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引子發黴長毛做出的醬才好吃,幾張圖告訴你東北大醬製作過程!

2020-12-24 心不老

在東北地區,很多東北人的飲食一輩子都離不開大醬。他們說:「不吃東北大醬幹活都沒勁」。遼東地區加工東北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大醬製作周期很長,最少4個月,多則1年。

這是發酵了一個月零八天的醬引子,周體全是發黴長起的毛毛。對於很多東北人而言,醬引子開缸的一瞬心裡非常忐忑,醬引子發酵得好一切都好,如果發酵得不好,大醬做不成是小事,那種不吉利的的暗示會長時間地嚴重影響心氣。這兩團醬引子看上去發酵得還不錯。

這一天是農曆的二月十二,遼寧長安鎮紅石村田家堡的姜大嫂開始為做大醬忙活起來。姜大嫂說,大醬在東北不同地區的做法不同,很多地方做大醬沒有玉米什麼事兒,但她從小到大學會的做大醬則是從扒玉米粒開始。

玉米是醬引子的原料。玉米粒炒熟加工成面。做大醬周期太長,從過了二月二握醬引子開始到六月六起醬,需要四個月的時間。起醬只是說明醬已經發酵好了,可以吃但口味不是最佳,如果有陳年的醬,就把發酵好的新醬放在那裡繼續發酵,等第二年再開缸吃醬,口味最好。

滾燙的玉米糊被倒進裝有熟玉米面的大盆裡。姜大嫂說,在農村,大醬基本上是兩年才做一次。因為量少做起來太費勁,自己家的大醬從不外賣,偶爾會給親友一斤二斤那都是很大的情分了。

握醬引子屬於典型的高溫作業,不能等醬引子面冷卻,否則,握出的醬引子就成了廢材。醬引子是大醬之源、重中之重,一個人單槍匹馬顯然會「貽誤戰機」,於是,握醬引子當天,鄰裡鄰居都會主動過來幫忙。

將大缸的底部鋪少許玉米瓤,之上是幹稻草,再將握好的醬引子裝缸。最後,用稻草攏住、磚頭壓上,再蓋上高粱秸稈串成的蓋子。醬引子由此進入一個多月的發酵期。

同一個多月前風風火火握醬引子相比,眼前的場景就比較悠閒了。姜大嫂和鄰居一邊家長裡短地聊著,一邊給發酵好的醬引子削皮,去掉發黴的毛毛。

醬引子被切成片倒在炕上烘乾才能轉移到戶外。再次見到醬引子已經是半個月以後——半個月後,做大醬便進入「烀醬」和「掐醬」的程序。

整整過了半個月。這一天是農曆的四月初五,姜大嫂烀醬的日子。烀醬的日子,一般都選農曆有五的日子。原因很多人說不清道不明,但習俗如此。大豆是東北大醬的主料,烀醬,其實就是烀大豆。玉米窩之上是洗乾淨的大豆,一鍋能烀50斤。

大豆要烀兩次,第一次烀熟,第二次烀色兒。第一次烀熟後,大豆膨脹太多,第二次烀色兒就得分兩鍋。怕姜大嫂一個人忙不過來,烀大豆的當天下午,姜大哥提前結束地裡的農活回家幫忙。

第二天一大早,悶了一宿的大豆開鍋,準備掐醬。「掐醬」這個詞有著很強烈的原始味道。沒有電的年代,村裡人做大醬完全依靠人工和石磨碾子等笨重的工具。發酵好的醬引子成面狀只能放到石磨上磨,烀好的大豆成面狀只能放到碾子上反覆碾壓,這樣的過程被稱為「掐」。

加工房裡面忙著掐醬,外面的在排隊等待。沒有電的年代,掐醬是每戶農家的大工程,全家上陣鄰裡相幫。有了電動加工設備,掐醬則簡單了許多——把醬引子磨成面拌合烀好的大豆,再放進機器裡粉碎磨成混合面,大醬便有了雛形。只是這種混合面只能叫「醬」不能叫醬。

