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傳統節日,在潮汕都有一樣或幾樣獨特的食品糕點,就好比我們常見的過年吃年糕。
潮汕地區盛產大米,當地人以大米為主食,其米製作成的食品叫做粿。粿是眾多潮汕小吃中最特殊的一大門類,在生活中有著獨特的粿文化,它代表著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面。地區素有「時節做時粿」,也就是根據四季不同的時節來做不同的粿品,不同的季節吃不同的粿品。
粿品的種類有很多,有甜粿、酵粿、青葉粿、薯粉粿、豆心粿等。各種粿品也有各自防病治病的醫學道理,可以說是一種食療中的特殊粿食。一年做的粿品多得數也數不完。
然而在潮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紅桃粿、也是最有節日的味道。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粿。潮汕人把粿當作日常點心,每個節日都要做出不同的粿來應節,這就是所謂「時節做時粿」。
以前在潮汕傳統節日特別有氣氛,家家戶戶圍在一起做粿一一元宵節要做甜粿、酵粿(發粿)、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清明節做樸籽粿,端陽節做梔粿,中元節要做「碗糕粿」(即笑粿),中秋節做米糕,十月半祭五穀神,粿做成尖擔狀,過年要做「鼠殼粿」,各種祭拜神明或祖先的日子更離不了粿。
粿品的背後還常常有民間故事和傳說。因此粿貫穿在潮汕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連。
做粿曾被人認為是潮汕婦女繼刺繡之後的「第二手工藝」。粿品做得好不好吃與漂不漂亮也曾是衡量一個潮汕媳婦賢惠與否的重要指標,從前家家戶戶的女人沒有一個不會做粿。
如今,隨著社會變革和進步,潮汕粿品逐步走向專業化市場化,大多數人都喜歡到市場買現成的粿品,偶爾在家呼朋喚友做粿品,過程其實很美好。
親友們圍坐在一起忙活,彼此的感情也在做粿的過程中增溫,有人和面、有人妙餡、有人包、有人印模,粳米粉中衝開水或者是粿條揉粉、加入一點點「英米」做成紅桃粿皮,把紅桃限皮接成長條,捏一小塊,壓成圓薄皮,包上用糯米飯、香菇粒、蝦米、花生仁拌成的餡料,夾餡、捏合、壓模,之後用印有「壽」字或「福」字的粿印印模。
轉眼間,一個個刻有龜狀紋的紅桃粿,再上蒸籠蒸熟,一會兒,一股紅桃粿特有的香味就瀰漫了整個屋子。看到一個個外形飽滿、精美細緻、冒著熱氣的紅豔油亮的紅桃粿,大家一起品嘗,親手做的粿品,那份滿足無可替代。自家做的粿品安全放心、料足餡好,算起來比市面出售的還便宜。
這些由米製品做成的粿品,不但是逢年過節祭拜祖宗的粿品,還是吉祥美好的象徵,飽含著潮汕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也反映出潮汕人的勤勞與智慧的時年八節、粿品是條拜祖宗必備之用。
一個個印著龜背條紋的紅桃粿,外形像極了一個個的紅桃子。紅桃粿因取桃子的造型而得名,它象徵著長壽,吉祥,反映出潮汕人祈福祈壽的美好心願。
今天,油水充足的人們吃粿不在於果腹,而是在品粿,粿品要求小而精。所以潮汕粿品,外形上越做越小,人們可在短時間內品嘗到多種粿品。甚至在上火的時候,可以選擇清熱去火的粿品。無處不在的粿品讓潮汕人過得滋潤,活色生香!
在潮汕大地,代代傳承 「歲時節日」豐富多彩的過節儀式,世代沿襲相傳。時節的儀式或紀念祖先、或寓意尋根、或祈望幸福、或寄託信仰,都有獨特深遠的民俗傳統,形成一道獨具「潮味」的民俗風景線。祭拜祖先有特殊的儀軌,也有特別的祭品,口味習慣被賦子精神的訴求,裡頭有價值觀、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象徵著吉祥如意,印證著幸福,家鄉的味道,遊子的情結,家庭的幸福,盡在那濃濃的粿香裡 。
感謝閱讀我寫的文章,文章分享的可能是一碗湯,一碗粥、一碗糖水、一份點心,一碟小菜或蔬果汁,可能是面點烘焙等。
若你也喜歡粿,請在下方評論,或關注、點讚、收藏、分享、你有什麼想法觀點,歡迎留言大家一起討論,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