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其實是父母成長的過程《給大壯的信》

2020-09-13 讀書與閱讀

苗煒,小說家,48歲得子,在兒子出生後,苗煒陸續寫了38封信,從智識、審美、道德和家庭幾個方面回憶了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想通過這些信告訴大壯,如果將來有一天他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麻煩,他會知道,這些煩惱和麻煩爸爸都遇到過,你並不孤獨

這是一本新書,2019年4月18日全國上線開售的,閱讀過程中,司令竟然幾次讀到淚流滿面。苗煒的文字裡藏著一位父親的柔軟和有點兒不知道如何疼惜兒子的小心。真情實感順著文字流淌出來,打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孩子,你正在經歷的,我也曾經歷過。

這是寫給孩子的信,也是寫給家長的信,它值得所有人讀一讀。司令不僅做了快半本書的筆記,還把書中提到的書目曲目也全部摘錄下來,打算在將來一一拜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方法,但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所謂的育兒,其實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我們就來看看,一本文學方面的育兒書,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找到你生活的連貫性 過一種智識生活

最近司令迷上了問答類網站,比如知乎……沒事兒了總想著上去回答兩個問題(我的擅長領域當然是時間管理、效率方面的問題)。回答了幾十個問題之後我發現,好像大多數提問都是關於無聊、沒有目標、無所事事、不上進、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等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上面。只要出發,就能到達。沒有目標,你只是在原地轉圈。

如何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一個很大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確定的事情,這個事情越早意識到越好,越早樹立目標越好,這樣做事情才有連貫性。什麼叫連貫性的觀念?我想就是,你要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了這個目標,你將做什麼樣的努力。

但這些題主們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他們覺得我感到無聊空虛的時候我只要用學習或者興趣內容把它填滿就好了,感到累了就休閒娛樂,然後覺得頹廢了就再次努力奮鬥的這種「脈衝式」努力、「階段型」立志也還不錯,平時也總能被自己打動,可是沒有大的方向和目標,今天學英語,明天去跑步,後天玩薩克斯,一個月之後全部擱淺,這樣沒有連貫性的人生真的是你想過的麼?

大壯爸爸在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在跟大壯聊這件事情:過一種智識的生活。雖然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寫過作文《我的理想》,但很多人長大之後喪失了這種連貫性。丹麥有一個哲學家叫克爾凱郭爾,他說,

「大多數人不具備關於他們自己的意識,不具備連貫性的觀念,他們不是依據精神特質而存在的,他們的生活,要麼在一種孩子氣的天真中,要麼在瑣碎無聊中,這一時他們做出某種善的舉動,下一時又做出某種荒唐的舉動,他們如此周而往復:他們在某一個下午是絕望的,可能是三個星期過後,他們又是快樂的傢伙,而後又是一天的絕望。」

其實呢,現在這個社會並不鼓勵一個人走向成熟,因為孩子更容易成為消費時代和娛樂王國裡順從的公民。你看那些網際網路公司,有食堂有遊樂設施,就是想讓大學裡那種氣氛能夠延續。你看那些購物網站鼓勵你買買買,那些視頻網站鼓勵你天天追劇,這是成年人的生活嗎?這是長大了的小孩子的生活,還在遵循著快樂至上的原則。

你天天努力讀書,上大學,學了二十年有了工作,然後獲得了買東西和追美劇的資格,這好像有點兒荒謬。成長比人們想像的難太多了,難到你想要抗拒成長。當一個有自我意識、有責任感、有精神追求的成人,讓每天的生活都具備一種連貫性,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相比之下,上一個大學真不算什麼難事。

有一本育兒書叫《園丁與木匠》,是伯克利大學一位很棒的心理學家寫的。我覺得其中的理念非常好,書中說

我們總像一個木匠對待木頭那樣對待孩子,總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個桌子,其實,父母應該當園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像料理一個花園,孩子如同花園中的花草,要任由他自在地成長,孩子的混亂和貪玩是正常狀態,正是在混亂和玩耍之中,他迸發出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就是所謂「園丁與木匠」的理論。

在這個部分大壯爸爸提到了他讀過印象比較深的三本育兒著作,《由內而外的教養》《自我驅動型的孩子》《園丁與木匠》,希望家長能找時間看一看。

智識生活是一輩子的事,要在智力上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這比上什麼學校重要得多。

