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滿分作文是如何摧毀一個人的自信

2020-08-09 英的眼睛

【帶你看這篇奇文是怎樣摧毀朕的自信】

1,生平第一次發現朕可能是個假中國人。

在網友的列舉中朕承認:

嚆矢,知道是響箭的意思,哪本書看過;

濫觴,知道觴是酒器,勉強可以望文生義;

振翮,肯綮兩兄弟,他們認識朕,朕不認識他們;

玉墀,知道,其實丹墀更常用,如《新華春夢》中:玉階前粉蝶飛,丹墀上青蛙跳;

婞直,有些眼熟但不記得了;

袚魅,孜孜矻矻,嗯,朕要問問度娘。

總結一下,這八個詞中,朕能確信的只有兩個半,朕的識字率是30%。一種深深的挫敗感瞬間打到了朕,朕痛心疾首無地自容,朕還有何面目自稱是中國人?

2,朕算是外國人嗎?

朕沒有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樹上的男爵》,當然更不知道它描繪的是怎樣一幅空前絕後的圖騰;朕還愚昧的不知道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切斯瓦夫·米沃什,維特格斯坦,僅僅聽說過韋伯——也就聽說而已。

毫無疑問,朕也不是外國人。

3,朕要自明身份,就得往下看這篇奇文:

有了熱心網友對閃閃發光的國字精髓和譽滿全球的外國名言的掃盲,朕能看懂了,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地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21個字,姑且暫同抽象具體化的修辭,但可以用「我們生來就需要超越自身的熱烈追尋」16個字來代替,節省5個字。另外,在這個「句境」中,「追尋」比「追求」好,為什麼?朕先捂著,朕也嘗嘗裝嗶的快感!

「不屑於古舊坐標的約束」,10個字,朕這個假中國人覺得可用6個字表達:「拋開舊的藩籬」,意思一模一樣,但更加明晰,還節省4個字的空間。可是如果想方設法用「專業語言」替代普通語言,那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專業感的語言是一種高級語言,就像二進位代碼一樣,能風捲殘雲地碾壓並讓小白們跪地仰望。小童鞋槓槓的!

「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去掉裡面的「在」字,節省1個字的空間,「在」字的語境中唯一作用就是用來營造一種「洋氣感」和「深澀感」。洋氣感是裝嗶界的硬通貨,比如,「你有看過嗎」,深澀感是高級感的一種,造詣挺深!

好,這一個長句的「低級別」表達是:「我們生來就需要超越自身的熱烈追尋,拋開舊的藩籬,踏進新的勝境」。

各位學界精英,朕已經竭盡所能了,可否發發慈悲賞個「低級別中國人」良民證?

4,一個「低級別中國人」眼中的「高深」

裝高深秀學問是「舊聞」而不是新聞,朕早就免疫了,半點也不義憤填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類「故作險語」的傳統,以「險」取勝。比如宋祁:

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宋祁與歐陽修修《新唐書》。原諒朕提供不了確切日期,朕真的不知道。

與歐陽修坐一條板凳的,當然絕非等閒之輩。僅一首《玉樓春》就足以證明: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因為這首詞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太出名,所以被人稱為「紅杏尚書」,《新唐書》修完,宋祁由龍圖閣學士升工部尚書。

細心的友友們可能發現,一個欺負人的詞來了:縠皺(hu zhou),意為有褶皺的紗,詩中其實就是皺紋的意思,但一用該詞,立馬就「不同凡響」,立馬就「高大上」,把一幫初窺文學殿堂的小朋友們唬得一愣一愣的。

作詩填詞嘛,你可以炫技,可以玩艱深,但修史你就不能了啊!可人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不知不覺的帶入日常的各種細枝末節中,比如:

不說「以石投水」,非說「以石內水」;不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非說「蓬在麻不扶而挺」;不說「迅雷不及掩耳」非說「震雷無暇掩聰」;和尚還俗務農,不說「還俗」非說「發而農」……

發現沒有,「古訓今承」前赴後繼,「何其相似乃爾」?

晚年的宋祁,終於聽從朋友們特別是歐陽修的規勸,返璞歸真,以「愧而欲燒舊作」感動了梅堯臣。

5,啥叫好文?

