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影評|《馬丁·伊登》

2021-02-08 晶藝的心理部落

電影節之類一直覺得挺高大上的活動,之前還沒參加過。

這次看朋友圈好幾位分享有關西安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影單,我也去湊了湊熱鬧。

今晚剛觀看完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這部《馬丁·伊登》,由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改編。這兩個多小時深受啟迪,太值啦。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謹慎觀看喲~

剛開始時,馬丁是個窮水手,從11歲起就開始了海上世界的漂泊,不做水手後寄宿在親姐姐的家裡,由於脾氣暴躁和姐夫相處的很不好。

偶然去到富家小姐伊蓮娜家裡,他眼中的油畫只是一堆亂糟糟的油彩;伊蓮娜口中的波德萊爾他不知道是誰,名字都讀不順;伊蓮娜彈鋼琴,他分不清留白和結尾胡亂鼓掌;飯桌上,不懂禮儀的侃侃而談招致伊蓮娜母親的厭惡。

讓他命運產生改變的,是他和伊蓮娜的愛情。兩個年輕人在最懵懂青春的時候,一見鍾情。

伊蓮娜給他畫油畫肖像時,他露出了最陽光和積極的笑容。

「遇見你之後我想要進步了。我想像你那樣認知和思考。」

馬丁絕不是愛慕虛榮的人。也許是伊蓮娜身上散發的高雅和美好,給了他啟迪,讓他想變得更好,和她在一起,配得上她。

於是連小學都沒畢業的他開始大量讀書,日夜耕耘。漸漸的,他愛上了文學。即使有些常識都不夠,但他身上流露出了對文學的敏感和天賦。

他勵志要當一個作家。

於是,他辭去了重體力活的工作,寧願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也要獲得精神的自由。

不斷閱讀,寫作,投稿。

但每一次的結果,都是收到出版社的拒信。

他的朋友看到他的作品,說你的作品談論的話題都太沉重,人們需要的是快樂和希望。

他不在意,也許在他的心裡,這些才是他最想寫的東西。

然而瑪蓮娜看了之後也做了相同的評論。深愛的人也這麼說了,暴躁的馬丁忍不住了,牽著瑪蓮娜的手就去帶她看他住的地方。

娼妓,酒鬼,賭場,貧窮,落魄。

瑪蓮娜這個公主從小到大被保護的那麼好,怎麼會見過這些呢?

看過這些之後,也許瑪蓮娜懂了馬丁的作品為何帶著那樣濃重的黑暗色彩。

但現實的問題,最終還是爆發了。

馬丁沒有憑寫作掙到一分錢,也拒絕瑪蓮娜家裡的資助,更是在飯桌上公然懟瑪蓮娜的家人。

他們分手了。

可能講到這裡,感覺這部電影就是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小姐遭遇挫折和阻攔的故事。

但影片的另一條線索,讓它的內涵上升到了一個非常有深度,發人深省的層次。

這條線就是政治。文學與政治的碰撞。(這裡有許多我沒有看懂的地方,我就按照我的理解來講)

馬丁在瑪蓮娜家的聚會上,認識了一位老者布蘭森登,他是馬丁在政治上面的啟蒙者。

他們一起去觀看工人階級的政治講演,之後馬丁大量閱讀了斯賓塞的著作,政治立場上支持個人主義。

布蘭森登鼓勵他也在講演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結果由於過於犀利與激進,受到了群眾的炮轟。

布蘭森登和他成了惺惺相惜的忘年交。

當馬丁的作品終於獲得了出版社的認可時,布蘭森登去世了。

成了大作家的馬丁將布蘭森登的手稿也發行了,將他們極少數人共鳴的政治觀點帶給了大眾。

另一件戲劇化的事情是,馬丁富裕了,成名了後,瑪蓮娜又回頭來找他,說這次要和他一輩子在一起。

馬丁又激動又憤怒,眼含熱淚地狂怒道:我們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

影片的最後,瑪蓮娜面帶黑紗走到了河邊,馬丁脫掉了上衣,一點一點遊向了大海。

他死了嗎?

