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墜入銀河,將化身永恆璀璨
Joël Robuchon逝世的消息,令美食界乃至世界愕然,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廚師。
在鋪天蓋地的訃聞裡,媒體們用到最多的稱號便是「世紀名廚」、「米其林教父」。他以個人風格重塑法國高級烹飪,強調了濃鬱的口味和精確的技術,曾創擁有32顆米其林星星的記錄,點亮了從巴黎到倫敦到紐約的美食地圖。
你說Robuchon是傳奇嗎?沒錯。但他15歲就去餐館學徒,到36歲才開店成名,傳奇的背後不是奇蹟,而是堅持匠心和變革創新的精神。
對於烹飪,他滿腔熱愛和決心Robuchon出生在法國西部普瓦捷的一個工薪階層家庭。他長大後進入當地修道院,在幫修女準備料理時,意識到自己漸漸愛上了廚房——這便是他踏入美食界的契機。
對Robuchon來說在修道院後廚的時光美好而治癒,而他對於烹飪也有獨到的理解:「對我來說,烹飪是愛的行為,愛食材、愛客人,在我的餐廳裡,客人就像親人,我們是在為親愛的人做菜。」
《米其林指南大師系列》訪談
在Robuchon身邊20多年的廚師Philippe Braun也說,師傅處理食材和食物時的舉止是那麼的輕盈、溫柔,看上去充滿愛和尊重。
這也不難想像,若是沒有這麼強烈、堅定的熱愛,也不足以支撐他在廚界堅持如此之久,在離世前仍抱有活力和期待。
8個理由,足以讓世界銘記他Joël Robuchon為整個餐飲業和世界帶來的影響力,遠不止一個「收割最多米其林星」能代表。
創造了世上最好的土豆泥有人曾說,就算不了解Joël Robuchon,也一定認識他的創作:最完美的土豆泥,也就是法語中的pomme purée。也許很難相信,但讓他一舉成名、餐廳Jamin獲得米其林,很大部分也都要歸功於它。
至今他的餐廳菜品裡也多見土豆泥的身影。
不再是乏味的土豆碎,Robuchon將土豆泥變得既奢侈又簡單:將土豆與奶油和黃油混合,然後通過精細的篩子細化,他創造了可以想像到的最柔軟、被稱為液體黃金的土豆泥。
過篩後的土豆泥十分細膩。
最早公開運用真空低溫烹調法在20世紀80年代,在為法國鐵路服務公司提供餐飲服務時,Robuchon開始使用真空烹飪,也是當時公開使用真空低溫烹調法的唯一廚師。並且他的標誌性「63.2℃雞蛋」:顏色最漂亮,蛋黃流動程度也最好,也是真空低溫烹法做成。
《Joël Robuchon & The Perfect Egg》中的雞蛋。
真空烹飪被稱為sous vide,由Bruno Goussault博士在1971創造,最初Goussault博士用它改善烤牛肉嫩度。因為法國列車項目讓他首次與Joël Robuchon合作,用sous vide技術開發了一種菜單,讓食物可以在火車上重新加熱。後來被更多歐洲頂級廚師採用。
Joël Robuchon和Bruno Goussault在實驗室。
重新定義現代法餐作為法國後新潮料理時代最著名的廚師,「沒有完美的一餐」是Robuchon常說的一句話,除了開發新菜品,他也在不斷改良自己的菜色。
他對料理的看法很明確:「食物越簡單,就越特別,我從不在一道菜中融合三種以上的口味。」 對食材本味的追求,讓他勇於嘗試,顛覆了傳統法餐的概念,曾有美食愛好者如此評價:「他將醬汁改得輕盈,不追求複雜食材,卻講究層次味道,將法餐研究至神級境界。」
Robuchon餐廳的菜色,立體而不冗雜。
他其中一本烹飪書(《Simply French》1991)的合作者也提到過,Robuchon經常強調「我們的工作不是讓蘑菇味道像胡蘿蔔,而是讓蘑菇的味道儘可能像蘑菇一樣。」
極致完美主義造就經典Robuchon的經典菜品之一,就是這盤「帝王魚子醬」。下面的海鮮湯凍和花椰菜泥,他對自己和其他廚師都要求:一定均勻分布才算合格,否則就是失敗品。
他的弟子Eric Ripert說自己經常做關於小點醬汁的噩夢——總共90個,大小一致,等距間隔,Robuchon要求他在每盤龍蝦沙拉上放一些,然而他卻沒做好,醒來還感覺心有餘悸。
令強迫症都感到舒適的帝王魚子醬
他曾說過「Cooking is Chemistry,really.」 ,意指烹飪就像化學一樣,一定要進行反覆試驗才能得出最完美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他經常泡在自己的烹飪實驗室裡,只為研究菜色最完美口感的原因吧。
在Robuchon的餐廳外牆,就寫了這句話