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最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最紛繁複雜的世界」。

出色的文字使用者一定是化繁就簡,舉重若輕。太繞的筆觸行文恰恰說明了駕馭文字的天賦平平。

中國語言的魅力從來不靠險不靠怪,它在表意和賞音之間交相徘徊,在勾連和發酵中引人入勝。我們看老舍的《月牙兒》,看沈從文的《邊城》,沒有九曲迴環的情節,照樣令人動容,令人慾罷不能。我們看魯迅的雜文,常字活用,惜字如金,字字如針,意極深而言極明。退出裝嗶的五彩陷阱,你會看到更加廣闊的天空,只要你肯下功夫。

不信再來看兩首「低到有如白話」的詩文,來印證下漢語中的「無險亦足風流」。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有一個字是你不認識的嗎?有一個「出處」在和你躲貓貓嗎?

完全的「不隔」化意境,感人至深,魅力值五顆星!

你還需要裝嗎?

6,幾個問題需要澄清。

A,網上的批評是出於嫉妒嗎?

這似乎有點以偏概全。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沒有良知,歷年好作文很多,但沒有像這樣幾乎引起「公憤」的。多數正常人還是能夠去嫉心而仰清芬的,否則所有的好文章都一定會遭到下三濫的討問。但事實並非如此。

B,該考生看的書比其他考生多嗎?

未必。現在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他們的開放性遠非以前能比,他們的興趣分散在各個知識門類,在全國這麼多考生中,知識量和文化底蘊超常的孩子遠不止他一個。只不過他看的東西恰巧能夠拿來唬倒考官,而別的考生可能不願或者根本就不能。

比如,一個考生熱愛天文,我們知道,那需要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查閱大量的國內外資料,熟悉常見的觀測儀器。難道這些不是書不是知識?難道就一定比他的量小?只不過這個類別的似乎不太方便強塞文中用來唬人。

C,什麼是評分公平?

強迫讀完,對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引用看了網友的註解。如果把它還原成「人話」,那就是非常普通的一篇文章。從歷年優秀作文來看,比之毫不遜色甚至更出色的大有人在,而能得滿分者寥寥。如果就因為該生堆砌連綴他所偏好涉獵的領域而奪魁,那就演變成這樣的邏輯:正常的文章質量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只要你能搞怪,你就能優先獲勝。

這對那些在不同的課外領域很有底蘊但規範成文的考生是另一種不公平。因為他們不是不能而是「安能?」

如果有喜好古蘭經的,喜好印第安諺語的,喜好方言俚俗的,喜好多如牛毛古代典籍的,甚至喜好機械喜好化工的……也因此效仿堆砌常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接觸到的名詞術語和原理來個「出奇制勝」,高考的導向性和嚴肅性安在?

D,很多人不舒服的原因。

可能性之一:

任何領域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走在大街上,當別人對你微笑時,你應當還以微笑,如果你不這樣,雖然不犯法,但是失禮。

那麼在寫文時,通常的約定俗成就是:能用簡單的,就不用艱澀的,能符合大眾習慣的,就不用小眾的。從這個方面講,該生雖無錯,但「失禮」了,而且是在人人都能「守禮」的情況下。他因此獲得了抓眼球的「非法」優勢。

可能性之二:

那些大聲叫好人中沒有一個站出來詳細說明到底好在哪裡,讓人懷疑這是一個有關PUA的皇帝的新裝。

那些稱見「真金」的人中沒有一個細細剖析論點是如何深刻高明,論據是如何完備嚴整,邏輯是如何循證自洽,行文是如何精巧流暢——一個都沒有。如果你真的發現了千裡馬,何不拉出來遛遛?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嘛!這麼多文化大咖中完全可以推舉一人寫一篇《閱讀指南》來為這些嗷嗷待哺的小白們掃盲。這對你們這樣的權威來說是不是so easy?

