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宣傳核潛艇部隊 重提甲午海戰和致遠號

2020-12-23 閩南網


中國攻擊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畫面


  吳昌弟【人物檔案】湖南常德人。1972年2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海軍上校。先後被表彰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全軍優秀基層幹部」,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王忠輝【人物檔案】遼寧西豐人。1973年11月出生,1992年9月入伍,海軍上校。先後多次執行遠航、實兵演習任務,並參加多國海軍活動海上閱兵,榮立三等功2次。


  董必文【人物檔案】安徽無為人。1966年8月出生,1984年10月入伍,海軍大校。先後參加戰術課題演練、多國海軍活動海上閱兵、實兵演習等任務,榮立三等功2次。

  穿越波濤洶湧的時光,走過百年興衰的滄桑,我看見甲午如血的殘陽,我聽見致遠號最後的炮響,浪花朵朵,在我的船頭開放。

  我知道,那是我等了一百年,你沒有歸來的勇士,不死的靈魂在歌唱。

  面對風起雲湧的海洋,踏平碧波萬頃的海浪,頭上是呼嘯而過的戰鷹,身邊是戰艦列隊去遠航,海風陣陣,在我的臉上吹過。

  我知道,那是我蔚藍的國土,在呼喚年輕的水兵,築起那鋼鐵海疆。

  去遠航,一個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後!

  去遠航,一支英雄的艦隊破浪向前方!——摘自歌曲《去遠航》

  引子

  紅日初升,破海擎天。

  大海上,一艘中國核潛艇悄然浮出水面,黢黑冷峻的軀體透著神秘與威嚴。經過數十天的大洋巡弋,她像一個遠行的遊子,又一次回到祖國母親的臂彎。

  軍港就在前方。艦橋上,指揮員楊蘇盡情沐浴著久違的朝陽,品味著勝利的喜悅。此次長航一路,他和他的艇隊有了比以往更強的自信、更大的收穫。

  縱橫大洋42載,迎惡浪、戰颱風,無數次地穿越狹水道、突破封鎖線,楊蘇和他的戰友親身經歷了中國海軍核潛艇大洋逐夢、龍宮鑄劍的輝煌與艱辛。

  核潛艇,國之重器——

  中國核潛艇的戰鬥力,是用忠誠來錘鍊的

  大洋深處,核潛艇高速潛航;水面之上,對手的艦艇和飛機布下天羅地網。

  危機四伏、步步驚心。「上級來電!」機要員飛快地鑽過水密門,把電報遞到海上臨時黨委書記手中。

  狹窄的艇會議室,臨時黨委會迅速召開。電報非常簡短,討論異常激烈。

  「上級意圖明確,我們必須果斷規避、隱蔽突破。」臨時黨委最終定下決心。

  艇長迅速下達了一系列指令:反應堆提升功率、武器系統檢測完畢,核潛艇猶如一條巨鯨,悄然轉向、又疾速向前,在深海殺出一條血路,有力配合了國家政治外交鬥爭……

  孤軍前出、遠離基地、直面對手,核潛艇的任何一個決策舉動,都有著極高的政治含量,甚至與國家政治外交大局息息相關。在孤寂、黝黑的深海,充分理解把握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意圖,容不得絲毫差錯。

  基地軍史館。幾張泛黃的紙上,記錄著一次從深海大洋帶回的臨時黨委會討論內容。幾十年來,基地形成了一個規矩:每次遠航,臨時黨委在海上討論的原始記錄在返航後都要上交封存。當時面臨的緊急情況、臨時黨委的每一步決策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在我們眼前閃過,透過字裡行間,甚至可以想像當時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的熱烈。

  「核潛艇,國之重器。對核潛艇部隊來說,聽黨指揮絕不是一句空話。上至將軍,下到列兵,政治上、思想上絕對忠誠可靠,黨和人民才能放心地把這種戰略武器交給你。」多次隨艇遠航的基地政委厲延明告訴記者。

