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今天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老師和朋友。
請允許我通過你們,向那些沒有到場卻一直關心關注我成長的親人、領導和朋友、詩友們問候、致謝!
在拉開話匣子之前,首先申明三件事,請在坐的各位老師和媒介朋友理解並支持我,謝謝!
一是特別申明這是創作分享,而不是談創作經驗。我是一名邊學習邊創作的詩人,今天在這裡不是說我的詩有多好,而是把大家請來給我挑刺,讓我成長。因為「成功」一詞離我很遠,我還沒有靠近「成功」的門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特別申明我寫王陽明,並非我是研究王陽明的專家。陽明先生的「心學」是五百年來世界哲學史上最炫麗的雲朵之一,我才疏學淺,不能望其項背,甚至連皮毛都沒有學到。我寫這部書一定在「王陽明思想」和「詩意表達」等諸多方面存在瑕疵,盼大家理解並幫我扶正。
三是特別申明今天這部書不是最終的定稿,而是請大家來提出意見後繼續修改,力爭不讓大家失望,謝謝!
現在正式向大家匯報我創作《王陽明:「道」行貴州》的初衷和想法:
正如我今天的發言標題:「《王陽明:「道」行貴州》是詩學路上最具風險的挑戰」一樣,我呈上的匯報有不妥不對之處請大家不吝賜教。
關鍵詞是「風險」和「挑戰」。
為什麼有風險?風險是什麼?
風險一: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五百年來最具有思想情結的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人物,他影響著政治、文學、軍事,尤其是他的哲理讓人走心,在此不作贅述;
風險二:王陽明思想是全世界的。日本儒學泰鬥岡田武彥耗25年心血寫就《王陽明大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他的成長經歷,也為我們指出了人類心靈的無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體健康和命運改變。我作為一名初學者跳出來碰「硬」,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盼各位專家多多提出批評意見;
風險三:王陽明是當今社會被討論得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包括我們的各級領導和喜歡讀書的人,大多數都對「王陽明」本人和他的思想略知一二,有的甚至是研究這方面的專家,我作為一位涉水不深之人,「吃螃蟹」真的風險太大。
等等,面對如此高的山,如此多的風險,我迎難而上去挑戰,理由有二:
一是我們尊敬的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各種重要的場合講述併力推王陽明的哲學思想。
如: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習近平在河南調研時,曾興致勃勃地來到學生自發組織的以「知行合一、報效祖國」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會場,與大學生們進行交流和探討。
如: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如:2014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又如:2014年3月25日習近平發表在《費加羅報》的署名文章: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
再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扎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還有很多很多,諸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王陽明的歷史作用進行了肯定。王陽明的心學,談論的是「關注內心」、「堅持自我」、「至善圓滿」、「勇者無懼」、「智者坦蕩」、「不忘敬畏」和「實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王陽明基本上是在兩個場合,一個是對官員,一個是對青年。官員的「致良知」,是我們社會努力的方向;而青年的「知行合一」,則是我們社會未來的希望。可見,習總書記對王陽明及其思想推崇備至。
因此,我用長詩來抒寫聖人王陽明,是在認真落實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7日在全國人大貴州代表團提出的「我們不僅要堅定『三個自信』,也要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增強文化自信。明朝時,王守仁(王陽明)曾經在貴州參學悟道,貴州在這方面還是很有優勢,希望在這方面繼續深入探索。」重要指示和要求。所以,我自願、渴望學習王陽明思想並為之抒寫。
二是,在眾多「設想」和「夢想」都為之膽怯的時候我對自己下了「挑戰書」。許多人面對如此宏大人物題材的時候,也許都忐忑過、猶豫過、信心百倍過,而又放棄過。據我所知,多年以來關於拍攝王陽明的電影、電視劇、話劇等藝術形式的設想都有過,但時至今日呈現出來的作品卻並不多見。而我總是在想,書寫的類同性與意念的類同性同時落在一位歷史人物身上的時候,「如何寫」、「寫得怎麼樣」不是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要寫」和「為什麼要用長詩寫」才是我必須回答並挑戰的。
堅定了要寫的信心和決心後,我走了很多的「彎路」,但直到今天我也不認為那些「彎路」對我是有「害」的,反而讓我領悟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的內核。
「為什麼要寫?」的「老生常談」註定了王陽明的撲朔迷離。
因為寫的人太多、手法太多、體例太多,初衷也各不相同,而我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膽子去寫,或者說「初生牛犢」的我為什麼只學了點皮毛就敢去寫?
