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擊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畫面
吳昌弟【人物檔案】湖南常德人。1972年2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海軍上校。先後被表彰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全軍優秀基層幹部」,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王忠輝【人物檔案】遼寧西豐人。1973年11月出生,1992年9月入伍,海軍上校。先後多次執行遠航、實兵演習任務,並參加多國海軍活動海上閱兵,榮立三等功2次。
董必文【人物檔案】安徽無為人。1966年8月出生,1984年10月入伍,海軍大校。先後參加戰術課題演練、多國海軍活動海上閱兵、實兵演習等任務,榮立三等功2次。
穿越波濤洶湧的時光,走過百年興衰的滄桑,我看見甲午如血的殘陽,我聽見致遠號最後的炮響,浪花朵朵,在我的船頭開放。
我知道,那是我等了一百年,你沒有歸來的勇士,不死的靈魂在歌唱。
面對風起雲湧的海洋,踏平碧波萬頃的海浪,頭上是呼嘯而過的戰鷹,身邊是戰艦列隊去遠航,海風陣陣,在我的臉上吹過。
我知道,那是我蔚藍的國土,在呼喚年輕的水兵,築起那鋼鐵海疆。
去遠航,一個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後!
去遠航,一支英雄的艦隊破浪向前方!——摘自歌曲《去遠航》
引子
紅日初升,破海擎天。
大海上,一艘中國核潛艇悄然浮出水面,黢黑冷峻的軀體透著神秘與威嚴。經過數十天的大洋巡弋,她像一個遠行的遊子,又一次回到祖國母親的臂彎。
軍港就在前方。艦橋上,指揮員楊蘇盡情沐浴著久違的朝陽,品味著勝利的喜悅。此次長航一路,他和他的艇隊有了比以往更強的自信、更大的收穫。
縱橫大洋42載,迎惡浪、戰颱風,無數次地穿越狹水道、突破封鎖線,楊蘇和他的戰友親身經歷了中國海軍核潛艇大洋逐夢、龍宮鑄劍的輝煌與艱辛。
核潛艇,國之重器——
中國核潛艇的戰鬥力,是用忠誠來錘鍊的
大洋深處,核潛艇高速潛航;水面之上,對手的艦艇和飛機布下天羅地網。
危機四伏、步步驚心。「上級來電!」機要員飛快地鑽過水密門,把電報遞到海上臨時黨委書記手中。
狹窄的艇會議室,臨時黨委會迅速召開。電報非常簡短,討論異常激烈。
「上級意圖明確,我們必須果斷規避、隱蔽突破。」臨時黨委最終定下決心。
艇長迅速下達了一系列指令:反應堆提升功率、武器系統檢測完畢,核潛艇猶如一條巨鯨,悄然轉向、又疾速向前,在深海殺出一條血路,有力配合了國家政治外交鬥爭……
孤軍前出、遠離基地、直面對手,核潛艇的任何一個決策舉動,都有著極高的政治含量,甚至與國家政治外交大局息息相關。在孤寂、黝黑的深海,充分理解把握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意圖,容不得絲毫差錯。
基地軍史館。幾張泛黃的紙上,記錄著一次從深海大洋帶回的臨時黨委會討論內容。幾十年來,基地形成了一個規矩:每次遠航,臨時黨委在海上討論的原始記錄在返航後都要上交封存。當時面臨的緊急情況、臨時黨委的每一步決策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在我們眼前閃過,透過字裡行間,甚至可以想像當時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的熱烈。
「核潛艇,國之重器。對核潛艇部隊來說,聽黨指揮絕不是一句空話。上至將軍,下到列兵,政治上、思想上絕對忠誠可靠,黨和人民才能放心地把這種戰略武器交給你。」多次隨艇遠航的基地政委厲延明告訴記者。
42年前,海軍從各艦艇部隊挑選36名艇員組成了中國首艘核潛艇的接艇隊。首任艇政委崔桂江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然感慨萬千:「儘管當時條件很苦很差,大家就一個念頭:黨和國家把核潛艇交給我們,寧肯掉幾斤肉,也要學好技術,完成任務!」
使命如山。只有初高中文化的首批艇員,面對核物理、高等數學、流體力學等30多門學科和上萬種設備,用「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概,勇敢邁出了駕馭核潛艇的第一步。後來,首批艇員被譽為中國核潛艇部隊的「36棵青松」。
42年,任憑風吹浪打,「艇行千裡、黨指航向」的信念在基地一代代官兵頭腦中堅如磐石。每年新兵入營,基地都把軍魂教育作為第一課;每次執行任務,海上臨時黨委都要在水下組織向黨旗宣誓;每當發生險情,都是黨員骨幹衝在最前面……
那年冬天,「水下先鋒艇」執行重要任務,遭遇外軍艦機幹擾。海上態勢瞬息萬變,面對險象環生的巨大風險考驗,海上臨時黨委下定「寧可危及生命,不能違抗命令」的決心,沉著指揮,率領全艇官兵連續幾十個小時與對手鬥智鬥勇,成功擺脫糾纏,受到中央軍委表揚。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核潛艇的戰鬥力,是用忠誠來錘鍊的。」基地司令員高峰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在聽黨指揮、忠誠使命的信念之光照耀下,中國核潛艇一次次破浪遠航、揚威大洋……」
核潛艇,出鞘驚天——
深海執戟,真刀實槍練就「一劍封喉」硬功
核潛艇,大國長劍,出鞘驚天。
當中國核潛艇大步走向深藍的時候,世界海洋正瀰漫著高技術戰爭的硝煙。面對國際風雲變幻和洶湧而至的新軍事變革大潮,核潛艇官兵面臨著一張時代考卷:中國核潛艇能不能在未來的信息化海戰中降龍伏虎?
