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幸有《心經》護持,感應不可思議!

2020-12-22 重樓逾陀

玄奘大師是我國歷史上特出的聖哲,提起誦念《心經》,有一段因緣。西行取經前,大師曾駐錫成都。有一天偶然遇見一位病人,滿身膿瘡,惡臭不堪。大師心生憐憫,特地向寺中要了些舊衣和食物給他。病人十分感激,自愧無以為報,特口傳了這卷《心經》。

大師以其文簡義深,所以時常誦念,沒有想到後來行經沙河,卻發生驅邪降妖的靈效,這也是一段特別因緣。話說大師獨自西行,走了一整天,仍找不到野馬泉,人困馬乏,只好停步歇息。想先喝點水,吃些乾糧,再作打算。也許是太疲勞的緣故,才解下水囊,忽然失手,水囊竟掉落在地,點滴不剩。

在沙漠中行走,水比血還重要,此事非同小可,況且又迷了路,不知該往哪走才是。但是,玄奘大師決定繼續向西北方向摸索前進。在茫茫沙漠中,踽踽獨行,不論晝夜,一路上遇不到任何行人,也看不到任何獸蹄馬跡,大師只是默默地念著觀音菩薩聖號,把定西北方向,一步一步向前行。

白天是狂風挾著塵沙,急如暴雨,不但很難睜眼,呼吸也很不容易。黑夜只見燐火點點,宛若繁星,妖魔鬼魅繞行前後,奇形怪狀恐怖萬分。有時高聲誦念觀音聖號,影像就應聲而滅;有時卻如不聞,追隨前後左右如故。若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一切影像就會完全消失。大師有了這樣的憑藉,所以即使怪異景況不少,心裡就不會感到非常害怕。

大師已經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就在第五天傍晚,實在難再支撐,口乾舌燥,兩眼發黑,終於倒臥在沙漠之中奄奄一息。憑著強大願力的支持,大師仍一心默念觀音菩薩並虔誠默禱。不久,發現前面不遠處,隱約可見一片青草地,隨後又在附近發現一池清水,掬飲數口,味甘而清涼。此情此景,在黃沙飛揚中應是奇蹟,想來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護,特為化現。

