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願清單》:生活不是帶著遺憾活著,而是看清真相後的勇敢

2020-08-28 趙西貝


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帶走的人的體驗。——王小波

《遺願清單》是由導演羅伯·萊納帶著兩位70歲高齡的奧斯卡實力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打造的一齣喜劇電影,說是喜劇電影,影片卻用輕鬆的口吻向我們談論著關於人生的意義。

影片講述了老富翁愛德華和汽車修理工卡特因癌症同住一間病房,兩人從陌生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決定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光裡去瘋狂一把。

愛德華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商人,他在公立醫院的私有化改造事業中獲利頗豐,他為節省成本,規定病房「一房兩床」的做法頗受非議,在得知自己生病後迫於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和卡特同住一個病房;

作為機車修理師的卡特,年輕時的夢想是做一個歷史教授,但為了家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為了生計做了40多年的機車修理師。

這部笑中帶淚的影片,情節簡單、沒有特效,故事更沒什麼懸念,主角也是兩個上了年紀的老人,但看完後卻讓人十分動容,沉思良久。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我們窮極一生,究竟追尋的是什麼?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萬人的回答中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

今天我想就暢想未來與活在當下的矛盾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這部影片。

一、人活著常常夾雜許多遺憾,也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起初我們都以為愛德華是一個無家室的孤獨老頭,在埃及時,看著面前的金字塔,卡特問愛德華: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過快樂?你這一生,有沒有給他人帶去快樂?

他說,我做過的事,並不是每一件都讓我問心無愧,但要是再來一次,我肯定還會那麼做的。

他和卡特說起自己的女兒故事,女兒喜歡上一個男生,不顧他的反對兩人結婚,當然婚禮也沒有邀請他。在女兒第一次被打來找父親的時候,女兒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才使丈夫動的手,第二次被打的時候,女兒沒有來找父親,父親派人去找丈夫,丈夫再也沒有出現在女兒的面前,知道此事的女兒十分憤怒父親的做法,她離開父親並表示再也不想見到他。

與女兒關係的破裂是愛德華的遺憾,他說,所以,如果因為女兒的恨讓我沒辦法進天堂,那好吧,事情都這樣了,我認了。

與愛德華的情況不同,卡特家庭和睦,有三個學業有成的子女,他唯一遺憾的是沒能成為歷史教授,為了家庭,他放棄學業,找了個可以謀生的活,他本以為等孩子都長大上學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了,結果這一等就是40多年,等到最後自己生病住院。

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帶著遺憾在繼續生活呢?

為了家庭,放棄夢想;為了生存,放下自尊;因為現實,放棄身邊人...帶著或多或少的遺憾,繼續把日子過下去。

二、等等,再等等,等到最後,這件事我們還是不會去做

如果不是生命只剩下最後的時光,我想愛德華還是那個嘮叨、雷厲風行的大富豪,而卡特也還是繼續修理著那些車,日常樂趣就是做一些智力問答。

但命運之手將兩人聯繫在一起,兩人一富一窮;一個事業有成,一個家庭和睦;一個暴躁,一個沉穩。鮮明的人物性格特點增添了觀賞時的趣味性。

不同於一些單純的勵志劇情,影片並沒有將重點放在兩人環遊的世界部分,而是花筆墨去刻畫兩人在醫院時的狀態:得知自己病情後的反應、對醫生的態度、對食物的反應上,見過對方化療後的嘔吐、夜裡的瑟瑟發抖,

在這裡花重點去描述這些細節部分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將兩人的性格慢慢刻畫出來,為後面環遊世界時故事有趣又合理做鋪墊;二是為實現清單願望做合理化解釋,與其在醫院裡躺著被病魔折磨致死還不如在生命中的最後時間裡去做點特別的事情。

於是愛德華帶著錢,卡特帶著遺願清單,兩人開始了自己的旅行故事,開跑車、跳傘、紋身、長城上騎摩託車、去看金字塔、泰姬陵一系列自己從未嘗試過的事情。

在愛德華的幫助下卡特完成了自己的遺願清單,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笑出眼淚等,而隨著卡特的病情惡化他也終於說服愛德華去和女兒和解,愛德華親吻了自己的外孫女並劃掉了「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這一清單願望。

愛德華在卡特的葬禮上哽咽地說,人生真的很奇妙,三個月前我們是陌生人,我們一起度過了卡特人生最後的時光,那是我最好的時光。說著眼中帶淚地划去了「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這一卡特的清單願望。