回到家中,姜大嫂往掐好的「醬」裡放鹽和水進行拌合。拌合好的「醬」會被放在底部撒鹽的缸裡,最後,在滿缸的「醬」上鋪玉米窩再均勻撒鹽做密封處理,進入較長甚至漫長的發酵期。由「醬」到醬,短則兩個月,長則一年。

農曆六月初六是姜大嫂家起醬的日子。醬缸被打開,刮去發黴的表層就是大醬。六月六起醬僅僅是一種形式,表明「醬」已成醬。可以吃,但味道不是最好。接下來,還要繼續對大醬缸實施密封。

下一次打開,就是第二年了,美美的大醬就可以開吃了。

相關焦點

  • 快速製作東北大醬,衛生健康好吃無黴菌
    快速製作東北大醬。不用提前製作醬塊子發酵,這樣也避免了黃麴黴菌等有害菌對人體的傷害,安全衛生,顏色純正,特別好吃。傳統的東北大醬製作流程是每年正月的時候要烀黃豆。一般根據下大醬量的多少決定乎烀多少重量的黃豆。
  • 東北菜的靈魂,就是這濃濃的大醬味兒
    而宜於大量製作和貯放的醬,就成了普通百姓大半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調味品和一道「家常菜」。此外,如前文所述,大醬在女真歷史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它們食用蘸醬菜的習慣,也被闖關東去到東北的人們接受並流傳了下來。所以,醬對於整個東北來說,都顯得非常重要了。
  • 請問什麼牌子的大醬好吃?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生活中,大豆醬在東北人的生活中,始終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經深深地滲入到東北的飲食文化當中。可以說在超市裡。買到的那種袋裝的,量產的,沒有一種是地道風味的。東北大醬,做法大同小異。但神奇的是,不同的人做,不同氣候條件下做,不同時節做,味道也會有不同的差異。甚至在做好後經過時間的沉澱。味道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在超市裡包裝好的大醬,都不是家裡下的農家醬的味道。
  • 東北人看過來 教你怎樣做大醬 值得收藏噢
    大醬是滿族的傳統美食,滿族人做豆醬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做大醬要選擇優質的大豆,一定不要轉基因大豆。東北黃豆醬一般來說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純黃豆發酵而成,通常我們叫「大醬」或「東北農家醬」,另種是用提前發酵好的醬引子配上黃豆製成,通常我們叫做「盤醬」或現在市面上經常見到的黃豆醬。
  • 東北大廚教你炸雞蛋醬,正宗東北風味,比肉醬香
    大醬在東北是很神奇的醬料,地位不亞於鹽。而說到雞蛋醬呢!可能對於南方人來講很陌生,是怎麼做的?好吃不?雞蛋醬顧名思義就是雞蛋與大醬的結合,既有雞蛋的鮮香,亦也大醬濃鬱的醬香。相信南方人吃到過一次後,就會惦記著了!
  • 挑戰不可能,我在冬天成功做出了美味的傳統東北大醬
    結果經過了漫長的發酵過程之後,在農曆四月初八傳統下醬的日子裡迫不及待地打開紙封的醬坯,結果大失所望。醬坯裡面的雜菌過多,裡面充斥著黑色、藍色、褐色、黃色、白色各色雜菌的菌絲和孢子粉,最後不得不放棄。既然城市裡面的菌落環境不適合製作大醬了,我們為何不能像工業化生產一樣去培養適合發酵的菌落來發酵呢?
  • 南方媳婦嫁到東北後,才領略到大醬的魅力,一碗大醬,萬物皆可蘸
