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道:海派春節菜少不了的手工蛋餃

2020-12-20 東方網


一名上海主婦正在煎制蛋餃

    東方網2月1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如果說日子有滋味可循,那麼在上海小囡的味蕾記憶中,蛋餃那份夾肉夾蛋的香氣就是春節的味道。上海家庭的春節菜譜,就和這必須自家手工製作的蛋餃一樣,講究、精緻又小樂惠,好寓意和祝福話都埋在了一道道美食裡。
  
  蛋皮金黃微焦,最正宗
  
  做蛋餃,是上海小囡的集體回憶吧,尤其是女小囡。小時候,眼巴巴地看外婆姨媽和媽媽熟練地做出一隻只金黃的蛋餃,長到十五六歲,這份手藝就傳到了自己手裡,好像不用學,拿起湯勺,突然就會做了。
  
  在老早的上海灘,正宗的蛋餃,是在灶批間昏黃的燈光下,點一隻煤球爐,關小了風門,一邊吹冷風一邊做出來的。在現代化的廚房裡,這就成了美差。長輩會準備好所有材料和工具:蛋液要用新鮮的雞蛋,想要蛋皮更加金黃,可以多放幾隻蛋黃;肉餡要用刀剁出來的肉糜,還要加上鹽、胡椒粉、姜粒和蔥白;再加上一把鐵勺,一塊豬板油,一雙竹筷子。
  
  做蛋餃的時候,要先把鐵勺燒熱,再用豬板油在鐵勺上狠狠刷上一圈後,往鐵勺裡臽一調羹蛋液,然後就是最考驗功夫的步驟了——提起手腕,掄著鐵勺,輕輕那麼一轉,讓蛋液在勺底鋪出一張圓形的蛋皮來。當然,不那麼圓也沒關係,但一定要厚薄均勻,大小適中。趁著蛋液未完全凝固,挾一小團肉糜,放在蛋皮中央,等到邊上的蛋液一凝固,用筷子尖小心地挑起一邊的蛋皮,慢慢掀起,蓋住肉糜,合攏兩面,再稍微壓那麼兩下,等蛋皮完全凝固,滑入盤中即可。
  
