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結構不搞懂,越寫越糊塗……

2020-12-22 騰訊網

在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中,篆、隸是古體,現在作為傳統書法還有它的藝術性,許多人還在研究和創作,但從字體演變來說,它很早即過時了,東漢以後就很少在實用。草書過於簡化,結體變得簡單和符號化了,加上草寫不易被人們認識,故不大適宜實用,更不便為大多數人認識,且難度很大,也不容易普及。不過,從書法藝術角度說,草書最富有生命感,最能反映作者的創作個性和思想情緒,在書法藝術創作中是最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感的一種書體。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書、楷書。在日常書寫時,由於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通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律。

而對行書來說,不論從藝術或實用,都是在普遍書寫的一種書體。這是因為行書這種書體,最適合實用,又具有藝術性,所以為書家喜愛,又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行書具有楷書的基本間架結構,又有草書簡潔流便的行筆和線條,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動流暢,富有藝術氣質,書法家和群眾都喜愛它。

行書的這種特點和藝術素質,吸引了許多書法愛好者,他們以為學習行書是比較容易的,掌握起來較快,又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於是臨摹了幾天範帖,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開始創作行書了自然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也不符合規範,更談不上藝術性,只是亂塗亂抹,自以為是,無風格神韻可言。

有些人則只專心臨摹範帖,態度也很認真,下的功夫不少,但因為不懂得行書創作規律,所以創作時雖可做到幾分像範帖,但不能運用學到的傳統技法知識,創作出具有個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來。這都是由於認識和方法不對頭,越寫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歐陽詢《千字文》

《宣和書譜·行書敘論》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這是說,隸書成為古體字以後,隸法已經過時,楷書過於拘謹,而草書又過於奔放,介乎這兩者之間於是產生行書。行書兼有楷書的,稱為楷行書,行書兼有草書的則稱為行書或行草。可見,行書是吸取楷書、草書而形成的一種書體,或者說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書體稱行書。

這種書體,沒有嚴格固定的結體,雖有楷書的成份,但結體更加省略簡潔,寫法更加簡便,吸取了草書的簡捷結體和使轉連帶的寫法。如果楷書成份多,接近楷書的稱為楷行書;接近草書,草書成份多,則稱為草行書。這種行書體的出現,最早也是因實用的需要而來的。

實用有不同場所,不同場所就出現不同的寫法。嚴肅的場所,自然應該用當時的正書、真書(楷書),日常較為隨便的場合,為了省時省力,寫起來就需簡便而比較快速草率,這似乎是一種合乎情理的自然現象。行書從實用開始,後來發現這種書體不僅便於實用,而且也很有藝術性,故日漸時行了,寫的人越來越多。

行書既然是這樣一種書體,其結構、筆法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規律。有接近楷書的行書,如歐陽詢的《千字文》,結體雖是楷書結構,但屬行書用筆,它不似楷法那樣逆筆停頓,收筆頓挫,而是順筆而入,行筆連帶,雖有所停頓,隨即迅速收筆或轉筆連帶,這是行書行筆的特點

顏真卿的《江外帖》也叫《湖州帖》(宋仿本)(圖2)

有接近草書的,草書成份多,楷書成份少,即是行草書如顏真卿的《江外帖》,帖中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諸州水並湊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沒溺,賴劉尚書與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僅不可安耳。真卿白。」(圖2)又如宋代米芾《張季明帖》,帖中云:「餘收張季明帖雲,秋(氣)深不審氣力復何如也,真行相間長史世間第一帖也。其次賀八帖,餘非合書。」

這兩帖都是草書成份多,許多字都是草書結體,如《江外帖》中的「最、年、諸、州、並、此、書、心、然、安、耳、真卿」等字,均是草體和草寫。

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米芾《張季明帖》中的「氣力復何如也」(如上圖),連續運筆,線條連貫,一氣呵成,可稱「一筆書」,全是草書連綿筆法,而結體則基本保持楷體

