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學者蔡名雄 | 尋找川菜之魂

2021-02-09 時光造物taketime

     

      ◎賽尚圖文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攝影總監,專業美食攝影師。

      ◎個人專著《四川花椒》於2014年獲得歐洲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之年度r世界最佳中華料理食譜書」大獎。 2013年先獲得臺灣區「 最佳專題食譜書」、「最佳地方料理食譜書」、r 最佳中華料理食譜書」三項大獎。因而獲得「 花椒胖達人」稱號。

      ◎策劃、攝影、製作、出版數十本烹飪、文化相關出版品。《天府四川精典小吃》、《重口味川菜》、《就愛川味兒》、《成都火爆餐館》、《食悟:幹滋百味話川菜》、《食悟:萬般風情在巴蜀小吃》、《川味河鮮料理事典》、《郭主義招牌川菜》、《中華料理 時尚派對》、《欣葉心臺菜情》、《臺灣大廚一鄭衍基》...等。

      ◎自大陸引進臺灣出版、發行多本餐飲專業與川菜烹飪、文化圖書。《川菜烹飪事典上、下》 、《說食一關於中華美食的十面解讀》、《論食- 關於中華烹飪的十面論述》、《當筷子遇上刀叉》、《川菜味型烹調指南》、《舌尖 上的纏綿》

2006年第一次來成都之後,12年的時間裡,蔡老師已經忘記了來成都的次數。

少則幾天,多則數月。他尋找川味,嘗遍了四川各色小吃,訪問至少50個花椒產地,出版《四川花椒》、《川味河鮮料理事典》等書籍,獲得川菜業界認可,已然是一名川味文化大師。

蔡老師的本職專業是一名攝影師,除了藝術上的天賦外,他對吃也頗感興趣。大學四年級,受老師推薦在雜誌社實習,需要採訪50家餐廳,不停地拍攝食材。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美食攝影,這種在空調房裡、有著舒適氛圍的工作環境吸引住了他。

然而使他專注於此的,來源於家庭的薰陶以及骨子深處對文化的探究。

「我的爺爺是一名鄉廚,就是被請到別人家裡去做飯的人。我和爺爺很親,他特別喜歡和我聊吃的。」受到祖輩影響的蔡老師自己也愛烹飪,義大利菜、西點等不在話下。那時候,關於美食的報導都非常片面,多集中於食材本身,而缺乏對美食文化的探討,「在當時人們的心裡,去研究吃這些都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在越來越多的美食攝影中,蔡名雄慢慢探尋到自己的想法和出路,「我是喜歡思考的人,我當時考慮的就是出書。」

蔡老師的太太是一名出版社編輯,她深知一本飲食類書籍出版的艱難。蔡名雄說服了她,「我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食品是一種文化,它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挖掘。」

隨後,蔡老師的第一本菜譜類書籍得以出版。在10多年前的臺灣,每一本書的成本換算成人民幣大約20塊,定價到60塊,在當時的臺灣毫無市場。

但是蔡老師沒有放棄飲食出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一名川菜廚師。帶著考察試探的目的,2006年,蔡名雄跟隨這名廚師第一次來到成都,也是第一次發現,原來花椒竟然是有麻味的。

「如果不是來四川,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原來花椒真正的味道是那麼麻的。臺灣花椒即便煮一鍋,也沒什麼麻味。」也許就是在那時,蔡老師的心中已經產生了對花椒的好奇。

通過一年的考察,2007年蔡老師在臺灣出版了自己關於川菜的第一本書籍,但同時也為他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川菜。

「當時覺得川菜是個不錯的選題,本來設想著兩年之內搞定川菜,就可以去做其他菜系了,結果沒想到最後被川菜搞定了,這一弄就是十多年。」蔡老師笑道,「遠遠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

川菜的博大精深將蔡名雄牢牢吸引住了,他原本就是一個愛辣的人。隨後,蔡老師計劃出版一本四川河鮮類的書籍,需要走訪川內長江沿線的城市。他第一次走出成都,去川南的宜賓、瀘州、內江等地。花了三年時間,邊走訪邊查資料,將河鮮料理做法嘗了個遍。

「菜品的呈現和當地的風土民情是分不開的。」在蔡名雄看來,實地走訪大有必要。

有了前幾年對川菜的入門,蔡老師算是徹底掉進了川菜的「大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除了河鮮外,還做過全川的名小吃,又將整個四川省跑了個遍。然而在他心中留下最多疑問的,還是那顆看似小巧,卻帶來味覺大不同的花椒。

