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害怕什麼?看完以後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2020-12-17 騰訊網

孩子最害怕什麼?

玩具丟失了?

還是好吃的沒有了?

比起打罵,孩子最害怕的事情還有這7件

都不是……

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

在孩子心中,你們才是最重要的。

多看看孩子擔心的這幾件事,

注意以後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排行榜TOP1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排行榜TOP2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排行榜TOP3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排行榜TOP4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排行榜TOP5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排行榜TOP6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排行榜TOP7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殊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

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相關焦點

  • 孩子最怕的是什麼?看完答案淚流滿面,別再傷害孩子了
    孩子最怕的是什麼?有人會說,孩子最怕父母不要自己;也有人說,孩子最怕父母失信;還有人說,孩子最怕父母偏心……這些都是孩子害怕的東西,而在一項"孩子最怕什麼"的測試中,結果顯示,孩子最怕的是"失面子",也就是被傷害自尊。看完答案,多少父母已經淚流滿面。
  • 毀掉一個孩子,就這樣對他傷害、傷害、再傷害······
    在家庭中,孩子如果犯了錯,有些家長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我家孩子曾對我說過:」媽媽,我的心已經碎成好多塊兒,我的心理陰影面積已經百分之九十九。我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記住這次錯誤以後不再犯,但用了錯誤的語言與孩子溝通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的心給傷害了。當語言成為一種暴力,每一句都像是利刃一樣,它對孩子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
  • 孩子看上昂貴的玩具,父母這種拒絕方式很容易傷害娃,可別再犯了
    導讀:孩子看上昂貴的玩具,父母這種拒絕方式很容易傷害娃,可別再犯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看上昂貴的玩具,父母這種拒絕方式很容易傷害娃,可別再犯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說媽媽我害怕,家長如何回應有講究,別讓你的話傷害了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事物,膽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有的孩子可能怕蟲子、怕打雷,或者是怕黑。當孩子對我們說「媽媽我害怕」時,家長的做法如果欠妥,可能會傷害到孩子。01孩子說媽媽我害怕,家長如何回應有講究,別讓你的話傷害了孩子!
  • 別再隨意嚇唬孩子,傷害遠比你想像的大
    別再隨意嚇唬孩子,傷害遠比你想像的大「父母的威脅會見效,關鍵是由於孩子有恐懼感。實際上人都是有恐懼感,但小孩子的恐懼感更明顯,由於她們處在柔弱的情況,對成年人的依靠更強當一個孩子聽見說爸爸媽媽不要她了,她會覺得深深地的害怕,當然會挑選聽媽媽的話。」
  • 孩子說媽媽我害怕,家長如何回應有講究,別讓你的話傷害了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事物,膽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有的孩子可能怕蟲子、怕打雷,或者是怕黑。當孩子對我們說&34;時,家長的做法如果欠妥,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孩子說媽媽我害怕,家長如何回應有講究,別讓你的話傷害了孩子!
  •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斷送孩子的前程
    >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停止空洞的說教  尊重是最好的辦法  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  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5、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 別再對孩子說這3句話,你以為是在逗孩子,事實上卻在傷害孩子
    導讀:別再對孩子說這3句話,你以為是在逗孩子,事實上卻在傷害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再對孩子說這3句話,你以為是在逗孩子,事實上卻在傷害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批評是教育,不是責備,為了孩子好就別再「一刀切」了
    文/囧爸育兒(專注於原創優質文章,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孩子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教育階段、心智不斷增長,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都應該隨著孩子的變化而變化。批評是教育,而不是對孩子的責備,為了孩子好,就別再「一刀切」了。
  • 不要傷害孩子