  剛出勺的蛋餃,蛋皮金黃微焦,一個個乖巧飽滿,看著就食慾大開。

相關焦點

  • 海派年夜飯有啥講究?菜肉湯糰、春卷、蛋餃、粉絲都要有
    1月19日,作家沈嘉祿與楊忠明做客寶山行知讀書會,暢談「海派年夜飯的講究」。1月19日,作家沈嘉祿(左)與楊忠明做客寶山行知讀書會,暢談「海派年夜飯的講究」。一頓上海年夜飯有怎樣的規矩?沈嘉祿說,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今天的許多地方以前並不是上海的,比如嘉定、青浦,所以上海海派文化中不可避免有江南文化的元素,這同樣體現在民俗文化上。「比如八寶飯,它本來不是上海的。再比如湯糰,我不知道寶山的老百姓吃什麼湯糰,估計是菜肉湯糰,這是正宗的上海湯糰。如果吃的是鮮肉湯糰,那來自於安徽。如果吃的是豬油湯糰,那來自於寧波。」
  • 上海寧小時候最有年味的吃食就是蛋餃了
    老派爺叔摘要:又到了春節,要說什麼食品最有年味,最具有代表性,對於有點年紀的上海人來說,毫無疑問,自然就是蛋餃了。又到了春節,要說什麼食品最有年味,最具有代表性,對於有點年紀的上海人來說,毫無疑問,自然就是蛋餃了。什麼?蛋餃也算是年味的代表,90後00後肯定會笑出聲來,吃火鍋點個蛋餃,那不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這就算過年了?
  • 鹹肉蛋餃春卷水磨粉炒瓜子 老上海閒話過年的味道
    鹹肉醃到缸裡,鰻鯗、鹹雞掛起來;石磨上磨著水磨粉,姆媽「傳」下來的勺子攤著蛋餃;柴爿、煤餅「焦茫茫」的味道混合在炒瓜子花生的香味裡……  「倒不是要節省多少鈔票,這個就是上海人的『巴結』。鹹肉醃到缸裡,鰻鯗、鹹雞掛起來;石磨上磨著水磨粉,姆媽「傳」下來的勺子攤著蛋餃;柴爿、煤餅「焦茫茫」的味道混合在炒瓜子花生的香味裡……過年的氣氛就出來了。  「倒不是要節省多少鈔票,瓜子有幾鈿啦,長生果有幾鈿啦?儂自己做,這個就是上海人的『巴結』。不到外頭南貨店去買,自己做做香腸,做做鹹肉,對自己的口味。」高志興說。旁邊10歲的外孫女一邊吃瓜子花生,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一本小人書。
  • 安徽各地人的年夜飯怎麼吃 合肥必吃的菜是蛋餃
    1、合肥年夜飯必吃的菜是:蛋餃、老母雞湯相信合肥每家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做蛋餃,把打散的雞蛋,放在煤氣灶的火苗上方烘烤,勺子裡的一層雞蛋汁隨著手腕的轉動而均勻地覆蓋在了鐵勺的內壁,只需半分鐘,一張薄薄的蛋餃皮就做好了。老母雞湯是老母雞宰殺後除去內臟等外部雜物洗淨,與蔥、姜、料酒、精鹽同時放入開水鍋內,用慢火燜煮約3小時,直至雞肉脫骨,即可食用。
  • 上海人心心念念的春節吃食,你最愛吃哪個?
    上海的冬天離不開 這些家常味道與濃濃的年味 樣樣看了都饞人 春節即將到來 油爆蝦 過年時,桌子上一定會有一道油爆蝦的,是典型的上海菜,又被稱為油爆河蝦。
  • 大叔家的蛋餃,酥脆味美,香氣撲鼻,家人愛吃
    本文由大叔下廚房發布,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分享是一種美德~上海人的年夜飯各家各戶都有各自的拿手菜,也各有各的傳統,但是有一樣,卻是幾乎是所有上海人年夜飯裡絕對不能少的,那就是蛋餃。很多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蛋餃一到了年夜飯的餐桌上,這貨就成了金元寶。蛋餃好吃,做起來卻麻煩,小時候做蛋餃都是一隻煤爐一把大鐵勺,一塊肥油擦一擦,一勺蛋液滾一滾,其實做蛋餃不用那麼麻煩的,大叔有快速做蛋餃秘方,特意發出來受惠大眾。一到了春節,各種媒體,從傳統媒體到自媒體,鋪天蓋地都是說吃得,也很正常,中國人向來是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對於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段飯——年夜飯,相關的文章自然更是不會少。
  • 春卷、蛋餃、帶魚,你家準備好了嗎?蕪湖人快來曬曬你家的年菜!
    「嘗遍世界的美味,卻只眷念那家鄉的味道。」春卷,想必咱們蕪湖的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眼看春節就要到來,這家住蓮塘新村的劉阿姨已經早早地包起了春卷。69歲的劉阿姨,退休前是個出納,如今包起春卷,那手法也是相當嫻熟。這春卷餡兒挺講究,有剁碎的肉腰、蒜花、白菜、香菇、木耳、蝦米等等,說到師從何處,劉阿姨笑了。
  • 上海老字號「半成品年夜飯」大盤點!在家吃出飯店味道!
    暖鍋除了海參、鮑魚、大明蝦,還加入了上海人偏愛的口味,比如蛋餃、草雞、鹹肉、冬筍和肉皮等。新雅還貼心的在每盒套餐中附贈一本菜譜指南,就連「廚房小白」,也可以按照手冊一步一步操作燒出一桌上檔次的年夜飯。熱菜則通常有4個,都是杏花樓海派粵菜的特色主打。點心分為廣式、蒸製、混搭三類,售價從118元至158元不等。砂鍋也首次推出半成品,今年杏花樓的全家福砂鍋,包含蛋餃在內的8個品種,一個砂鍋和所有底料湯,在家方便操作,吃起來更方便。
  • 雞蛋的另一種上檔次的吃法——黃金蛋餃
