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王陽明「道」行貴州》是詩學路上最具風險的挑戰

2021-02-23 詩寫脫貧攻堅

非常感謝今天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老師和朋友。

請允許我通過你們,向那些沒有到場卻一直關心關注我成長的親人、領導和朋友、詩友們問候、致謝!

在拉開話匣子之前,首先申明三件事,請在坐的各位老師和媒介朋友理解並支持我,謝謝!

一是特別申明這是創作分享,而不是談創作經驗。我是一名邊學習邊創作的詩人,今天在這裡不是說我的詩有多好,而是把大家請來給我挑刺,讓我成長。因為「成功」一詞離我很遠,我還沒有靠近「成功」的門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特別申明我寫王陽明,並非我是研究王陽明的專家。陽明先生的「心學」是五百年來世界哲學史上最炫麗的雲朵之一,我才疏學淺,不能望其項背,甚至連皮毛都沒有學到。我寫這部書一定在「王陽明思想」和「詩意表達」等諸多方面存在瑕疵,盼大家理解並幫我扶正。

三是特別申明今天這部書不是最終的定稿,而是請大家來提出意見後繼續修改,力爭不讓大家失望,謝謝! 

現在正式向大家匯報我創作《王陽明:「道」行貴州》的初衷和想法:

正如我今天的發言標題:「《王陽明:「道」行貴州》是詩學路上最具風險的挑戰」一樣,我呈上的匯報有不妥不對之處請大家不吝賜教。

關鍵詞是「風險」和「挑戰」。

為什麼有風險?風險是什麼?

風險一: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五百年來最具有思想情結的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人物,他影響著政治、文學、軍事,尤其是他的哲理讓人走心,在此不作贅述;

風險二:王陽明思想是全世界的。日本儒學泰鬥岡田武彥耗25年心血寫就《王陽明大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的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出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體健康和命運改變。我作為一名初學者跳出來碰「硬」,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盼各位專家多多提出批評意見;

風險三:王陽明是當今社會被討論得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包括我們的各級領導和喜歡讀書的人,大多數都對「王陽明」本人和他的思想略知一二,有的甚至是研究這方面的專家,我作為一位涉水不深之人,「吃螃蟹」真的風險太大。

等等,面對如此高的山,如此多的風險,我迎難而上去挑戰,理由有二:

一是我們尊敬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各種重要的場合講述併力推王陽明的哲學思想。

如: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習近平在河南調研時,曾興致勃勃地來到學生自發組織的以「知行合一、報效祖國」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會場,與大學生們進行交流和探討。

如: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如:2014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又如:2014年3月25日習近平發表在《費加羅報》的署名文章: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

再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扎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還有很多很多,諸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王陽明的歷史作用進行了肯定。王陽明的心學,談論的是「關注內心」、「堅持自我」、「至善圓滿」、「勇者無懼」、「智者坦蕩」、「不忘敬畏」和「實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王陽明基本上是在兩個場合,一個是對官員,一個是對青年。官員的「致良知」,是我們社會努力的方向;而青年的「知行合一」,則是我們社會未來的希望。可見,習總書記對王陽明及其思想推崇備至。

因此,我用長詩來抒寫聖人王陽明,是在認真落實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7日在全國人大貴州代表團提出的「我們不僅要堅定『三個自信』,也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增強文化自信。明朝時,王守仁(王陽明)曾經在貴州參學悟道,貴州在這方面還是很有優勢,希望在這方面繼續深入探索。」重要指示和要求。所以,我自願、渴望學習王陽明思想並為之抒寫。

二是,在眾多「設想」和「夢想」都為之膽怯的時候我對自己下了「挑戰書」。許多人面對如此宏大人物題材的時候,也許都忐忑過、猶豫過、信心百倍過,而又放棄過。據我所知,多年以來關於拍攝王陽明的電影、電視劇、話劇等藝術形式的設想都有過,但時至今日呈現出來的作品卻並不多見。而我總是在想,書寫的類同性與意念的類同性同時落在一位歷史人物身上的時候,「如何寫」、「寫得怎麼樣」不是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要寫」和「為什麼要用長詩寫」才是我必須回答並挑戰的。

堅定了要寫的信心和決心後,我走了很多的「彎路」,但直到今天我也不認為那些「彎路」對我是有「害」的,反而讓我領悟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的內核。

「為什麼要寫?」的「老生常談」註定了王陽明的撲朔迷離。

因為寫的人太多、手法太多、體例太多,初衷也各不相同,而我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膽子去寫,或者說「初生牛犢」的我為什麼只學了點皮毛就敢去寫?

