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哲學講座——論享樂主義

2021-02-16 深國交

1月14號,深國交剛剛結束一天的課程,在312教室,理論物理與哲學社迎來了一位演講嘉賓:Thomas劉宗靈(託馬斯)。相信不少人都或多或少聽過這個名字,Thomas是國交2015屆畢業生,在剛剛過去的十二月從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以榮譽哲學和經濟雙專業畢業。這次,他來到社團分享的是他在大三的時候寫的一篇獲得了哲學系年度最佳倫理學論文的作品——《笛卡爾式思維實驗對享樂主義的反駁》。

 

 

 

隨著現場的聽眾陸續就坐,演講正式開始了。託馬斯先是做了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隨後就立馬進入今天演講的主題:享樂主義(Hedonism)。他先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什麼是享樂主義,分為心理享樂主義(psychological hedonism)和倫理享樂主義(ethical hedonism)。心理享樂主義的支持者們普遍認為:所有人做的所有的事最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或減少痛苦)。他列舉了很多例子讓大家理解享樂主義的思想。

 

正當大家認為享樂主義挺有道理的時候,託馬斯向大家介紹了一個著名的反駁享樂主義的思想實驗:著名哲學家Robert Nozick提出的「體驗機」(Experience machine)。這思想實驗的內容大概如下:你的面前有一臺體驗機,體驗機裡的世界完全是按照你的想法設定的,所以你可以在體驗機中體驗一切你想要的經歷和想過的人生,因此你會比在現實世界生活快樂得多。雖然進去後你不會知道你所在的世界是虛假的,但是一旦進入體驗,你就和外界斷了聯繫。如果要進去,就是進去一輩子,活在這個給你極大快樂的虛擬世界中。請問你會進去嗎?

 

 

在託馬斯向我們提出問題後,大家思考了一下並開始舉手投票。結果現場的大部分人都沒有選擇進入這個體驗機。看文章的你也不妨想像一下,自己是否會選擇進去呢?(我相信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也不會選擇進入這個體驗機)如果正如享樂主義者所說,快樂值是所有人最終在乎的唯一目標,因為體驗機中的世界相對於現實世界我們能獲得更高的快樂值,那麼所有人當然會選擇進入體驗機。可是結果並非如此。

 

也許這個思維實驗讓一些人意識到了享樂主義是不對的,託馬斯認為這個思想實驗有缺陷,並且需要得到改進。他的分析是體驗機的實驗沒有遵守控制變量法,並存在兩個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開心值(the level of happiness)和信念的真實值(the truth value of our beliefs)。因此,我們就無法知道是否因為開心值的改變導致了人們的偏好上的改變。

 

 

針對這一點,受到笛卡爾啟發的託馬斯提出了一個新的思想實驗——笛卡爾式思想實驗。他在21號的下半部分演講中給我們講述了這個思維實驗。他回顧了上次關於心理享樂主義的內容,並又引出了倫理享樂主義:追求快樂和減少痛苦應該是人類所追求的唯一最終目標。託馬斯講解後用哲學論證帶著大家反駁了倫理享樂主義者的觀點。

 

兩場演講不僅吸引了不同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語文組鄧老師(Margaret)也來到了社團演講現場。考慮到這種情況,託馬斯也臨時作出調整,將大部分的內容改為中文演講。之後,鄧老師評論道,「Thomas對於哲學的熱愛和樂於分享讓人感動,通過專題講座將思辨的精神帶給學弟學妹,這樣的方式值得學習」。

此外,由於有很多因為在國外留學或在外校讀書的同學們對哲學演講感興趣,託馬斯也進行了視頻直播,並有近70人在直播中觀看了演講。第二場演講吸引了到了一位在國交就讀的國際生,他希望託馬斯儘可能的用英文,因此託馬斯再次進行了臨場調整,用全英文順利完成了整個演講。

 

總的來說,兩次演講圓滿落幕,但還未打上句號。對於哲學的思考應當貫穿人們的生活,更希望感興趣的同學朋友也能多多分享,多多思考,繼續保持對哲學的興趣與熱愛!

(深圳國際交流學院官方公眾號「深國交」 ID:SCIE-2003,如需轉載請標明文章來源)

推薦閱讀

 

