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惟酒無量,耆酒者只記住了孔子這句話,後一句更重要

2020-12-20 丁小悟典

中國是酒的故鄉,酒文化淵源流長,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歡。以酒助興,喝酒喝出了熱鬧,但也能喝得敗興,弄不好還會出問題;;高興了喝酒,不高興了也喝酒;有事了喝酒,沒有事也喝酒酒可以養生,也可以傷身。人們對酒是又愛又恨,對酒的感情很複雜。

0 1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禁酒的傳統

相傳夏禹時期,儀狄釀造出了甘美濃烈的美酒,獻給了大禹,大禹品嘗後,被這香甜濃純的味道深深地吸引住了,胃口大開,覺得是人間美味,雖然喝多了,有點暈頭暈腦,但是感覺就像騰雲駕霧般一樣舒服。大禹因中午飲酒過量,誤了正在幹的事,十分懊惱,說酒是好東西,但喝後容易誤事,會有人因飲酒而亡國,就禁止儀狄再釀酒。他的話不幸被言中,他的後代夏桀因沉溺於酒色之中,斷送了夏朝江山。

西周初期,周公總結夏商王朝敗落的一個原因就是飲酒無度,提出了限酒的主張,發布了最早的限酒令《酒誥》。規定,不能飲酒可以不飲,能飲則飲,但不得失態損德,否則,就罰失態之人上交無角的羚羊。還專門設立了「萍氏」的官職,督察提醒人們謹慎飲酒,要有節制,意在提醒不要重蹈覆轍。

在歷史上禁酒極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還因為糧食問題引起的。禁酒時,會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如發現私酒,輕則罰沒酒麴或釀酒工具,重則處以極刑。

0 2 酒禮的規定

飲酒在中國有著很為悠遠的傳統,酒與國家的禮制密切相關,「百禮之會,非酒不成」,有酒禮才成。《詩經小雅·瓠葉》記錄了燕飲禮儀:

幡幡瓠葉,採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瓠葉》是一首典型的燕飲之詩,獻、酢、酬都是燕飲禮儀。先是主人向客人敬酒;酢是客人飲過主人獻酒後回敬主人;酬是主人飲過客人敬酒,自飲一杯後再回敬客人。至此禮畢,主客各喝兩杯。如果宴飲人數眾多,會有按照長幼次序進行交錯相酬,稱作旅酬。旅酬也有節度,不能超過三杯,這時主客喝酒都有數量。

旅酬之後,主客行酒不再規定次數,飲酒不再統計爵數,開始不計數量地互相喝,也就是「無算爵」的階段,亦即「無量」。

我們現在的餐桌上敬酒的禮儀也是由此而來,先由主人向客人敬酒,主人按照客人的地位年齡逐一敬酒,然後是客人再按照主人的地位年齡逐一回敬。

0 3 孔子之酒量到底如何

孔子說,「惟酒無量」。作為聖人的孔子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論語》中對孔子的酒量沒有直接記載,比較早地明確記載孔子酒量的是《孔叢子儒服》:

平原君與子高飲,強子高酒曰:「昔有遺諺:『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古之聖賢無不能飲也。吾子何辭焉?」子高曰:「以穿所聞,賢聖以道德兼人,未聞以飲食也。」平原君曰:「即如先生所言,則此言何生?」子高曰:「生於嗜酒者。蓋其勸厲獎戲之辭,非實然也。」平原君欣然曰:「吾不戲子,無所聞此雅言也。」

趙國公子平原君和孔子六世孫孔穿(字子高)一起喝酒,孔穿不想喝,而平原是一個勸酒高手,他就拿孔穿的先祖孔子善飲說事。他說,有個這樣一個傳言,堯舜的酒量有千鍾,孔子的酒量有百觚,子路也有十榼。古來聖賢沒有一個不能飲酒的,你為什麼要推辭呢?言外之意就是你老祖宗都善飲,並且不為過,你就沒有理由推辭不飲酒呀。