  42年前,海軍從各艦艇部隊挑選36名艇員組成了中國首艘核潛艇的接艇隊。首任艇政委崔桂江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然感慨萬千:「儘管當時條件很苦很差,大家就一個念頭:黨和國家把核潛艇交給我們,寧肯掉幾斤肉,也要學好技術,完成任務!」

  使命如山。只有初高中文化的首批艇員,面對核物理、高等數學、流體力學等30多門學科和上萬種設備,用「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概,勇敢邁出了駕馭核潛艇的第一步。後來,首批艇員被譽為中國核潛艇部隊的「36棵青松」。

  42年,任憑風吹浪打,「艇行千裡、黨指航向」的信念在基地一代代官兵頭腦中堅如磐石。每年新兵入營,基地都把軍魂教育作為第一課;每次執行任務,海上臨時黨委都要在水下組織向黨旗宣誓;每當發生險情,都是黨員骨幹衝在最前面……

  那年冬天,「水下先鋒艇」執行重要任務,遭遇外軍艦機幹擾。海上態勢瞬息萬變,面對險象環生的巨大風險考驗,海上臨時黨委下定「寧可危及生命,不能違抗命令」的決心,沉著指揮,率領全艇官兵連續幾十個小時與對手鬥智鬥勇,成功擺脫糾纏,受到中央軍委表揚。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核潛艇的戰鬥力,是用忠誠來錘鍊的。」基地司令員高峰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在聽黨指揮、忠誠使命的信念之光照耀下,中國核潛艇一次次破浪遠航、揚威大洋……」

  核潛艇,出鞘驚天——

  深海執戟,真刀實槍練就「一劍封喉」硬功

  核潛艇,大國長劍,出鞘驚天。

  當中國核潛艇大步走向深藍的時候,世界海洋正瀰漫著高技術戰爭的硝煙。面對國際風雲變幻和洶湧而至的新軍事變革大潮,核潛艇官兵面臨著一張時代考卷:中國核潛艇能不能在未來的信息化海戰中降龍伏虎?

  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官兵們把目光投向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最前沿。「站在時代潮頭,我們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讓長劍的刀鋒更加堅利。」基地副司令員董震說。

  針對核潛艇續航時間長的性能特點,基地官兵開創性地提出「輪番出動、海上待戰」戰訓一致的訓練機制,平時訓練按作戰要求攜帶武器裝備和戰備物資,一旦有事可隨時投入戰鬥;多次開展核潛艇海上熱態交接科目訓練,探索了「人休艇不休」的訓練方法,有效保持了核潛艇的海上存在時間,加快了核潛艇兵力的應急反應速度。

  大潮奔騰、勇者無畏。對基地官兵來說,中國核潛艇走向大洋的每一步探索與跨越,既是一個個載入史冊的歷史瞬間,更是激勵一代代核潛艇官兵苦練能打仗、打勝仗過硬本領的精武坐標。

  深秋時節,上級一聲令下,官兵駕「藍鯨」緊急出動,潛海入洋向指定海域進發。數千海裡航程,既有演習對手「藍軍」布下的天羅地網,又有外軍不間斷地偵測搜索。

  核潛艇遊獵深海,潛藏行跡,突破反潛艦艇、飛機和水下雷區構成的重重封鎖線,準時抵達任務海區,進入戰鬥狀態。

  「敵人就在眼前」,艇長沉著指揮,全艇官兵嚴格按規程操作,新型魚雷如離弦之箭撲向目標,一擊將靶船炸為兩截。我核潛艇首次實射新型魚雷,標誌著其作戰能力再次躍上新的臺階。

  「深海執戟,真刀實槍練就『一劍封喉』硬功。」基地每次組織海上訓練,從起航到返港全程設置實戰背景,核潛艇與對手始終處於實戰對抗狀態,檢驗了指揮員的謀略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2010年,蓋達組織新大綱全訓考核,某艇連續奮戰數晝夜,順利完成了攻防作戰、突破和布雷等多個考核項目,官兵們以全優的成績取得了走向大洋的通行證。