    南方媳婦嫁到東北後,才領略到大醬的魅力,一碗大醬,萬物皆可蘸。單位有個女同事,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來自江蘇南京,後在東北上大學,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就成了一個東北媳婦。作為南方人,在江浙一帶習慣了清淡口味的飲食,剛開始在東北學校還沒真正體驗到地道的東北風味,當嫁到東北後,才讓她體會到飲食上的差異,最讓她震驚的是,在東北的家庭餐桌上,頓頓都少不了東北大醬,可以說任何的蔬菜都可以蘸醬菜,以至於她說:給東北人一碗大醬,萬物皆可蘸醬吃!東北大醬是用黃豆製作的一種醬料,東北人的傳統美食,東北人做豆醬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東北人的「萬能蘸料」,蘸餅拌飯都好吃,製作簡單,怎麼吃都好吃
    東北人的「萬能蘸料」,蘸餅拌飯都好吃,製作簡單,怎麼吃都好吃時間帶給我們的不止有眼前事物的變化,其實還有很多的美食,好多美食都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生活在中國東北部的人民,善於用發酵的方法來製作一種獨特的醬料——大醬,這種醬料除了前期的培育,還要經過長達
  • 如何在農村製作大醬?製作當天的幾天後可以吃?
    如何在農村製作大醬,需要多少天能做好,可以吃?這個沒確切時間,地區、季節、溫度溼度的不同,大醬製作成熟的時間不一樣。這麼說吧:一、什麼是大醬大醬是醬的一種。北方叫大醬,南方叫豆瓣醬,中間叫黃豆醬。四川更是味道獨特,不僅用的蠶豆,還放辣椒,一曬幾年,我覺得是豆醬裡最好吃的。當然,曬幾年的豆瓣醬一般人吃不著,超市沒賣的,除非你在郫縣地區有親戚,或許能有這口福。二、大醬製作的工藝原理山東大醬,東北大醬,最多的還是黃豆來做。工藝原理,南北都一樣,先把豆子泡透,蒸熟,麵粉拌了,堆積發酵。
  • 【巾幗帶貨幫】(十五)有一種美味,是東北大醬
    東北的傳統美食之一,小蔥蘸大醬,是東北人難以割捨的情懷。小編在東北長大的人都知道大醬,但是大醬的來歷,你知道麼?後來滿族入關,為了不忘老祖宗創業之艱難,便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清宮御膳食中,常常要備有一碟生醬和蘸醬菜。清宮有名的「四大醬菜」,有「炒黃瓜醬、榛子醬、豌豆醬、胡蘿蔔醬」。在順治十年(1653年)又建立了酒醋房,設醬匠16名,專門製作宮中所用的清醬、面醬、豆醬、醬豆豉、醬黃瓜、醬茄子、醬蘿蔔、醬瓜條、醬冬瓜、醬糖蒜、醬紫薑、醬萵筍、醬苤藍、醬包瓜等各種醬和小菜。
  • 韓國大醬「申遺」遭非議,中國東北首先「炸鍋」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有個叫「範蠡」的人,少年時在一財主家做廚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黃豆發酵後可成美味,大概和「臭豆腐」的發明差不多,於是有了「大醬」的製作方法。在中國,「醬」作為佐料早已盛行普遍,老北京的「炸醬麵」世界聞名,不是因為「面」而聞名,而是裡面加了「醬」才聞名,這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的菜餚中,唯一的一種出名是因為主料借了佐料的光。但是,真正把「醬」發揚光大到家喻戶曉的程度還是在中國的東北地區。
  • 這才是雞蛋醬好吃的做法,2個雞蛋加大醬入鍋一炒,即美味又下飯
    很多人喜歡吃雞蛋醬,尤其是吃麵的時候怎麼可能少了它,雞蛋醬屬於那種比較百搭的醬,它可以拌麵、加饅頭、拌飯來吃,尤其是吃麵的時候小編我都會炸雞蛋醬。由於我對炸雞蛋醬情有獨鍾,因此還特地向飯店老師傅請教了炸雞蛋醬的做法。用這種做法做出的雞蛋醬,2個雞蛋能炒出四個的量。好東西自然要與大家分享,愛吃雞蛋醬的小夥伴趕緊收藏起來回家慢慢學。
  • 特地道的東北大醬,鹹香四溢,說起蘸醬菜的特點,就一個字,野
    特地道的東北大醬,鹹香四溢,說起蘸醬菜的特點,就一個字,野春天,東北人最喜歡吃的蔬菜,比排骨還貴,還是非常受歡迎,春季,東北人最喜歡的菜,沒過於蘸醬菜了,東北人對它情有獨鍾,蘸醬菜是一道東北特色菜,無疑是東北菜中最簡單