「奇怪的就是,即便與四川的廚師聊天,一提到花椒,他們也說不清楚。」蔡老師帶著好奇搜尋了當時市面上諸多關於花椒的書籍,也都是淺嘗輒止,連青花椒紅花椒有什麼不同,都看不出個究竟,「為什麼四川人天天做菜用到的東西,卻沒人講得清楚?」

2008年,蔡老師已經開始通過書籍搜集花椒資料。「這是一個川菜裡最具標誌性的食材,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想告訴大眾,花椒究竟是什麼。」

然而,簡單的資料整理並沒有為蔡名雄帶來太多收穫,「還是得跑產地,這背後還涉及太多人文歷史的東西。」至2013年《四川花椒》出版,蔡老師跑遍了四川不下50個花椒產地,這其中還不包括那些規模較小的。

到現在,蔡老師已經可以通過書中對花椒的描述,來判斷這個作者有沒有真正跑過產地。

涼山州是花椒的重要產地,也是蔡老師跑得最勤的地方。有些地區當年交通尚不便利,一路上蔡老師鬧過不少笑話,也經歷過大大小小各種折騰。多年對花椒的研究使他仿佛變成了植物學專家,和產地農民討論水源和土壤問題,更教起了本地人種植技術。

「花椒是帶有一點野性的,在不同的地方能種出不同味道。如果不多吸收點植物學知識,到了現場你也看不出什麼不同。」蔡老師解釋道。

在蔡老師看來,花椒無疑是川菜裡最具代表性的食材,是川菜的一張名片,「到了省外,一道菜裡點綴上幾顆花椒,仿佛就告訴食客,『我是川菜』。」

很顯然,蔡老師對這種「點綴」並不十分認同,「花椒是川菜最具特色的調味品。全世界只有川菜是吃花椒的味道,其他地方都是當一個去腥的角色更多。」在國外,甚至一些其他省份,他們只看到了花椒的必要性,卻忽略了花椒的作用是帶來香和麻,「所以他們做川菜,出鍋之後放上幾顆花椒,以為這就是川菜了。」

現在的蔡老師身材不是一般的胖,能說一口流利的「川普」,據他所說也都是吃成這樣的,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花椒胖達。他熱愛著川菜,也熱愛成都。在他看來,成都「美食之都」的名頭過於局限化,「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都是不同的,如果外地人來成都吃了川菜,發現並不是料想的味道,必定大失所望。」於是,他提出了「川菜朝聖之都」的概念。

「川菜在成都匯聚,人們前來成都,並不是衝著吃到美味來的,而是來進一步認識川菜,了解成都,重在體驗。」

任何值得耐心等待的事物

必然蘊含著時間的價值

在快節奏的時代,這份對品質的堅守更加彌足珍貴

普通的人,尋常的事,只要堅守,亦能成就非凡,帶來感動人心的幸福

一輩子只要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就對得起自己

就對得起時光

-

這裡是時光造物

.

 