  經過幾晝夜高負荷工作,潛艇開始返航,不值更的官兵抓緊時間休整。「丁零零……」刺耳的戰鬥警報突然響起。

  「波紋管破損,大量蒸汽洩漏!」艇長吳昌弟話音剛落,全艇官兵迅速衝向戰位。一場沒有預先號令的損管操演,讓官兵經受了一次實戰檢驗。他們以十分嫻熟的動作,在最短時間內準確處置,沒有出現絲毫失誤。

  類似的演練不時上演,次次驚心動魄。官兵們在一次次闖關歷險中探索了120多項戰法訓法,創造了中國核潛艇的20多項首次和第一。

  核潛艇,科技之城——

  科學精神,中國核潛艇保持核安全紀錄的密碼

  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運行發電是在1991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則是1970年,兩者相距21年!

  有人把核潛艇比喻成一座科技之城,而核反應堆,更是高科技密集。同時,它又是一柄高懸官兵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無規章可循、無經驗可學,中國海軍官兵如何破解水下核盾牌的「安全密碼」?

  「42年,中國核潛艇保持核安全紀錄的密碼就四個字——科學精神!」基地技術監測室主任吳水海告訴記者。

  一代代基地官兵傳承老一輩核潛艇人的優良傳統,把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與嚴謹細實的工作作風緊密結合,以「慎之又慎、萬無一失」的安全理念和「零容忍、零藉口、零差錯」的工作標準駕馭潛艇,以一萬的努力防止萬一,保證了中國核潛艇始終以最佳的技術狀態出徵遠海大洋。

  核潛艇訓練內容如何設置、訓練成績如何評定?在未來戰爭中扮演什麼角色?基地黨委把一切建設和工作向打贏信息化戰爭聚焦,向科學訓練要戰鬥力。精練技術、巧練戰法、歷練謀略,在贏得未來戰爭的博弈中不斷邁出鏗鏘步伐。

  採訪中,記者親歷了一次逼真的心理訓練:一間黑黝黝的屋子裡,只有幾盞昏暗的應急燈提供勉強的照明。突然,四周警報驟響,一艘潛艇出現在顯示屏上。「液動機械無法操控。」潛艇開始下沉!在巨大的水壓下,艇殼變形發出的「嘎嘎」聲、水管恐怖的爆裂聲和人員尖叫聲到處響起……

  沉著冷靜的過硬心理素質不會與生俱來,需要長時間的科學培育和鍛造。基地運用「艾森克個性測試」等現代測試手段,利用戰場環境心理訓練室,模擬潛艇水下生活場景,有效提高了官兵處亂不驚、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

  2000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一次軍事演習中失事沉沒,世界為之震驚,一度給官兵們造成了心理壓力。然而,官兵們沒有被嚇倒,他們用自己嚴謹細實的工作證明:用科學精神駕馭核潛艇,安全就有保障,事故就能最大限度得到避免。

  那些日子,基地上下,紅紅火火的練兵活動沒有停止、精彩紛呈的比武競賽照樣進行。

  不久後,蓋達組織某核潛艇出海訓練,艇員隊黨支部的動員會變成了請戰會。艇員們紛紛請戰,要求駕艇出海訓練。

  日月如梭、潮起潮落。在科學精神的引領下,中國核潛艇犁海耕濤,安全航行百萬海裡,出色地完成了試驗試航、實兵演習等一系列重大任務,在走向遠海大洋的徵程中留下了一道閃亮的航跡。

  核潛艇,大國佩劍——

  鋼鐵巨鯨遠徵大洋的背後,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崛起

  從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入列起,一大批風華正茂的頂尖人才,相繼踏入這一神聖而艱險的領域,從此隱姓埋名、荒灘為家,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建設發展默默奉獻著青春與才華。

  90晝夜長航、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深海載彈巡航……出海悄無聲息、回港默默無聞。在驚雷乍起的大洋、在神秘莫測的海峽,中國核潛艇的一道道航跡,都是民族復興的時代印記。

  當年已經脫下軍裝多年的原子能專家、主持我們第一個核動力熱工實驗室的焦增庚,毅然放棄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的工作機會,投入到核潛艇事業中來,在大山深處、在鹽鹼灘上一幹就是20多年。