冒險家說:有了挑戰的勇氣,就已經顯得非常美麗了。
為什麼要用長詩去「挑戰」著寫,就如一隻鷹隼的眼睛,死死盯住寬闊的蒼天和內心的深處呼喊。
其一,長詩是黃鐘大呂,是詩歌歷史上最過癮,也是最不容易寫出彩的一種文學體裁,所以值得去挑戰。大家都知道屈原的《離騷》是長詩,是詩歌歷史上的絕唱,而王陽明是集儒、釋、道於一生的大聖人,只有長詩配得上他以及他給後世留下的影響。
其二,貴州有著孕育長詩最豐厚的土壤。大家知道李發模的《呼聲》獲得中國首屆新詩獎之後,2015年,貴州省作協將貴州最權威的文學獎「烏江文學獎」頒給了我的「長詩三部曲」,然後,我們從去年開始,在貴州最有文化情結的李裴秘書長、歐陽黔森主席、李發模主席、何京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決定在全國打造貴州特色的「長詩」品牌。我們有更多的夢想和希望,以長詩的盪氣迴腸和宏偉氣象敲開中國詩歌的大門,去翱翔,去爭得最美的話語權。所以,我得冒著風險去觸碰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冒著風險去抒寫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人物,冒著風險去品讀一位給我醍醐灌頂的人物,冒著風險跟著大家在追隨「陽明學」大道上行走。一路上,我肯定會遭遇諸多譏諷和詬病,但我都照單全收,因為,提意見是看得起我,是在不斷幫助我成長進步。
下面匯報一下為什麼要用《「道」行貴州》作為標題來抒寫,我究竟要告訴大家一個什麼樣的王陽明?
這個問題我也糾結很久,在一直沒有答案的時候,我採取了《問題學》中「直行到站臺上等結果」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先拋開,然後把另幾本想創作的書先列出來,然後有了《王陽明:「治」行江西》《王陽明:「詩」行浙江》《王陽明:「痛」行京城》後發現,王陽明先生在貴州正是有了「道」行之最厚重,才有了今天的這個書名和標題。
在讀了諸多王陽明先生的書之後,我這樣理解「道」:一是「道」路,二是修煉成「道」。
「道」的第一層意思是王陽明來貴州所走過的艱辛、坎坷的道路。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發落到貴州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聚落千萬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涼的龍場,舉目無親,表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惚惚,悲憤憂思無法排解,常常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在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的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民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也是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
「道」的第二層意思是王陽明在貴州最終修煉成道。
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於是王陽明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學。這一改變,使王陽明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獨立思考,尋求人性解放。他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裡「玩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
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實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陽明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渡過了難關。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勾心鬥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創立了【心學】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王陽明的心學是明代中葉之後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思潮,其影響之廣,遠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從而使他成為一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在日本,王陽明被奉為「神明」,日本明治維新幹將西鄉隆盛視王陽明為精神導師。他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心學而來。有著「經營之聖」之稱的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則是王陽明哲學在經濟界最努力的實踐者。他曾表示自己所有的經營成功案例,都是「投資」良知、敬天愛人、利己利他的過程。
然後,在一個被人類仰視了五百年的聖賢面前,我墊高了所有的山川與河流,與陽明先生握手,給他敬酒,聽他彈奏古琴。
對不起各位,我贅述了半天,還沒來得及告訴大家,《「道」行貴州》中的王陽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因為讀得不多、懂得不多,所以在創作時,我從六個方面刻畫了王陽明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不一定準確,但那是我的設想:
一是堅持「關注內心,堅持自我」的王陽明形象。
王陽明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直面當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而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於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自身的心靈。王陽明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王陽明向內心尋理的心學主張汲取智慧,用教育點亮心中的明燈,讓自己的本心充滿著光芒,則一切貪心將無處藏身。