還有一種行書,以行楷為主,偶然滲進草書,形成行書草書的鮮明的變化,早期的行書常出現這種寫法,如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

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喪亂帖》就是這樣,其「奈何」、「不知」等字(上圖)都屬草書的寫法。

又如《孔侍中帖》中的「後問」(上圖)等字也都是純草書寫法。這種行書形式,行草書相間,顯得對比鮮明,有輕重節奏的變化。

還有一種行書,楷行書間架中帶有草書結體和寫法,如王羲之《蘭亭序》字體中的連帶和省筆的寫法。這可以說是一種較標準的行書體。

所以,行書雖然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是,在每個書者來說,又有自己的寫法,或偏楷體,或偏草體,或楷行並用,或行草並用,或較標準的行書體。行書具體寫法中的這種變化,是與每個時代的時尚和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對行書的理解和對書法藝術所下的功夫分不開的。

劉熙載的《藝概》中說:知真草者之於行,如繪事欲作碧綠,只須會合青、黃,無庸別設碧綠料也劉熙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真、草、行三體的關係,猶如繪畫中的碧綠色,只須合青色、黃色即會出現碧綠色,不必專門設一種碧綠顏料。換句話說,劉熙載認為寫行書,只要精通楷書和草書兩體,融合在一起寫即能成為行書,用不著專門學行書。這話從理論上說自然合理。但在實踐上說,兩者結合也需要有一個過程且楷書和行書在結體、用筆上畢竟不同,有很大差異,也需要變化,並不能將楷草兩體機械結合即可成行書體,故學行書不論在結體和用筆上都需要獨立進行練習和研究,才能寫得好。當然如果學好楷書和草書,學好行書就會快得多。

張懷在《六體書論》中講到真、行、草書體的特點和趣味不同時說: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其於舉趣,蓋有殊焉真書即楷書如立,即嚴肅而處靜態。草書如走,即比較快速,處在一種動態。行書貴行,行則不同於立,也不同於走。行不同於走的速度,徐徐而行,即筆毫常處在行動的狀態,起收筆無停頓很久的動作,意到即動,或連帶,或提筆縈帶,即上一筆和下一筆起收筆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或實或虛的聯繫。

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同時,在結體上又具有草書的簡便結構,把楷書中重複筆畫加以省損,又加上連帶變形等方法,加速書寫的速度,這就造成行書之行的特點。趨變適時,行書為要它利於實用,又能在藝術上減法盡意,動靜結合,虛實變化,形成節律韻味。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比楷書放縱,比草書又收斂,有靜有動,有繁有簡,意趣無窮。