  如今,當年的鹽鹼灘變成了現代化的軍港。漫步綠樹成蔭的軍港大道,焦增庚激動不已。這位中國核潛艇的功臣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國的進步緊密相連。」

  「我自豪,鋼鐵巨鯨遠徵大洋的背後,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崛起。」曾經參加過90晝夜長航的某艇員隊高級工程師王慶江說,在改革開放中日益強大的共和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聚起實現海洋強國夢想的力量。

  核潛艇,大國佩劍,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某艇員隊政委蘇雲寶的一堂政治教育課讓官兵們聽得熱血沸騰。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面孔上,寫滿了對核潛艇事業的無限憧憬,寫滿了對使命與責任的無比自豪。

  身處大洋、胸懷星空,拋卻繁華、堅守使命。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緊緊連在一起,成了基地官兵共同的追求。

  基地現任總工程師姚青生,大學畢業時聽從國家召喚,放棄進大城市研究院所的機會,毅然選擇了核潛艇事業。後來,他考入天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又被學校推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恰在此時,他收到「速回部隊執行任務」的電報,當天就打起背包歸隊。導師挽留,他解釋說:「那裡,有我的使命。」

  熱血鑄劍、青春無價。當使命融入血液、當信念凝成風骨,還有什麼艱難不能戰勝?還有什麼夢想不能實現?

  北國初秋,北疆某海域。一艘核潛艇水下航經當年北洋水師折戟沉沙的水域,官兵的耳畔又響起那首熟悉的歌謠——

  去遠航,一個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後……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魏兵 張科進 特約記者 米晉國)

  推薦閱讀:外媒首次曝光中國新型隱身轟炸機模型(圖)

