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小說家,48歲得子,在兒子出生後,苗煒陸續寫了38封信,從智識、審美、道德和家庭幾個方面回憶了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想通過這些信告訴大壯,如果將來有一天他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麻煩,他會知道,這些煩惱和麻煩爸爸都遇到過,你並不孤獨。
這是一本新書,2019年4月18日全國上線開售的,閱讀過程中,司令竟然幾次讀到淚流滿面。苗煒的文字裡藏著一位父親的柔軟和有點兒不知道如何疼惜兒子的小心。真情實感順著文字流淌出來,打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孩子,你正在經歷的,我也曾經歷過。
這是寫給孩子的信,也是寫給家長的信,它值得所有人讀一讀。司令不僅做了快半本書的筆記,還把書中提到的書目曲目也全部摘錄下來,打算在將來一一拜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方法,但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所謂的育兒,其實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我們就來看看,一本文學方面的育兒書,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找到你生活的連貫性 過一種智識生活
最近司令迷上了問答類網站,比如知乎……沒事兒了總想著上去回答兩個問題(我的擅長領域當然是時間管理、效率方面的問題)。回答了幾十個問題之後我發現,好像大多數提問都是關於無聊、沒有目標、無所事事、不上進、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上面。只要出發,就能到達。沒有目標,你只是在原地轉圈。
如何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一個很大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確定的事情,這個事情越早意識到越好,越早樹立目標越好,這樣做事情才有連貫性。什麼叫連貫性的觀念?我想就是,你要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這個目標,你將做什麼樣的努力。
但這些題主們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他們覺得我感到無聊空虛的時候我只要用學習或者興趣內容把它填滿就好了,感到累了就休閒娛樂,然後覺得頹廢了就再次努力奮鬥的這種「脈衝式」努力、「階段型」立志也還不錯,平時也總能被自己打動,可是沒有大的方向和目標,今天學英語,明天去跑步,後天玩薩克斯,一個月之後全部擱淺,這樣沒有連貫性的人生真的是你想過的麼?
大壯爸爸在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在跟大壯聊這件事情:過一種智識的生活。雖然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寫過作文《我的理想》,但很多人長大之後喪失了這種連貫性。丹麥有一個哲學家叫克爾凱郭爾,他說,
「大多數人不具備關於他們自己的意識,不具備連貫性的觀念,他們不是依據精神特質而存在的,他們的生活,要麼在一種孩子氣的天真中,要麼在瑣碎無聊中,這一時他們做出某種善的舉動,下一時又做出某種荒唐的舉動,他們如此周而往復:他們在某一個下午是絕望的,可能是三個星期過後,他們又是快樂的傢伙,而後又是一天的絕望。」
其實呢,現在這個社會並不鼓勵一個人走向成熟,因為孩子更容易成為消費時代和娛樂王國裡順從的公民。你看那些網際網路公司,有食堂有遊樂設施,就是想讓大學裡那種氣氛能夠延續。你看那些購物網站鼓勵你買買買,那些視頻網站鼓勵你天天追劇,這是成年人的生活嗎?這是長大了的小孩子的生活,還在遵循著快樂至上的原則。
你天天努力讀書,上大學,學了二十年有了工作,然後獲得了買東西和追美劇的資格,這好像有點兒荒謬。成長比人們想像的難太多了,難到你想要抗拒成長。當一個有自我意識、有責任感、有精神追求的成人,讓每天的生活都具備一種連貫性,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相比之下,上一個大學真不算什麼難事。
有一本育兒書叫《園丁與木匠》,是伯克利大學一位很棒的心理學家寫的。我覺得其中的理念非常好,書中說
我們總像一個木匠對待木頭那樣對待孩子,總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個桌子,其實,父母應該當園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像料理一個花園,孩子如同花園中的花草,要任由他自在地成長,孩子的混亂和貪玩是正常狀態,正是在混亂和玩耍之中,他迸發出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就是所謂「園丁與木匠」的理論。
在這個部分大壯爸爸提到了他讀過印象比較深的三本育兒著作,《由內而外的教養》《自我驅動型的孩子》《園丁與木匠》,希望家長能找時間看一看。