深圳國際交流學院

辦中國最好的國際高中

投稿郵箱:zhaosheng@scie.com.cn

學校官網:www.alevel.com.cn

諮詢熱線:0755-83982003

相關焦點

  • 講座回顧 | 哲學諮商在臺灣的發展
    為了開拓科技哲學學科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了解科技哲學與STS學術前沿研究,同時擴大優勢學科在國內的影響,科技哲學專業推出了「科技哲學與STS學術前沿系列講座」。2018年6月8日上午,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邀請,臺灣輔仁大學前校長黎建球教授做了題為「哲學諮商在臺灣的發展」的講座,潘天群教授主持了這次講座。哲學系研究生參加了這次講座。
  • 《歷史哲學與歷史認識論前沿》講座圓滿舉行
    10月27日上午,南開大學中國思想史研究中心舉辦的《歷史哲學與歷史認識論前沿》講座在歷史學院天挺閣召開。講座由南開大學張榮明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張越教授,南開大學王利華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張秋升教授,南開大學孫衛國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李友東副教授,南開大學李憲堂教授依次做相關主題演講。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3享樂主義享樂主義產生於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是受到人們詆毀最多的一種哲學。 19世紀英國哲學家由他們的功利主義的倫理理論提出了享樂主義的基本原理,享樂主義之先驅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所有行為皆是基於要給最多的人數獲得最大的快樂。
  • 伊壁鳩魯:享樂主義可不是一個貶義詞
    今天,一提到享樂主義,人們就會想到這樣的畫面: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吹著空調,啃著西瓜,玩著手機,一直沉浸在快樂之中,不想學習,也不想工作。這樣的生活,似乎很是享受,但也顯得有些頹廢。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11月4日,第一場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先生主講,題目為《哲學創造與闡釋的歷史變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伊始,臧峰宇教授對「哲學的殿堂」講座系列做了總體介紹,指出人大哲學院舉辦這一高端系列講座,目的是為了集中展現我國哲學界深厚的學術傳統,與在這些傳統中引領哲學學科發展、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哲學名家。
  • 講座預告|黃遠帆:我們如何做哲學?
    青年哲學家工作坊第17期講座主題:我們如何做哲學?報告人:黃遠帆時間:12月9日 周三晚上7:30—9:00騰訊會議ID:544 500 059報告摘要近年來,哲學界對哲學方法論議題展現了濃厚的興味——我們是如何做哲學的,又應當如何做哲學。
  • 南哲講座 陳嘉明:知識論在中國
    」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哲學系助理研究員胡星銘老師主持。此次講座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首先,陳嘉明教授借用「知道如是」和「知道如何」這兩種知識類型的區分來反思中國傳統的知識論,解釋儒家哲學的知識論是什麼樣的知識論;其次,分析傳統知識論的影響;最後,介紹現當代中國對知識論的研究。
  • 講座回顧 | 結構經驗論與科學(Structural Empiricism and the Sciences)
    」系列講座。講座主題為「結構經驗論與科學(Structural Empiricism and the Sciences)」。講座由潘天群教授主持,聽眾主要為科技哲學專業的研究生和教師。本系列講座共分六講,分別是: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表象觀 (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Appearance)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證據觀 (Pyrrhonism and Empiricism: Evidence)皮浪主義與經驗論的應用
  • 講座回顧 | 陳波: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
    講座回顧2019年5月12日下午,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和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在哲學樓401室做了題為「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系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人文社科高端講座、南大邏輯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
  • [中國社會科學網]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為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7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於2020年7月下旬起,隆重推出「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講座採取在線直播形式,邀請素為學界景仰的哲學名家,聚焦哲學前沿問題做專題講座,並以騰訊會議在線直播、B站轉播等方式,向社會開放。
  • 日本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的展示:東京大學三位教授在北大講座
    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室主任高橋晃一教授進行了主題為「《解深密經》的思想」的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紀華傳教授主持。高橋教授從文獻與思想兩個方面入手,反駁了一些學者所主張的《解深密經》是由多部小品經典拼湊而成的觀點。支持該觀點的學者多以歷史上曾有多個單品漢譯本為證據,而如果仔細考察早期譯本的形成過程,反而證明了初譯之時此經已具全本規模。
  • 和你打個賭,你就是枚享樂主義和潛藏的存在主義呀~
    如果你從沒系統地了解過哲學,你是否覺得這是一個空泛的學科。包含著上百種體系流派,大家自說自話,有的讓人茅塞頓開深感認同,有的卻也頗為荒誕。光是哲學術語都能把我等門外漢繞暈,更別提去了解各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了。
  • 盤點歷史上7種哲學流派,你知道多少?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各種形式的哲學。這些哲學流派,共同豐富了哲學的星空。以下是十大哲學流派。唯我論代表人物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戈爾吉亞斯(公元前485—375年),也是他首次提出的。唯我論認為一個人只能知道自己的存在,而頭腦之外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被知道存在。
  • 震撼心靈:《哲學與人生》講座側記
    12月26日下午,成德書院大學堂裡早早擠滿了學員,大家都共同期盼著羅軍教授新推出一組哲學系列專題講座---《哲學與人生》。
  • 吉大校友郭湛教授:從主體性哲學到公共性哲學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81年留校任教,1984年起為在職博士研究生,19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在中國人民大學,郭湛先後參與了蕭前教授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李秀林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編寫或修訂工作。
  • 王東校友受聘為黑龍江大學客座教授!
    9月21日下午,校黨委書記王永清在主樓518會議室向我校77級哲學專業校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化研究會(籌)牽頭人,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
  • 講座回顧|金亦然(Basile Zimmermann):波與形式本體論
    講座回顧11月11日下午兩點,瑞士日內瓦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金亦然(Basile Zimmerman)老師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Wave and forms ontology(波與形式本體論)」>的學術講座。
  • 4月20日人文復旦講座: 聽「復旦的尼採」講哲學的無用之用
    ——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4月20日人文復旦講座:哲學的意義與批判的價值,現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當代中國哲學叢書》主編。張汝倫教授熱愛哲學與藝術,主要研究方向有德國古典哲學,海德格爾哲學、哲學釋義學、實用主義、中西思想史、政治哲學等。他跨越中西兩個不同的思想世界,目前同時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先秦哲學、中國近現代哲學、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政治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等方向博士生導師。
  • 思與文講座回顧 | 匡釗: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
    2018年5月25日上午,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匡釗博士應「思與文講座」之邀,做了題為「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的學術報告。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貢華南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鬱振華教授、酈全民教授、陳喬見副教授、朱晶副教授,以及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