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言蘋果明年9月將公布Apple Car,這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蘋果會對電動車下手嗎,什麼時候下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蘋果會對電動車下手嗎?
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目前蘋果市值21000億美元,碩大無朋,但這樣的規模,還需要更大的市場來維持投資者的想像,而電動車市場正是這樣的一個好市場。
目前,特斯拉正在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不,已經是巨頭了。雖然特斯拉不做手機,但車載電腦的實力,成為超級移動終端是沒有任何難度的,也就是說電動車隨時可以對手機、PC等形成降維打擊。
而從用戶層面,就算蘋果解決了用戶移動運算的問題,但還是沒解決用戶出行的問題,以及用戶全家出行的問題。而現在的蘋果設備,可能用戶花2-3萬元就基本可以了,但一旦涉及到出行,可能會達到20-30萬元,市場量級也不同。
因此,從用戶需求,投資人需求,競爭對手威脅,市場消費升級等多角度看,蘋果造車也是必然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蘋果會選擇和別人合作,還是自己造車呢?
目前,蘋果和寶馬有著深度的合作,寶馬車也支持Apple CarPlay,甚至新車還能用iPhone當車鑰匙,但明顯,寶馬將其擺在車載交互設備,以及車鑰匙的位置,而不是車。
實際上明顯的是,如果蘋果和車廠合作,那麼造車的技術環節還是車廠實現,蘋果也不太可能去改造人家的流程,供應,這樣的車作為Apple Car來說,競爭力還是不足的,蘋果必須自己造車。
好在現在全球汽車供應鏈已經十分完備,造車難度比手機高,但並非不可行。有消息說,蘋果近期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中國臺灣的汽車零組件廠提出備貨要求,並將相關企業列入首波供應鏈名單。
此外,代工巨頭富士康也加入造車運動中,其將研發強大的代工製造能力,但並不會自己推出品牌。在今年的「鴻海科技日」活動上,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同時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
顯然,供應鏈和代工巨頭,對於接下來手機巨頭進入汽車市場這件事,還是十分興奮,並且是在積極準備的。
而話說回來,蘋果需要攻克哪些難關呢?
這方面,蘋果可能要失去自己的優勢,而直面最強的對手了,而這個對手就是特斯拉。
可以說,特斯拉發展的、改進的、力求突破的方向,都是蘋果需要突破的。
具體來說,首先就是電池問題。當然蘋果可以用供應鏈的電池,但特斯拉在不斷研發自己的電池,蘋果如果想獲得競爭優勢,需要有更強的技術。
有消息稱,蘋果計劃使用一種獨特的「單體電池」設計,通過消除容納電池材料的袋子和模塊,來增大電池中的單體電池體積,並釋放更多空間。其可能研發一種新的磷酸鐵鋰電池,不過熱,更為安全。但顯然,研發電池是有難度的,並且需要時間的。
其次,就是自動駕駛問題。這裡涉及兩個方面,一個就是運算晶片,比如NVIDIA的DRIVE AGX Orin包含8個核心的64位Arm Hercules CPU,有170億個電晶體,再加上全新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加速器,其性能達到了200TOPS,比上一代提升了8倍。而鑑於蘋果和臺積電的深入合作,以及自己在晶片研發上的實力,這方面倒是會比較順手。
但傳感器方面,比如雷射雷達,攝像頭等等,還是需要與夥伴共贏的。有報導稱,蘋果與潛在的雷射雷達供應商進行了談判,但蘋果也在研究製造自己的傳感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能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新車上也需要很多傳感器,因為這已是趨勢。
例如,索尼的Vision S還採用了33個傳感器遍布全車,包括有13個攝像頭,17個超聲波雷達,3個雷射雷達,並與nVidia等多家公司合作,達到360度全方位地對交通狀況監測和識別,並實現L4駕駛。
再次,就是生產工藝問題,特斯拉不斷加大生產設備的體積,減少整車配件數量,降低成本,這和蘋果在開發MacBook時候的思路一樣,那麼蘋果也將面臨生產環節中需要大型設備來製造車身的問題,這主要需要有強有力的合作夥伴。
顯然,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沒必要一步到位,造車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有理由相信,第一款Apple Car不會在每個領域都達到完美,只要比現有電動車做得好就行了。
這樣看,2021年9月公布造車和技術方向,甚至公布第一輛車,2022年9月小規模供貨,持續引發媒體關注,2023年開始大批量供貨,到2024、2025實現年產十萬、甚至更高的目標,還是比較靠譜的。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曾表示,全球電動車市場2025年-2030年將達到每年3600萬輛的規模。如果是3000萬輛,蘋果佔有7%的份額,也就是200萬輛,每輛25萬元的話,依然是每年5000億人民幣的規模。而蘋果想在每季度營收是650億美元,因此這個市場對於蘋果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同時不難發現,現在即使是創新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還是特斯拉,都受到冬季續航打折的困擾,一方面是電池技術沒有核心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充電樁還不普及,人們依然有續航焦慮。而讓電動車背負更大質量的電池在公路上飛奔,本身就是不科學、不環保的事情。
據悉,德國設立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到2030年在國內建立100萬座充電樁,從而讓人們沒有任何焦慮的理由。假如很多發達城市、發達城市群都能達到如此充電樁密度,那麼無疑人們對電動車的續航依賴就更低了。
從這個角度看,目前電動車確實還沒有爆發,充電樁也沒有普及,而在Apple Car發布的時間點,輔以合適的價格,確實是有機率做到後來居上,前人種樹、後人摘桃的效果的。從這點看,蘋果確實還是十分老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