行書的結構和連帶運筆使線條構成各種藝術形態,是便於藝術創作的一種書體。充分理解和認識行書的特點,是我們寫行書的首要課題。只有對行書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書寫時才能掌握其結體與筆法的特點和創作的要領。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做人,越糊塗,越幸福
    做人,越糊塗,越幸福。一半清醒,一半糊塗。做事清醒,做人糊塗,為自己的心田留下一畝半來種植鮮花,滋潤心田,時刻春日,芳香四溢。歲月流逝,容顏易老,但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青春不老,未來可期,做人,越糊塗,越幸福。
  • 但老農卻說:「家裡掛葫蘆,越掛越糊塗」
    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有些大惑不解,不就是一隻葫蘆嘛!它怎麼會有這麼多功能呢?莫非葫蘆是「神」嗎?帶著這種疑問,我去找一位年來的老農探究葫蘆的真相,當我說明來意後,老農竟然哈哈大笑起來,老農說:別信報導中的那一套,俗話說,「家裡掛葫蘆,越掛越糊塗」!
  • 22個高難度的木字旁漢字,左右結構行書的書寫示範,學行書必藏
    書法常用的字體為楷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書,不論是這五種書體的哪一種都離不開漢字的結構,漢字的結構又分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以及獨體字。簡單的說漢字的結構就是筆順的先後,其實就傳統社會來講,筆順就是為了寫得方便,按照正確的筆順寫,更容易寫快寫好,比如「出」「必」,按照正確的筆順,第一筆是中豎和撇,寫好了整個字就正了,尤其是行草書,筆順寫錯了字都是錯的。
  • 王羲之行書結構習字帖
    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用筆需注意的六點: 1.行書起筆的藏鋒是在筆和紙相接觸的瞬間快速完成的,而露鋒有時則是在落筆前的空中進行的,當筆剛一接觸到紙,則實際上已進入到運筆階段。 2.不同筆畫的寫法要抓住要點,如寫橫畫時,起筆多用露鋒,收筆多用出鋒。
  • 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行書的關鍵。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文/一者萬丈高樓從打地基開始,機器設備少不了每一個部件,寫字同樣從一點一畫開始。每一個複合結構的漢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寫好字首先把部首寫好。在書法的各書體中,行書的部首相對簡化而書寫也相對自由,因此寫行書的一點特點就是要寫出各部首簡省與特點。
  • 胡問遂行書字帖的暢銷本,簡體漢字的臨習範本,欲寫手好字必備帖
    行書書法作品中點化之間主副筆的虛實運用頻繁。線條越粗,墨色的感官效果越重;線條越細,墨色的感官效果越淡。行筆的同時墨在紙上不均勻地攤開,攤開時墨的擴散有一個時間差,用筆的徐急和力量制約著這個時間差,用它來配合一氣呵成的筆法,作品就會如音樂般有靈動的旋律。
  • 行書啟下橫你會寫嗎?這裡看來,有你想要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三口書法的作者,掌握技巧,練好字,讓一手漂亮的字豐富自己的人生,練習筆畫是寫好字的前提,現在我分享一下硬筆行書中基本筆畫的練習方法,供大家參考:1、有針對性的練習,對每一個筆畫,細細分析每個筆畫的起筆
  • 【龍靈書道】書法高手,是如何寫行書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靈書道」免費學習海量書法視頻 有很多書友留言說:寫行書很難,運筆不夠自然。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書法高手是如何寫行書的。 總的來說,行書的用筆具有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了解這些特點,寫起來便自然多了。
  • 寫書法作品別再亂寫了,用這種行書行草字體,才能博得眾人眼球
    看書法家拿起筆來,手腕靈動,筆走龍蛇,沒等幾分鐘,一幅行書行草作品躍然紙上。乍一看,不就是讓線條繞來繞去麼,這有什麼技術含量啊。殊不知,人家書法家可是下過一番功夫,練就「快寫連筆字」的。也就是說,書法家基本上都是遵照筆法來寫的,講究筆法,才能真正寫得傳神,這與那些醜書者是有本質區別的,那些人已經脫離了書法的筆法。
  • 啟功行書原來是取法於此,不愧是清朝第一行書,被乾隆視為珍寶
    人生於世,固然講求一個臉面,而書法則被稱為人的第二張臉面,有句話叫做「字如其人」,一個人倘若是寫好一手字,往往能給自己加分,提升個人形象。說起行書的練習,自然要懂得「取法其上」,說起「取法其上」,自然選擇數一數二的行書佳作來臨習了,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珣的《伯遠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
