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斯金納 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多人都知道霍布斯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興趣——事實上他崇敬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並參與到了與笛卡爾的爭論中,這也促成了他邏輯嚴謹的政治學說的形成。然而,這些理論的背後,還存在著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於勸說的觀念。他始終堅持,如果言說能夠有說服力,那麼圖像將會更有力量。
託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國政治家、哲學家。
在1649年,英國人結束了自1642年由處決國王並宣告英國為共和國而開始的內戰,仍在巴黎流亡的霍布斯感到他必須回應一系列革命性事件,所以他停下手頭工作,著手寫作《利維坦》。該書出版於1651年,就在霍布斯返回英國前不久。
霍布斯再次選用卷首圖開場來總結全書觀點。結果,一幅幾乎是現代歐洲政治哲學史上最著名的關於國家與服從的作品問世。這是霍布斯在1650年年末在該書付梓前六個月所繪的卷首圖。它是《利維坦》獨一無二的插圖,現藏於大英圖書館。
《利維坦》卷首圖,1651年
霍布斯在1650年呈給未來的國王查理二世,當時他也因英國宣布成立共和國而流亡巴黎。這一版本是畫在牛皮紙上的墨汁畫。但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它和出版時的樣子基本一致。所以我們可以肯定,霍布斯一定首肯了這幅作品,而且可能還參與其設計。至於畫師本人,其名為亞伯拉罕·波瑟(AbrahamBosse),算是17世紀中期法國最有名也是最多產的蝕刻畫師了。霍布斯也和他相熟,而且霍布斯的住處離波瑟40年代在巴黎的工作室也很近。
接下來希望考察《利維坦》背後,由人文主義寓意畫提供的更廣闊的視覺呈現語境。這裡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元素。一方面,我們看到兩側的柱子只處在插圖下半部分,兩根柱子由圖畫組成,其上還有一道門楣。但是另一方面,雖然我們期望看到支持標題——利維坦國家——的人物,我們看到的卻是國家的死敵在環繞著標題。這些敵人通過兩側的柱子上帶有寓意畫典型風格的圖畫描繪出來。霍布斯希望我們不僅從上至下觀察這些圖畫,也要注意兩側的對比。首先在左邊,我們看到的是強大的政治臣民的威脅,左上方我們看到城堡以及從中開火的大炮,其下則是象徵貴族權力的冠冕。橫向地看,在右上角能看到教堂,也同樣是危險的敵人,其次還有象徵著來自教會主體的威脅的主教法冠。
《利維坦》卷首圖(部分),1651年
在這些圖畫下方的畫作通過視覺象徵揭示了教會與貴族的聲稱是如何得到支持(upheld)的。從左邊柱子的中間往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型炮筒直指國家(Common wealth),下面更大的那塊畫板上則展現了旗幟、利劍與加農炮、火槍,還有大量帶著尖頭的長矛。右邊柱子中間往下,我們看到一個傳統的象徵:雷電,其中一端也同樣箭指政治聯合體。下面較大的板塊呈現了同樣尖利的武器:教士們的唇槍舌劍。
在兩側畫柱的最底部呈現的畫板中,霍布斯最終通過更進一步的視覺象徵揭示了國家可能墮入的最深境地——右邊是正在審理案件的宗教法庭,成員頭戴高高的四角帽,意味著他們是天主教牧師。法庭篡取了本應該由Imperium的承載者獨享的司法權能。在左邊我們看到一片戰場,騎兵相互射擊,長槍兵準備廝殺,貴族宗派對國家統一的挑戰在屠殺與內戰恐怖中達到頂峰。
我們應該如何回應這些危險的敵人呢?當時英國普遍的政治觀念和所用的政治短語是,他們無論如何都必須被「壓制」(keptunder),比如在布丹《國家六書》(TheSixBookesofaCommonweale)的英譯本中,這一短語就被反覆使用。這也是我們所看到的。引起紊亂的力量被壓制在城市之下。雖然它們陰魂不散,但是我們被告知,只要存在Imperium的單一載體,這些力量就能被壓制,防止他們破壞政治生活。
巨人右手的利劍懸於左側畫柱的正上方,這意味著,只要他壟斷了法律與軍事力量,任何煽動性的元素都會被壓制在政治生活之下。巨人左手的牧杖懸於右側畫柱的上方,相應地意味著,只要他獨自掌控決定教會事務的權威,就能防止教會的領袖們挑戰國家權力。
《利維坦》卷首圖(部分),1651年
讓我們來細看看上半部分的巨人圖像。他的身份究竟是什麼?巨人經常被等同於主權者或者國王。但這裡我們看到的巨人卻完全不是一個自然人(naturalperson),這是一個人造政治體(artificialbodypolitic),由其臣民構成。那麼我們在看的這個形象是什麼?要理解這個問題,我要說說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對國家組成與建立的解釋。