冒險家說:有了挑戰的勇氣,就已經顯得非常美麗了。

為什麼要用長詩去「挑戰」著寫,就如一隻鷹隼的眼睛,死死盯住寬闊的蒼天和內心的深處呼喊。

其一,長詩是黃鐘大呂,是詩歌歷史上最過癮,也是最不容易寫出彩的一種文學體裁,所以值得去挑戰。大家都知道屈原的《離騷》是長詩,是詩歌歷史上的絕唱,而王陽明是集儒、釋、道於一生的大聖人,只有長詩配得上他以及他給後世留下的影響。

其二,貴州有著孕育長詩最豐厚的土壤。大家知道李發模的《呼聲》獲得中國首屆新詩獎之後,2015年,貴州省作協將貴州最權威的文學獎「烏江文學獎」頒給了我的「長詩三部曲」,然後,我們從去年開始,在貴州最有文化情結的李裴秘書長、歐陽黔森主席、李發模主席、何京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決定在全國打造貴州特色的「長詩」品牌。我們有更多的夢想和希望,以長詩的盪氣迴腸和宏偉氣象敲開中國詩歌的大門,去翱翔,去爭得最美的話語權。所以,我得冒著風險去觸碰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冒著風險去抒寫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冒著風險去品讀一位給我醍醐灌頂的人物,冒著風險跟著大家在追隨「陽明學」大道上行走。一路上,我肯定會遭遇諸多譏諷和詬病,但我都照單全收,因為,提意見是看得起我,是在不斷幫助我成長進步。

下面匯報一下為什麼要用《「道」行貴州》作為標題來抒寫,我究竟要告訴大家一個什麼樣的王陽明?

這個問題我也糾結很久,在一直沒有答案的時候,我採取了《問題學》中「直行到站臺上等結果」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先拋開,然後把另幾本想創作的書先列出來,然後有了《王陽明:「治」行江西》《王陽明:「詩」行浙江》《王陽明:「痛」行京城》後發現,王陽明先生在貴州正是有了「道」行之最厚重,才有了今天的這個書名和標題。

在讀了諸多王陽明先生的書之後,我這樣理解「道」:一是「道」路,二是修煉成「道」。

「道」的第一層意思是王陽明來貴州所走過的艱辛、坎坷的道路。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發落到貴州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聚落千萬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涼的龍場,舉目無親,表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惚惚,悲憤憂思無法排解,常常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在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的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民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也是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

「道」的第二層意思是王陽明在貴州最終修煉成道。

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於是王陽明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學。這一改變,使王陽明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獨立思考,尋求人性解放。他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裡「玩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

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實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陽明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渡過了難關。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勾心鬥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創立了【心學】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王陽明的心學是明代中葉之後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響之廣,遠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從而使他成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在日本,王陽明被奉為「神明」,日本明治維新幹將西鄉隆盛視王陽明為精神導師。他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心學而來。有著「經營之聖」之稱的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則是王陽明哲學在經濟界最努力的實踐者。他曾表示自己所有的經營成功案例,都是「投資」良知、敬天愛人、利己利他的過程。

然後,在一個被人類仰視了五百年的聖賢面前,我墊高了所有的山川與河流,與陽明先生握手,給他敬酒,聽他彈奏古琴。

 

對不起各位,我贅述了半天,還沒來得及告訴大家,《「道」行貴州》中的王陽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因為讀得不多、懂得不多,所以在創作時,我從六個方面刻畫了王陽明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不一定準確,但那是我的設想:

一是堅持「關注內心,堅持自我」的王陽明形象。

王陽明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直面當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而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於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自身的心靈。王陽明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王陽明向內心尋理的心學主張汲取智慧,用教育點亮心中的明燈,讓自己的本心充滿著光芒,則一切貪心將無處藏身。