與其說是兩個老人在最後所剩不多的日子裡結伴做一些特別的事,倒不如說是兩個靈魂之間的彼此救贖。

影片結束後,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女人節衣縮食花重金買了一條項鍊,她非常愛惜這條項鍊,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但她出門從不戴它,問其原因,她說,她要等到一個重要的場合或特殊的日子再戴它,這樣自己就是全場最亮眼的那一個人,但直到她去世的那天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去佩戴這條項鍊。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我們認為時間還長,機會還多,等等,再等等,等有時間了,等時機成熟了,我一定會去做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達克效應」,

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大意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等我有時間了、等我有錢了,這件事我明天就去做等諸多所謂的拖延症,其實就是我們高估了自己能完成這件事情的決心。

三、了無遺憾的去過每一天,至少不讓自己有後悔的機會

有這麼一個調查,有一千個人被問到,如果有可能事先知道自己的確切死亡時間,你會不會想要知道,96%的人選擇了不想,剩下的4%則選擇知道。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一個是既定的事實,一個是未知的答案,需要自己去尋找。

影片中愛德華表示,如果能知道自己的生命還剩多少,這其實是一種解脫,但事實證明,他不屬於那4%。他告訴助理,等你老了記得三件事:想尿別謙讓,硬了就快上,屁要小心放。

這也是他對自己人生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因為不確定,因為充滿未知,才顯得當下是多麼重要。

有個關於哲學家的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哲學家無意間在古羅馬的廢墟中發現了一尊雙面神像。雖然哲學家學貫中西,但對這尊神像卻很陌生。於是便問:「請問尊神,您為什麼有兩副面孔呢?」

雙面神像回答:「只有這樣,才能一面觀察過去,吸取教訓;一面展望未來,給人以憧憬。」

哲學家說:「可是,您為什麼不重視最有意義的現在呢?」

「現在?」雙面神一臉茫然。

「是啊,過去是現在的逝去,未來是現在的延續。你既然無視現在,即使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機,又有什麼意義呢?」

雙面神像先是一愣,繼而嚎啕大哭起來!原來,他就是因為沒有把握現在,羅馬城才被敵人攻陷,他才被視為廢物,丟棄在廢墟中。

正如影片中所說,我們不能總是想著等到我以後有了錢,有了時間,或者什麼其它的條件成熟了以後,再去做一些我們早就想做的事情,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夠看得到明天早上的陽光。

薛兆豐在接受GQ採訪時,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會在你都準備好了以後再開始。生活已經開始,你在試驗過程中把時間用完,而受騙本身也是生活的常態。

投機心理使我們認為當下的狀態只是暫時的,以後會好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的留有遺憾,或者想做卻不敢、認為無能為力去做的事情,而把這一切都交由未來。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給你留有機會的,就連躲過了無數戰亂的巴黎聖母院,屹立了800年,最終也因翻修時打翻的腳手架而燒成灰燼;

我曾經有個同班同學,上午還在一起打鬧,大家有說有笑討論著周末郊遊的事項結果下午放學時就發生了車禍去世了,你能想像這是一天之內發生的事嗎,有時候你真的不敢不承認有些人、有些事轉身就是兩個世界。

大魚海棠裡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我們這一生很短,我們終將會失去它,所以不妨大膽一點,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次夢,不妨大膽一點,有很多事是沒有答案的。