智識生活是一輩子的事,要在智力上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這比上什麼學校重要得多。
欣賞藝術,熱愛運動 過一種審美的生活
如果說,智識生活是一輩子的事,那審美的生活同樣是一輩子的事。學會欣賞藝術,熱愛運動,能夠從中得到樂趣,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關於藝術的美和好司令在這裡不多介紹,大多數家長都知道,也給孩子報了各種特長班學習。體育運動就是現代人的篝火,觀看體育比賽可以安頓我們的攻擊性,也把勝敗這件事兒看得不是那麼重。比如棒球的常規賽要打162場,最厲害的球隊勝率能在60%左右,也就是說,在40%的時間裡,最強大的球隊也是帶著挫敗感回家的,這麼看起來,勝敗都要放下,畢竟一個賽季那麼長,還有好多比賽要打呢。
除了美好的美樂、繪畫作品和體育運動,審美的生活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幽默感。什麼東西既是白的又是黑的又是紅的?害羞的斑馬。你的幽默感能讓你看到意見不同的陣營都有可笑之處,不會貿然加入一個組織,也避免過於嚴肅。
有個人下班去買雞,售貨員發現冰櫃裡只有一隻雞,正好賣給他。放到秤上,一斤半。顧客說,太小了,能換個大點兒的麼?售貨員雞賊了,他把這隻雞放回冰櫃又拿出來,佯裝拿出一隻新的,放上秤,說,這個一斤七兩。顧客搖搖頭,還是小。這樣吧,你把剛才那隻拿出來,兩隻我都要了。(人的一生中的許多尷尬時刻,大多來自我們的算計,來自我們過於樂觀的心理預期。)很多事情說不明白,一個笑話就解決了。
面對青春期的煩惱,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說?大壯的爸爸回憶了他小學四年級時候的一件事。在一個朗誦班上看到一個女生,一起玩打雪仗,想要把她推倒在地上,把雪球塞到她脖子裡。這就是性萌動時刻,他滿臉通紅地攥著一個雪球,滿腔憤怒,看著女生跑掉了。長大了一點兒之後,這種衝動升華成了喜歡文學「見風流淚,傷春悲秋」。再長大之後,在小說中還會碰到這樣的姑娘,像天鵝一樣。爸爸給大壯的教誨就是「不要讓這樣的天鵝過早死去」。
審美的生活,嘗試用雙手創造點兒什麼出來,在行動中思考,享受身體在行動中帶來的愉悅。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過一種道德的生活
而過一種有道德感的生活,這種理念其實是不太好傳達給孩子的。但大壯的爹可是作家,他輕鬆地用一本書完成了這個任務:《殺死一隻知更鳥》。這裡面有一個故事:
當芬奇律師想要保護黑人湯姆,不讓鎮上的白人對湯姆處以私刑時候,芬奇律師的小女兒來了,在這群人裡認出了一個熟人,這個人是她同學的爸爸,她叫她坎寧先生,就和他攀談起來。坎寧先生支支唔唔,說了沒兩句就招呼同伴撤退了。坎寧先生為什麼走了?他來的時候就知道要做的事情不對,要是沒有這麼一群人吆五喝六的,他自己肯定不會來。他被小姑娘認出來,就不再是集體中的一員,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他覺得「法不責眾」,一旦他從眾中脫離,就落荒而逃了。
最好不要跟著一群人去幹你自己不會去幹的事。
本來我覺得這個世界複雜的原因不過就是:在資源有限、人人自私的情況下,要經過一番爭鬥才能過上好日子。其實這個世界的運行更為複雜。有一位哲學家是這麼說的
我們總是不得不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社會裡,不只是因為最好的人也是不完美 的,也不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不多,我們常常犯錯誤。比這兩方面更重要的一個事實是,世上總存在著價值觀不可解決的衝突,有許多道德的問題無法解決,因為道德原則就相互衝突。
關於道德這塊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關於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話,2007年9月的時代雜誌封面是特蕾莎修女,在她去世10年後,一本書信集將要出版,這些書信顯示很長一段時間特蕾莎修女都懷疑上帝是否存在,總是哀嘆黑暗、孤獨、痛苦,她說「微笑是一種面具,能掩蓋所有事」。
那時候,已經有人寫書抨擊特蕾莎修女的偽善,說她並沒有真心幫助窮苦人,他認為受苦能接近上帝,祈禱比醫療救助更重要,傳教也比慈善更重要,她的救護所裡條件很糟糕,她也從來不公布善款的帳目。這位作者說的沒錯,特蕾莎做得也沒什麼錯,她來自教會,傳教是她的責任。理性地看待事物,超越理性地去信仰,這本來就是不同的維度。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回望這些信,大壯爸爸苗煒說:
「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悅,後來流露出了一些傷感,一些悲觀。我遇到過一些委屈,也遇到過許多快樂,我沒經過什麼大事,不過看了幾本文學書,我把書本上的經驗和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講給你,像打開積攢多年的寶貝盒子:兒子,過來,不怕你笑話,給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