二是堅持「勇者無懼,智者坦蕩」的王陽明形象。
屢立功勞卻屢遭構陷,是王陽明一生的真實寫照。身處此境,王陽明出處掣肘,但並沒有因此屈服,而是與奸臣鬥智鬥勇,盡力改變局勢。即使被貶,也題下「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的詩句。
三是「痴心不改、初心永存」的王陽明形象。
長詩從王陽明「為什麼求道痴心不改?」「悟道、證道、體道、弘道之意何在?」等入手。全詩分七章,分別是「序詩」「勇無懼,『悟道』龍場石墎墎」「寂寞無價,『證道』接古今」「『體道』,如萬事擱上磨刀石」「篤行『弘道』,越深越愉悅」「豁達多多,『道』為榮辱泰然」「最優美的記錄,『偷然居趣』間」。全詩由15個小節組成,以詩意的、哲理的意象讓「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在《王陽明:「道」行貴州》中「復活」。
四是「自信豁達、敢愛敢恨」的王陽明形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種自信源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討論時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王陽明的心學,對於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及對於解決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古為今用,以王陽明的心學觀照當今社會,傳統文化變成了促進當代社會進步的一種內生的文化動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陽明。對於當下社會的浮躁與物質化,「身之主宰便是心」,教人擁有一顆善良、無私、強大的心靈,從而使一個人的「身」獲得真正的尊重。「致良知」則為人們提供源自內心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知行合一」對於「知」和「行」之間辯證關係的闡述,則更為直接地指導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
五是「雷厲風行、又耐得住寂寞」的王陽明形象。
「行」在甲骨文裡的寫法像個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為行走,再表示行為。與知相對的行,指人有意識的動作,泛指各種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在意識指使下發生,當然也就離不開知。《荀子·儒效》:「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聞、見、知、行遞進,這裡的知,指的是理解認識,行則為知之用。《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將「知」分為三類,相對的「行」亦有三類,含「行」與「知」協的意思。這些都是著眼於「知」「行」之關聯說。
六是「偷閒雅趣、琴棋書畫」的王陽明形象。
著眼「知」與「行」之差異,《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可算知易行難說的濫觴。朱熹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這是知先行後說,同時認為行更重要。王陽明則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認為知行相依不分先後。
總之,與「王陽明」有關的作品汗牛充棟,而我用了4000行的傳記體哲理長詩抒寫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及王陽明思想對今天的影響,我用足了勁,我的文學指導老師歐陽黔森主席、李發模老師也用足了勁,我的學術指導老師李裴秘書長、王曉昕教授更用足了勁。我想要實現夢想,無奈學問不深,是他們給我的關心關注與支持讓我信心滿滿,尤其是李裴秘書長和歐陽黔森主席在百忙之中還抽空關心我的創作情況、修改我的創作思路,王曉昕教授春節期間回到貴陽的當天晚上就不顧腳傷,架著拐杖出來給我提意見;七十高齡的李發模在給我多次修改此稿後,手書了整整8頁的序,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我說的這些,不是想證明和炫耀他們對我個人的偏愛,而是請大家和我一起記住那些在當今浮躁社會下懷有深厚文化情結的「真人」在鼓勵和鼓舞著我們,他們和王陽明先生一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抒寫《「道」行貴州》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一次系統的學習過程,是詩學路上最大的挑戰。從2012年關注王陽明開始就潛心學習和研究,從2015年動筆以來,我沿著王陽明先生的足跡走遍中國,聆聽各種講座上百場,請教國內專家教授數十人,撰寫一萬二千多行手稿,經多次打磨、修改形成今天四千行長詩作品,這與我的搭檔、老領導、68歲的省國資委原監事會賈慶祥主席分不開,有他的陪伴和各類精彩的照片記錄,讓我詩的觸角伸向了不同的視角。同時,非常感謝《詩選刊》社長簡明和《詩歌月刊》主編李雲,簡明之「詩寫完之後反覆問自己3遍,別人能用這樣的方法和句子嗎?」,李雲之「一首詩如果沒有5個以上意象,是詩人放鬆自己」等這些肺腑之言深深的影響著我的創作。
最後,我想用兩句話總結今天的匯報:
一是陽明先生《傳習錄》第一篇裡的有這樣一句話:「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這句話說的是,先生的得意門生徐愛跟著他十多年了,還沒學到了皮毛,而有的是僅在門口轉了一圈就以為學到了很多。這是對世人的警醒,也是對我的鞭策,我學得不深不透,但我一定會聽完各位老師的意見後,更加努力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更加誠懇的修改我的拙作。
二是老子《道德經》第39章裡有一句話「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這句話告訴我,不要去爭取掌聲,做一塊乾淨的石頭默默的就已經很好了。所以,我今天是來聽意見和接受批評的,不需要太多的讚美,大凡讚美多了就什麼都沒有,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我將繼續教做一名愛學習、愛鑽研的石頭吧,那樣實心,那樣心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