相關焦點

  • 文化 |《魚翅與花椒》:外國人眼中的川菜文化
    老成都、老前輩車福在《川菜雜談》中提到,現代文學大師李劼人不僅會吃、會做川菜,更難得的是還喜歡將所吃的川菜的精要之處,用文字記載下來。
  • 孜然和蠔油,會毀掉川菜的魂嗎?
    當川菜廚師遇上外來調料——孜然和蠔油,其濃鬱的香味,且使用簡單易操作,如果泛用濫用這些調料會影響川菜的魂嗎?川菜廚師的調味技能是否會被漸漸毀掉?介於近些年來川菜味型的發展變化、複合調料包的使用等,讀者諸君怎麼看待這些外來調料呢?
  • 用一勺豆瓣醬領略「川菜之魂」……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    在外漂泊的川仔川妹子們,吃到那一抹熟悉的香辣味道~就是最最幸福的感覺啦~~~    要想吃到正宗的川菜,就離不開調味必備的川菜之魂為什麼說是「川菜之魂」呢?因為它~~~擁有了一首專屬歌!!!來,讓我們邊聽邊繼續!
  • 花椒、麻椒和藤椒,分清了它們的區別和味道,你也能成為川菜大廚
    就像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花椒、麻椒、藤椒,這3種調料看似相同,其實口味差異較大,炒菜時如果用錯了,那味道就會怪怪的了!早些年,用的比較多的是花椒,現在又增加了麻椒和藤椒,普通人用的不多,但是放在川菜師傅的手中,無不得心應手,川菜麻辣離不開它們的配合,喜歡麻辣味的朋友,如果能了解三者的區別,你也能成為川菜大廚!下面,分別為大家介紹一下。
  • 安仁好店丨三生川辣椒鋪——川菜之魂,香滿安仁
    辣椒被譽為「川菜之魂」,如果一個四川人說「我不會吃辣」,那大概已經被開出「川籍」了。川菜特點是突出麻、辣、香、鮮、油大、味厚,川菜的20多種複合味型跟「辣」有關的就包括麻辣、酸辣、香辣、辛辣、甜辣、紅油味型等等。
  • 川菜是人類之光 福利
    「當然是川菜!」他曾經在四川工作了很多年,對各種魚如何做、何時加作料了如指掌。最後,我們在這酒店二層吃飯的每一桌中國人都是用他回憶的各種川菜,一點點下飯的。幾個花椒,如水墨山水上隨意潑上的小草。它們身上遺下的那一縷芳魂,隨著白菜在我口中、心中攪動,提振我饞蟲的無賴之氣,不斷索要新的滋味。雖然鳳凰賓館的條件一般,環境嘈雜,但為了炒白菜,為了那四川廚子,我老老實實把行李扛了過來。後來一問,原來老闆娘是四川的!一個炒白菜就能讓人如此迷幻,由此我明白了,為什麼中國人無論南北,在海外都會如此愛川菜。
  • 它被稱為川菜的「魂」,不是花椒也不是辣椒,老四川才知道
    川菜無法缺少的一味靈魂,「油」它萬物添彩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我國的飲食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姿態。由於地理位置和飲食風俗的區域差異性,中國的飲食體系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具代表和影響力的地方菜系,要數魯菜、川菜、粵菜、蘇(淮揚)菜 四大菜系了。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其中的川菜,作為四大菜系中最有特色、民間流傳最廣泛的菜系,川菜又被冠以「百姓菜」。川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 。
  • 唱好「雙城記」丨當郫縣豆瓣遇見江津花椒,看兩地食品產業如何互動
    說起江津和郫都兩地的特色,郫都人會毫不猶豫說是郫縣豆瓣,來到被稱為花椒之鄉的江津區,記者才知道花椒在江津人心中的地位,正如豆瓣對郫都人的重要性,不可或缺且是人們對家鄉情感的寄託。花椒之鄉遇上豆瓣之鄉>江津有花椒博物館,而郫都的豆瓣博物館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位於戰旗村的郫縣豆瓣博物館不僅展示了豆瓣的製作工藝、豆瓣文化,還收藏有歷史工用具、文物等。
  • 南堂宴:當代川菜,致敬中國美食文化
    因為菜品只有賦予了文化,才能發展,文化是川菜的一個「魂」;第三,要挖掘民間的記憶。因為真正的美味在民間,這是川菜的「情」;第四,要融合時尚。因為歷史上的川菜就是外來菜系,特別是江南等發達地方到四川的融合,包括近代著名的「南堂川菜」就是成都與揚州融合的產物。川人善於融合,只有融合才美。希望南堂宴能夠用當代川菜致敬中國美食文化!
  • 黑暗之魂2原罪學者存檔位置 新版黑魂2存檔在哪
    2原罪學者是原版的擴展增強版,不僅收錄了此前的三個DLC故事,在平衡度、故事劇情、道具等各方面都有不少改動。既然是新作就難免有不少小夥伴要詢問黑暗之魂2原罪學者存檔位置了,那麼新版黑魂2存檔在哪,這裡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
  • 椒房之寵:品《詩經》《楚辭》,看花椒在古代愛情中的美好意義
