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其實真不難——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2020-11-19 博士大叔育兒



每個人都在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孩子在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在逐漸成為更好的父母。


博士老爸育兒的酸甜苦辣

這裡,有人會問:大學畢業之後,我們從來沒有碰過書本了,現在我們又不需要考試,更不需要學習啊。你開始說的你的同事學什麼啊?是裝模作樣而已吧!我想說的是:你理解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我們就不需要學習了嗎?



告訴你吧:我同事家裡的書柜上有為數不多的幾本經典育兒書籍,同時他還訂閱了《環球時報》《南風窗》,他是學財務的,有時會翻閱財務報表分析的書;


當然,除此之外,他家裡還有四大名著、經典小說等等。而且,我們都是用晚上孩子寫作業時間翻閱這些書籍,隨著習慣的養成,他又購置了一些暢銷書、不同學科的基礎書籍來看。



我曾經在親戚家裡看到過經典的一幕:媽媽一邊刷手機一邊罵女兒「你就知道天天玩手機,不去學習」。(可能類似的帖子或者抖音大家也都看到過)女兒立即反問:為什麼你可以天天玩手機,刷抖音,我玩一會兒就不行呢?我覺得大家應該能讀懂這部分標題的意思了。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雖然,您的學習丟掉了,但是如果能夠為了孩子,把每天的學習撿起來的話,那麼在日新月異的知識社會,您做這麼堅持做下去就真不是僅僅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一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您將受益終身!真的要相信我們!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我們的分享完全不是教科書式的,而是我們孩子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生動且實用。請關注我們,我們會有更多優質內容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育兒其實真不難!——請留出共同學習空間(兩張書桌、一個書架)
    其實,這一部分跟上一部分《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精心設計的獨立的學習空間會自然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孩子會知道,當他走進這個空間,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學習;2. 對於已經丟掉學習的爸爸媽媽們,在孩子未出生或者剛出生時就可以考慮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入手,報紙、雜誌、小說、散文等等都行,當這個空間裡有了您喜愛看的東西時,慢慢地您也會不自覺地走進來。
  • 向孩子學習?父母可以跟孩子學到什麼?父母和孩子應該共同成長
    每個父母在剛剛當父母的時候都是第一次,他們沒有經驗,只能用自己認為的對的經驗去教育孩子並且把自己認為對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帶給孩子。但是父母很容易忘了,孩子雖然是一張乾淨的白紙,但是他們出生就是有自己的一些性格和獨立的思想行為道德。父母習慣讓 孩子根據自己鋪好的道路去走正確的成長之路,但是父母忘了,孩子天生自帶的一些閃光點可能會被自己的引導所慢慢磨滅,而失去孩子的一些天生優勢。
  • 「精神育兒」比「生活育兒」更重要,作為父母,應該注重質量育兒
    3.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並不好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以外,孩子和父母之間微觀層面的感情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有很多孩子和自己父母的關係並不太好,也許是因為以前存在的矛盾和衝突,也許是因為現在存在的一些隔閡,但不管怎麼樣他們的關係都不會如正常的親子關係一般甜蜜了
  • 育兒其實真不難!——關於胎教,一個被過於渲染的存在
    育兒其實真不難!7年育兒的經驗和教訓與大家實時分享。我們走過的彎路,您肯定不會再走;大家育兒投入的精力、花費的金錢真正能夠得到應有的、甚至是超值的回報;同時,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博士大叔育兒),我們會不定期免費給您發送我們購買過的育兒電子資源(育兒經、經典繪本、經典書籍影印版)。
  • 育兒情感: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且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父母的陪伴,還需要父母的養育。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我們父母又怎麼甘心落後呢?最好的方式便是和孩子一起成長。這裡衍生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父母其實也需要學習,甚至父母更應該學習。既然是初為人父人母,你不學習,又怎麼能保證做好父母呢?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變成孩子攀比的理由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喜歡用「你看班上的×××」這樣的句子來試圖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有的時候這種別人家的小孩,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變得破罐破摔,甚至是嫉妒,不願意努力。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家長有自己的育兒焦慮,孩子同樣也會因為父母的情緒傳染,而變得壓抑甚至焦慮起來。
  • 育兒其實真不難!——早教:一筆精明父母都算不好的糊塗帳
    我想,大家應該抓到幾個關鍵點了吧,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您分享一下:孩子從出生開始到三歲,其實智商跟狗狗沒有差別,如果你抱著一隻狗天天去上課且它能夠說話的話,假以時日,它也能認識並讀出26個字母,它也能算出加減法。理由很簡單啊,這樣的灌輸性的教學,天天如此的話,怎麼可能不認識呢?
  • 不要照育兒理論做父母,教育孩子無需過大壓力,不斷完善自己就好
    如今在大家心目中非常年輕的90後也大多都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這些年輕人在身份變為父母的時候,突然發現家裡多了這麼一個寶寶,似乎生活全都變味了,所有的重點都變成應該怎樣跟寶寶相處和教育孩子,尤其是作為新手爸媽,對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說根本沒有經驗,因此不論是家中長輩還是親朋好友,甚至左鄰右舍,都會開始對新晉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提出各種建議與指導方式。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棲息的港灣。孩子的性格、品行、價值觀、志趣等都與自己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父母該如何針對各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來進行良好親子互動、家庭教育呢?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讓我們通過專業學習、專家指導,與孩子共同成長,為孩子的身心成長鋪墊健康之路吧!
