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雲飛:蘇轍的《詩集傳》

2021-02-19 詩經名物

與大蘇相比,小蘇更能沉潛,晚歲十多年閉門謝客,讀書著述,故其學術成就更高。比如其所著《詩集傳》上承歐陽修等懷疑《詩經》毛傳鄭注孔疏的傳統,導夫朱熹《詩集傳》之先路:從對詩序的駁斥、詩旨的訓詁詮釋、詩篇名及解題諸問題,均受小蘇影響。以至於朱熹《詩集傳》徵引宋人說詩二十家,獨引小蘇達四十三條為最多。但有一點,我們不要忘了,小蘇之解詩論經,本於父兄的人情說,朱熹這樣道學氣重的人自是不會採納的。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3oa3gDVORyGtWUF1MQWpBg)

【附錄】《四庫提要》敘錄

《詩集傳》·二十卷(內府藏本)。

宋蘇轍撰。其說以《詩》之《小序》反覆繁重,類非一人之詞,疑為毛公之學,衛宏之所集錄。因惟存其發端一言,而以下餘文悉從刪汰。案《禮記》曰:「《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樂會時也。《採蘋》者,樂循法也。」是足見古人言《詩》,率以一語括其旨。《小序》之體,實肇於斯。王應麟《韓詩考》所載,如「《關雎》,刺時也。《芣莒》,傷夫有惡疾也。《漢廣》,悅人也。《汝墳》辭家也。《蝃蝀》,刺奔女也。《黍離》,伯封作也。《賓之初筵》,衛武公飲酒悔過也。」劉安世《元城語錄》亦曰「少年嘗記讀《韓詩》(案《崇文總目》,《韓詩》北宋尚存,範處義《逸齋詩補傳》謂《韓詩》世罕有之,此語不可信,蓋偶未考),有《雨無極篇》,《序》雲,正大夫刺幽王也。首雲『雨無其極,傷我稼穡。』」云云,是《韓詩》《序》亦括以一語也。又蔡邕書《石經》,悉本《魯詩》,所作《獨斷》,載《周頌》《序》三十一章,大致皆與《毛詩》同,而但有其首句。是《魯詩》《序》亦括以一語也。轍取《小序》首句為毛公之學,不為無見。史傳言《詩序》者以《後漢書》為近古,而《儒林傳》稱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衛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轍以為衛宏所集錄,亦不為無徵。唐成伯璵作《毛詩指說》,雖亦以《小序》為出子夏,然其言曰「眾篇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耳。《葛覃》,后妃之本也。《鴻雁》,美宣王也。如此之類是也。其下皆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系其詞」云云,然則惟取《序》首,伯璵已先言之,不自轍創矣。厥後王得臣、程大昌、李樗皆以轍說為祖,良有由也。轍《自序》又曰:「獨採其可者見於今傳,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則轍於毛氏之學亦不激不隨,務持其平者。而朱翌《猗覺寮雜記》乃曰:「蘇子由解《詩》不用《詩序》。」亦未識轍之本志矣。