二是堅持「勇者無懼,智者坦蕩」的王陽明形象。

屢立功勞卻屢遭構陷,是王陽明一生的真實寫照。身處此境,王陽明出處掣肘,但並沒有因此屈服,而是與奸臣鬥智鬥勇,盡力改變局勢。即使被貶,也題下「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的詩句。

三是「痴心不改、初心永存」的王陽明形象。

長詩從王陽明「為什麼求道痴心不改?」「悟道、證道、體道、弘道之意何在?」等入手。全詩分七章,分別是「序詩」「勇無懼,『悟道』龍場石墎墎」「寂寞無價,『證道』接古今」「『體道』,如萬事擱上磨刀石」「篤行『弘道』,越深越愉悅」「豁達多多,『道』為榮辱泰然」「最優美的記錄,『偷然居趣』間」。全詩由15個小節組成,以詩意的、哲理的意象讓「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在《王陽明:「道」行貴州》中「復活」。

四是「自信豁達、敢愛敢恨」的王陽明形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種自信源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討論時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王陽明的心學,對於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及對於解決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古為今用,以王陽明的心學觀照當今社會,傳統文化變成了促進當代社會進步的一種內生的文化動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陽明。對於當下社會的浮躁與物質化,「身之主宰便是心」,教人擁有一顆善良、無私、強大的心靈,從而使一個人的「身」獲得真正的尊重。「致良知」則為人們提供源自內心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知行合一」對於「知」和「行」之間辯證關係的闡述,則更為直接地指導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

五是「雷厲風行、又耐得住寂寞」的王陽明形象。

 「行」在甲骨文裡的寫法像個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為行走,再表示行為。與知相對的行,指人有意識的動作,泛指各種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在意識指使下發生,當然也就離不開知。《荀子·儒效》:「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聞、見、知、行遞進,這裡的知,指的是理解認識,行則為知之用。《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將「知」分為三類,相對的「行」亦有三類,含「行」與「知」協的意思。這些都是著眼於「知」「行」之關聯說。

六是「偷閒雅趣、琴棋書畫」的王陽明形象。

著眼「知」與「行」之差異,《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可算知易行難說的濫觴。朱熹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這是知先行後說,同時認為行更重要。王陽明則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認為知行相依不分先後。

 

總之,與「王陽明」有關的作品汗牛充棟,而我用了4000行的傳記體哲理長詩抒寫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及王陽明思想對今天的影響,我用足了勁,我的文學指導老師歐陽黔森主席、李發模老師也用足了勁,我的學術指導老師李裴秘書長、王曉昕教授更用足了勁。我想要實現夢想,無奈學問不深,是他們給我的關心關注與支持讓我信心滿滿,尤其是李裴秘書長和歐陽黔森主席在百忙之中還抽空關心我的創作情況、修改我的創作思路,王曉昕教授春節期間回到貴陽的當天晚上就不顧腳傷,架著拐杖出來給我提意見;七十高齡的李發模在給我多次修改此稿後,手書了整整8頁的序,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我說的這些,不是想證明和炫耀他們對我個人的偏愛,而是請大家和我一起記住那些在當今浮躁社會下懷有深厚文化情結的「真人」在鼓勵和鼓舞著我們,他們和王陽明先生一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抒寫《「道」行貴州》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一次系統的學習過程,是詩學路上最大的挑戰。從2012年關注王陽明開始就潛心學習和研究,從2015年動筆以來,我沿著王陽明先生的足跡走遍中國,聆聽各種講座上百場,請教國內專家教授數十人,撰寫一萬二千多行手稿,經多次打磨、修改形成今天四千行長詩作品,這與我的搭檔、老領導、68歲的省國資委原監事會賈慶祥主席分不開,有他的陪伴和各類精彩的照片記錄,讓我詩的觸角伸向了不同的視角。同時,非常感謝《詩選刊》社長簡明和《詩歌月刊》主編李雲,簡明之「詩寫完之後反覆問自己3遍,別人能用這樣的方法和句子嗎?」,李雲之「一首詩如果沒有5個以上意象,是詩人放鬆自己」等這些肺腑之言深深的影響著我的創作。