相關焦點

  • 還原一個真實的西遊記,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傳奇
    西遊記是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文學著作,這本書描寫了唐僧玄奘法師與三名弟子西天取經的故事,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玄奘法師的西行故事,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玄奘。玄奘法師的雕像玄奘曾於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像唐太宗請示出國前往印度,但由於當時唐朝與突厥敵對,加上剛頒布禁止國人出國的禁令,玄奘的請求並沒有得到同意。於是玄奘便在次年,違反禁令,偷渡出關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旅行。
  • 唐僧取經靠的是《心經》的力量,而不是孫悟空
    元代 趙孟《心經》《波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全經總共268個字。是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後,帶回中國的。為什麼叫心經,是因為這部經就好像是佛的心,心經就是一部濃縮版的《金剛經》。
  • 張鶴原創佛樂《心經》(梵文)
    在取經的路途中,遇到種種厄難,有時候甚至有喪生失命的危險,玄奘法師就修持三世諸佛心要法門。這個心要法門是什麼呢?就是一本梵文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遇到了什麼為難的事情,他就將此經持誦四十九遍,每每都能化險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應。就這樣,玄奘法師在遭遇種種困難的情形下,憑藉著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的加持,平安地抵達了印度。
  • 心經感應:念誦《心經》為何哭泣流淚
    心經感應:念誦《心經》為何哭泣流淚諸葛長青當初,唐朝唐僧唐三藏玄奘法師,就是念誦著「心經」西天取經成功的。 這部經是觀音菩薩傳給唐玄奘的。唐僧唐三藏立志西天取經,觀音菩薩變成渾身很髒的、疾病纏身的老人,考驗唐玄奘(進行慈悲心考試)。玄奘法師耐心細緻照顧老人,於是老人(觀音菩薩變化)就把《心經》傳給了唐僧。
  • 玄奘西行取真經,經歷重重困難,是為了什麼呢?
    提起玄奘,大家一定會想起《西遊記》。劇中唐僧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返回大唐。但是玄奘取經是為了什麼呢?玄奘,原名陳禕,13歲出家為僧,玄奘是他的法號。早年他拜訪國內名僧,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
  • 現在才發現,原來真實歷史中玄奘西行取經是瞞著唐太宗偷偷去的~
    於是,年輕的玄奘法師,下決心西行印度求取真經。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農曆四月,年僅二十七歲的玄奘法師不顧朝廷禁止國民出境的命令混入出城逃荒的百姓中偷偷跑出長安,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玄奘悄悄離開長安後,經秦州、蘭州,輾轉到達河西重鎮涼州。然而,玄奘的行蹤還是引起了涼州李大亮的注意。
  • 抄般若心經便能得般若智慧——上文下慧法師在大眾抄經時開示
    他住在山中,常見到很多修道人行慈心濟物,甚為歡喜讚嘆。後來又想:一個人能慈心濟物,固然很好;若能廣學多聞,求正知見,以滅眾生的邪見,不是更好嗎?於是最勝仙就來到村莊裡面,到處尋覓可以說法的法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介紹: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法師憐憫此人,施與衣服飲食,病者乃授法師《般若心經》。取經途中,經過一八百餘裡之荒漠,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玄奘法師便持誦《般若心經》,諸惡鬼等聞聲皆散。
  • 玄奘西行取回的《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空性和般若甚深玄妙
    玄奘終於避開了官兵的層層堵截,趁著深夜,離開了長安城。此時的玄奘怎麼也想不到,此時一去,竟是如此的漫長。十七載的歲月,讓那個一心尋求真理的青年僧侶,變成了飽經滄桑的三藏法師。也正是因為玄奘的潛心求法,才能讓大乘佛法在中國發揚光大。
  • 記錄片《玄奘文化千年路》(全七集)第二集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玄奘大師於是結合了有志於釐清佛法知見,願意一起前往印度求取經論的法師們,共同上書朝廷,希望得到出關的允可,但卻遭到拒絕。最後法師們一個個放棄了,唯有玄奘大師不為所動,他決定一個人西行,並開始學習外國語文。天資聰穎的他,不久即因宿世因緣,而通曉了西域國家的語言。 旁白: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玄奘大師二十八歲。
  • 大唐玄奘: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法師西行求法旅程的艱辛不是這幾句能傳達的,也絕不是這麼充滿美感。而其志行之堅確,卻是千年不磨,後人稱仰。  一、出家因緣: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玄奘法師十三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去考查,一共只準許剃度十四位僧人。十三歲的小玄奘,就在考場的門口,一直賴著不肯走。鄭善果看到就問他,你是不是想能夠剃度出家為僧啊?玄奘說是,我願意出家為僧。
  • 西遊記裡的三藏法師與《心經》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而唐僧即三藏法師玄奘大師的化身。
  • 大唐玄奘好看嗎 大唐玄奘法師的取經之路
    大唐玄奘好看嗎 大唐玄奘法師的取經之路時間:2016-07-12 01:03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有《玄奘之路》珠玉在前,導演選取這一歷史題材來拍攝也是膽大,冒險精神真的叫人敬佩。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的佛教經典中《心經》會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呢?在《心經》的背後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或許這就是其中的緣由吧。玄奘與《心經》之緣玄奘法師十二歲便出家做了和尚。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
  • 大年初九,把《心經》放在朋友圈可度一切苦!
    現存異譯本6種:1、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3、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4、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5、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6、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最早的英譯本是畢爾(Samuel Beal)於1864年依玄奘漢譯本所譯。
  • 求經崇聖 問道西行
    ——致敬玄奘大師西行取經1388年上海交通大學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書畫作品展」,是本系列活動的首場展覽。佛教文化藝術的傳播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值此大唐玄奘法師西行求經1388年之際,為傳播絲路文化,弘揚華夏傳統,探索新絲路藝術,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於教學之餘,創作書畫作品、瓷器、扇面等近200件,特舉辦重點以佛教文化傳播為主要內容,致敬玄奘大師西行求經為主題的書畫展覽,進而探索「新絲綢之路」藝術文化的發展途徑和方向。
  • 玄奘西行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歷史比《西遊記》還要曲折
    說起玄奘西行,那自然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這一趟西行卻是名很順,但言不正。言,規則也。在西遊記當中,玄奘法師與唐太宗結拜為兄弟,為拯救黎民百姓,被唐太宗委以重任,然而這一切都是作者編撰的故事而已。
  • 玄奘法師傳(2)
    奘師見胡人壯健,貌又恭敬,就將要西行求法的事,與他相商,胡人終於允諾送師渡過五座烽火臺。奘師大喜,即為他買馬,以備西行,並約在次日天暗時分,於城外草叢相見。第二天石盤陀果然依約前來,並帶著一位年老的胡人,牽著一匹又瘦又老的紅馬同來。奘師心裡正納悶的時候,石盤陀介紹:「這位老人家對西行的路線很熟,來往伊吾三十多次,所以特別請他來見師父,指點此行的疑難問題。」
  • 念誦《心經》的神奇感應
    《異談可信錄》  ●鄭國相的妹妹被狐精作祟,念誦《心經》得以脫免。後來,又有女鬼來附體,自稱是繆三姑。國相許諾念誦《心經》三百卷超度她,附體的鬼合掌感謝他。  後來,國相妹妹夢見觀音菩薩告知:「繆三姑得《心經》三百卷,成了地仙。《心經》重大,宜加敬奉持。」 《異談可信錄》】  ●玄奘法師,當初在蜀地(今四川),看見一病人,身上長瘡,又髒又臭,衣服破爛骯髒。
  •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字字飄逸筆筆秀麗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玄奘法師簡述: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玄奘大師: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紫色路線為玄奘大師西行路線西行取經 尋求真經在參學過程中,玄奘大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貞觀元年,玄奘大師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然,未獲朝廷批准。不得已,他只能獨自一人西行。這一走,就是五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