既然沒有答案,沒有參考範圍,倒不如勇敢一點。

相關焦點

  • 影片《遺願清單》-人活著的意義,一個人活著就不可避免的問題
    朝夕相處,兩人彼此了解,了解各自的生活經歷、情感經歷,家庭情況,愛德華白手起家的,結過四次婚的,擁有億萬財富。卡特為了承擔家庭責任,放棄了成為歷史學教授。他們都在等待醫生宣判最後的期限。倔強的老頭被宣判能活半年,運氣好的話一年。
  • 《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將給勇敢堅持的人答案
    或許你會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列一張遺願清單,去做那些自己曾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影片中的卡特屬於那4%,但是當醫生告訴他確切時間時,他才明白其實他自己也沒有這麼勇敢。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懼怕說死亡,也總以為死亡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影片中,兩位老人被告知自己的生命就只剩下一年的時間了。儘管他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時日無多,兩位老人也沒有表現的過度悲傷和難過。
  • 《遺願清單》東方社會女性版,如何直面老病死,更好地生活?
    科爾偶然發現了卡特的「遺願清單」,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力量,讓那些紙面上的瘋狂構想,成為現實。而此次日版的改編,保留了原有的夢幻架構,除了接地氣的改編,神仙演員組合,更是大膽以女性角色來展現。《遺願清單》教會了我們最簡單的幾個方法:1.勇敢嘗試,哪怕異想天開。十幾歲生命就戛然而止的少女的遺願清單,給了兩個因為現實生活的一地雞毛失去了想像力的成年人,一份夢想。明明瞻前顧後的小百合,也變得勇敢不糾結:因為再不開始,就沒機會了。
  • 《遺願清單》:一份臨終前的清單,藏著人生的三個真諦
    45年過去了,他心裡時有遺憾。66歲的老卡特被確診為癌症,醫生告訴他只有6個月的生命了。卡特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遺願清單,想梳理自己人生裡的遺憾。這張紙被同病房的富翁愛德華看到了,愛德華覺得這份遺願清單很有意思,在卡特的願望後寫下了自己的心願。然後他大手一揮,讓助理安排行程,他要和卡特在人生最後的階段一起實現這份遺願清單。
  • 我30歲,開始列遺願清單...
    遺憾太多。人生也是如此!所以,很多人到了生命的盡頭,發現自己並沒有過好這一生,有很多的遺憾。那麼,問題也隨之來了: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呢?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認為,我們想要過好這一生,就從直面死亡,從列出「遺願清單」開始。
  • 《遺願清單》:兩個老年人的計劃清單有哪些看點?
    電影《遺願清單》記得很久之前在影院看完大型災難片《2012》後,朋友心有餘悸的問我假如你知道了明天就是世界末日然而時隔幾年後我看了追尋類似我朋友問話的電影《遺願清單》後才知道,原來人生老年人的倒計時不僅僅只有在醫院裡面等死,還有更多的活法,就像電影裡面演繹的一樣。
  • 遺願清單 2021-2-24
    電影《遺願清單》2007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由兩位影帝級演技的傑克·尼科爾森與摩根·弗裡曼共同主演。 兩個患病的老頭子不巧共住一個病房,一個是自大果決的富豪科爾,一個是博學忍讓的黑人卡特,兩人開始互相看不慣,時間一長又建立了友誼,得知雙方都僅剩半年,二人決定一起完成他們的「遺願清單」。
  • 如果你的生命到明天結束,你有什麼《遺願清單》想完成?
    細細回想,或許截止到「今天」,你的人生都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一次,就連高考,似乎都是被推著往前的,因為也不是因為興趣,而是為了分數。很多人糊裡糊塗的活到老,然後還來不及做出反應,就狗帶了,這一生都在為別人活著,自己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所謂任性、放肆,都沒有,60分的走完一生。如果可以提前讓你知道死亡時間,你是要還是不要?
  • 《遺願清單》:一部讓人重新思考人生意義的影片
    這是電影《遺願清單》開篇,旁白的一段話,發人深思...... 電影講述的是兩個癌症晚期患者,因病結緣,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決定為自己好好活一次。 他們列了一份遺願清單,每一條都是曾經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
  • 從人物塑造、空間色彩和主題態度解析電影《遺願清單》的對比藝術
    這兩個人真的是太不同了,他們之間的對立不關乎道德,而是導演試圖刻畫的兩種人生觀,是活著的兩種狀態。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比並不是凸顯是非對錯的道德取向,而是為了塑造兩個獨立的人,兩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活法。對比形成了矛盾,但絕不終止於矛盾,而是走向二元並存。它就像音樂中的兩個聲部,用不同造就了藝術。也像儒家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一切都來得及實現