最後,我想用兩句話總結今天的匯報:

一是陽明先生《傳習錄》第一篇裡的有這樣一句話:「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這句話說的是,先生的得意門生徐愛跟著他十多年了,還沒學到了皮毛,而有的是僅在門口轉了一圈就以為學到了很多。這是對世人的警醒,也是對我的鞭策,我學得不深不透,但我一定會聽完各位老師的意見後,更加努力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更加誠懇的修改我的拙作。

二是老子《道德經》第39章裡有一句話「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這句話告訴我,不要去爭取掌聲,做一塊乾淨的石頭默默的就已經很好了。所以,我今天是來聽意見和接受批評的,不需要太多的讚美,大凡讚美多了就什麼都沒有,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我將繼續教做一名愛學習、愛鑽研的石頭吧,那樣實心,那樣心實。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一生最倒黴的一段時光,先是身陷囹圄,又遭錦衣衛追殺
    在公元1506年的這個除夕夜裡,北京城家家戶戶啊都在過著團圓的夜晚,而身陷囹圄的王陽明卻身處於躁鬱之中,那是內心和身體都備受煎熬,真是要面臨生死兩道關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忒倒黴了。第一個事兒是他剛被廷杖四十。
  • 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傳習錄》王陽明認為,作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應當在他所處的地位上採取適當的行動,思考問題不要越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凡是謀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強做智慧不能認識的事,都不為致良知。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中華五千年,王陽明憑何成為「兩個半聖人」之一?這4個字是答案
    探求「格物致知」之道追求聖賢之道,王陽明是十分認真的。當時儒學界盛行的還是朱熹的「理學」,講究格物致知,即通過觀察事物,得出理論。為了在竹子身上格出世間大道,他茶飯不思地對著竹子格了整整七天,最後不省人事,口吐鮮血才作罷。
  • 揭秘王陽明智擒寧王朱宸濠真相
    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反對太監劉瑾弄權,被廷杖四十,由兵部主事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派人一路尾隨其後。王陽明卷衣抱石投江,騙過刺客,逃過一劫。王陽明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唯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礅自誓:「吾惟俟命而已!」端居澄默。忽中夜大悟,歡呼雀躍,從者皆驚。十五年前,王陽明思朱熹「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對著竹子格物致知,一連七天七夜,沉思其理不得,大病一場。今日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乃作詩云:「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窅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鳥自流行。」
  • 王陽明的「英雄之旅」
    「守仁」取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之句,祖父希望他日後能夠走聖學之道,成為一個仁德兼備的聖賢,這似乎預示了王陽明後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一生正好應了「守仁」之名,終成一代聖賢。11歲的時候,他跟隨父親來到京城,並在那裡讀書。一日在路上偶見一道士為其相面,說他日後必定大貴,入聖境、結聖胎、聖果圓,超凡入聖,並囑咐他當讀書自愛。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1506年,武宗皇帝即位之後的政局相當昏暗,朝廷大權被以劉瑾為首的宦官集團所掌控,南京有一些科道官因上疏建言而被捕入獄,王陽明為此憤憤不平,於是,上疏要求武宗皇帝「去權奸」,為此而得罪了劉瑾,結果遭到逮捕,被處以廷杖四十的酷刑,隨後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儘管這是陽明一生的最大一次挫折,然而陽明卻以為龍場磨難「最是動心忍性、砥礪切磋之地」,反而使自己在精神和思想上有所精進,而龍場悟道便是最好的印證。
  • 王陽明在京師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三個好友一起講學論道
    王陽明一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講學,傳播聖道。王陽明講學所以,無論是在江西、廣西、南京、京師,還是在老家山陰,如果能和好友和弟子們一起探討學問,那就是王陽明最開心的事情。01湛若水王陽明多年來一直堅持成為"聖賢"的夢想,也非常渴望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談論學問。王陽明的很多朋友,都是他在一步步靠近聖賢的路上的良師益友,湛若水就是其中之一。