在我們建立國家之前,我們僅僅作為「雜眾」(multitudes)活著,生活在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中,其中沒有法律與政府。但因為我們自然傾向於競爭,沒有國家存在的生活將會是持久的戰爭狀態,是「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但霍布斯認為,我們很容易能看到解決方案,那就是所有人同意——或者如霍布斯所言通過立約(covenant)——建立一個主權者來代表(represent)我們,以我們的名義行動,使他有足夠的力量保證安全與和平。
根據霍布斯的理論,立約是一個複雜的行動,因為在立約中出現了三個變化。第一,雜眾的性質改變了。當我們同意立約時,我們一起授權一個主權者來代表我們,我們也就獲得了一個單一主權者的意志與聲音,他的意志如今就是我們的意志,而我們則授權他以我們的名義言說與行動(speakandact)。但這就意味著,因為雜眾如今可以經由代表來言說與行動,雜眾現在就轉變為「一個人格」(OnePerson)。這當然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如霍布斯所言由雜眾的聯合所組成的擬制人(personbyfiction)。第二,霍布斯說,當雜眾轉變為一個人格之後,主權者則成為這個擬制人代表。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是,擬制人——這個在雜眾同意被主權者代表之時產生的人格——霍布斯稱作「國家」(State),霍布斯還給了他一個名字,「利維坦」。因此,國家是一個人,只是一個「虛擬的」人。但儘管如此,主權者——當一個人(無論男女)成為主權者時——又作為國家的首領(headofstate)行事。
在我看來這正是我們在插圖中看到的:一群人通過讓自己同意服從國家的首領來人為製造單一的政治體。我們看到了這個聯合的時刻。群眾走到了一起,而且通過同意作為臣民被主權國家治理,從而被人為地製造成為一個人格。簡單地說,霍布斯希望為我們描繪他關於國家的構想。
霍布斯還希望傳達給我們一個重要觀點。霍布斯展現的利維坦手中所執的利劍與牧杖形成了對角的強烈視覺標誌。如果我們沿著這個假設繼續向前,把對角延長,我們就能畫出一個三角形,包圍了巨人和整個插圖。這個三角形的圖像學意義是什麼?在西方基督教傳統中,三角形的三邊與三角使其成為上帝的標誌,而上帝則由三個位格組成:上帝有著聖父、聖子、聖靈的位格,也就是所謂的三位一體(HolyTrinity),三個合成一個。
隨著17世紀初期英國批准了《聖經》的大量印刷,我們能發現一些聖經的卷首圖,就是通過三角形展現上帝三位一體的性質。這是威廉·霍爾為1607年印刷的《日內瓦聖經》所作的卷首圖。它是最早用三角形代表神名雅威/耶和華(YHWH)的英文本《聖經》插圖。YHWH是希伯來語中上帝的標準名稱。這裡還有一個匿名的插圖,見於1618年的英國國教祈禱書(BookofCommonPrayer)(圖20)。這同樣是第一本有著三角形象徵的英文祈禱書。但也許對目前的論證最有意義的事實是,《利維坦》插圖的設計師波瑟也曾經使用過這個三角形的象徵。
霍布斯那個縈繞在圖畫中的三角形要傳達出什麼樣的國家觀念呢?首先,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國家視為上帝。國家只是霍布斯所言的由人組成的「有朽的上帝」,但儘管如此,他在第十七章中說道,這是一個處於不朽的上帝之下的有朽者,我們的和平與安全都歸功於它。第二,霍布斯確證道,與不朽的上帝一樣,國家這個有朽的上帝是由三個位格組成的統一體。一個是國家首領/主權者的人格,無論男女——在圖畫中呈現為男性;一個是雜眾的人格,雜眾經由他們同意被代表的行動轉換為一個單一人格,他們授權主權者以他們的名義言說與行動;一個是聖靈一般的人格,如霍布斯所說,這個人格是由雜眾對主權者的服從行動所創造的,是一個由主權者代表的人格,也就是國家的擬制人格。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表明國家是上帝,是為了傳達給我們對待國家應有的態度,按霍布斯的話說,應該心存敬畏。這種態度也恰恰在畫中的人格看待政治體的方式中展現出來(圖22)。
政治體中的成員都仰視(lookingupto)主權者的頭顱,有些人——尤其是主權者右手中的人——還有膜拜的動作。英語中「lookingupto」的習語——也即懷有崇拜與尊敬的情感——已經在霍布斯的時代得到廣泛使用,也經常被神學作者用來傳達一種在思索上帝的恩典時所必須懷有的崇敬之情,霍布斯展現臣民對有朽的上帝的仰視與崇拜,其方式與牧師教導我們仰視不朽上帝的樣子如出一轍。
一些評論家將《利維坦》中的這一圖景當作是一種宗教應答的圖景。但事實上,仰視國家的臣民並不認為他們臣服於上帝,而僅僅是臣服於他們自己的造物,因此他們表現出的敬畏之心完全是政治性的,比如說,沒有一個人覺得應該脫帽致禮。他們僅僅是表現出對他們所受到的保護的合宜的感激之情。同時,人們常說只有男性被刻畫出了服從的行為,但通過更加細緻的觀察我們發現女性也出現在畫面中(許多人戴著邊帽和披肩),還有孩童也出現了。所以在我看來,霍布斯的插圖最終要傳達的信息是,我們所有人對國家懷著同等的尊敬之情。如果國家沒有保護我們,我們就不需要敬畏國家;如果它保護了我們,它才值得我們敬畏。
- 版權資訊 -
編輯:黃泓
觀點資料來自
《國家與自由:斯金納訪華講演錄》
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你可能從來沒看懂霍布斯關於利維坦的這張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