相關焦點

  • 冉雲飛:異地年關憶先慈
    攝影|Marie Mathelin母親艱難勞動後,時常翻看冉雲飛的課本與作業,看考試與作業沒有任何錯,常得百分,喜不自禁。不特此也,她還能與冉雲飛一起背那時的課文,以至晚年與冉雲飛一起生活在成都的十幾年裡,娘兒倆常以背小時的課本為戲,可見冉母的記憶力是如此的超凡,愛是如此的細膩,深植與蔓延到娘兒倆的日常生活中。
  • 《蘇轍資料彙編》:蘇轍經史子集四部著作資料悉數輯出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晚號「潁濱遺老」,與其父洵、兄軾合稱「三蘇」。蘇轍是著名的政治家,且學術成就卓越,在中國經學史、史學史、文學史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蘇轍出身於一個耕讀世家,其父洵年青時喜遊宦。轍幼時,其母程氏教以詩書。
  • 答案是蘇軾蘇轍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如何
    他們是蘇東坡和蘇轍,兄弟倆的成就是驚人的。他的弟弟蘇轍上四年級。根據宋仁宗,我為子孫贏得了兩位首相。你可以看到這兩個的文採斐然。蘇東坡和蘇轍都因為他們的文學才華而傳播了很多好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蘇東坡深陷烏臺詩案,他認為自己會被判處死刑。於是我留下了一首詩,上面有這樣一句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走進課堂 | 吳國武:朱子《詩集傳》解經體例與宋代經學新典範的成熟(下)
    曰:古本自是別作一處,如《易大傳》、《班固序傳》,並在後。京師舊本《揚子注》,其序亦總在後。」(見《朱子語類》第6冊,頁2074)。[61]宋•朱熹,《詩序辨說》,《詩集傳》,頁357。[62]宋•朱熹,《詩集傳》,卷1,頁406。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蘇軾的那首經典的《水調歌頭》裡,就抒發著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而在蘇軾仕途不順,不斷被貶謫的時候,也時常思念起自己的弟弟,經常給蘇轍寫詩寫詞。這樣的兄弟情誼,的確是讓後世不少人羨慕又欽佩。最後兩句,蘇軾寫的是,在宴飲享受的時候,有人就問到了蘇轍的情況。這只是蘇軾自己為了訴說離別的心緒,主動提及罷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兄長的蘇軾,其實在同別人聊天之時,也會談到弟弟蘇轍。
  • 蘇轍:其人深,不願人知之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蘇轍到底為自己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1、蘇轍的道士形象:是聞道者而不是修道者「道士」形象是蘇轍為自己塑造的最主要的自我形象,但他的「道士」不是進行宗教行為的修道者,而是修身養性的聞道者。在蘇轍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聞道者」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這也是他的偶像。
  • 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名篇
    在這三人中,蘇軾的名氣大家也都知道,蘇洵能培養出這樣兩個兒子,自然也是名氣不小;但是蘇轍的名氣能夠小一些,很少能有人想到他,蘇轍難道沒有才華嗎?其實並不是這樣。蘇轍在19歲的時候就考上了進士,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蘇轍也是有實力的。
  • 蘇轍二貶筠州記(全文)
    可在封建皇朝的宋代,那可是一人遭難,誅連九族的,何況蘇轍還與兄蘇軾一樣,也鬥膽直諫,不遭貶謫才怪呢。現筆者就蘇轍被貶原因和他的人生軌跡向諸君作一詳述如下。 蘇轍聞訊,便「上書乞納在身宦贖兄罪」(見《蘇穎年譜》)。受到牽連,舊債新帳一起算,罪上加罪,便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被貶謫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賣鹽酒,兼收官稅),"五年不得調」,一直在筠州(今高安)做了五年的鹽酒稅官。(見《宋.蘇轍傳》)。
  •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不讀這些注釋版本,無法領略它真正的美
    另外宋代朱熹的《詩集傳》,清人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都是比較重要的《詩經》研究著作,適合專業人士和一般讀者的還有今人高亨《詩經今注》、程俊英的《詩經注析》、餘冠英《詩經選》等。《詩集傳》詩集傳作者:[宋]朱熹集注 / 趙長徵點校出版社: 中華書局出版年:2011-01
  • 一部《蘇轍行蹤考》,半部宋代交通路線圖
    他給我的微信,說的最多的話題之一是他的健康狀況,常常覺得來日無多,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蘇軾兄弟行蹤考後,再寫《蘇軾蘇轍史傳》,綜合研究蘇氏兄弟倆的人生、文學、哲學思想。一年之內,要寫出一部五十多萬字、七百多幅插圖的學術專著,對於年富力強的學者而言,也並非易事,而對於年過七十又疾病纏身的本書作者而言,就更為艱難。可他以搏命的精神,硬是寫成了這部專著。
  • 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感動古今
    二、蘇轍回贈《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蘇軾的這首中秋詞,傳唱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後,立時散發出萬丈光芒,使他的名頭更響。他的弟弟蘇轍似乎顯弱些。事實上,蘇轍的才華並不亞於哥哥蘇軾,其入仕生涯也不錯,還曾官至副宰相。只是,蘇轍選擇了隱身哥哥背後,甘願做幕後英雄,使得他存在感偏低。