欣賞藝術,熱愛運動 過一種審美的生活

如果說,智識生活是一輩子的事,那審美的生活同樣是一輩子的事。學會欣賞藝術,熱愛運動,能夠從中得到樂趣,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關於藝術的美和好司令在這裡不多介紹,大多數家長都知道,也給孩子報了各種特長班學習。體育運動就是現代人的篝火,觀看體育比賽可以安頓我們的攻擊性,也把勝敗這件事兒看得不是那麼重。比如棒球的常規賽要打162場,最厲害的球隊勝率能在60%左右,也就是說,在40%的時間裡,最強大的球隊也是帶著挫敗感回家的,這麼看起來,勝敗都要放下,畢竟一個賽季那麼長,還有好多比賽要打呢。

除了美好的美樂、繪畫作品和體育運動,審美的生活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幽默感。什麼東西既是白的又是黑的又是紅的?害羞的斑馬。你的幽默感能讓你看到意見不同的陣營都有可笑之處,不會貿然加入一個組織,也避免過於嚴肅。

有個人下班去買雞,售貨員發現冰櫃裡只有一隻雞,正好賣給他。放到秤上,一斤半。顧客說,太小了,能換個大點兒的麼?售貨員雞賊了,他把這隻雞放回冰櫃又拿出來,佯裝拿出一隻新的,放上秤,說,這個一斤七兩。顧客搖搖頭,還是小。這樣吧,你把剛才那隻拿出來,兩隻我都要了。(人的一生中的許多尷尬時刻,大多來自我們的算計,來自我們過於樂觀的心理預期。)很多事情說不明白,一個笑話就解決了。

面對青春期的煩惱,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說?大壯的爸爸回憶了他小學四年級時候的一件事。在一個朗誦班上看到一個女生,一起玩打雪仗,想要把她推倒在地上,把雪球塞到她脖子裡。這就是性萌動時刻,他滿臉通紅地攥著一個雪球,滿腔憤怒,看著女生跑掉了。長大了一點兒之後,這種衝動升華成了喜歡文學「見風流淚,傷春悲秋」。再長大之後,在小說中還會碰到這樣的姑娘,像天鵝一樣。爸爸給大壯的教誨就是「不要讓這樣的天鵝過早死去」。

審美的生活,嘗試用雙手創造點兒什麼出來,在行動中思考,享受身體在行動中帶來的愉悅。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過一種道德的生活

而過一種有道德感的生活,這種理念其實是不太好傳達給孩子的。但大壯的爹可是作家,他輕鬆地用一本書完成了這個任務:《殺死一隻知更鳥》。這裡面有一個故事:

當芬奇律師想要保護黑人湯姆,不讓鎮上的白人對湯姆處以私刑時候,芬奇律師的小女兒來了,在這群人裡認出了一個熟人,這個人是她同學的爸爸,她叫她坎寧先生,就和他攀談起來。坎寧先生支支唔唔,說了沒兩句就招呼同伴撤退了。坎寧先生為什麼走了?他來的時候就知道要做的事情不對,要是沒有這麼一群人吆五喝六的,他自己肯定不會來。他被小姑娘認出來,就不再是集體中的一員,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他覺得「法不責眾」,一旦他從眾中脫離,就落荒而逃了。

最好不要跟著一群人去幹你自己不會去幹的事。

本來我覺得這個世界複雜的原因不過就是:在資源有限、人人自私的情況下,要經過一番爭鬥才能過上好日子。其實這個世界的運行更為複雜。有一位哲學家是這麼說的

我們總是不得不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社會裡,不只是因為最好的人也是不完美 的,也不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不多,我們常常犯錯誤。比這兩方面更重要的一個事實是,世上總存在著價值觀不可解決的衝突,有許多道德的問題無法解決,因為道德原則就相互衝突。

關於道德這塊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關於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話,2007年9月的時代雜誌封面是特蕾莎修女,在她去世10年後,一本書信集將要出版,這些書信顯示很長一段時間特蕾莎修女都懷疑上帝是否存在,總是哀嘆黑暗、孤獨、痛苦,她說「微笑是一種面具,能掩蓋所有事」。

那時候,已經有人寫書抨擊特蕾莎修女的偽善,說她並沒有真心幫助窮苦人,他認為受苦能接近上帝,祈禱比醫療救助更重要,傳教也比慈善更重要,她的救護所裡條件很糟糕,她也從來不公布善款的帳目。這位作者說的沒錯,特蕾莎做得也沒什麼錯,她來自教會,傳教是她的責任。理性地看待事物,超越理性地去信仰,這本來就是不同的維度。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回望這些信,大壯爸爸苗煒說:

