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文化|中國古建築中的木作裝飾

2020-12-22 古建家園

民間建築中,裝飾類別也較多,在室外,常用的有磚雕、石雕、陶雕、灰雕等;在室內常用的有木雕、彩描等。由於材料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在質感、韻味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木作裝飾包括建築梁架構件裝飾、外簷裝飾和室內裝飾,是建築結合構架和構件形狀、利用木材質感進行雕刻加工、豐富建築形象的一種雕飾門類。它在建築上應用很廣,建築與木構件緊密聯繫,從而使技術與審美達到和諧統一。

大木作裝飾是對結構構件本身施以適當的藝術加工,而且和結構的力學性質相適應。例如:柱,有稱為「梭柱」的做法,柱身有輕度柔和的卷殺,上段收殺稍甚,增加柱的穩定感。再如梁,選用木料,利用其天然曲度向上拱起,以減少撓度,著意加工為曲線優美的弧形梁,稱為「虹梁」和「月梁」,裝飾簡潔輕快、有彈性而不沉重壓抑的感覺。柱、梁、拱的卷殺,似乎增添了彈性和韌度,虹梁、飛簷給人以輕揚的快感。

另將結構構件的端部做出各種花樣,如清代宮式建築常將梁枋端部作成桃形、雲形、拳形,拱端則有菊花頭、三岔頭、三幅雲等形狀;非宮式建築的花樣更多,常常雕成各種植物和龍、象等獸頭形,一經加工,變平凡為神奇,夯笨的材料成為生動的藝術品。這就是中國古建築處理構件的內在旨趣。

在細木作裝飾方面,早期樸素簡潔,雕飾不多,宋代以後,細木作日益精巧,木雕刻愈演愈繁,發展了多種雕刻技法,如浮雕、透雕、圓雕、貼花,並與鑲嵌珍珠、玉石、象牙、貝殼等精緻的工藝美術相結合,有如點睛之筆,使裝飾富有生命的活力。浮雕有高浮雕和淺浮雕,高浮雕紋面凸起,多層交疊;淺浮雕以刀代筆,如同線描,體現舒展流暢的曲線之美。透雕的鏤空,造成虛實相間、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如民居格扇中,最高貴的格芯就是用整塊木板精心雕鐫而成的透雕雕飾,題材有花鳥、人物故事等。

民居中祭祀祖先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龕的門板也多用透雕手法,有時透雕層次達九重之多,雕琢精緻而華麗。扇門和窗的欞格以及室內的罩、屏風、隔斷等使裝飾產生精美的韻律。它們題材廣泛,圖案精緻,為裝飾之華麗部分。尤其是門罩、屏風,用硬木雕成幾何圖案或用動物植物圖案作題材,並採用浮雕或透雕手法做成精緻的構件,比例均稱,構圖優美。

木雕按其材料的質感和加工工藝來說,是一種柔性造型藝術,其基本要素是多用流暢的曲線和曲面,它的圖案構成講究線面結合和節奏旋律。如清代的木雕喜用自然的花草紋樣,它以整體形象的花樣為主,襯以枝葉,造型立體化,形象逼真。這種圖案,多適用於裝飾性題材的構件。而在門窗、屏罩等實用性很強的構件中,剛性的直線框邊常與柔性的曲線、曲面隔心題材相結合,組成了各種不同效果的圖案。

總的來說,由於木材的質感和不同的雕琢技法,在不同的部位,採用各種豐富變化和精巧的圖案,表現出雕飾的明快和木質的柔美風格,增加了建築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本文由古建中國整理,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以對古建築「傳承、應用、創新」為宗旨,以引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聯合建築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與諮詢、設計、施工、地產商、材料商等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形成配套國家一帶一路、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服務商。