已經勸道這種程度,孔穿被逼到死角,即使不會喝酒,這個時候也會應該一飲而盡的。但是他不但不為所動,還說,這個傳言只不過是那些嗜酒的人為勸人喝酒而編造的戲言,其實並不是這樣,不要當真。平原君說,我不是戲言,是真心實意想請你喝酒。

鍾、觚、榼都是古代的酒器,孔子的後代否定的孔子能喝百觚的說法,到底能喝多少,還是一本糊塗帳,後人有說能喝一升,也就是4斤,也只是推測,並無實據。百觚、酒無量並不是說聖人千杯不醉,只不過是說他能喝酒,酒量很大。

在古代中國,沒有蒸餾技術,酒多是發酵後直接過濾的發酵酒,其實酒的度數很低,度數大概在3%~10%之間,與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所以才造成誤以為古代人很能喝的假象。

0 4 酒可以放開量喝,但不能失態

孔子說了「惟酒無量」後,接著強調「不及亂」,還說「不為酒困」。困,亂也。雖然酒量好,但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量,不能醉酒。

酒,小酌怡情,大飲亂性。過量飲酒,傷身是小,酒後失德是大。有的人酒後胡言亂語,言語衝動,尋釁滋事,做出種種不當的行為。

喝酒本是交流感情,但現實中也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在酒桌上非要喝倒一個人才算事,於是就死命地勸酒,把白酒當飲料喝,把紅酒當白開水喝,再好的酒也是糟蹋。

比如,某銀行員工自發聚餐,喝酒後就出現了失態的行為,領導因新招員工敬酒沒有喝,對他進行辱罵並打耳光,有的人摔了酒杯砸桌子,還有的人對女同事動手動腳,這就是嚴重的酒後失態。

結束語

「惟酒無量,不及亂。」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卻充滿了辨證思維。孔子告訴我們,在需要喝酒的場合,酒量淺的人就少喝一點,酒量大的人可以不限量地飲酒,但不能亂喝,更不能胡喝海喝,不管酒量深淺,都以不喝醉不失態為標準。不能強人所難。這才是文明的酒文化!實際上也是在說,人要有自制力,飲酒如此,其它事也是如此。

好酒、嗜酒的酒人,何不效仿效仿孔老夫子喝酒之德?

我讀《論語》:

【原文】惟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黨》)

【譯文】(孔子說)只有酒可以放開量喝,但不能醉酒失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交流。

