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女孩」阿念的日記出版:一段不願忘卻的抗疫記憶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90後武漢女孩阿念寫了一本16萬字的書,作為編劇的她,寫作原本是本職工作,但寫這本書的過程卻耗費了她太多的精力。

近日,《武漢女孩阿念日記》一書正式出版。這本書是阿念以新冠肺炎患者視角記錄下的自己從患病、隔離、住院到陪護外婆的點點滴滴,呈現了她和外婆生死相依的守護,被外界稱為「特殊時期的中國故事」。

她就是那個「火神山女孩」。

阿念。本文圖均為受訪者提供

2月19日,為照顧感染新冠肺炎卻抗拒治療的外婆,阿念義無反顧從方艙醫院搬去了火神山。她的外婆,一位名叫夏豔文的武漢「老太」,生命最終遺憾地止於武漢的這個春天。

10月1日晚,國慶中秋雙節,阿念在武漢黃鶴樓上參與了一場媒體直播活動。她以治癒患者的身份回望年初武漢街頭空蕩蕩的日子。而在直播室外,黃鶴樓旁的武漢長江大橋車水馬龍,長江兩岸的高樓燈火通明。有一瞬間,她覺得既熱鬧,又寂寥。

直播中,阿念還是沒繃住。

當其中一位嘉賓、武漢民謠歌手馮翔當場演唱《漢陽門花園》時,直播鏡頭給到一旁的阿念一個特寫。她收起笑容,眼泛淚光,就像今年2月初對準她的每一個媒體鏡頭,捕捉著她的情緒和變化,陪她經歷了一段關於重生、勇氣和使命的生離死別。

媒體持續的報導曾讓阿念的故事在網上收穫了巨大的關注。

當疫情暴發伊始,網上關於發熱門診、床位等信息混雜,一個90後女孩「救」外婆的故事衝破了混沌,讓人相信了在當時艱難時刻下的「勇氣和愛」,給不少人帶去了慰藉和希望。

再次回望那段經歷,阿念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她不是一個時時刻刻都充滿正能量的人,她也有負面情緒,但這就是最真實的自己。即便歷經痛楚,她也不願忘記武漢的這個歲末年初,她最希望讀者通過這本書,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力量。

《武漢女孩阿念日記》封面

不願悄無聲息地死去

《漢陽門花園》這首民謠在今年年初的日子裡,慰藉了眾多武漢人的心,當然也包括阿念。

歌裡唱:「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湖北方言,意為『外婆』),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銚子煨的藕湯,總是留到我一大碗,吃了飯就在花園裡頭,等她的外孫伢……」

遺憾的是,阿念的等待和陪伴未能換來「家家」治癒出院,即便她已經無數次做好心理準備,但當生離死別真的來臨時,對她而言,依舊是沉重的打擊,以至於事後只要聽到這首歌的旋律,她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

阿念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出書。她的本職工作是一名編劇,最早進入到這個行業時寫的都是甜寵偶像劇。在她染病進入方艙醫院後,同事紛紛希望她能把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

阿念在方艙醫院。照片時間:2月14日

當時阿念其實沒有太多的心思,她一心想的是如何過好生命的「最後一天」。從進方艙醫院的那一刻起,她常聽到有病友在哭,「死亡」成了她到現在一直在思考的命題。在方艙裡,阿念經常洗完澡就開始剪指甲,剪完後還要梳頭,抹上髮油,然後對著當天的夕陽發呆。

「我每天想的都是我要美美地離開,我要優雅地跟這個世界告別。」再回憶當時的場景時,阿念說著,淚水不自覺划過眼角。「還是無法控制。」她又不好意思地對記者笑了。

這其實都是情緒的短暫失控,在她新冠肺炎愈後的日子裡也偶爾會出現。

「很多小孩都會覺得自己是特別的,直到自己長大,發現自己其實很普通。而我儘管長大了,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的人。」阿念說,她以前覺得自己一定會有美好的人生,一定會跟別人不一樣,一定也有自己的使命,對未來有期待,是一個「自命不凡」的小孩。「我就是動漫看多了,比較中二。」

因此,阿念不想悄無聲息地死去。如果死了,她也想讓別人知道,在她身上到底發生了哪些真實的故事,這也成了她最早開始用拍視頻的方式記錄在方艙生活的原因。

原本她和許多患者一樣——年初疫情狀況最為吃緊的日子裡,只要是武漢人,只要在微博上寫了些關於疫情的感受,都會引來些許關注,更別提是確診患者了。

阿念在轉院去火神山的救護車上。照片時間:2月19日

直到2月17日,她得知外婆也染病被轉院到火神山醫院,她再前往火神山醫院去照看外婆。作為編劇,她都覺得這一切發生得如此「戲劇化」。

阿念在書中寫道:「新冠肺炎是一個讓人孤獨的疾病,把每個人的路分開。走著走著你會發現,旁邊是沒有別人的,只有你在踽踽獨行,前方可能有野獸,可能有泥濘,而你沒有地圖和嚮導,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我獨自來到方艙的那一刻是如此,一個人坐上救護車去火神山也是如此。」

