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帶走的人的體驗。——王小波
《遺願清單》是由導演羅伯·萊納帶著兩位70歲高齡的奧斯卡實力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打造的一齣喜劇電影,說是喜劇電影,影片卻用輕鬆的口吻向我們談論著關於人生的意義。
影片講述了老富翁愛德華和汽車修理工卡特因癌症同住一間病房,兩人從陌生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決定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光裡去瘋狂一把。
愛德華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商人,他在公立醫院的私有化改造事業中獲利頗豐,他為節省成本,規定病房「一房兩床」的做法頗受非議,在得知自己生病後迫於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和卡特同住一個病房;
作為機車修理師的卡特,年輕時的夢想是做一個歷史教授,但為了家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為了生計做了40多年的機車修理師。
這部笑中帶淚的影片,情節簡單、沒有特效,故事更沒什麼懸念,主角也是兩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但看完後卻讓人十分動容,沉思良久。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我們窮極一生,究竟追尋的是什麼?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萬人的回答中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
今天我想就暢想未來與活在當下的矛盾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這部影片。
起初我們都以為愛德華是一個無家室的孤獨老頭,在埃及時,看著面前的金字塔,卡特問愛德華: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過快樂?你這一生,有沒有給他人帶去快樂?
他說,我做過的事,並不是每一件都讓我問心無愧,但要是再來一次,我肯定還會那麼做的。
他和卡特說起自己的女兒故事,女兒喜歡上一個男生,不顧他的反對兩人結婚,當然婚禮也沒有邀請他。在女兒第一次被打來找父親的時候,女兒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才使丈夫動的手,第二次被打的時候,女兒沒有來找父親,父親派人去找丈夫,丈夫再也沒有出現在女兒的面前,知道此事的女兒十分憤怒父親的做法,她離開父親並表示再也不想見到他。
與女兒關係的破裂是愛德華的遺憾,他說,所以,如果因為女兒的恨讓我沒辦法進天堂,那好吧,事情都這樣了,我認了。
與愛德華的情況不同,卡特家庭和睦,有三個學業有成的子女,他唯一遺憾的是沒能成為歷史教授,為了家庭,他放棄學業,找了個可以謀生的活,他本以為等孩子都長大上學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了,結果這一等就是40多年,等到最後自己生病住院。
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帶著遺憾在繼續生活呢?
為了家庭,放棄夢想;為了生存,放下自尊;因為現實,放棄身邊人...帶著或多或少的遺憾,繼續把日子過下去。
如果不是生命只剩下最後的時光,我想愛德華還是那個嘮叨、雷厲風行的大富豪,而卡特也還是繼續修理著那些車,日常樂趣就是做一些智力問答。
但命運之手將兩人聯繫在一起,兩人一富一窮;一個事業有成,一個家庭和睦;一個暴躁,一個沉穩。鮮明的人物性格特點增添了觀賞時的趣味性。
不同於一些單純的勵志劇情,影片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兩人環遊的世界部分,而是花筆墨去刻畫兩人在醫院時的狀態:得知自己病情後的反應、對醫生的態度、對食物的反應上,見過對方化療後的嘔吐、夜裡的瑟瑟發抖,
在這裡花重點去描述這些細節部分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將兩人的性格慢慢刻畫出來,為後面環遊世界時故事有趣又合理做鋪墊;二是為實現清單願望做合理化解釋,與其在醫院裡躺著被病魔折磨致死還不如在生命中的最後時間裡去做點特別的事情。
於是愛德華帶著錢,卡特帶著遺願清單,兩人開始了自己的旅行故事,開跑車、跳傘、紋身、長城上騎摩託車、去看金字塔、泰姬陵一系列自己從未嘗試過的事情。
在愛德華的幫助下卡特完成了自己的遺願清單,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笑出眼淚等,而隨著卡特的病情惡化他也終於說服愛德華去和女兒和解,愛德華親吻了自己的外孫女並劃掉了「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這一清單願望。
愛德華在卡特的葬禮上哽咽地說,人生真的很奇妙,三個月前我們是陌生人,我們一起度過了卡特人生最後的時光,那是我最好的時光。說著眼中帶淚地划去了「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這一卡特的清單願望。
與其說是兩個老人在最後所剩不多的日子裡結伴做一些特別的事,倒不如說是兩個靈魂之間的彼此救贖。
影片結束後,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女人節衣縮食花重金買了一條項鍊,她非常愛惜這條項鍊,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但她出門從不戴它,問其原因,她說,她要等到一個重要的場合或特殊的日子再戴它,這樣自己就是全場最亮眼的那一個人,但直到她去世的那天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去佩戴這條項鍊。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我們認為時間還長,機會還多,等等,再等等,等有時間了,等時機成熟了,我一定會去做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達克效應」,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大意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等我有時間了、等我有錢了,這件事我明天就去做等諸多所謂的拖延症,其實就是我們高估了自己能完成這件事情的決心。
有這麼一個調查,有一千個人被問到,如果有可能事先知道自己的確切死亡時間,你會不會想要知道,96%的人選擇了不想,剩下的4%則選擇知道。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一個是既定的事實,一個是未知的答案,需要自己去尋找。
影片中愛德華表示,如果能知道自己的生命還剩多少,這其實是一種解脫,但事實證明,他不屬於那4%。他告訴助理,等你老了記得三件事:想尿別謙讓,硬了就快上,屁要小心放。
這也是他對自己人生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因為不確定,因為充滿未知,才顯得當下是多麼重要。
有個關於哲學家的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哲學家無意間在古羅馬的廢墟中發現了一尊雙面神像。雖然哲學家學貫中西,但對這尊神像卻很陌生。於是便問:「請問尊神,您為什麼有兩副面孔呢?」
雙面神像回答:「只有這樣,才能一面觀察過去,吸取教訓;一面展望未來,給人以憧憬。」
哲學家說:「可是,您為什麼不重視最有意義的現在呢?」
「現在?」雙面神一臉茫然。
「是啊,過去是現在的逝去,未來是現在的延續。你既然無視現在,即使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機,又有什麼意義呢?」
雙面神像先是一愣,繼而嚎啕大哭起來!原來,他就是因為沒有把握現在,羅馬城才被敵人攻陷,他才被視為廢物,丟棄在廢墟中。
正如影片中所說,我們不能總是想著等到我以後有了錢,有了時間,或者什麼其它的條件成熟了以後,再去做一些我們早就想做的事情,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夠看得到明天早上的陽光。
薛兆豐在接受GQ採訪時,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會在你都準備好了以後再開始。生活已經開始,你在試驗過程中把時間用完,而受騙本身也是生活的常態。
投機心理使我們認為當下的狀態只是暫時的,以後會好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的留有遺憾,或者想做卻不敢、認為無能為力去做的事情,而把這一切都交由未來。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給你留有機會的,就連躲過了無數戰亂的巴黎聖母院,屹立了800年,最終也因翻修時打翻的腳手架而燒成灰燼;
我曾經有個同班同學,上午還在一起打鬧,大家有說有笑討論著周末郊遊的事項結果下午放學時就發生了車禍去世了,你能想像這是一天之內發生的事嗎,有時候你真的不敢不承認有些人、有些事轉身就是兩個世界。
大魚海棠裡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我們這一生很短,我們終將會失去它,所以不妨大膽一點,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次夢,不妨大膽一點,有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
既然沒有答案,沒有參考範圍,倒不如勇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