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小時候跟父親學成語,白駒過隙,我覺得太誇張了,時間會像馬跨越1條縫隙?現在才知道,14年其實就是一轉眼的工夫。
14年前(2006年),我在樂山日報副刊部當記者,接到採訪故宮國寶南遷樂山的任務後,先是走訪了市中區安谷鎮,聽當年給國寶釘木箱子的八旬老人竇洪海講述國寶往事,探尋藏寶的老祠堂和老廟子遺址,聽竇大爺講國寶魚盆見水而遊的稀罕事。如今,老人家已經去世多年,當年他否認了我關於「陽光折射」的猜測,魚盆到底真相如何,恐怕很難得知了。
離開了安谷,我去了峨眉山,那是2006年的夏天,我去峨眉山,要見的人名叫譚永富。
故宮國寶南遷,一共有超過百萬件文物,先後走了上萬公裡、放這放那,轉換地點,在四川時間最長,而就四川來說,則在樂山和峨眉兩地時間最長,放在這裡整整8年;量也最大,一共是16618箱,安谷9331箱,峨眉7287箱。
在安谷,我有幸找到了竇洪海,而在峨眉,則有幸見到了譚永富。竇洪海當年是木工,而譚永富當年是學生。如果說竇洪海是因為有手藝而成為了國寶的接觸者,那麼譚永富接觸國寶是因為他的班主任老師。
老師姓那名心如,滿族人,時任峨眉縣中教師,教英語。除了老師,那心如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主任。譚永富1943年考入峨眉縣中,成為那心如的學生,由於是班幹部,和那心如來往較多,兩人成為忘年交。
現在很多新聞報導(採訪竇洪海和譚永富的記者,最早即是時任樂山日報副刊部主任的王京川兄和於鐵成,後來很多報導乃至知網等都是從王京川、於鐵成的《故宮國寶南遷樂山記》中摘取),都將峨眉辦事處主任寫作那志良,百科也是如此。對此,譚永富在寫給我的一份資料上專門提到,他說,有人寫作那志良,還有人寫作邢志康。
顯然,邢志康是筆誤,而那志良應是別名,因為他本人第一次見到那老師,就是縣中譚校長的介紹:這是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的主任,留學英國的那心如老師。
如今從百科上看,心如是字,志良是名,那時直接稱名是不禮貌的,稱字才是正確的,也許是這麼一回事吧。
譚永富告訴我,峨眉辦事處當時就設在城西火神廟,即如今的峨眉一中。最初是分兩個地方,一是東門外大佛殿,一是西門外火神廟。1939年,日本侵略者36架戰機從武漢起飛空襲樂山,在峨眉山羅目鎮投了炸彈。那心如從安全考慮,撤銷了大佛殿倉庫,把此處國寶轉移到火神廟和土主祠、許祠堂。
譚永富告訴我,他第一次走進峨眉辦事處,是1943年初夏,那天,他跟著那心如,去了火神廟。在辦事處牌匾下,他見到一個衛兵,身材高大,戴鋼盔,著細呢軍裝,半筒皮靴,垮中正式步槍,上有雪亮的刺刀,威武不可侵犯。譚永富少年的心靈中,頓時明白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是在勇敢的戰士的保護下的。
在那心如老師帶領下參觀了辦事處的兩年後,譚永富終於親眼見到了國寶。那一天,他和同學陳秀倫、堯玉清在那心如家補課,那老師留三名同學午餐,餐後,那老師非常高興,說:「你們很幸運,今天要曬文物,可以帶你們看看。」
喜出望外的三個同學忙跟著老師,來到辦事處的倉庫和圍牆之間的敞壩,這裡已經擺滿了叫不出名字的珍奇寶物,在陽光的映射下,綻放璀璨光華。
譚永富告訴我,那心如給他們介紹,由於空地太小,只能曬一部分,是服飾、玉器、兵器和奏摺。少年譚永富,對兵器最有興趣,這裡有刀槍,還有盔甲。而讓他一生難忘的,就是三國時期蜀漢猛將張飛的長矛。「槍桿粗大,很長,我想去握一下,又不敢去。」譚永富說,看到那長矛,故事裡的張飛宛如浮現眼前。就在這時,那心如指著一堆盔甲說:「這些是一般的,趙匡胤的盔甲最好,得兩個力氣大的人才抬得動,可惜不在這兒,今天看不到。」
在這裡,大概看了一個小時,那老師帶領3個學生回去了。而在譚永富心裡,永遠記得這一天。除了張飛的長矛,沒見到的趙匡胤盔甲,還有一棵玉白菜,菜葉上臥著一隻小蟲,就像是活的。
本期編輯 / 胡宇童
責任編輯 / 胡 威
圖文來源 / 魅力樂山(今日頭條)
特別聲明 / 此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