相關焦點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話說古建築,ID:huashuogujianz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建築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原生態建築體系之一,經歷了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開始、直到建造房屋,最終形成獨立體系這樣一個過程。
  • 廣西程陽風雨橋——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簷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程陽風雨橋,又叫程陽永濟橋、程陽回龍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城北面20千米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破解中國古建築的秘密
    中國現代建築設計施工能力可以說是獨步天下,每年都會出現讓世人矚目的新地標,可謂建造「神速」。那麼在你的印象裡,中國古建築與現代建築相比,會不會因為資源以及技術條件限制,就建得比較慢呢?直到民國初期,北宋一部建築奇書被重新發現,人們才找到了破解唐宋建築秘密的鑰匙,這部書就是《營造法式》。《營造法式》由北宋將作監(也就是主管皇家建設項目的官員)李誡編撰,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建築專著之一。
  • 潘和平: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八千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從一名大木作到如今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整整走過了30年的時間。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更有不計其數的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雕工,個個身懷絕技,人人技藝高超。
  • 養心殿的修復,運用「八大匠作」,在故宮古建築修繕中的一次創新
    (勘察設計過程中,聯合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資料信息部、修繕技藝部、工程管理處等,以及天津大學、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養心殿建築功能分布圖及燕喜堂位置示意圖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對養心殿燕喜堂先行試點,進行設計勘察和研究工作此次項目在勘察的工作方式上,可謂是故宮古建築修繕中的一次創新
  • 「牆倒屋不塌」——看中國古建築結構的神奇奧秘
    「梁柱」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梁柱結構是屋架的重要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支撐重荷的立柱,二是聯繫這些立柱關係的梁和枋,三是橫梁之上的梁架、檁、椽等附屬木構造。柱是一種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載的構件,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中國古代建築受材料的制約和功能的需求,每一個單體建築在平面上都要設置柱子來承託上部構架,因此,在古建築木構架中,下架的柱子作為承重構件,是非常重要的。類型有直柱、梭柱之別。直柱即無卷殺的柱,此外還有人像柱、束竹柱等。
  • 古建築營造專家杜德貴:淺談古建築匠人匠藝、匠德的傳承與發展
    外行人對工程根本插不上手,財主興建宅院,鄉紳建戲臺廟宇,族長建祠堂,出家人修建寺院等,都是要認真選擇,恭請當地或包括外鄉的優秀匠人師傅,分土作、石作、大木作、泥瓦磚作、小木作、油畫作各行好樣的手藝人來具體操作各自工序內容,其中由大木作師傅主持工程順序協調。
  • 古建築防火:舊時與今日
    頻繁發生的古建築火災事件對木建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警示。  我國古代的建築多為木結構,那麼,古人在木建築防火方面有哪些獨特的設計與經驗?其中有哪些科學思想值得今人借鑑?  古代的建築防火設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教授王貴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概念防火」是古代建築形制中一種頗具特色的象徵性防火設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裝飾有鴟吻和藻井。  鴟吻是古代建築房脊兩端高高聳起的飾物,形狀似龍形,卷頭縮尾,張開大口銜著正脊,背插寶劍。
  • 把博物館建在古建築裡
    「客家人過去以農耕為主,而木頭是農耕文明的傳統器物,在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古建築裡建造木作博物館,實際上是依託小客家圍屋,承載大客家文化。」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餘伍林介紹。圍繞農耕文明的內核,在延續大田世居自有歷史人文的基礎上,一個新型木作博物館在原址上應運而生。博物館融合高科技的互動展示,給現代人提供一個與過去文明交流對話的渠道。
  •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鬥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梁坊和立柱之間、梁坊和梁坊之間傳遞巨大屋頂的重量,外簷鬥拱更往往出跳組合,以懸挑起深遠的屋簷。而八鋪作鬥拱在所有天底下建築外簷鋪作裡沒有。梁思成等人為測繪佛光寺東大殿,由背面屋簷下的檢查口爬進殿頂之下、平闇之上的草架,發現梁架上有「叉手」,即以三角形結構支撐屋脊,沒有後來常用的蜀柱。這是國內結構中的稀有案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欣喜若狂。