    孩子是上天賜予的天使,是我們生命的傳承和延續,不要傷害孩子。同事和我講起,她兩歲的兒子因誤食洗衣泡泡,送到醫院洗胃、治療,講到洗胃時孩子不停的哭鬧掙扎,我猛地制止她,不要說了,我受不了。是的,自從有兒子以後,我便受不了聽到孩子受傷害的消息,看不了孩子受傷流淚。
  • 做家長該知道的:孩子害怕,家長別再用「別怕」敷衍了
    所有人都一樣,內心裡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比如有的人害怕晚上獨自走路,有的人害怕雷聲,甚至有的人害怕氣球。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對於害怕更加敏感。當孩子對家長表達自己的害怕時,家長不要再泛泛的使用「別怕」來敷衍孩子了,若再加上不當的措施,孩子日後將會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威力大
    大麟子接著說「哥哥生氣了」,害怕地跑進了媽媽的懷抱。其實安迪沒有生氣,是大麟子自己想像的生氣。在孩子不好好吃飯,各種挑食的時候,家長就會說:「你要是再挑食,媽媽就生氣了。」當孩子哭鬧著要玩具時,家長就會說:「你再不乖乖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長此以往下去的話,以後孩子聽到別人說生氣了,就會從內心感到恐懼。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別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大
    孩子總有不聽話的時候,這時父母總會覺得很心累。於是,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會在孩子"任性"的時候用情緒威脅控制他們,比如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可是,這種做法到底合不合理呢?
  • 「媽媽,我聽話,別不要我」父母不要再對孩子恐嚇教育了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不聽話時,經常聽到有的父母用語言來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我不要你了。」「你再不聽話,把你扔進垃圾桶裡。」「你再哭,壞人來把你抱走。」孩子出生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的認知還不成熟,以為父母說的都是真的,自己不聽話,父母就會不要自己了,這樣讓孩子心理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孩子變得膽小,生怕惹父母不高興了,父母會不要自己了,孩子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心理,好像隨時就會被父母拋棄的感覺,這樣會造成孩子性格的抑鬱。
  • 孩子害怕的那個「鬼」,到底是什麼鬼?
    很多年前看過一個「海爾兄弟」的段子,大概是這麼說的,「小孩看見不乾淨的東西大人千萬別不當回事,朋友說小時候就看見兩個小人在空調上,和家裡人說空調上有兩個人,家人嚇得夠嗆,又是請大神又是請半仙兒的一頓忙活,可再問還是能看見兩個小人,後來因為這事兒把北京二環的房子賣了,搬到了外地,家具家電都不要了
  • 「媽媽,我害怕」家長別再一句「別怕」敷衍,消除不了孩子的恐懼
    朋友家的小圓圓今年5歲了,也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是個特別靦腆又害羞的小姑涼,有次給他講完故事,準備睡覺的時,忽然做起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害怕,我怕有小怪物來吃我」媽媽說,「別拍,怎麼會怪獸,那些都是假的,有什麼好怕的,趕緊睡覺。」
  • 傾聽孩子的講話,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足夠的耐心聽完孩子那些沒頭沒腦、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講話。孩子的敘述常常被父母用生硬的語言或找來的理由或轉換話題給打斷。我們常常沒有辦法讓自己成為孩子忠實的聽眾。在多子女家庭,孩子間互相對話,可以不要父母的參與。但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不聽孩子講話,孩子向誰去說呢?傾聽孩子講話時你自己就要像一個孩子。要想成為一名忠實的聽眾,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想像你就是孩子的朋友。
  • 當別人誇你孩子時,作為父母,別再用「謙虛」的回應來傷害孩子!
    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喜歡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但是,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他們常常會把這種喜悅隱藏於心而不願意說出來,他們往往認為孩子不能多誇,要謙虛一點,要收斂一點,這樣才不會驕傲。閨蜜家的女兒靈靈2歲多就會背誦近百首唐詩,三歲時便可流利說出《弟子規》,到了四歲時,甚至簡單的乘法算式都會計算。
  • 千萬不要對孩子做這三件事,再生氣也別做!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為了孩子好,但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尤其是生氣時的氣話,也如釘子一般扎進孩子的心。說從來都不朝孩子發火那簡直是奇蹟,我們沒法做到100%的好父母,但也求能做個60%的及格父母,別辜負了孩子對自己的一片真愛。
  • 這幾句傷害孩子的話,再生氣也不要說出口
    這非常危險,因為孩子會信任所有大人,包括陌生人。遇到心懷叵測的人時,孩子可能會不警惕,認為大人不會去做任何不好的事情。現在社會上一些兒童被拐騙、傷害,甚至性侵的案例中,許多都是熟人作案,更容易讓孩子喪失警惕心。正確的說法是,「你需要聽從父母的建議」。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並不是大人說的就一定是對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而父母的建議可以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