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施工中、賣門票,這家奇怪的二手書店為何讓上海人趨之若鶩

2020-12-28 中國青年報

「逛多抓魚的時候在想,二手書店的意義不僅在於便宜和驚喜,更多的是一本一本翻書之際,大概能知道周圍的人看了哪些書,又在買哪些書。這和在網上看人推薦或是在線下交流書單的概念還不一樣,畢竟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誰想做誰的人生導師,感覺我們在無形之中交換了些什麼。 」一位微博網友這樣寫道。

多抓魚是什麼?2017年,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上線,成為一家「開在微信裡的二手書店」。只要掃一下書封上的條形碼,多抓魚平臺就會告訴你,這是不是它們同意接收的二手書,然後在平臺上約定快遞上門時間寄出,由平臺負責評估定價,翻新、消毒、包裝,然後再次出售。目前,多抓魚線上日均銷售圖書2萬冊。

安福路300號,一家「施工中」的快閃書店開了9天,今晚(8月9日)剛剛落幕。兩個月後,這裡將成為多抓魚的全國第二家實體二手書店和第一家二手服裝店。

誰說開業才能賣書?今年春天,多抓魚確定了上海實體店的選址。趁著圖紙設計階段的空白期,「施工中」快閃書店誕生了。8月1日,「施工中」快閃書店開業,人氣像天氣一樣火爆,售價10元的早鳥票被一搶而空,從崑山倉庫調來的8000冊書,周末兩天就賣出了三分之一。高人氣持續好幾天,原定8月7日結束的快閃店又延長了一個周末。「快閃」結業這天,又是上海的高溫天。

在這家「施工中」快閃書店,書被分為「生活的」、「思想的」、「感受的」三大主題,二級目錄下還有經濟、歷史、思辨、藝術、小說、童書等,其中不乏原版書。據多抓魚的數據顯示,快閃期間,每日來店人數約有千人,平均每人帶走3.5本書。

「施工中」快閃店裡的書與多抓魚線上同價,考慮到場內空間有限和運輸成本,快閃店制定了線上10元、線下15元的門票。快閃開始後的數據顯示,自然入店的人流和網絡訂票的比例約為四六開。這或許得益於書店的選址,安福路是一條文化藝術時尚業態集聚的馬路,也是年輕人愛逛的街區。在「多抓魚」公眾號下,有書友留言,這個地方和多抓魚的氣質太搭了;這間鋪位的上一任租戶也留言道:很高興你們接手了我做了五年的安福路300號,希望這個門牌號能成為安福路上一直堅持做文化的地標——在即將變身二手書店前,安福路300號開過一家老相機博物館,再往前追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圖紙顯示,這裡曾是一家電影院。

10月正式開業以後,多抓魚線下店的二樓將經營二手書,三樓則會是全新策劃的二手衣物及小百貨空間。為了籌備上海的實體店,多抓魚有十多位員工從北京搬到了上海。為什麼選擇北京、上海開出第一、二家線下店?理由也很簡單:這是多抓魚用戶最多的兩個城市。