  • 「一切為了孩子」可能害了孩子,育兒需先愈己,後育已,共同成長
    如果我們有其他的理念,比如育兒不只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身的成長,我們就會預留一些時間,首先讓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如果你秉持的是第一種觀點,那麼不妨接著看下去,看看這種觀點和其他觀點有何不同,如果你秉持的是第二種觀點,那麼我們接下來一起來看看,為什麼我們作為父母的,也要同時成長。
  • 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是父母自己
    引言望子女成龍鳳是每位父母的最大心願。可以說,為了這個目標,父母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所以,我們看到有的父母對各種育兒理論趨之若鶩,關注了無數育兒專家;有的父母則會省吃儉用,給孩子報上七八種學習培訓班。不像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所以可以有更多精力提升自己並獲得成功。因此,延遲滿足對於育兒來說,也許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重要。這可能只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現象,並不是孩子發展好壞的原因。我們更應該做好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身心處於富足的狀態。並且引導他們開拓眼界,培養獨立思維的能力,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
  • 擁有一對共同成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為引導家長和孩子在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高質量陪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父母必讀雜誌社共同推出「陪伴,我們在一起」線上家教課,從教育心理、兒童健康、習慣養成等專業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和孩子答疑解惑,提供「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送上一份特殊的溫暖。
  • 「育兒」先得「育己」,只有成就更好的家長,才能成就更好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靠模仿父母學習新的知識,習得新的本領,形成品格品性,父母應該重視自己的榜樣作用,教育孩子前先規範自己。「育兒」先「育己」其實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品,是父母的作品,這個作品的好壞,有多高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父母的功力和水平,教養孩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父母提高自己的水平,自我成長。
  • 《父母:挑戰》:育兒其實就是愈自己
    幾乎從事所有的職業或者掌握一項技能,我們都需經歷前期的系統學習和實踐培訓。然而父母這個角色,從新生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匆匆上崗,其實很多父母遠遠還沒有做好準備。如果與孩子相處最多的人沒有學習必要的知識,通常很難在孩子面臨問題時準確理解問題並解讀孩子的真正的意圖。很多人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正是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同時,我們這一輩大多數人多年來一直承載著來自父母的傷害,有些甚至伴隨終生。最可怕的不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培養孩子,而是自認為很了解,其實這所謂的「一知半解」往往也是錯誤和富有殺傷力的。
  • 「陪伴成長」成為新型育兒綁架,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難道真的是窮養孩子?可如果上班,孩子會不會就像他們所說的,孩子會和自己不親?孩子會性格變差?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起點更高。
  • 育兒,其實是父母成長的過程《給大壯的信》
    苗煒,小說家,48歲得子,在兒子出生後,苗煒陸續寫了38封信,從智識、審美、道德和家庭幾個方面回憶了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想通過這些信告訴大壯,如果將來有一天他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麻煩,他會知道,這些煩惱和麻煩爸爸都遇到過,你並不孤獨。
  • 育兒專家的子女都成才了嗎?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孩子,差別真大
    新手父母當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的時候,總會想著有沒有合適的教育方式,一些父母就會把眼光轉向育兒專家的方向。一些育兒專家總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育兒觀念,有很多新奇的育兒方法深深地吸引了父母,那麼這些育兒辦法真的是有用的嗎?育兒專家的子女都成才了嗎?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孩子,差別真大。
  • 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成長
    可是,其實這件事說到底,不僅僅就是一次救援失敗,我們更要考慮的不是責任,而是原因。 1.孩子,你為什麼這麼做? 這時候,其實才是家長最需要反思的時候。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錯誤,到底自己應該怎麼做。 照顧孩子,從不僅僅是給予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就可以,更重要的是,要陪著他們長大。教育,應該是一個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2.孩子們想要的是什麼?
  • # 育兒有招 #為人父母,要和孩子共同成長
    期間,老公和婆婆在客廳對教育楷寶也是分別堅持己見,互不讓步。但是我發現只要楷寶聽到婆婆維護他的聲音,脾氣就更暴躁、氣焰更囂張。不過在我堅持下,楷寶最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完成了作業。晚上睡覺給楷寶講故事,我選擇了「一諾千金」和「誠實的列寧」的故事。
  • 遇見孩子,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接下來,我主要從以下幾點談一下自己的感受。為人父母,學習和成長需片刻不停俗語說不學習會落後,在育兒這條路上,不學習豈止是落後那麼簡單,我更覺得是成年人對自己孩子的未來不負責任。看書學習,讓我對自己有更多覺察,讓我更自信地看待兒子的成長,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閱讀讓我收穫了自己更淡定的內心。有了這份淡定和自信,我相信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從「父母角色」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跳脫出「父母」的角色,思考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