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尚圖文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攝影總監,專業美食攝影師。
◎個人專著《四川花椒》於2014年獲得歐洲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年度r世界最佳中華料理食譜書」大獎。 2013年先獲得臺灣區「 最佳專題食譜書」、「最佳地方料理食譜書」、r 最佳中華料理食譜書」三項大獎。因而獲得「 花椒胖達人」稱號。
◎策劃、攝影、製作、出版數十本烹飪、文化相關出版品。《天府四川精典小吃》、《重口味川菜》、《就愛川味兒》、《成都火爆餐館》、《食悟:幹滋百味話川菜》、《食悟:萬般風情在巴蜀小吃》、《川味河鮮料理事典》、《郭主義招牌川菜》、《中華料理 時尚派對》、《欣葉心臺菜情》、《臺灣大廚一鄭衍基》...等。
◎自大陸引進臺灣出版、發行多本餐飲專業與川菜烹飪、文化圖書。《川菜烹飪事典上、下》 、《說食一關於中華美食的十面解讀》、《論食- 關於中華烹飪的十面論述》、《當筷子遇上刀叉》、《川菜味型烹調指南》、《舌尖 上的纏綿》
2006年第一次來成都之後,12年的時間裡,蔡老師已經忘記了來成都的次數。
少則幾天,多則數月。他尋找川味,嘗遍了四川各色小吃,訪問至少50個花椒產地,出版《四川花椒》、《川味河鮮料理事典》等書籍,獲得川菜業界認可,已然是一名川味文化大師。
蔡老師的本職專業是一名攝影師,除了藝術上的天賦外,他對吃也頗感興趣。大學四年級,受老師推薦在雜誌社實習,需要採訪50家餐廳,不停地拍攝食材。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美食攝影,這種在空調房裡、有著舒適氛圍的工作環境吸引住了他。
然而使他專注於此的,來源於家庭的薰陶以及骨子深處對文化的探究。
「我的爺爺是一名鄉廚,就是被請到別人家裡去做飯的人。我和爺爺很親,他特別喜歡和我聊吃的。」受到祖輩影響的蔡老師自己也愛烹飪,義大利菜、西點等不在話下。那時候,關於美食的報導都非常片面,多集中於食材本身,而缺乏對美食文化的探討,「在當時人們的心裡,去研究吃這些都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在越來越多的美食攝影中,蔡名雄慢慢探尋到自己的想法和出路,「我是喜歡思考的人,我當時考慮的就是出書。」
蔡老師的太太是一名出版社編輯,她深知一本飲食類書籍出版的艱難。蔡名雄說服了她,「我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食品是一種文化,它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挖掘。」
隨後,蔡老師的第一本菜譜類書籍得以出版。在10多年前的臺灣,每一本書的成本換算成人民幣大約20塊,定價到60塊,在當時的臺灣毫無市場。
但是蔡老師沒有放棄飲食出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一名川菜廚師。帶著考察試探的目的,2006年,蔡名雄跟隨這名廚師第一次來到成都,也是第一次發現,原來花椒竟然是有麻味的。
「如果不是來四川,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原來花椒真正的味道是那麼麻的。臺灣花椒即便煮一鍋,也沒什麼麻味。」也許就是在那時,蔡老師的心中已經產生了對花椒的好奇。
通過一年的考察,2007年蔡老師在臺灣出版了自己關於川菜的第一本書籍,但同時也為他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川菜。
「當時覺得川菜是個不錯的選題,本來設想著兩年之內搞定川菜,就可以去做其他菜系了,結果沒想到最後被川菜搞定了,這一弄就是十多年。」蔡老師笑道,「遠遠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
川菜的博大精深將蔡名雄牢牢吸引住了,他原本就是一個愛辣的人。隨後,蔡老師計劃出版一本四川河鮮類的書籍,需要走訪川內長江沿線的城市。他第一次走出成都,去川南的宜賓、瀘州、內江等地。花了三年時間,邊走訪邊查資料,將河鮮料理做法嘗了個遍。
「菜品的呈現和當地的風土民情是分不開的。」在蔡名雄看來,實地走訪大有必要。
有了前幾年對川菜的入門,蔡老師算是徹底掉進了川菜的「大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除了河鮮外,還做過全川的名小吃,又將整個四川省跑了個遍。然而在他心中留下最多疑問的,還是那顆看似小巧,卻帶來味覺大不同的花椒。
「奇怪的就是,即便與四川的廚師聊天,一提到花椒,他們也說不清楚。」蔡老師帶著好奇搜尋了當時市面上諸多關於花椒的書籍,也都是淺嘗輒止,連青花椒紅花椒有什麼不同,都看不出個究竟,「為什麼四川人天天做菜用到的東西,卻沒人講得清楚?」
2008年,蔡老師已經開始通過書籍搜集花椒資料。「這是一個川菜裡最具標誌性的食材,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想告訴大眾,花椒究竟是什麼。」
然而,簡單的資料整理並沒有為蔡名雄帶來太多收穫,「還是得跑產地,這背後還涉及太多人文歷史的東西。」至2013年《四川花椒》出版,蔡老師跑遍了四川不下50個花椒產地,這其中還不包括那些規模較小的。
到現在,蔡老師已經可以通過書中對花椒的描述,來判斷這個作者有沒有真正跑過產地。
涼山州是花椒的重要產地,也是蔡老師跑得最勤的地方。有些地區當年交通尚不便利,一路上蔡老師鬧過不少笑話,也經歷過大大小小各種折騰。多年對花椒的研究使他仿佛變成了植物學專家,和產地農民討論水源和土壤問題,更教起了本地人種植技術。
「花椒是帶有一點野性的,在不同的地方能種出不同味道。如果不多吸收點植物學知識,到了現場你也看不出什麼不同。」蔡老師解釋道。
在蔡老師看來,花椒無疑是川菜裡最具代表性的食材,是川菜的一張名片,「到了省外,一道菜裡點綴上幾顆花椒,仿佛就告訴食客,『我是川菜』。」
很顯然,蔡老師對這種「點綴」並不十分認同,「花椒是川菜最具特色的調味品。全世界只有川菜是吃花椒的味道,其他地方都是當一個去腥的角色更多。」在國外,甚至一些其他省份,他們只看到了花椒的必要性,卻忽略了花椒的作用是帶來香和麻,「所以他們做川菜,出鍋之後放上幾顆花椒,以為這就是川菜了。」
現在的蔡老師身材不是一般的胖,能說一口流利的「川普」,據他所說也都是吃成這樣的,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花椒胖達。他熱愛著川菜,也熱愛成都。在他看來,成都「美食之都」的名頭過於局限化,「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都是不同的,如果外地人來成都吃了川菜,發現並不是料想的味道,必定大失所望。」於是,他提出了「川菜朝聖之都」的概念。
「川菜在成都匯聚,人們前來成都,並不是衝著吃到美味來的,而是來進一步認識川菜,了解成都,重在體驗。」
任何值得耐心等待的事物
必然蘊含著時間的價值
在快節奏的時代,這份對品質的堅守更加彌足珍貴
普通的人,尋常的事,只要堅守,亦能成就非凡,帶來感動人心的幸福
一輩子只要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就對得起自己
就對得起時光
-
這裡是時光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