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韓國有關部門計劃為「大醬」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不脛而走,韓國民眾舉國贊同,然而卻在中國東北引起「炸鍋」。大醬源自中國,濃香中帶著淡淡的臭味,東北痴迷已久,韓國憑什麼拿去「申遺」?那麼,大醬到底源自哪裡?韓國有沒有資格拿去「申遺」?
中國最早關於「醬」的記載是出現在史書《周禮》之中,叫做「醢」,距今約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書中記錄周天子對「醢」情有獨鍾,每日正餐都遵循制度必須擺滿60個品種。西漢元帝時代的史遊在《急就篇》中也記載有:「蕪荑鹽豉醯酢醬」。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有個叫「範蠡」的人,少年時在一財主家做廚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黃豆發酵後可成美味,大概和「臭豆腐」的發明差不多,於是有了「大醬」的製作方法。
在中國,「醬」作為佐料早已盛行普遍,老北京的「炸醬麵」世界聞名,不是因為「面」而聞名,而是裡面加了「醬」才聞名,這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的菜餚中,唯一的一種出名是因為主料借了佐料的光。
但是,真正把「醬」發揚光大到家喻戶曉的程度還是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東北由於地域關係,冬季食物甚少,用鹽醃漬的食物清寡無味,有了「醬」以後卻可以千汁百味。另外,東北盛產黃豆,而黃豆又是制「醬」的主要原料,所以有了「百家醬,百家味,不做醬,窮幾輩」的諺語。
東北醬也是有歷史的,在隋唐時期滿族人已經開始製作豆醬了,二十四史中的《金史》就有女真人「以豆為醬」的記述。
在東北農村,做「醬」曾經是一件大事,講究說道也特別多。每年入冬時節,將黃豆精挑細選後,洗淨烀熟搗爛做成醬塊,放在屋裡棚板或櫃頂上,使醬塊發酵,必須等到來年農曆四月十八這天才可以把醬塊刷淨綠毛,掰成小塊放入缸中,一層醬渣一層鹽,再加入淨水,天天日曬打耙(必須順時針,不能逆向),缸上蒙一層白紗布,防止颳風進入雜物灰塵,要經過一個多月的日曬,待醬色深紅,才可食用。
東北人對「醬」是有感情的,每餐必食,即使不食也擺個醬碗在飯桌上。古人云:「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據說「醬」就像將軍平暴除惡那樣可遏制各種食物之毒,東北人喜歡野菜或者生菜蘸醬,可能為了去毒,所以管「醬」也叫「大醬」。
東北是朝鮮族集聚地,按照東北人的說法,朝鮮族人起初是到東北討生活的,沒有土地,生活艱難,缺少黃豆才用大醬做湯。
針對韓國想用大醬「申遺」,東北人集體發聲:「別打大醬的主意,找你的大醬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