······

他一定死了。

因為馬丁是個從不回頭的人。

影片的很多處都讓我覺得十分引人深思。

首先,馬丁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可以為了追夢忍受各種生活的殘酷考驗。

他也是個很真的人。總是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不會因為別人的意見妥協。

反覆磨練的最後,他的文字太動人了。

在瑪蓮娜家的聚會上,他把手放在蠟燭的火焰上,說著他曾經為瑪蓮娜寫的情詩。

馬丁曾對酒吧裡絕望的女人說:世界是一座地獄,但你可以找到牢房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愛情。

這時的他,正陷於愛情的甜蜜中。

也許瑪蓮娜的愛曾經是他對世界最後的希望,可他最後發現這段愛情也逃不脫世俗的牽絆時,他絕望了。

布蘭森登的離世也帶走了他的政治希望,他再也無人訴說,陷入更深的絕望。

成名後的他面對記者,當眾演講時總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說著些大實話。

可他知道人們不懂,他總是越說越憤怒。

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他讓人驚豔,又讓人惋惜。

帶有傳奇色彩的人,好像總會在一個事物上堅定的走向極端。

如果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看,馬丁的性格其實很需要被改變。

他的脾氣太差,不懂如何與人相處,又偏執,自我。

可從藝術的角度,不加評判,無疑,這種執著又有強烈的美感,壯烈的美。

這可能就是電影的迷人之處了。有機會想看看原著。

電影的海報也非常耐人尋味。

馬丁和他同一階層的服務員美女(他最後結婚的對象)抱在一起。

而瑪蓮娜的臉在海報的背景中若隱若現。

看過電影的人都會明白,自始至終,馬丁只愛過瑪蓮娜一人。

可也剛好如海報所示的那樣,一個是不想屈服卻最終屈服的現實,一個是看似很近,實則很遠的理想。

馬丁和瑪蓮娜,永遠都是兩個世界的人。

(最後再吹爆男主的演技啊!他把人物每個階段的神態和狀態都刻畫的太到位了,而且長相和我的男神之一蒂姆·羅斯也有幾分相像。記住他,叫盧卡·馬裡內利)

