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2020-12-12 每天十點港澳臺

導讀:為了達到「臺獨」的目的,民進黨當局可以說是想盡辦法,暗地裡手中的動作也是不少,目的都是藉助暗中施為的方法,剪斷兩岸聯繫。

最近據媒體報導,「中華航空公司」(以下簡稱「華航」)的飛機塗裝的「CHINA」字樣被迫改動,刻意減小「CHINA」的大小,而且還在「護照」上也做出一些改動,將「TAIWAN」字樣放大,彰顯出民進黨當局的險惡用心。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

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而聯繫此前民進黨當局的言論及做法,不難看出這一改動的原因。此前恰逢全球疫情爆發,臺灣為了尋求歐洲國家的支持,收買人心,向歐洲深困疫情侵擾的國家贈送口罩。而負責將口罩運送到歐洲的飛機就是「華航」公司的航班。

但是「華航」的機身塗繪引起了民進黨當局的注意,民進黨當局隨即表示,華航的英文名稱是「CHINA AIRLINES」,容易引起誤解,讓歐洲民眾誤認為是大陸的航班送去的口罩。所以民進黨當局藉機發難,讓「華航」修改塗裝及名稱,並加繪一些可以表現「臺灣辨識度」的意象。此後民進黨多次催促,「華航」只好照辦,最終做出了現在的改動。

不僅如此,民進黨當局連所謂的「護照」也不放過。近日民進黨當局宣布將會在2021年1月「護照」將會啟用新版,對比之下不難看到,新版「護照」「TAIWAN」字樣被刻意放大,與「CHINA」有關的字樣縮小到一邊,足以表現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險惡用心。

而民進黨當局還試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做一些文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本來在臺灣「行政機構」之下,如今改為從屬於「文化部」,機關級別從二級下降到三級;此外還有人提議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北兩院分別冠以「華夏」與「亞洲」之名,絲毫不顯示中國的概念,「去中國化」之心路人可知。

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旦降級,將會影響到其研究能力與研究經費,繼而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影響力發展不利。而民調也很清楚地顯示,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民眾反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

民進黨當局不敢在大陸面前公然進行「臺獨」動作,卻在背地裡做這些改名降級的小動作,這樣冥頑不靈、一意孤行下去,不僅會受到兩岸人民的共同唾棄,而且還會自己吞下「臺獨」種下的苦果。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大公報

