具;左邊一個「田」,所以很明確,它的本義就是在田地裡耕作的壯年男子。可見古代耕田這種體力活都是由男人擔當的。小篆以後「耒」變為「力」。
班固《東都賦》:「女修織紉,男務耕耘。」,分工明確。「男」還可以特指兒子,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長恨歌》)。當然,「男」還是古代爵位名:公侯伯子男。
都已經說到這裡了,我們索性把「妾」也來看一看吧。
5、妾。「妾」的甲骨文下部是一個跪坐的女人(「女」),上部是一個「辛」。
「辛」是什麼?是刑刀!所以,「妾」會意為受刑的女子,它的本義是「女奴」。如《國語·晉語》「鄭伯嘉來納女、工、妾三十人。」《說文》中解,「妾,有罪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叫妾。
妾與妻的地位是相差很遠的。《禮記 · 內則》:「聘則為妻,奔則為妾。」 可見妻是明媒正娶的,妾就沒這樣體面了,所以妾不叫娶,叫做「納」。娶妻而納妾耳。《穀梁傳》更是明言:「毋以妾為妻。」
好啦,今天就說到這裡。咱們明天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