  • 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中新社合肥12月13日電 題:傳承技藝 再現徽州古建築的「文化密碼」  作者 晏紫  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藻井樓閣,木製結構的徽派建築鱗次櫛比。  從兩層的傳統徽派民居到面積800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建築體,從一名木作師到如今中國國內最大規模徽派建築的建造者,潘和平說:「我摸爬滾打了30年。」  徽州傳統古建築的營造向來分工精細,古代工匠以磚、木、石、鐵、窯五種組成「徽州幫」。他們憑藉智慧和經驗積累,建造出很多技藝精湛的徽派建築。但在歲月流轉中,很多曾經輝煌的古建築逐漸坍塌破損。
  •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聽聽故宮、頤和園講述中國古建築文化故事
    中國古建築眾多,通常這些古建築是我們旅行中的景點,然而,它們不應該僅僅是觀光對象,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凝聚著古人的智慧,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它們開頭說話了,會說些什麼?我的小名叫紫禁城,家住北京,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也就是皇上的家,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古建築群。我特別自豪!新中國成立後,皇上也成為歷史,我的使命也結束,趁機休息幾天,後來專家們把我改成中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著90多萬件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很有許多稀世珍寶。
  • 中西方古建築風格之比較
    由於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國情和文化特點,以及人民群眾居住和審美的需求,形成了中國建築獨特的風格與特點。如,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為特徵的形制延續時間很久,其中飛簷與中軸線的特徵也較為突出,這一形制特點基本延續至今。此外,中國古建築多用磚木材料,尤其是木架構的使用使得中式建築更為緊密,在結構、形式方面更具審美價值,符合中國人的居住需求。
  • 「人文清華」雲講壇古建築之旅收官
    清華新聞網7月6日電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
  • 順義區古建築彩繪施工人員優質商家
    順義區古建築彩繪施工人員優質商家古建築修繕[0003]現有的建築外牆裝飾板已經達到了其存在的目的,人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裝飾板來裝飾牆壁,但大多的裝飾板功能都較為單一,不能防熱隔火,也不能吸收有氣體,只能用以裝飾。【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建築外牆隔火防熱裝飾板,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 中國建築之鄉永泰
    一、藏在深山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藏在深山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生動的描述了永泰縣自然環境的優美以及古鎮、古村、古建築的瑰麗。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洑口鄉紫山村、山寨村)、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洑口鄉紫山村、山寨村;梧桐鎮椿陽村;白雲鄉白雲村;嶺路鄉長坑村;赤錫鄉東坑村)。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特邀嘉賓 戴志堅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民居專業學術委員會副會長 謝必震 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李乾朗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徐裕健 臺灣華梵大學智能生活設計學系教授
  • 原來促進中國古代民族建築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這些
    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千差萬別的地理與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多姿多彩的民族信仰和風俗孕育了絢爛多姿的人文文化,也逐漸催生了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結構、建造技藝的中國民族建築。彰顯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特徵,中國民族建築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科學技術、藝術傳承和發展重要的載體之一。
  • 中國最美古村之一,保存了南方最好的古建築,被贊「民間故宮」
    上下五千年歷史,為中國遺留了大量古遺址。而中華文明最遙遠綿長的根就在我國古民居中,像北京四合院、西北窯洞、安徽古民居等都極具特點。 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南方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之一,有著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人們稱其為「中國南方莊園」它就是培田古民居。
  • 知識丨圖說中國古建築裡的「塔」
    中國古典建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極其燦爛輝煌的組成部分。中國古典建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而且這種語言形式十分成熟,語彙完整,譜寫了無數璀璨瑰麗的建築樂章。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古建築裡的「塔」……密簷塔密簷塔是在木質結構的樓閣式塔向磚石結構的轉化過程中出現的, 可以說密簷式塔是由樓閣式塔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