    椒房殿,不少學者都認為起源於長樂宮。 這個觀念被漢代延續下來,椒房以花椒之花實入泥而砌,漢代皇后專居椒房殿讓「椒房之寵」一詞聞名於後世,令人浮想聯翩。 漢代的皇后得以配享椒房殿,不單單因為花椒對女子的身體有溫宮調和的作用,還因為漢朝椒房殿前有雙闕的建築構造。 雙闕,是指古代宮殿、宗族太廟、陵墓兩旁的樓宇建築物。
  • 買花椒時,紅花椒和青花椒選哪種?川菜師傅:差別大,別再亂買了
    其中花椒是我們常用的,很多菜餚中都少不了花椒,又麻又香的味道特別招人喜歡。,炸好的酥肉更香更好吃,再比如做一碗水煮肉片,花椒更是少不了,最後用熱油澆一下花椒,激發出來的麻香味讓肉片更美味,諸如此類的菜餚太多了,總之用了花椒做菜就是好吃。
  • 中國川菜24種味型全解析,不懂「調味」,不能觸及川菜靈魂
    請加:13380341721(微信/電話)投稿郵箱:1935932863@qq.com川菜的精髓,當屬「調味」。有人說,川菜就是調料的堆積,這絕對是對川菜的巨大誤解。人們常說「食在廣東,味在四川」,說到川菜,人們總是讚不絕口,常常被那美妙的「味」所傾倒。自古以來,川菜就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譽。
  • 川菜之首回鍋肉,步驟詳細一遍學會,家常下飯菜的首選
    說到比較下飯的四川家常菜,那怎麼也跑不掉擁有「川菜之王」,「川菜之魂」這兩個稱呼的回鍋肉。也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川菜之首」,提及川菜也必然就會想到的這份回鍋肉,今天文科就把這份家家常有的回鍋肉分享出來,有時間的小夥伴一定要嘗試一下。
  • 詳解:川菜二十四味
    川菜的特別之處在於巧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一調味品調製成互有差異各具特色的複合型調味品。川菜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系之首。要想了解川菜的調味藝術,就要先對川菜所用調料有一個認識。調味品的作用,或是除腥去羶,或是改變原料的性味,或是增香增色,或是造就某種特殊的風味。
  • 刀口辣椒,川菜名廚的不傳之秘
    水煮牛肉算是川菜之中的招牌菜,我們都曾經在四川綿陽蘭師傅的餐廳吃過,印象深刻,但是對於蘭師傅而言,有點犯難。真的沒有辦法做,因為這一道菜最重要的不是牛肉,不是水煮,而是刀口辣椒。刀口辣椒,算是川菜名廚的不傳之秘。說不傳之秘有點誇張,因為各人有各人的配比,不同風格的師傅做出來的刀口辣椒會有一些不同風格。所謂刀口辣椒,其實是不同辣椒花椒配比,炒香之後,用刀剁碎。在
  • 號稱「川菜之魂」,泡菜的歷史你知道嗎?
    泡菜號稱 「川菜之魂」,民國初年出版的《成都通覽》就記載了「家家均有」的22種泡菜。歷史悠久「菹菜者,酸菜也」四川泡菜作為一道「開胃菜」,以其平民化的做法與清脆、酸甜的口感傳遍了四方。然而,泡菜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已歷史久遠。
  • 她的錢,川菜,軒尼詩
    我說,「也許我剛才對於花椒的論斷也不夠全面,花椒令四川人著迷之道,除了香味,也許還有『麻』。」我分析道。「你的意思是,就像辣作為一種痛覺能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麻也一樣?」「是的,你知道麼,電脈衝刺激是醫學界的常用手段,當人體自身的循環出了問題或者力所不及時,電擊可以作為第三方介入,起到替代作用。
  • 常吃花椒好處 多,教你如何挑選好花椒
    花椒在川菜裡也是被大量運用,肉類菜餚的除腥,湯類的提味,都需要它。說到川菜的辣,就不得不提川菜的麻。麻與辣,可以說是撐起川菜的骨架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像我們不管是盆地還是內陸人平時的身體都是溼氣比較重的,所以經常吃點花椒對所有人都是有好處的。我們了解的花椒有兩種一種是紅花椒,一種叫青花椒。紅花椒的用途比青花椒多,炒菜燉湯都可以用。我們平時常用的就是紅花椒。
  • 川菜24種<味型>,終於搞清楚了,真不愧「食在廣東,味在四川」
    人們常說「食在廣東,味在四川」,說到川菜,人們總是讚不絕口,常常被那美妙的「味」所傾倒。不過,川菜講究色、香、味、型、器,味居其中,被稱之為川菜之魂。自古以來,川菜就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譽。真正了解川菜的人都知道,川菜之味,絕不僅限於人們所熟知的麻辣。川菜有著「七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滋」(幹燒、酸、辣、魚香、幹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而由此所演變出的味型多達幾十種,生活中常見的也有24種,居各大菜系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