相關焦點

  • 影評|《馬丁·伊登》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水手馬丁·伊登陰差陽錯地結識了一位知書達禮的富家小姐,穿著簡樸卻又談吐不凡的馬丁·伊登令富家小姐一見傾心。然而懸殊的階級差異成為了橫亙在兩人之間的一道鴻溝,為了跨過這道鴻溝年輕的馬丁·伊登拼命努力地奮鬥,白天在碼頭搬磚,晚上在寄居的房子裡寫著小說。馬丁·伊登的投稿一篇又一篇地被拒絕,而富家小姐的耐心也逐漸被消磨。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首先,必須要感謝《馬丁·伊登》,讓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重拾了久違的心潮澎湃感。這種感覺,是在多年以前我最初愛上電影時才會頻繁出現的激動和喜悅。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在此之前,在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裡,我們也曾見過似曾相識的油畫質感。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但從藝術成就上看,《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皮耶特羅·馬切羅的《馬丁·伊登》是最新一部,在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馬丁·伊登》是以傑克·倫敦本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而創作的,作者於 1907 年4 月的環球航行中開始寫作《馬丁·伊登》,一年後染上重病,不得已在澳大利亞停止航行並在雪梨的醫院進行休養
  •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戰爭前夜,馬丁·伊登即將踏上駛向美利堅的遠航船之前,他祝福了好友的婚禮,等待了離他而去的瑪格麗塔,和求他複合的伊蓮娜親吻、哭泣、咒罵,他看見年輕的自己穿著熟悉的外套從樓下走過,腳步有力精神昂揚,眼睛裡還滿是對世界的無盡探求和愛。馬丁·伊登追下樓去,然後在海灘邊醒來,看見世界還是一樣糟糕,隨即像一名水手一樣遊向了海洋。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在電影中,馬丁·伊登一開始是脾氣暴躁、自慚形穢和小心翼翼的,而當他追求愛情而不得,以及終於追求到了自己的寫作理想時,他則表現出了一種沉浸般的、灼燒自己的感覺,這終於把他的生命燒盡。劇中的女演員不算漂亮,可是她非常優雅,使人相信她正是馬丁·伊登愛著的貴族溫柔女性。原著的結尾,可憐的馬丁·伊登覺得生活就是一場噩夢,於是他選擇了死於海中。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儘管我們知道這一版本馬丁·伊登的故事以20世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為舞臺,但電影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地理標識,我們也無法確定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故事的舞臺可以是義大利南部任何一座城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於20世紀的任何一個時刻。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盧卡·馬裡內利憑藉電影《馬丁·伊登》拿下威尼斯影帝。《馬丁·伊登》片長129分鐘(後臺回復「馬丁」獲取哦)當時很多人為華金叔鳴不平,但隨著《馬丁·伊登》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朋友看到。《馬丁·伊登》是用16mm膠片拍攝的,整部影片有一種唯美復古的氣質,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以馬丁·伊登一人的變化,牽引著劇情的發展,將難以捉摸的兩種心態和現實完美結合。影片也充滿了文藝氣息與古典氣質,還增加了復古式黑白膠片的場景,以及各種特寫和獨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舒適感,馬裡內利的演技亦是入木三分、層次鮮明,威尼斯影帝名副其實。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馬丁·伊登》是導演首次參賽威尼斯主競賽作品。為了影片拍攝,導演馬切羅對傑克倫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紀錄片導演出身的經歷,讓他嘗試在虛構影片中放入大量影像資料,和16毫米膠片拍攝的畫面,一起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然而,電影裡的一些細節卻在提醒著我們另一些事情——馬丁·伊登在逐步接近那個上流社會群體之時,也在遠離自己身邊這個底層群體。這裡的遠離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他由於「不務正業」沒有收入而跟姐姐、姐夫產生的家庭矛盾。(注意,電影並沒有把姐姐、姐夫演成不通人情的勢利眼,相反,他們若真讓馬丁·伊登白吃白喝,那倒違反常理了!)
  • 《馬丁·伊登》:從青春殘酷物語到白左樣板戲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馬丁·伊登》初版封面 同名影片《馬丁·伊登》,今年摘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桂冠: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馬丁·伊登》節選
    「想當初,我沒有工作,我餓著肚子,可是跟如今一模一樣,也是這麼一個人,這麼一個藝術家,這麼一個馬丁·伊登,那時候,你為什麼不放膽幹呢?…你知道,我沒有變,然而我一下子表面上身價十倍了,使我不由得時常對自己肯定地說,我真的變了。我現在包在骨頭上的肉還是過去的那些,還是那十個手指、十個腳趾。我還是老樣子。我沒有增添什麼新的力量,也沒有養成什麼新的美德。我的頭腦還是過去的那個。
  • 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片名:《馬丁·伊登》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類型:劇情片長:129分鐘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由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的電影《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該片高度還原了原著,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獲得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站臺獎。影片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也是憑藉這部電影聲名鵲起,從此才真正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本片豆瓣得分8.0分。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不過在1909年,比菲茨傑拉德早16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就已經寫下了這樣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馬丁·伊登》。▼如果把[馬丁·伊登]分為上下兩個部分,那麼上半部分是浪漫的,下半部分是現實的。先是愛情。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的扮演者盧卡·馬裡內利具備極高的表演認真,並切實的落實到影像中,他的人物處理有理由讓人切膚之痛的相信馬丁伊登絕對不是虛構的。真正的痛,從來不在於言語的善辯,行為的行進遠真實於任何表述!PS:曾經和幾個好朋友聊起,有時,覺得貧窮對於一個藝術家未必是壞事;情感充沛的感性者,一定會有讓人痛徹心扉的不經意能力!當然,對自私和追求物質享受者無用[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