但遺憾的是除了趙本山小品風格的閉著眼睛「好」「好」「好」外,啥都沒有出來。

7,伯樂不常有,而裝嗶者常有。

這個事件早就變味了。不管該考生的真實水平如何,無數人都自動站隊:要想顯示自己有水平,就必須表示肯定,這還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拍案叫絕型,能識「妙音」型,輕易「看懂」型。

否則你就是沒文化沒水平。無怪乎有人懷疑:

這是一個盛況空前的裝嗶陷阱。

朕比較贊同某作協的一篇評論:

……很多閱卷老師沒有寫作的經驗,甚至專業作家也有很長時間不寫作的。而沒有寫作經驗的人很容易被一篇奇文雷到,(就像沒有帶兵打仗經驗的人容易被趙括雷到一樣)……

還有另一篇:

……術業有專攻,對於那些哲學領域的頂級玩家,全世界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跟得上他們的思想步伐,(不要說這個孩子,那些不吝溢美的大咖們難道真的懂嗎?真的能看出西方哲學高人的「微言大義」是如何深深融入該文之中的嗎)……

(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有退路,他們要表現得比孩子更高明!而途徑只有一條:擂鼓叫好!)

括號中是朕添的蛇足。朕不能過於責怪為了應試而「作妖」的孩子,朕想「吐」的是各種裸奔的文化怪象。

8,朕打字有點累了,所以得先找地兒放鬆一下,給領導發個微信:

秦姐妝次:

碼字眩然,枕簟覺冷。欲至滬上沙潬,乘高鐵,車如箭激,過堯渡,越馬當……雲程千裡已達。忽憶書中舊聞,趁殘步探訪,一叟笑曰:彼石大郎乎?但見海天茫茫,邯鄲路渺,悵然而返。

途中車軲轆壞,握方向盤者自查,有頃復有頃,技不能逮,蓋因固軲轆者左旋中徑裂矣!有觀者曰:請拉馬,請拉馬……至酒店,則返照已殘,侍者瓠犀燦。

晨起,遇前同事,欲共饔,思彼檮杌贔屓,遂去。先是,彼風言曰:吾當尚主……偕之可乎?!

姐蝤蠐亭亭若仙,安知躑躅半生者,身非荊山璆,安能期子崗來矣!

世事難料,人海茫茫,畋於楚,泛於吳,快意江湖,足矣!