    當他們了解到對方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與生活態度之後,意外地成為同盟,找到了短暫的共同目標:向死而生,一起完成劉寶的「遺願清單」。觀眾不僅能在劇中陪著主角們又哭又笑,還會在走出劇場後去回味、思考、探索「生命」這一終極命題;就像是在陪伴「劉寶」走到生命的盡頭之後,反過來又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從這一點上來看,《遺願清單》這部劇已經是成功的。
  •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一切都來得及實現
    當他們了解到對方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與生活態度之後,意外地成為同盟,找到了短暫的共同目標:向死而生,一起完成劉寶的「遺願清單」。 觀眾不僅能在劇中陪著主角們又哭又笑,還會在走出劇場後去回味、思考、探索「生命」這一終極命題;就像是在陪伴「劉寶」走到生命的盡頭之後,反過來又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從這一點上來看,《遺願清單》這部劇已經是成功的。
  • 【愛電影】《遺願清單》
    每天高強度的腦力和體力勞動,囤積的越來越多,記住的越來越少,忙亂了生活,忙丟了自己,到最後竟然找不到這一切的意義。而就在幾天前的晚上,在已經爆滿的硬碟裡隨意翻看到了這部電影,我想這是上天的指引。電影《遺願清單》講述了一個病房裡兩位垂暮老人的故事。
  • 《遺願清單》: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
    ——馬爾麥克前段時間,又重新看了一遍《申肖克的救贖》,看完之後被列表推薦的《遺願清單》吸引了眼球,當時是好奇心作祟看了這部影片,但看完後被它的內容所吸引,又重新看了好幾遍。 《遺願清單》講的是黑人汽車修理工卡特·錢伯斯熱愛生活而且知識淵博。一場可怕的疾病讓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搬入醫院接受實驗性治療。
  • 《遺願清單》:生命的盡頭列下的清單,是生命裡最美的頁章
    卡特是一個汽車修理工人,在一次體檢後查出自己患了絕症,需要馬上進行手術,住在病房裡卡特遇見了柯爾,兩個身份差距懸殊的人該如何相處?卡特的遺願有很多,大多數是體驗從未體驗過的刺激冒險,對於卡特來說,他的一生波瀾不驚,終日三點一線,從未過過方圓之外的生活,他無可爭議的是一位盡責盡力、合格的父親。在生命的盡頭,卡特直到自己時日不多後,曾經封閉、本分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在柯爾的慫恿下,卡特開始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 感情細膩極致催淚——《遺願清單》
    比起美版原版,日版《遺願清單》採用女性為主角,感情更加細膩豐富,催淚效果更強。小病號掉落在地上的筆記本記錄著她的遺願清單,北原幸枝和剛田麻子為了讓剩餘的生命有點意義,開始逐條完成小本本上的遺願清單。高空跳傘、逛金字塔,這種玩樂願望,簡直就是有錢人體驗生活的常規操作。玩得很嗨後,她們倆開始調整遺願清單上有關情感歸宿部分。不論是聽演唱會,還是和父母道謝,每一條都寄託著大量情感元素,有過生活經歷的人自然會代入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感同身受。
  • 《遺願清單》觀後感
    該電影講述的是兩個身患重病的老人在同一間病房裡相識並一起實現自己遺願的感人事跡。 裡面的主人公之一愛德華是一個富可敵國但是脾氣暴躁的老人,而卡特是一個生活拮据但是思想睿智的老人。他們兩個人在性格和條件上正好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互補關係,這也為後面的故事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吧。卡特在得知自己僅剩一年時間前列出了一份「遺願清單」,但在得知自己時間不多時,他選擇了丟掉那張紙。
  • 《遺願清單》:直面死亡,我們應如何自處?
    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需要某些東西以此寄託,暫時掩蓋內心靈魂的空缺。所以當愛德華看見卡特的遺願清單時,他的內心如同燃起了一道火,不斷的勸說卡特勇敢的去冒險。本就對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厭倦、不抱期望的卡特在愛德華的勸說下,內心年少的自己好像活了過來,決定在人生最後階段一起去實現這份「遺願清單」。
  • 《遺願清單》: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之旅
    於是,卡特和愛德華兩人選擇拋卻顧慮和煩惱,勇敢出發。到頭來我們卻發現,原來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原來還有那麼多的遺憾留下。有人說:人生最遺憾的不是做不到,而是我本來可以。卡特的這段經歷,提醒我們:努力為家人付出的同時也別忘了自己,我們應當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拿出紙和筆列出一份屬於自己的願望清單,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不讓人生留有遺憾。
  • 《遺願清單》這才是女王的打開方式——遺願清單
    說出來我都不信,因為一首歌,就是上面這首竹內瑪莉亞的《旅のつづき》,莫名聽著很有感覺,然後順著qq音樂僅有的42條評論竟然去找到了這首歌是去年電影《遺願清單》的片尾曲。因為有個原版,是摩根弗裡曼演的《遺願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