除了多抓魚的線下二手書店,今年,上海還有多家令人期待的實體書店與讀者見面:選址位於上生·新所的日本書店品牌蔦屋將揭開面紗;創始於廣州的品牌實體書店方所將在陸家嘴濱江亮出近8000平方米的方所最大門店;長樂路蘭心大戲院旁,世紀朵雲的第五家門店朵雲書院·戲劇店也將在年內登場。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學生辦詩會,居民聽課,這家開在上海高校旁的二手書店不盈利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起帆橋邊的一段小路,如今成為高校以及附近居民的一條「文化街」:左手是新開闢的學農試驗田,右手是一家由12間小屋組成的二手書店「漁書·書店」。不定期地,這裡還會舉辦讀書沙龍,邀請周邊居民走進校園。 這家不盈利的書店,連接政府、高校、企業、社區,已成為浦東新區新時代社會主義文明實踐樣本。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書店去年6月開始營業,今年年初書店一度在每周五、周六、周日24小時開放,後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暫停了24小時營業的舉措。「大部分客人非常自覺,不投幣的情況很偶然。」吳雅慧說。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書店去年6月開始營業,今年年初書店一度在每周五、周六、周日24小時開放,後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暫停了24小時營業的舉措。
  • 廣州二手書店地圖
    據南都記者了解,由於租金的壓力,網絡售書的衝擊,廣州不少二手書店的經營規模和生存空間確實在逐步縮小縮窄,不得不搬離鬧市區,依傍大學校園。但南都記者走訪發現,廣州目前仍有十多家二手書店存在城市的角落中。老闆們在堅守,書友們在尋找。承載著滿滿的知識,滿滿的閱歷,二手書店從來是小眾的,只是城市的發展,讓它們越發邊緣化。其實在那裡,每一天都上演著書與人的相遇。
  • 市中心這家30㎡的二手書店,又孤獨又倔強,是不是像極了現在的你
    【 點擊上方藍字 行周末 關注我們 │ 給生活加點料 】置頂公號 · 每天有驚喜
  • 【57】大城市裡的老靈魂:香港二手書店群像
    因為,逛新書書店,無論店鋪規模再大、藏書再多,都沒有辦法給人那種不知道會邂逅什麼絕版老舊古書的興奮感受。而二手書店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書籍價格便宜,還經常能給人意外驚喜,發現多年遍尋不著的絕版珍品。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逛二手書店。在臺北的時候,定期會跑光華商場(只是如今也凋零了)、公館師大商圈,除了逛新書店,也逛二手書店。
  • 香港印象 令人驚嘆的香港二手書店
    香港的二手書店除了賣的書便宜,大多有出人意料的特色:有的置於藝術空間,有的與古董文物為伴,有的老闆是文史教授……愛書的小夥伴們,周末不妨去淘一本便宜又有故事的書吧!梅馨書舍的海拔不低,在一座舊唐樓的7樓,來這淘書的人得先搭乘一部咯吱咯吱的70年代老電梯才能到達這裡。一走近梅馨書舍,就能看見門前的聯上赫然寫著「三千道德空諸子」,書生氣魄十足。踏入這家書屋,放眼望去儘是書,除此之外,書店還提供了一排小沙發給客人們休憩,友善的空間總讓書蟲們在這不知不覺泡上一下午。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吳雅慧一直希望在書店嘗試無人經營的模式,碰巧「舊香居」餘下的藏書需要一間新店來分銷,無人二手書店便應運而生。與大多空間逼仄的二手書店不同,吳雅慧的店面寬敞明亮,書桌、長凳、檯燈、冷氣一應俱全;書架擺放錯落有致,好書之人在架前尋書不顯拘束;店內收藏的萬本書籍分門別類整齊碼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遇到心儀的書籍就可以低於100元新臺幣的「銅板價」帶回家。
  • 香港二手書店指南
    於是,我在網上搜索資料,整理了一份香港二手書店指南,給登爹,當然,也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書店情結,那麼先看一部紀錄片吧——《書店裡的影像詩》,一共40集,每集平均3分鐘,呈現了臺灣40家獨立書店的特色及故事。片子簡短清澈,像一首首白描的詩。
  • 【書店】臺北茉莉二手書店:臺區首大,天道酬勤(上)
    晚餐結束後,傅先生送我回酒店,在路上他告訴我說,他已經在茉莉二手書店工作了幾年,就經營規模來論,此書店乃是臺灣地區最大的一家,並且這家書店有著獨特的經營理念。一家二手書店能有這麼多的想法,這當然令我很新奇,然而當時我的行程安排已滿,來不及參觀這家奇特的書店。四年過後,我又一次來到了臺北,這次當然要目睹一下茉莉二手書店是怎樣的情形。
  • 香港尋書的驚喜:我的書房(二手書店)| 香港書店巡禮之三
    而這已經是兩地近十年書店大量縮減、逐漸蕭條後的光景,可依然值得大陸書蟲羨慕。香港有很多書店只是聽說過,卻還沒有到過,畢竟大家常去的書店還是那些,而那些藏在街巷中不大知名的,也許在我們有機會前往之前,就已經歇業了。
  • 在香港逛二手書店(2)
    這次去香港停留時間只得一天半,但還是要去二手書店看看。
  • 記錄|武漢二手書店「隔離」日誌: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一個月前,我們曾推出過《記錄:疫情下的湖北書店》一文,採訪、記錄了6家坐標湖北的二手書店及店主的狀況,引起了不少關注。本文白描記敘了一家書店自疫情爆發後到目前的情況,看看從這一家書店折射出的武漢二手書店的現狀。本文作者Ewbar,系獨立評論者,畢業於都柏林大學電影研究系。)。
  • 杭州風雨書店: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前年除夕,一位蕭山的顧客想找個書店看書「過節」,但跑了好幾家都吃了閉門羹,最後尋覓到這裡。後來,他也成了風雨書店的忠實顧客。「願你在風雨書店的每一件舊物中,都能找到你腦海裡的悲喜。」這是關注風雨書店微信公眾號時跳出來的第一句話。劉讓覺得,更直白地說應是:讓賣書的人覺得書有所屬,讓買書的人覺得物有所值。
  • 杭州風雨書店: 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但更早的我們就不收了,還是建議他們以收藏為主,畢竟放在店裡不一定賣得出去。」也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顧客。劉讓回憶,有位先生在逛書店時,跟店員要了支筆說:「這書是我寫的,給你們籤個名。」店員這才知道,說話的就是浙大知名學者熊秉元。風雨書店,不管風日雨日節日,全年無休。前年除夕,一位蕭山的顧客想找個書店看書「過節」,但跑了好幾家都吃了閉門羹,最後尋覓到這裡。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今年元旦小長假,上海遭遇寒潮,景點客流較往年略有減少。但在上生·新所剛開業不到10天的蔦屋書店上海首店,每天6個時段總計3000人次的入場名額早在年前就預約一空。文創園區裡開書店,在上海已不鮮見。近年來,國內一些商業地產、城市更新項目都選擇書店作為「主力店」,提升整體影響力和「質感」。
  • ...一個帆布袋,六位數的原版書,都很好賣?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與天目裡不同,蔦屋上海首店的選址在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中,這也是蔦屋書店目前最「古老」的門店選址。開業前三天,書店提前放出了每2小時500人的預約名額,因此蔦屋上海店內的客流始終比較平穩,「提袋率」也較為可觀,不少讀者都選擇帶一、兩本書或一件開業限定的周邊商品回家,雖然一隻附拉鏈的帆布袋售價可達600元。
  • 【無秘】香港的二手書店最好逛,小編帶你文藝一圈
    閱讀周這就開始了,有的小夥伴早就買好了出去耍的機票,沒出去的小夥伴們小編就帶你們逛逛二手書店吧。香港是個文化包容性很好的地方,像希慎的誠品書店,政史詩集小說,各種題材幾乎都可以找到,然而價格也是比較耀眼。如果喜歡淘有意思的舊書的同學們,香港的二手書店資源是相當的豐富,而且有些價格便宜的不要不要的。小編最近去了兩家二手書店,先給大家講一下。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在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購買習慣迅速變化的時代,圖書市場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二手書店的經營與生存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亟需進一步的轉型升級。書店在城市文明進程和全民閱讀推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手書店的發展儘管舉步維艱但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現存的二手書店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模式,從技術發展的角度,探討和總結二手書店的轉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