  • 康震:蘇轍——冰山下的火焰
    其實蘇轍的策論比蘇軾的更加激烈、更加尖銳,矛頭直指年老的仁宗皇帝。一、蘇轍針對策問中所說的「志勤道遠」,指責仁宗怠於政事,說他「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二、指責仁宗沉溺於聲色之樂,並列舉歷史上六個昏君為例,說明仁宗「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坐朝不聞諮謨,便殿無所顧問」。三、蘇轍還指責仁宗皇帝賦斂繁重,濫用民財。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這個子由,正是他的親弟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便是他們一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蘇軾與蘇轍,與其說是兄弟,不如更像知己,二人兄弟情深,又同是文壇大腕,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少見。蘇軾寫給蘇轍的詞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求外放,多次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終不可得。中秋時節,蘇軾在密州為官,歡飲達旦,他想到的首先就是遠方的弟弟。
  • 蘇軾蘇轍合寫了一首詩,句句是經典,最後10字更是無人能及
    據蘇轍《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並引》記載:蘇東坡貶居海南儋州時,瓊州(今瓊山市)人姜唐佐曾從學於蘇東坡半載。蘇東坡「甚重其才」,讚揚他的文章「文氣雄偉磊落,倏忽變化」;言行「氣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風」。崇寧二年(1103年),他在汝陽遇見蘇轍,時蘇東坡已去世。轍為胞兄給唐佐補足贈詩。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蘇洵年輕時科舉多次不順利,除了短暫遊歷,基本都在家教育蘇軾和蘇轍。 人到中年,兒子也基本成人,蘇洵帶蘇軾、蘇轍到汴京遊學,拜會了文壇名宿歐陽修。對蘇洵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向朝廷推薦蘇洵,經歐陽修的助推,蘇洵的名氣就傳播開。 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應試及第,名動開封。
  • 二蘇的「高考」| 蘇轍:皇上你好色。宋仁宗:宰相之才
    這件奇事的主角,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弟弟蘇轍。文 | 李閒子嘉祐六年八月,東京汴梁天氣正漸漸轉涼。京師懷遠驛,蘇軾、蘇轍兄弟寓居於此,為即將到來的考試做準備。世事難料,時年僅23歲的蘇轍突遭急病,竟臥床不起。眼看考期將至,蘇轍的病卻不見起色,急壞了全家人。
  • 蘇轍使遼時畏寒 喜喝粥
    曾任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來過東北,就今日遼寧地域而言,專家考證的結論是:蘇轍到過遼寧建平。 在蘇轍的使遼詩中,有一首是寫給兄長蘇軾的(《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從中可知:蘇轍當時正患有肺病,不得不多穿衣裳(少年病肺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難?),並需熬製草藥來喝(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靈火煮鉛丹)。 據學者周峰的研究,祖籍四川眉山、體弱多病的蘇轍不僅適應不了古代遼寧(含今內蒙古赤峰)一帶寒冷多風的天氣,還吃不慣契丹人的牛羊肉。
  •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時崛起的秘密!
    他重讀《論語》、《孟子》以及韓愈文章,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蘇洵閉門苦讀,並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蘇洵自己反思體會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因為自己驕傲自滿,目空一切,造成自己在學術上毫無進步。當一個人發自內心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才會又羞又愧,悔恨交加。
  • 蔦與女蘿,蘇軾蘇轍、一生一世兄弟情
    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名傳千古,詞中所寫的人指的是他的弟弟蘇子由蘇轍。1076年中秋夜,圓月當空,一片平和,清風徐來,樹影婆娑。此時,蘇軾在密州做太守,蘇轍在濟南做官,二人一別已七年。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宦海沉浮,豈由人定,兄弟兩個雖離得不遠,卻不能在一起中秋團聚,詩酒夜話共賞月,觸景生情,情難自已地懷念不遠處的弟弟,於是兄長有感而發留下了膾炙人口、傳頌不絕的樂章。
  • 七年離別情,三首中秋詞,再現蘇軾蘇轍兄弟情深,值得一讀再讀
    前兩首詞都是蘇軾為蘇轍所寫,飽含蘇軾對弟弟的手足深情,後一首是蘇轍為蘇軾所作。今天,我們通過讀這三首詞,來了解蘇軾和蘇轍之間的兄弟情深吧。蘇軾曾在杭州做了三年的通判,此時蘇轍在濟南為官,為了離蘇轍近一些,蘇軾請求調任為東州太守,後來,蘇軾被安排到高密,即密州。在密州,蘇軾修理加固了高密城上的廢臺,每天與臣僚遊樂,蘇軾問蘇轍:該給這個臺起個什麼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