相關焦點

  • 「臺獨」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博物館,島內輿論:應該把文物還給祖國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
  • 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 對「臺北故宮」下手
    蔡英文(臺媒)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人討厭故宮,那就非「臺獨」人士莫屬了。因為歷史上的外患內戰,臺海兩岸一邊一個故宮。臺北故宮讓「臺獨」勢力很糾結,既要借之「爭取國際的光榮」「讓世界看到臺灣」,又因為其不可撼動的中國屬性而欲除之。於是,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故宮南院」計劃就登場了。
  • 劉相平:蔡英文漸進「綠化」臺灣之心昭然若揭
    海峽之聲網訊 (記者 宋印偉)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不過幾天,臺灣島內的「臺獨」氣氛便有甚囂塵上的趨勢,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指出,蔡英文漸進「綠化」臺灣之心昭然若揭。  「課綱微調」一直備受臺灣社會關注,也是藍綠陣營爭論的焦點之一。4月29日,臺灣民意機構表決通過,要求臺當局教育部門應撤回「課綱微調」。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黑白自在:蔡英文「臺獨真心」已圖窮匕見
    他說,蔡英文上臺後也追求「國家正常化」,但現在要「制憲、正名」,民代席次還不夠。不過民進黨「完全執政」,至少在「國家認同」的法規上可修正,建立「臺灣主體性」。遊錫堃不是蔡英文發言人,但說出了蔡英文心聲。蔡英文支持率一瀉千裡,綠營大佬、「獨」派組織、綠色智庫等一擁而上痛打落水狗,聲音似乎比藍營還大。綠營不是嫌棄蔡英文施政無能,而是心急她在「臺獨」路上走得太慢。
  • 蔡英文「臺獨真心」圖窮匕見 大陸釋放強烈信號
    他說,蔡英文上臺後也追求「國家正常化」,但現在要「制憲、正名」,民代席次還不夠。不過民進黨「完全執政」,至少在「國家認同」的法規上可修正,建立「臺灣主體性」。遊錫堃不是蔡英文發言人,但說出了蔡英文心聲。蔡英文支持率一瀉千裡,綠營大佬、「獨」派組織、綠色智庫等一擁而上痛打落水狗,聲音似乎比藍營還大。綠營不是嫌棄蔡英文施政無能,而是心急她在「臺獨」路上走得太慢。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  事實上,民進黨想動臺北故宮博物院早已不止一日。陳水扁執政時期就想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為「福爾摩沙展覽館」「萬國博物館」,還要將之一分為二成「臺灣館」和「中國館」,把館藏文物一分為二成「臺灣文物」和「中國文物」,後迫於壓力沒有得逞。  蔡英文上臺後,「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之議死灰復燃。
  • 日月談: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 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 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
  • 邱毅揭露蔡英文「臺獨時間表」,繼李登輝之後,蔡野心遭親信披露
    新黨的發言人邱毅在最近的發布會上,就秉正直言,揭穿了蔡英文支持兩岸和平統一發展的謊言,認為蔡英文一直以來都在進行「臺獨」行為,甚至還對教育下手,對歷史教育下手,將歷史課本上的中國歷史去除,而用東亞史代替。嚴重破壞年輕一代對中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培養「臺獨」勢力,並且獲得年輕一代的選票。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又稱「文物是我們的」
    海外網7月17日電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上午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
  • 蔡當局要關臺北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到「失心瘋」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視覺中國)海外網11月13日電眼看民進黨最近「九合一」選情告急,為挽救南部選情,蔡英文當局聲稱要關閉臺北故宮3年,將文物運送至臺灣南部的故宮南院展出。對此,島內人士批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去到「失心瘋」。還有港媒指出,臺北故宮兩岸歷史文化的聯結,是「臺獨」的「眼中釘」,但中華文化早已在島內生根發芽,就算蔡英文當局永遠關閉臺北故宮,也無法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結。
  • 民進黨當局「獨」害「臺北故宮」(說臺灣)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人討厭故宮,那就非「臺獨」人士莫屬了。因為歷史上的外患內戰,臺海兩岸一邊一個故宮。臺北故宮讓「臺獨」勢力很糾結,既要借之「爭取國際的光榮」「讓世界看到臺灣」,又因為其不可撼動的中國屬性而欲除之。於是,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故宮南院」計劃就登場了。
  • 不要「故宮之名」,卻要「故宮之寶」,蔡英文的臉還要嗎?
    民進黨當局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民進黨當局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報有強烈的不滿,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故」字在強調臺灣和大陸在歷史、血脈和文化上的聯繫
  • 「南院」是冷宮也是棋子,民進黨當局「獨」害「臺北故宮」
    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人討厭故宮,那就非「臺獨」人士莫屬了。因為歷史上的外患內戰,臺海兩岸一邊一個故宮。臺北故宮讓「臺獨」勢力很糾結,既要借之「爭取國際的光榮」「讓世界看到臺灣」,又因為其不可撼動的中國屬性而欲除之。於是,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故宮南院」計劃就登場了。「南院」的立院宗旨是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換言之,再造一個沒有中國的「臺北故宮」。
  • 「中國臺北」名副其實 謹防蔡英文大運會搞鬼
    消息傳出後,臺灣當局脆弱的「玻璃心」瞬間被擊碎,臺「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虛張聲勢地聲稱要向大陸提出抗議。實際上,臺灣當局的這種做法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劇臺灣的困境。就此,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鍾厚濤應海外網(m.haiwainet.cn)之邀,做出解讀分析。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踢爆將從2020年起整修閉館3年,其文物將移至位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這個奇葩決議的提出者,正是之前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的新院長陳其南。這位「臺獨」色彩濃厚的院長如此行事,所為何來呢?解救觀光?
  • 蔡當局在文博圈颳起了「臺獨風」
    華廣網19日發表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楊仁飛的評論文章說,文博系統是蔡英文當局推動「臺獨」意識形態落地的重要領域,與課綱大調一樣,它是「文化臺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去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去中華民族」的重要實驗場。
  • 「臺獨教父」紀念公園今天啟用,蔡英文沒到
    【環球網綜合報導】島內首座以「紀念臺獨分子」為主題的公園——「黃昭堂紀念公園」今日上午正式啟用,臺「總統府」秘書長陳菊、「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崑虎、臺南市府代理市長李孟諺、民進黨「立委」黃偉哲等人參加了啟用典禮。不過,臺媒此前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賴清德也一同前往啟用典禮,但今日未見二人現身。
  • 俠客島: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從此,臺北故宮一直以展現中華歷史與文化瑰寶聞名於世。2000年民進黨首次上臺,大力推行「去中國化」,陳列無數中華文化珍品的臺北故宮,自然成了眼中釘。2001年,陳水扁不顧國民黨抗議,決定在臺灣南部的嘉義縣建造臺北故宮南院。歷經多年波折延宕,2015年蔡英文上臺前夕,「臺北故宮南院」才建成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