「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悅,後來流露出了一些傷感,一些悲觀。我遇到過一些委屈,也遇到過許多快樂,我沒經過什麼大事,不過看了幾本文學書,我把書本上的經驗和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講給你,像打開積攢多年的寶貝盒子:兒子,過來,不怕你笑話,給你看看。」

相關焦點

  •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是一種什麼角色?很多人沒弄清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或多或少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關於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那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是什麼角色,起什麼作用呢?這個問題好像問得有點多餘,很多人會說,不就是爸爸和媽媽的角色嗎?包括我在育兒過程中也遇到過。我在一點一點地去找原因,去找解決的方法,然後分享出來。孩子為什麼不聽我們說話?值得反思的是,我們有沒有認真聽孩子講話呢?孩子有沒有被我們尊重?孩子為什麼沒有禮貌?想想我們有沒有用禮貌的方式對待孩子,對待身邊的親人呢?孩子為什麼容易鬧情緒?想想我們是怎麼面對孩子發脾氣,吵鬧的?孩子為什麼老是說謊?
  • 《父母:挑戰》:育兒其實就是愈自己
    然而父母這個角色,從新生兒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匆匆上崗,其實很多父母遠遠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人對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正是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同時,我們這一輩大多數人多年來一直承載著來自父母的傷害,有些甚至伴隨終生。最可怕的不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培養孩子,而是自認為很了解,其實這所謂的「一知半解」往往也是錯誤和富有殺傷力的。孩子是和我們一樣平等和需要受到尊重的個體,他們只會是他們自己,不會多於自己父母的樣子。
  • 育兒其實真不難——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在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孩子在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在逐漸成為更好的父母。 博士老爸育兒的酸甜苦辣這裡 告訴你吧:我同事家裡的書柜上有為數不多的幾本經典育兒書籍,同時他還訂閱了《環球時報》《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我們不一樣的大壯是怎麼走紅的(大壯的成名史)
    大壯不是江湖名,是兒時的外號。他真名叫王軒,北京人大興人,小時候個矮,沒少被人欺負,忍氣吞聲後,他再伺機找混社會的表哥幫忙打回來。等上了高中,他的個子一下就躥上去,甚至超過了班上的同齡人,才得名「大壯」。  高三開始,大壯開始跟著表哥混社會。和混社會沾邊的人,大多有些江湖故事,這些故事的真假已經無從考證,在大壯的自述裡,它們顯得遙遠又陌生。
  • 育兒方知父母恩,可憐父母心;痛苦選擇:監管式還是自我探索成長
    這部分孩子需要家長監督約束,才能勉強學習,是育兒的困難戶。其實在中國,沒有什麼快樂教育和應試教育之分,最終都是要考試,或者競爭才能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除非是權貴二代。只有「夾板式」和「任我行」方式成長。夾板式:是在父母的監管下,被動式成長,父母推著小孩前進成長。任我行式:由小孩自我探索,自我認識,自我成長。
  • 《超級育兒師》反思中國式育兒 激勵父母成長(圖)
    央視財經頻道《超級育兒師》持續熱播。作為央視財經頻道的年終大型節目,第一季已經播出的六集節目引起中國年輕父母群體的強烈反響。小米作為一個兩胎家庭的老大,在父母眼裡,作為姐姐的她理所應當地被要求時刻表現出「姐姐的樣子」。可是父母都忽略了小米其實也僅僅是個時刻需要他們關心的5歲孩子。當全家都以妹妹納米的情緒好壞來判斷小米行為的對錯時,小米的內心其實是極度委屈的。對於一個5歲孩子來說,此時的妹妹儼然成了她獲取愛這條路上最大的敵人。而面對敵人的威脅,5歲小米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抗——以弱小的身軀和「敵人」抗爭。
  • 「陪伴成長」成為新型育兒綁架,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起點更高。
  • 寫給巧虎KIDS成長中心的信
    讓孩子在巧虎的陪伴下,更自信、更樂觀地學習與成長。在巧虎KIDS成長中心,我們經常能聽到來自父母內心的聲音,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父母對巧虎品牌的信任與支持。軒軒媽媽給巧虎的信一位是來自上海的軒軒媽媽,她說:我兒子軒軒3歲了,是一個脾氣有點任性的小男孩,但自從他的生活中出現了巧虎後,變化特別大。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其實我們自己未必那麼確定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覺察是很難的一件事,更不要提對孩子的全面認知了。家長眼中的孩子與他們自己認為的自我肯定是有差距的,於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就會用自我的認知去衡量和批評孩子,尤其是匆忙進入父母角色之後,那種對自己和孩子的未知會產生焦慮情緒。
  • 育兒作家大J談早教:父母自身成長定義兒童教育格局
    現在有太多的育兒理念是說愛與自由,給予孩子足夠的尊敬,但很多時候父母以為是尊重孩子,其實把父母的角色退讓了。書中,大J分享了她陪伴女兒小D不同成長時期,跟隨美國認知老師、幼兒園老師和美國大學教授學習到的育兒和早教方面的專業知識,並結合自己職業經理人的工作經驗,將一些管理學的模型運用到育兒當中,為讀者總結了新鮮有效、切實可行的育兒理念和方法。
  •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犯錯改錯的過程,孩子犯錯無奈的你會動手嗎?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改錯的過程。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拿孩子犯錯後的處理方式來說。很多家長比較簡單直接,就是批評指責,方法用盡無奈之下便會動手。這樣的方式,就是在養育孩子的層面上。