相關焦點

  • 「惟酒無量不及亂」正義
    《論語》中「酒」字共出現過五次,其中有三次都在《鄉黨》篇,「惟酒無量不及亂」一句話就出自此篇。對現代人來說,很多規範已成為歷史遺蹟,但「惟酒無量不及亂」一句話卻甚得人心。圍繞「惟酒無量不及亂」這句話,在歷史上還引發了一個關於孔子酒量的有趣討論。
  • 孔子與酒
    對文王和孔子飲酒海量的說法,其實早就有了。《孔叢子》記載平原君在勸酒時說:「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按平原君的說法,這句話在當時就已經是一句平日常用的諺語。孔子的酒量到底怎麼樣倒實在是難以考證,不過孔子海量的傳說,大約來自於對《論語·鄉黨》中一句話的誤讀,或者說過分解讀。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學」固然重要,「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但是,只「學」不「習」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 《禮記·雜記下》記:「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這就是說,聽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落實到自己具體的行動上。《論語·公冶長》也記載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編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
  • 《論語》揭秘:孔子注重養生,因此高齡
    文/唐朝孔子,聖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論語》中不難發現。孔子自己說過,是寡母將他撫養大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我讀論語: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這種說法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裡提到過,說它過於牽強,所以就按照一般的解釋來說了,原因就在於「人不知」這一句中的「知」字下面沒有賓語,又因為孔子當時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就可以了解,所以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人不知」究竟是不知道什麼呢?
  • 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孔子提到六件事,依次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說話辦事謹慎、愛大眾、親近有仁的人和讀書學習。孔子認為這六件事是弟子們在春秋末期那個時代要特別重視的,這些規則今天是否還適用,要自己去實踐檢驗一下。或者說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比孔子提的六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有,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一下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都懂的,就不必過多解釋了。
  • 《論語鄉黨篇》論語講師群(第247課 10.8)
    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音嗣。食,飯也。精,鑿也。牛羊與魚之腥,聶而切之為膾。食精則能養人,膾麤則能害人。
  • 民以食為天,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學」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儒家不著重飲食,其實對於飲食,孔老夫子還是比較講究的。 在《論語鄉黨篇第十》 中,關於齋祀時的飲食,孔老夫子是這麼曰的: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
  • 孔子十句話,人們大都望文生義的理解
    出自《論語·憲問》,它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論語》裡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自《論語·秦伯》,一般將它理解為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作者還發現孔子的四個核心思想——學、仁、道、禮,在開篇都一一呈現,而後面的篇章,主要就是對這四方面理念的深入闡釋和逐步豐富。有些篇章內容相對集中,具有內在的系統性:《裡仁篇》重點談仁;《公冶長篇》主要記錄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作者輕輕一點,傳統文化的經典之燈更亮更明了。何偉俊之所以看到《論語》的隱秘結構,是因為他在實踐中摸索到一種與傳統文化閱讀相應的讀書之法。
  • 【文學】失傳 1800年的《齊論語》出土引發《論語》熱 這十句孔子語錄最常被誤讀
    不過即使《論語》不翻新,再次重讀《論語》,你也會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名句,都有你意想不到的下一句。    TOP  1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
  • 惟酒無量不及亂
    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夫子平時於飲食不講究,「食不求飽」「謀道不謀食」,「子之所慎:齊、戰、疾」,夫子於齊時則變食而求精求細,是為慎齊。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常被後人當作誠信的美德來讚揚,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在《論語.子罕》裡有一句話——「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是孔子周遊列國,走到他最重視的衛國時,發現左右衛靈公的竟然是他美麗的夫人——南子。因此才有上面這句話的感嘆。從世間人情上來說,人都是好德不如好色的,如果非按孔子的標準要求,這個世界上恐怕真找不出幾個人來。孔子說的這句話,雖然不好聽,但真的是一句大實話。其實不但他沒有見過,我們也沒有見過,雖然大家表面上都很正人君子,但又有誰敢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見了美色都能不動心呢?
  • 周易《頤》卦,孔子的養生之道
    《論語.鄉黨》記載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飲褐,魚綏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食。。。。。。祭肉不出三曰,出三日不食。
  • 他是孔子人生的重要引路人,可《論語》卻對他隻字未提
    孔子向老子求學這句話既是在褒獎孔子的「聰明深察」、「博辯廣大」,亦是在告誡孔子不要因為自己的優點而給自己招來禍端,凡事都要先想到別人,再想到自己。據說,孔子帶著這樣的箴言回到魯國後,其弟子數量大大增加。從中,我們足以看出,孔子與老子的確是存在著一種師生關係。但是孔子請教老子問題的時候,他已經為人師表,有了自己的思想體系。而且老子對於孔子的教誨大多只是寥寥幾語的勉勵或勸誡,所以老子算不上孔子真正意義上的老師,更不用說是孔子的伯樂了。
  • 孔子最喜歡的竟然是各種肉!無肉不歡影響他成為聖人嗎?
    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這一大段的意思,大概就是在說,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只有飲酒沒有限制,不喝醉不鬧事就行了。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這就是智慧和學問的區別。學問重要嗎?重要。智慧呢?更重要!你有了智慧以後就可以像諸葛亮一樣,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提前三天就知道西北風轉東南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是在釣魚嗎?他知不知道誰要來找他?他當然知道,不然的話拿著直鉤釣魚他不是傻子嗎?為什麼「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成為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呢?因為這個事情的發生,從頭到尾都是姜太公導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