顛覆法國Fine dining規則「桌布熨燙的完美程度錯誤地優先於口味的價值」,Robuchon曾這樣抨擊法國Fine dining。在Robuchon51歲時,他宣布隱退。幾年後再復出,他帶來的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對高級餐廳進行了一場就餐體驗的變革。
受到日本壽司店的啟發,Robuchon將「對社交飲食概念的新想法」在這間餐廳完美體現,不再有高級水晶杯和枝形吊燈,而是融合了時尚的室內設計、音樂、配酒等綜合體驗,用半開放式後廚和1米多的餐檯帶來互動感十足的美食體驗,拉近廚師與食客的距離。
在餐檯前,可以直接和廚師交流。
輝煌的個人成就和餐飲帝國在Robuchon29歲時,他就成為了Concorde Lafayette酒店的主廚,管理著90名廚師。31歲便獲得「手工業界的諾貝爾獎」—MOF(法國最佳手工業者獎)。
而Robuchon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米其林星是1981年,他在巴黎有了自己的餐廳:Jamin。餐廳第一年即被評為米其林一星,然後逐年升至三星。也正因此,在那個年代他就一舉打破了史上最年輕米其林三星主廚的紀錄。
AFP PHOTO為他製作了事跡年輪。
1990年,法國餐廳指南《戈米蘭美食指南》給予45歲的盧布松「世紀廚師」的稱號。1994年,第一家以他名字來命名的餐廳開業,同年就被《國際論壇先驅報》評為「世界最佳餐廳」。
這些輝煌成就在美食界前所未有,而從2003年的東京開始,他將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開到紐約、倫敦、拉斯維加斯、香港、臺北等地。創造了龐大餐飲帝國的商業奇蹟。
2016年開到了上海外灘18號,自此他的美食足跡正式進入中國大陸。
僅僅在他於巴黎創立的第一家餐廳中,就培養出了三位米其林級別的徒弟:Gordon Ramsay,Éric Ripert和Michael Caines,除此之外他的徒弟還有米其林餐廳NOBU的創始人松久信幸。
Michael Caines,Gordon Ramsay,Éric Ripert
不僅如此,他積極進軍世界的餐飲品牌影響遍布全球。
就像當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在臺灣落腳,作為第一個真正由米其林大廚在臺灣開設的餐廳,這無疑開啟了臺灣西餐與高端餐飲的新篇章,從此誕生多位新生代主廚,可以說Robuchon的餐廳孵化了臺灣西餐人才。
將文化傳承視作己任Robuchon曾為主席的美食協會完成對於1938年出版的法餐字典《Larousse Gastronomique》的校對工作,並且沒有為此書冠名校對作者,他做這套書的翻譯,純粹是因為自己覺得重要。
因為對烹飪有著從始至終的熱忱,Robuchon選擇將這種熱愛,轉化成為一種傳承,他習得技藝後,總是樂於將料理的樂趣感染給更多人。
他的法國美食節目,將自己多年經驗和獨創食譜配方傳授給電視前的家庭廚師,毫不吝嗇。
同時,Robuchon也在積極地寫書分享,希望能為法餐留下觀點、技巧和新期待。他出版過的食譜書非常多,從食材到烹飪手法再到背後的文化,甚至飲食潮流的走向,在他的書中都得到了體現。
最新出版的《food&life》(右)主要關注健康飲食
巨星隕落,但璀璨永留人間「傳奇」絕不是一日而成,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Joël Robuchon的堅持和執著。米其林集團執行長盛納德先生表示:「Joël Robuchon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一位非凡的廚師,他徹底改變了法國美食並且培養、激勵了整整一代廚師。
Robuchon和他的餐廳,代表著美食領域中神聖的一部分,想到以後去他的餐廳吃飯,服務生不能再說這菜單是Robuchon先生設計的,難免悲從中來。
雖然傳奇已逝,但他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和傳承,給我們帶來了如此難忘而慰藉的美食,可以說Robuchon依然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世界。
最後,用Robuchon大師在美食節目中的告別語作為結束吧:「Et n'oubliez pas,bon appétit bien sûr !(別忘了,祝你好胃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