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官兵們把目光投向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最前沿。「站在時代潮頭,我們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讓長劍的刀鋒更加堅利。」基地副司令員董震說。
針對核潛艇續航時間長的性能特點,基地官兵開創性地提出「輪番出動、海上待戰」戰訓一致的訓練機制,平時訓練按作戰要求攜帶武器裝備和戰備物資,一旦有事可隨時投入戰鬥;多次開展核潛艇海上熱態交接科目訓練,探索了「人休艇不休」的訓練方法,有效保持了核潛艇的海上存在時間,加快了核潛艇兵力的應急反應速度。
大潮奔騰、勇者無畏。對基地官兵來說,中國核潛艇走向大洋的每一步探索與跨越,既是一個個載入史冊的歷史瞬間,更是激勵一代代核潛艇官兵苦練能打仗、打勝仗過硬本領的精武坐標。
深秋時節,上級一聲令下,官兵駕「藍鯨」緊急出動,潛海入洋向指定海域進發。數千海裡航程,既有演習對手「藍軍」布下的天羅地網,又有外軍不間斷地偵測搜索。
核潛艇遊獵深海,潛藏行跡,突破反潛艦艇、飛機和水下雷區構成的重重封鎖線,準時抵達任務海區,進入戰鬥狀態。
「敵人就在眼前」,艇長沉著指揮,全艇官兵嚴格按規程操作,新型魚雷如離弦之箭撲向目標,一擊將靶船炸為兩截。我核潛艇首次實射新型魚雷,標誌著其作戰能力再次躍上新的臺階。
「深海執戟,真刀實槍練就『一劍封喉』硬功。」基地每次組織海上訓練,從起航到返港全程設置實戰背景,核潛艇與對手始終處於實戰對抗狀態,檢驗了指揮員的謀略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2010年,蓋達組織新大綱全訓考核,某艇連續奮戰數晝夜,順利完成了攻防作戰、突破和布雷等多個考核項目,官兵們以全優的成績取得了走向大洋的通行證。
經過幾晝夜高負荷工作,潛艇開始返航,不值更的官兵抓緊時間休整。「丁零零……」刺耳的戰鬥警報突然響起。
「波紋管破損,大量蒸汽洩漏!」艇長吳昌弟話音剛落,全艇官兵迅速衝向戰位。一場沒有預先號令的損管操演,讓官兵經受了一次實戰檢驗。他們以十分嫻熟的動作,在最短時間內準確處置,沒有出現絲毫失誤。
類似的演練不時上演,次次驚心動魄。官兵們在一次次闖關歷險中探索了120多項戰法訓法,創造了中國核潛艇的20多項首次和第一。
核潛艇,科技之城——
科學精神,中國核潛艇保持核安全紀錄的密碼
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運行發電是在1991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則是1970年,兩者相距21年!
有人把核潛艇比喻成一座科技之城,而核反應堆,更是高科技密集。同時,它又是一柄高懸官兵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無規章可循、無經驗可學,中國海軍官兵如何破解水下核盾牌的「安全密碼」?