  • 育兒情感:和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父母雖然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但是父母不能代替下一代的成長。因此,當我們的身份開始了轉變,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是從零學起。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也是小白。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我們父母又怎麼甘心落後呢?最好的方式便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 「精神育兒」比「生活育兒」更重要,作為父母,應該注重質量育兒
    對於育兒,他們更注重的是生活育兒而非精神育兒,但殊不知,精神育兒比生活育兒更關鍵更重要,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它幫助也會更大。張朝是某上市公司的老總,平時工作很忙,照顧孩子也是便落到了他的老婆小田身上。前段時間小田身體出了問題,住進了醫院,照顧孩子一事便落在了張朝身上。
  • 育兒,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很多父母還只是門外漢
    其實在孩子還沒滿月的時候,我就開始尋找學習相關的育兒知識,填充自己的大腦,以期能更好的養育孩子,那時候自信心滿滿。但之後我們經歷過太多的養育難題:哭鬧不止、肚臍突出、睡覺易驚醒、不吃母乳等等問題,自信心備受打擊,在我看來很多家庭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好像我都經歷過。
  • 「陪伴成長」成新型育兒綁架理論,養家餬口的父母,難道錯了嗎?
    現在打開各大自媒體平臺,就能看到一堆育兒號在鼓吹「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童年,陪伴成長才能讓孩子的身心更健全」,甚至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雙職工父母,爸爸是「喪偶式育兒」,媽媽是「只顧自己快樂」。身心不健全,畢竟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是相對較強的。作為一個育兒博主,「陪伴成長」我也是贊成的,但是,我卻不贊成不自量力的陪伴,養家餬口本就是父母的職責,而父母的努力,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少走彎路,將來走進社會的時候起點更高。
  • 大J小D談育兒:父母的成長型思維 定義孩子培養的格局
    9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跟早教專家學兒童潛能開發》新書分享會上,大J總結了自己的育兒心得: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為孩子做什麼,而是培養父母自己的成長型思維,用自身的成長定義孩子養育的格局。  大J在和女兒一起奮鬥的四年裡,也會像很多父母一樣,想儘可能做到最好,所以會為自己犯下的任何一個小失誤而自責,會為自己不知如何是好而無助。但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告訴她,人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成長,一開始犯錯沒關係,只要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反思復盤,就會越做越好。「這個思維模式讓我更加清楚,育兒,其實歸根到底,是自己的重建,然後去影響整個家庭。」
  •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經營幸福的過程
    其實我有問過TA為什麼會患上這個病,記得TA有提到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媽媽逼著TA上了一個鋼琴興趣班,而TA自己卻相當牴觸。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孩子一旦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和喜愛,我們的損失會更大。在我和學生聊天時,我會把每一個學生都設定為有一把鎖,聊天的過程就是找到開這把鎖的鑰匙的過程,孩子也應該是因材施教的。為什麼要讓孩子成為全才?
  • 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能引導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代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越位」,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無助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夠有更好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害了孩子。當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是死結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不再給他們買系帶的鞋?
  • 育兒路上,你是第幾層父母?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有人說,育兒的過程,也是一條自我修正之路那麼,在這條育兒路上,你是第幾層父母呢?看一看,你是育兒路上的第幾層父母?,發現「我是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 父母成長書單 | 解讀兒童心理世界,掌握專業育兒秘籍
    書中大部分內容是基於作者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所做的系列廣播節目,而該節目幫助了英國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情緒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嬰養育關係。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種共情、關懷、樂觀的態度看待育兒工作,並且由衷地欣賞和肯定父母們的天性潛質,這無疑也是對父母育兒的極大支持。這套書尤其適合父母或準父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