  • 劉小晴8年前的行書作品,被網友譽為行書創新標本,真行書好字帖
    行書的墨色及用鋒單字間架結構簡述:行書書法是繼隸書發展後與楷書相對的一類書體。起初運用只是因行筆速度比較快,節省書寫時間,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應用。行書的特點是,點畫打破了楷書藏鋒和回鋒的運筆限制,結構上也打破楷書結構嚴格的比例,點畫書寫就形式多樣化、狀態多變。所以行書必然奇怪生焉,氣象萬千。所以在學習行書時,其結構是「變化」的,多樣的,靈動的。字的結構好不好在於點畫安排,書寫的點畫能否與字結構特徵相適應。楷書的結構是方正的,要求在書寫楷書時點畫寫得平穩。
  • 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字秀雅飄逸,真是美呆了!
    我們之前寫過多篇文章,來糾正普通民眾心中對於書法的一些訛誤,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書法「好看」與「不好看」的認知。很多人在對於書法的認知當中,認為「好看」的字就是好書法,「不好看」的字就不算好書法,其實有些武斷的,這句話的反面不是「醜書」就是好書法。其中有些字初看起來不怎麼好看,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 越啟越蒙,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
    看似他被啟蒙了,往往是五色令人目炫、五音令人迷亂,地不種了,娘不管了,他躁動起來——其實,他更困惑更無知了。被人牽著走,因為步調不由自己掌握,容易腳步錯亂;被啟蒙、被現代化的社會,與此類似。學習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看似被啟蒙了,其實是走在更糊塗、更偏執、更瘋癲的荊棘路上,還不自知。
  • 趙松雪精品行書集字李叔同《送別》欣賞,筆法意韻深刻,結構嚴謹
    歷代書法大家中墨跡留存最多就是趙松雪,其書風筆勢圓勁流麗,結構布局端莊秀美。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也讓廣大書法愛好者領略到中國古典書法的一種理想境界。現在來說下趙孟的字體有什麼特點:用筆以圓為主,方圓結合,轉折處多方中寓圓;不像顏體那樣,筆筆剛硬。
  • 行書委員會副主任王學嶺,作品估價1.6萬,清瘦無神不學蘭亭序
    行書委員會副主任王學嶺,作品估價1.6萬,清瘦無神不學蘭亭序。行書這種書法形體,對於書法文化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行書兼具實用與藝術的雙重價值,歷來是文人書法的必修一體。如果行書寫不好,要說書法水平高基本上是欺人之論。所以,歷代文人書法家,都非常重視行書的磨礪。行書學誰?
  • 越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嗎?
    殷素素對張無忌說,「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你瞧你媽媽,多會騙人。」這句遺言,實是《倚天屠龍記》一書的總綱。
  • 行書字帖如何選?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這裡統統告訴你
    《書道拍案驚奇》觀點: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都不要選擇現代人的字帖。有老師點撥可以直接上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自學的話建議用行楷過渡下,推薦趙孟《前後赤壁賦》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字數多,且平正的行楷字帖。具體原因,接下來簡單絮叨絮叨,僅供參考。
  • 楷書過渡到行書,就得這麼練!
    行書的鉤為了書寫順暢可以不寫鉤,有時放鋒,有時回鋒,有時將挑鉤寫成平鉤。 第二部分 掌握行書的結構變化 行書結構的變化
  • 成年人要想練字,應該先練楷書還是行書?
    而且我們都曾被大人灌輸過「楷書是走路,行書是跑步,必須先學會走路才能跑」的觀念。但問題是,長大以後沒人管你了。從楷書開始練的話,很費時間,而且你也不知道該練到什麼程度才能改練行書。而且練著練著你會發現,楷書和行書好像不是一個套路的。很多楷書寫的很棒的人,一寫行書就會變得很「幼稚」,甚至稍微寫潦草點兒就崩了。
  •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如何練習硬筆行書?
    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 它不像楷書那樣工整規範。行書筆畫較楷書稍放縱, 點畫之間往往以纖細的遊絲牽連, 結構隨字賦形, 多據上下文需要而誇張變形, 布局參差錯落, 生動活潑。另外, 行書書寫簡便快捷, 比草書易認, 適合社會實際工作需要。還有, 行書少有森嚴的法度規則, 創作比較自由, 能充分發揮書寫者的個性。因此行書有很強的實用性, 又有較強的藝術性, 適合追求個性發揮的青年學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