「42年,中國核潛艇保持核安全紀錄的密碼就四個字——科學精神!」基地技術監測室主任吳水海告訴記者。
一代代基地官兵傳承老一輩核潛艇人的優良傳統,把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與嚴謹細實的工作作風緊密結合,以「慎之又慎、萬無一失」的安全理念和「零容忍、零藉口、零差錯」的工作標準駕馭潛艇,以一萬的努力防止萬一,保證了中國核潛艇始終以最佳的技術狀態出徵遠海大洋。
核潛艇訓練內容如何設置、訓練成績如何評定?在未來戰爭中扮演什麼角色?基地黨委把一切建設和工作向打贏信息化戰爭聚焦,向科學訓練要戰鬥力。精練技術、巧練戰法、歷練謀略,在贏得未來戰爭的博弈中不斷邁出鏗鏘步伐。
採訪中,記者親歷了一次逼真的心理訓練:一間黑黝黝的屋子裡,只有幾盞昏暗的應急燈提供勉強的照明。突然,四周警報驟響,一艘潛艇出現在顯示屏上。「液動機械無法操控。」潛艇開始下沉!在巨大的水壓下,艇殼變形發出的「嘎嘎」聲、水管恐怖的爆裂聲和人員尖叫聲到處響起……
沉著冷靜的過硬心理素質不會與生俱來,需要長時間的科學培育和鍛造。基地運用「艾森克個性測試」等現代測試手段,利用戰場環境心理訓練室,模擬潛艇水下生活場景,有效提高了官兵處亂不驚、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
2000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一次軍事演習中失事沉沒,世界為之震驚,一度給官兵們造成了心理壓力。然而,官兵們沒有被嚇倒,他們用自己嚴謹細實的工作證明:用科學精神駕馭核潛艇,安全就有保障,事故就能最大限度得到避免。
那些日子,基地上下,紅紅火火的練兵活動沒有停止、精彩紛呈的比武競賽照樣進行。
不久後,蓋達組織某核潛艇出海訓練,艇員隊黨支部的動員會變成了請戰會。艇員們紛紛請戰,要求駕艇出海訓練。
日月如梭、潮起潮落。在科學精神的引領下,中國核潛艇犁海耕濤,安全航行百萬海裡,出色地完成了試驗試航、實兵演習等一系列重大任務,在走向遠海大洋的徵程中留下了一道閃亮的航跡。
核潛艇,大國佩劍——
鋼鐵巨鯨遠徵大洋的背後,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崛起
從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入列起,一大批風華正茂的頂尖人才,相繼踏入這一神聖而艱險的領域,從此隱姓埋名、荒灘為家,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建設發展默默奉獻著青春與才華。
90晝夜長航、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深海載彈巡航……出海悄無聲息、回港默默無聞。在驚雷乍起的大洋、在神秘莫測的海峽,中國核潛艇的一道道航跡,都是民族復興的時代印記。
當年已經脫下軍裝多年的原子能專家、主持我們第一個核動力熱工實驗室的焦增庚,毅然放棄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的工作機會,投入到核潛艇事業中來,在大山深處、在鹽鹼灘上一幹就是20多年。
如今,當年的鹽鹼灘變成了現代化的軍港。漫步綠樹成蔭的軍港大道,焦增庚激動不已。這位中國核潛艇的功臣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國的進步緊密相連。」
「我自豪,鋼鐵巨鯨遠徵大洋的背後,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崛起。」曾經參加過90晝夜長航的某艇員隊高級工程師王慶江說,在改革開放中日益強大的共和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聚起實現海洋強國夢想的力量。
核潛艇,大國佩劍,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某艇員隊政委蘇雲寶的一堂政治教育課讓官兵們聽得熱血沸騰。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孔上,寫滿了對核潛艇事業的無限憧憬,寫滿了對使命與責任的無比自豪。
身處大洋、胸懷星空,拋卻繁華、堅守使命。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緊緊連在一起,成了基地官兵共同的追求。
基地現任總工程師姚青生,大學畢業時聽從國家召喚,放棄進大城市研究院所的機會,毅然選擇了核潛艇事業。後來,他考入天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又被學校推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恰在此時,他收到「速回部隊執行任務」的電報,當天就打起背包歸隊。導師挽留,他解釋說:「那裡,有我的使命。」
熱血鑄劍、青春無價。當使命融入血液、當信念凝成風骨,還有什麼艱難不能戰勝?還有什麼夢想不能實現?
北國初秋,北疆某海域。一艘核潛艇水下航經當年北洋水師折戟沉沙的水域,官兵的耳畔又響起那首熟悉的歌謠——
去遠航,一個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後……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魏兵 張科進 特約記者 米晉國)
推薦閱讀:外媒首次曝光中國新型隱身轟炸機模型(圖)
我海軍遠程轟炸機西太平洋演習 遭外軍飛機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