  我海軍遠程轟炸機西太平洋演習 遭外軍飛機跟蹤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設計圖百年後在英國重見天日
    Nos493&4」(「巡洋艦編號493和494」)字跡工整、墨跡清晰……塵封百年,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艦後沉沒的清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其建造地——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為打撈那段悲壯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日前在泰恩—威爾檔案館查找北洋海軍史料時發現一套名為「中國巡洋艦舵機設計圖」的原始圖紙。
  • 甲午海戰致遠艦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
    追尋北洋水師遺蹟之四:致遠、靖遠及平遠艦薩 蘇1886年,中國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造了兩艘造型優美的穹甲巡洋艦,即後來的北洋水師致遠艦和靖遠艦。致遠艦在1887年加入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中彈起火,致遠艦為掩護旗艦衝出陣前與日艦拼死奮戰,重傷後在鄧世昌率領下撞向最兇猛的日艦「吉野」號,終因中彈太多功敗垂成。在戰場外圍觀戰的西方軍人記述,致遠艦桅盤中的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前仍在射擊。從此,致遠艦和鄧世昌成為中國海軍英勇奮戰的圖騰。
  • 歷史作文|中日甲午海戰
    鄧世昌年少有為,後擔任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管帶(艦長)。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勇往直前,奮勇殺敵。後來為了救護旗艦「定遠」號,鄧世昌指揮「致遠」號衝至隊前,捨身撞擊「吉野」號,不幸壯烈犧牲。2.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又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正式成立於1888年,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成立時規模位列東亞第一,世界第九。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致遠艦曾射擊直至沉沒(圖)
    致遠號  射擊直至沉沒  據說,致遠艦進行最後衝擊時彈藥已經垂盡,在戰場外圍觀戰的外國人記述只有桅盤中的這門機關炮,直到軍艦沉沒一直在射擊。  中國人沒有忘記致遠號。沉沒120年之後,在中國遼寧省丹東市,一艘一比一的致遠號複製艦已經開始動工,計劃將在不遠的將來完成展出。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這是一支完全「歐美化」、「現代化」了海軍部隊。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甲午海戰期間,至少從表面上看,清政府在武器裝備、國家實力和兵員素質各方面都完全不弱於日本,但為什麼還落了個全軍覆沒,大敗虧輸的結局呢?
  • 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現身大連海域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今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被發現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我們知道,嚴謹來說,甲午海戰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威海衛保衛戰,前兩場是主要戰役,威海衛保衛戰是北洋水師的結局,他們最終慘敗並全軍覆沒。
  •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圖)
    丹東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  為保護水下文物 丹東港或調整港口建設方案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 楊寶頂 攝    丹東正在籌建甲午海戰博物館,目前已著手把相應材料上報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  昨日上午,「丹東一號(致遠艦)」水下考古重點調查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丹東港舉行,相關人員透露上述信息。  這一信息,與10月6日暫告「收尾」的致遠艦2015年水下考古工作密切相關。
  • 解放軍首支核潛艇部隊42年來首次解密 新華社央視高調報導
    10月27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核潛艇,從這裡起航——記中國第一支核潛艇部隊官兵群體》的長篇報導,我國首支核潛艇部隊42年來首次解密。中新社則以《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中國海軍「殺手鐧」部隊》來報導,同時發布多張照片。27日晚間,央視新聞聯播頭條也以《時代先鋒 核潛艇部隊:鑄就共和國安全盾牌》報導核潛艇部隊,並配以短評。
  • 黎元洪曾駕廣甲艦參甲午海戰 臨陣脫逃遭監禁(圖)
    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大臣李鴻章向各地要求增援,當時只有他哥哥、擔任兩廣總督的李翰章派了「廣甲」、「廣乙」、「廣丙」三艘軍艦去支援。這三艘軍艦的主要負責人是「廣丙」號管帶程璧光。程璧光之所以成為負責人,是因為他是主動請纓參戰的。他本來是從廣東押運荔枝到北京,給皇上送荔枝的,結果發現朝鮮局勢漸趨緊張,便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在北洋備戰,於是備受嘉獎,並被任命為總指揮。
  • 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確定「經遠艦」 出水遺物標本500餘件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蹟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兩位愛國將領,然當時參與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主力艦艇有十二艘,眾多北洋將領亦無畏地加入到反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最終捨身成仁,時至今日,我們應當記住他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
  • 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 經遠艦發現還原歷史
    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雲: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疑云: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 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這是一種威力極大的烈性炸藥,爆炸後不僅會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號稱連鋼鐵都能點燃,這種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可以說是吃盡了下瀨火藥的苦頭。
  • 甲午海戰,清朝一名水兵跳船逃生,22年後當選一國之總統
    於是,北洋水師的訓練和紀律也遠遠達不到世界級水準,說得好聽一點,叫差強人意;說得難聽一點,叫外強中乾。然而,這個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的海防土崩瓦解,一向被李鴻章視為最大底牌的北洋水師,也從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率領全船官兵奮勇殺敵,炮彈用完之後,他果斷下令衝向日艦吉野號。
  • 致遠艦原來是這樣設計的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甲午之殤是中國人永遠的痛,戰沉的致遠艦是痛中之痛。新華社記者日前在英國紐卡斯爾泰恩—威爾檔案館找到致遠艦部分設計圖。致遠艦原廠圖紙在國內外首次被發現,專家認定其意義重大,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和世界艦船技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 此人在甲午海戰中當了逃兵,多年後時來運轉,成了北洋一代梟雄
    黎元洪儘管誰都知道臨陣脫逃不光彩,可真正到了捨生取義的關頭,依然有不少人貪生怕死,選擇避戰保命,小編今天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百年前的那場中日國運之戰——甲午海戰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逃兵事件1894年9月17日下午,中日甲午海戰打響。在雙方激烈交鋒之際,北洋水師中有一艘「廣甲號」巡洋艦竟然掉隊了,而當時駕駛「廣甲號」的大輪管,正是時年30歲的黎元洪。其實出發前黎元洪就感到很害怕,因為他的軍艦排量最小、技術最落後,且裡面的龍骨和肋脅是鐵質,外邊包裹的是木頭殼,這要是挨上一炮,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 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
    甲午中日海戰 中國近代史上,最不堪卒讀的一頁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 >反覆地讀過一顆激昂的少年中國心也被反覆折磨和蹂躪甲午中日海戰中國近代史上,最難以卒讀的一頁在大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我讀過反覆地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