    大家好,LC美食記又來教大家製作美味的家常菜餚哦~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黃金蛋餃這是一道地道的家常名菜,蒸蛋餃,蛋餃蒸雞,蛋餃豬肚,三鮮蛋餃羹…… 小時候,只有過年過節才能見到這道菜上桌,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節日菜之一。
  • 酥脆鮮美的黃金蛋餃,口口爆汁,鮮美滋味停不下來
    不是在這個春節,大家都做了什麼好吃的呢?一定有很多人在家中自己嘗試做了黃金蛋餃吧!酥脆鮮美的黃金蛋餃,黃燦燦的外表加上多汁的餡料,一口下去美妙的味道在嘴裡面綻放開來,讓人根本無法拒絕的好味道!但是很多人也表示在家裡做的蛋餃不是很好吃,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蛋餃的做法吧!
  • 夜上海·味道 | 年夜飯 全家最重要的事兒
    總是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年味淡了,細想也是,以前光為準備年夜飯就要提前至少一個月,且根據時間進行年菜製作,醃鹹肉、醃鹹魚、風鰻鯗、做風雞、做香腸……上海人家裡的陽臺窗臺上,石庫門弄堂裡的晾衣竿上掛的這些,是年味初襲時最亮眼的風景線。
  • 美食世界:八寶辣醬是上海地區漢族名菜,上海蛋餃,正宗上海味道
    美食世界:八寶辣醬是上海地區漢族名菜,上海蛋餃,正宗上海味道,八寶辣醬是上海聞名的漢族菜餚,色澤豔麗,滋味鮮辣。它是由油炸辣椒醬改善而來的,炒辣椒醬是一種一般的家常菜。它曾經是在食物攤上供給的。由於它色彩深,滋味濃,十分合適烹飪。
  • 上海人的春節,年味都在圓檯面上
    ▲一個上海普通家庭的年夜飯。供圖/圖蟲·創意 每到春節,整個上海空了一半。 ▲白斬雞總是上得了臺面的。
  • 蛋餃這樣做比下火鍋好吃,天冷就適合吃這道菜
    天冷就喜歡做燉菜,味道鮮美,吃完渾身暖和。昨天包了蛋餃放冰箱,今天拿出來準備做一個家常菜,蛋餃和花菜,木耳,香腸一起燉,家裡沒有香腸,就用火腿腸來代替了,口味比有香腸的差了點兒。感興趣的朋友如果做這道菜一定要用香腸來做,做好了菜會特別香。
  • 本幫菜和海派菜淵源|文化
    即使是上海本地人,很多人也都稱「本幫菜」是「海派菜」的一個別稱,不過如果真的回到100年前的上海,請人吃上海菜,結果上的是本幫菜的話……沒準你就挨揍了。上海本地菜系稱之為「海派菜」,大家心目中熟悉的「濃油赤醬」其實只是海派菜「十八幫」之一。
  • 上海風採 |從「素麵朝天」到創意迭出 海派蝴蝶酥味道好極了
    在「上海市第二屆蝴蝶酥技能大賽」上,來自老香齋、哈爾濱食品廠、新雅、牛奶棚、紅寶石等16家食品企業的選手昨天同臺競技,把一道來自歐洲的傳統西點做出海派味道,旨在撐起上海特色伴手禮的「門面」。從第一屆大賽時「素麵朝天」的「大塊頭」,到第二屆創意迭出的「小清新」,如今的蝴蝶酥越發有「上海米道」了。
  • 豬肉白菜蛋餃的做法,普通的食材卻有著不一樣的美味
    豬肉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肉,吃起來特別的香,而且裡面含有的營養成分也是很高的,白菜裡的營養也是很豐富的,而且白菜的裡面還含有果膠,可以很好的幫助人體排除一些膽固醇,白菜裡的水分也是很豐富的,今天我們要來學做的美食就是豬肉白菜蛋餃,這道豬肉白菜蛋餃是一道非常家常的一道菜,有著鹹鮮的味道
  • 上海媽媽教你「客家釀蛋餃」家常做法,味鮮有營養,做法簡單!
    小時候看見蛋餃就知道要過年了,一雙筷子,一個鐵勺,一塊豬肥肉,看著長輩不急不躁又靈活的一個個做好,年味也在這一點一滴中越來越濃,蛋餃是客家菜裡比較傳統和經典的菜之一,做法簡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客家蛋餃號稱客家「餃子」,是客家「釀文化」的又一重要體現。
  •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 「海派非遺」亮相2020上海書展
    海派非遺是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一份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今天,這些集中體現「非遺海派文化」高度的書由上海非遺協會帶到了2020上海書展。五本著作從建築、家具、服裝、菜餚、玉雕工藝等方面,演繹了海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厚與博大、鮮活與精彩,它們不但是對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更是對上海這座城市作出的最美註解和闡釋。海派旗袍,融合中式製作技藝與西式裁剪技術於一體的現代女性服裝。二十世紀初在上海發祥,二十世紀上半葉發展成為中國女性的國服。
  • 上海味道 |上海堡壘不好看?那就看上海美食!|海派點心和早餐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式點心在上海自成一派,被稱之為海派西點。之所以稱為海派,還是因為改良和創新,而不是保持原汁原味的西方口味一成不變。慄子蛋糕香濃的白脫奶油包裹著綿密厚實的慄子餡料,幾十年如一日的經典造型和香甜味道,這慄子蛋糕勾起的不只是對美味的懷念,更有著老上海人對童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