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小學老師要求家長不批改作業需寫情況說明」一事經報導後引起眾多老師及學生家長熱議。
學生作業家長改,各地老師及家長怎麼看?11月5日,澎湃新聞採訪各地多位小學老師及家長。
有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生的作業到底要不要家長來修改,核心在於家校教育的邊界:學生作業批改的權利屬於老師,家長應該督促、檢查孩子作業,並非「批改」作業。不過有家長對「要求家長改作業」表示理解,認為給孩子批改作業能及時掌握孩子學習中存在薄弱的地方。
家長的煩惱:改孩子的作業「很費事」
湖南長沙張女士的孩子正在讀一年級,每天她會在孩子的作業上花三個小時左右。
張女士告訴澎湃新聞,每次批改作業都很費事,她需要對照老師的範本和答案,指出錯誤,不斷提醒孩子改正,直到正確為止,最後她還要在作業本上簽名。
令張女士苦惱的是,她雖能理解「學生作業家長改」這一做法,「老師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但任務多了,家長卻成了各科作業的「多任務處理器」。「有時候孩子已經睡了,家長還沒有睡,還在研究拼音讀法。」
張女士表示,孩子從一年級入校開始,學校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做作業,但「檢查的過程涉及到對孩子做錯作業的批改」。
河南商丘的甄女士是一位二孩母親,小兒子今年才剛上小學一年級,平日主要的精力都花在監督小兒子寫作業上,每天都會監督至少一小時。除此之外,學校每月都會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幾次,每次批改後,老師都會二次批改。
甄女士稱,她理解老師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的行為,「學生作業家長改」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學習方面薄弱的地方。
同時,甄女士表示,幫孩子批改作業也增加了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頻率,促進了親子關係。「每次我批改時發現了錯誤並指出,他也會產生逆反心理,開始發脾氣。我會和他溝通,幫他找出錯的原因。其實只要孩子能意識到確實是自己出了錯,不是媽媽故意給他挑刺,他就不會發脾氣了。」
不過,讓甄女士苦惱的是,小兒子的課業負擔挺重。「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作業已經要寫到九點,除此之外,每周還要給他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不然會跟不上別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