  • 看看東北人都是怎麼吃大醬的,現在你該知道東北人根本離不開它
    那時候我們東北農村條件比較差,物質水平也比較匱乏。夏天還好一到冬天就慘了,只能是土豆子加大白菜翻來覆去的吃,頂多再加一個白菜變「變種」——酸菜。什麼煎炒燉炸滷燜的,統統是開玩笑的。不過無論是什麼季節,東北人都能將一種食物擺上餐桌——大醬。作為東北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大醬貫穿著整個東北菜的文化中。以前大醬的吃法就比較單一了,不是因為別的,因為那時候沒啥菜啊!
  • 東北人最愛的大醬,蘸什麼都香!
    在咱東北地區,很多人的飲食一輩子都離不開大醬。有人說:「不吃大醬幹活都沒勁」。在咱們遼東地區加工大醬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滿族祖先靺鞨人製作大醬史書上有著詳實的文字記載。大醬製作周期很長,最少4個月,多則1年。
  • 為什麼東北喜歡吃小蔥蘸大醬?
    東北人怎麼會那麼的喜歡吃小蔥沾大醬呢?可能去過東北的朋友就會明白,這種現象真的會讓你驚呆了,尤其是南方的朋友。究其原因,可以說很多,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東北的那一份大醬了。首先飲食習慣的形成與氣候特點有很大關係,一位東北的朋友自述他在廣東工作。
  • 對闖蕩在外地的東北人來說,最想吃的莫過於這碗醬,和家鄉的野菜
    大豆加工製成大醬,加工過程中由於酶的作用,促使豆中更多的磷、鈣、鐵等礦物質被釋放出來,提高了人們對大豆中礦物質的吸收率,發酵醬製品在加工過程中,由於微生物作用可合成核黃素等,因此,大醬營養比大豆更易於消化吸收。大醬可以調節食物的鹹淡,而且從營養學角度上來說也可以為人體補充植物蛋白。採用了大豆為主原料,而大豆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
  • 一道用小河魚做的東北農家菜,比雞蛋醬好吃,醬香味濃、特別下飯
    本期導讀:一道用小河魚做的東北農家菜,比雞蛋醬好吃,醬香味濃、特別下飯 東北有一道農家菜,叫:打魚醬,不知道你吃過沒有?小時候河裡的野生魚特別多,把魚撈回來,大一些的燉著吃,小一些的就會被媽媽用來做這道菜,東北大醬用來做調料,製作這道菜餚,醬香味濃,特別的下飯,比雞蛋醬還好吃,小時候的味道,滿滿的回憶。 可能是小河魚收拾起來比較費事,骨軟刺少,所以老一輩人用這個方法製作小魚,不用煎炸,還省油。
  • 東北人管這個叫茄醬,南方人聽了好懵圈,什麼是茄醬?
    土豆燉茄子,撐死老爺子,這是流傳在北方民間的一句話,作為東北的一道特色菜,必須配以東北大醬燉出來,味道才算地道。無論是在東北,還是在上海,這道菜一直是我家餐桌上的家常菜,但在做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上海沒有地道的東北大醬,只能用別的醬代替,但是這回不一樣了,婆婆從東北帶了一些東北大醬過來。做出來的土豆茄子太好吃了。在東北,人們管這道菜叫茄醬,估計南人聽了很懵圈,什麼是茄醬?這道菜用來拌飯每回都要吃撐,忘記誰說過一句話了,一切不能用來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
  • 那些年,被東北大醬蘸過的菜
    再看,蔥葉上布滿了晶瑩剔透的小水珠兒,嬌嫩欲滴,模樣煞是可人…此時,桌上擺一小碗東北大醬,如果再來一塊白白胖胖的水豆腐,弄點香菜小白菜,拌著吃,蘸醬吃…這頓東北家常飯活活美死! 咋滴,你嫌棄?你肯定是沒來過黑土地的南方人,不了解「東北沙拉」的各種美好。 那個醬,它不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