相關焦點

  • 說說浙江滿分作文
    浙江高考作文出現了滿分,今日網絡熱議,有人實名舉報質疑《生活在樹上》與陳建新有說不清楚的糾葛,這回老陳上了熱搜,他是浙江評分作文的大組長,在這把交椅上穩當坐了二十一年,功力可見一斑,還出了許多有關高考作文的輔導參考書籍,各大學講座高考作文的經驗,這些都沒啥,促進學生作文的進取發現,問題就出在這回高考作文的滿分裡。
  • 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
  • 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張楠攝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俞菀、顧小立)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的報導。「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續集:閱卷組長竟無良「高產滿分作文」
    近日,浙江一位老師被人實名舉報上了熱搜,老師名字叫做陳建新,曾是浙江大學的博士、副教授。原因跟前段時間傳遍網絡的高考滿分作文有關,陳建新就是浙江滿分作文閱卷組的大組長。八月初,《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曝光,文章引用了大量名人典故,觀點晦澀難懂,文字聱牙繞口,不像一個中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瞬間吸引了大量網友的議論。
  • 浙江「滿分作文」事件調查:高考作文評價如何兼顧個性與公平
    2020年8月,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暴。「什麼樣的高考作文才配得上滿分?」「什麼人可以決定高考作文該不該拿滿分?」輿論爭議逐漸從文章本身,轉向了高考作文評卷人。▲7月16日,在東北師範大學,工作人員在進行閱卷。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爭議,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滿分作文?
    最近,浙江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上刊登了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滿分作文,這篇作文的題目是《生活在樹上》。1《生活在樹上》何以得滿分?浙江教學月刊在刊登該文章時也做了相應的點評,點評中表示,這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 39分,但後面的兩位閱卷老師都給出了 55分的高成績。因為閱卷老師給出的成績誤差比較大,所以審查組的老師認真讀了這篇作文,一致決定給出滿分成績。
  • 揭秘浙江高考滿分作文の背後涉嫌利益鏈
    1 今年一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爭議,這幾乎是史無前例。但無論如何,大多數人其實都認為,哪怕它值得一個高分,也不值得一個滿分。滿分就是沒有缺點,可以作為榜樣,被後人模仿學習,但閱卷組組長陳建新卻又說「不建議大家模仿」——這絕對是矛盾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背後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8月初,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的《教學月刊》社的同名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在這篇文章之前,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建新披露了評分經過,並作了點評。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指為模板化作文
    所以對《生活在樹上》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人們的看法也是毀譽參半的,甚至認為它不值滿分的人,可能要更多一些。有網友認為,《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有諸多缺點。比如說,部分語句不通順,過量引用像拙劣的翻譯,過量使用生僻詞語,以及邏輯混亂等等。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到底值不值滿分
    最近,浙江高考一篇帶有哲學意味的作文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邏輯嚴謹,行文老到,是一篇滿分佳作。那麼在家庭的預期和社會的角色中難免會有落差和錯位,對於這種落差和錯位,要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建立我們自己的美好希望。浙江這名考生《生活在樹上》引用了義大利著名作者卡爾維諾的小說《樹上的男爵》來表明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傳統觀念的蔑視。
  •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談浙江滿分高考作文:如此作文該如何給分?
    浙江今年一個考生作文《生活在樹上》獲得滿分引發廣泛討論。對此,有人認可,有人批評。這篇作文該如何給分?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日前,有報導稱,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稱,浙江今年一個考生作文《生活在樹上》(全文附後),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作文。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科學與嚴謹。我們應當尊重浙江高考閱卷組對閱卷態度的認真和程序的堅持,所以說「這彰顯了高考作文閱卷的嚴謹」是有道理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買家與賣家的一次相遇
    《高考作文實戰實訓》,作者是我陳建新!對上了暗號,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誕生了。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石驚起千層浪,引發爭議的同時,討論的焦點也隨之轉到了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陳建新的身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就是陳建新拍板的。錢江晚報曾報導:陳建新從2000年開始擔任浙江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主持制定每年的作文評分標準,確定每年的滿分作文......
  • 從媽媽視角看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最近引發網絡熱議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事件,就觸動了我的這個父母視角,而且作為一個曾經高考的過來人,我關心的是,如果我的女兒懂事後面對這樣的現象,我能給她些什麼意見呢。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據說是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 AI能寫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了!在線滿分作文生成器,一鍵圓你滿分夢
    【新智元導讀】近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一位作者開源了一款「滿分作文生成器」,只要輸入專業術語和名人名言就可以生成一篇滿分作文了。 近日,浙江高考作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認為該文章深刻老到,值得欣賞,也有網友評論該文章晦澀難懂、故弄玄虛。 你是否也想寫一篇滿分作文?
  • 浙江的高考滿分作文,現在不是答卷而是考題
    01高考滿分作文素來容易引發熱議,但招致一片非議的情況,卻並不多見。今年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即為一例。「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 「浙江卷」「滿分作文」(2019)
    面對這樣的「優秀作品」,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該如何傳承,又該如何交出我們的「新作品」?在我看來:愛國,當是新青年「新作品」的主題。高考啊高考前年的今天,我根據2017高考語文浙江卷的作文試題,試水寫了一篇題為《你,就是你讀的那本書》(見【浙江卷】「滿分作文」)的高考作文。
  • 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的思考
    每年高考後,高考滿分作文的話題總是一度引發熱議,今年也不例外。近日,一浙江考生的高考滿分作文在網際網路引起了大量的討論。事情是這樣的,該考生寫了一篇《生活在樹上》的作文,這篇文章從開頭第一段就大量引用哲學人物,使用晦澀難懂的詞彙,使人一眼讀來,不知道寫的是什麼內容。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風波始末
    今年的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半個月的風波,各方圍繞「該不該打滿分」的問題爭議不斷,並對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建新發出質疑,還有人舉報陳建新「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授課」。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熱議
    兩天前,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教育類報刊《教學月刊》率先刊發了這篇滿分作文,並配有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副教授陳建新對該作文的點評,但隨後又刪除了。作文題目要求▼圖片@光明日報滿分作文正文及點評▼
  • 2020浙江滿分作文又惹爭議。這個「滿分」到底該不該學?
    雖說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滿分作文都會成為當年的熱門話題,但前不久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起的爭議卻也是近幾年較為少見的。先不說打分環節,有閱卷老師打滿分和39分之差,當這篇滿分作文面向大眾後,更是引來不小的爭議,甚至於連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都被爆出有利益輸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