  • 王陽明告誡:人生道路如果遇到坎坷,可以多看看這三句話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王陽明一生經歷坎坷,被宦官劉瑾陷害,被貶到貴州龍場這樣的人間地獄,但是他堅強的活了過來!其所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
  • 湛若水與王陽明(微電影劇本)
    第一幕:時間:正德元年(1506年)地點:京城翰林院人物:湛若水、王陽明、劉存業(東莞人,翰林院任編修)劉存業:若水,你可曾聽聞,最近京師有個叫王陽明的官員,他經常講學,無人能與之辯論。湛若水:這個王陽明是什麼人?
  • 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一提說心學,大家馬上就想到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受朋友勉勵專心讀書:改變人生的師友之道你需要了解一下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王陽明年輕時善感多變,心無定性,最初沉溺於"任俠",後又修習弓馬騎射之術和兵法、沉迷於辭章詩文、執著於道教神仙,最後卻又迷上了佛學。王陽明遇到這兩個同學是他幸運,從此走上了傳播聖學的道路,不但改變了自己的一生,還讓他悟出拜名師和交朋友的道理。01王陽明的求師之道王陽明認為,只有那些對自己的道德心進行了深刻剖析和反省,並且毅然以聖賢之道為己任的人,才能求得真正的老師。
  • 席書:王陽明的生死知己,淺析四品官為何拜未入流的王陽明為師?
    接下來,心學將標誌著其最引人注目的一面的開始,即對「知行合一」學說的特殊欣賞和對世界的尊重。雖然王陽明說50歲以後他只關注"致良知",但我們知道很多優秀的人認為王陽明是過去500年來第一位精神大師的關鍵。這就是他推崇的"知行合一"精神。那麼王陽明為何會悟出"知行合一"這種精神呢?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13歲時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做一個聖賢之人。15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仗劍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18歲時,王陽明接觸朱熹之學,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
  • 王陽明:做事前立穩腳跟,做事時咬緊牙關,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
    而王陽明呢,被貶了一次,卻差點要了他的命。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逮捕了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多人。血氣方剛的王陽明上書救人,結果觸怒劉瑾。王陽明被杖責四十之後,貶去貴州龍場當縣丞。與此同時,劉瑾也把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調到南京去任吏部尚書。實則是趕出了北京。如果說,王陽明平安去上任,也就跟蘇軾境遇相似。
  • 王陽明的「心學」講了什麼,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的心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追捧,從清朝的曾國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以及馬雲都是他的追隨者,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有何力量,為何能受到如此多人的熱愛呢?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更是明朝唯一一個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畢生追求的儒家思想中,他獨創「心學」,開闢了另一條文化之道。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他用自己的一生親自告訴我們,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一定不能觸碰這三個雷區,否則我們終將一事無成。王陽明在自己的漫漫求學路上也遭受過很多白眼與嘲笑,當大多數人的志向都是考取功名,而他卻想成為一名大聖人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痴心妄想,但是王陽明並沒有因為別人的看法就搖擺不定,遇到再多的艱苦與磨難還是仍然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最終成為一名真正的聖人。
  •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冰與火之歌
    到了貴州沒地方住,只能睡山洞裡,兩個隨從先後死去。在這樣的狀態下,王陽明居然一夜之間悟道覺醒,開啟了逆襲之路。耐人尋味的是,王陽明的一些列遭遇,與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中,龍媽的遭遇似乎有一種不可描述的關聯。
  • 電視劇《王陽明》
  • 探尋詩文裡的貴州 問道向黔解鎖陽明文化新IP
    《泛海》是酈波最喜歡的一首詩。為了解讀這首詩,酈波從它的創作背景說起,講述了王陽明被貶入黔的經過,這也是王陽明心學基礎「心外無物」的由來。 之所以在貴州留下不少詩文,是王陽明每到一處便會留詩記錄。由平溪衛入黔後,沿著坎坷不平的黔道,王陽明一路行至興隆衛(今黃平縣),留下描繪貴州山的詩作《興隆衛書壁》。其中,「貴竹路從峰頂入,夜郎人自日邊來。」已成為貴州山水風情文化符號的千古名句,至今傳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