而她在火神山拍的視頻也隨著數十家媒體紛至沓來的關注,在網絡上逐漸發酵,一趟孤獨前行的未知旅程被放大在了公眾的視野裡。

見到外婆。照片時間:2月19日

「你還是微笑著」

「有一天媒體就突然進來拍,我還在刷牙,(自己)太醜了!」阿念想起那段在火神山照顧外婆的日子,這段時期她結識了不少媒體朋友。

有的媒體把她的視頻集結成了系列報導,時常更新她和外婆在火神山醫院的狀況。這些鏡頭下,阿念戴著口罩,多是在幫外婆日常起居,叮囑老人要吃東西,給老人精神以寬慰。外界看來,「90後」的標籤代表年輕的一代人,阿念的行為似乎超出了一部分人對年輕人的刻板印象。

他們也可以為了家人罔顧生死嗎?不少人帶著自己的疑問走入阿念的生活。通過媒體的報導,「勇敢而孝順」成為網民普遍對阿念的評價,這其中還有不少名人助推。

作家王蒙認為她「那麼孝順,那麼勇敢,那麼樂觀」,等她出院後,王蒙還想和她「切磋文學,交流閱讀、寫東西的經驗」。韓寒祝福她時說道,「加油,電影裡未必都是圓滿結局,但你所遇到的都會風平浪息!」一時間,阿念成為了「肺炎網紅」。

「我可以說是勇敢,但是孝順我不敢當。」回想起外界給她的標籤,阿念自己心中始終明白,哪些評價是她值得匹配,哪些又超過她的本我。「我是武漢人啊,我不是那種蠻乖的。」阿念突然用武漢話對記者說道。

阿念牽著外婆的手。照片時間:2月20日

外婆非常知道孫女的性格。日常生活中,她也是個很倔強的武漢「老太」,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正如外婆在一個視頻報導裡「埋怨」孫女逼她吃飯,她對著阿念提高了嗓門說道,「我不想吃,她非要逼到我吃,我不吃,她就哭!」

視頻到此就切換了鏡頭,其實當時阿念聽完外婆的這句話就哭了。

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段時間外婆的身體已經是每況愈下,不願吃飯,不想拖累家人。有媒體當時問阿念「最喜歡吃外婆做的哪道菜」,她答不上來,因為外婆不會做飯,但會在她睡懶覺的時候把早餐買好。「她不是特別『賢惠』的老太太,但我知道,她提供給我的,已經是她能提供的最好的關心。」

這原本是有悖於一個傳統意義上「孝順孫女」照顧「賢惠外婆」的故事——阿念沒有完全順從外婆的「放棄」,「強逼」老人多少吃些東西。而外婆起初倔強地不吃飯,一心不願拖累至親的果決,展現了祖孫兩輩人為彼此所做的犧牲和堅守。

但阿念並不排斥當時被外界普遍認可的積極形象。在那段讓不少人感到絕望的日子裡,她在微博上收到了很多私信,甚至成為不少人傾吐秘密和悲傷的樹洞。

阿念與醫生交流外婆病情。照片時間:3月2日

有網民對她說「你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還有高中畢業生在高考後給她私信說,「姐姐,謝謝你,你不知道你對我的影響有多大,那時候我特別惶恐,複習不進去,但是就是因為在媒體上看見了你,讓我慢慢能夠靜下心來,在你身上發生了那麼多,你還是微笑著,給了我一種精神力量。」

「你還是微笑著」——這是網民看到關於阿念的報導時最常見的一種感受。

一提起她當時面對鏡頭的笑容,阿念突然哽咽了。她對記者說,她害怕成為一種正能量的符號,擔心大家把她的形象想得太好了,但看到這些私信後,她又覺得「積極地去笑」在年初的那個緊張氛圍裡又是那麼有意義。

而她在那個時候的使命感就是,為像她一樣感到絕望的人帶去希望。

阿念離開火神山醫院。照片時間:3月14日

寫一句話,哭半小時

阿念把最真實的狀況寫成了《武漢女孩阿念日記》。

這本書是阿念以親歷者視角記錄下的自己從患病、隔離、住院到陪護外婆的點點滴滴。16萬文字記錄,55張真實照片,呈現了自己和外婆生死相依的守護。

外婆離世以後,3月底,阿念結束隔離回到家,逐漸開始有人聯繫她,想把她的經歷寫成書。有的人加她微信後自稱是小說作家,希望阿念成為他筆下的素材。「我不想讓其他人去胡編亂造,我無法掌控,也是為了自我保護。」

阿念說,如果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定要把她「推下去」,她寧可自己去寫這本書,這也成為她被報導、激勵網民以外的又一個使命——她意圖讓外界知道當時的她和武漢這座城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覺得我所有經歷過的這些,旁人不可能寫的比我更好,哪怕他的文筆比我好,他也一定不知道中間有多少心緒。」

阿念清楚地記得,書的第一版寫完是5月21日的凌晨三點多。那一刻,她感到虛脫,內心還有些暢快,甚至驕傲。「我終於把它寫出來了,終於不用再這麼辛苦了,我竟然能完成,能有什麼比寫這本書更虐的事情呢?」

「我在寫的過程中等於把那段日子又重新過了一遍,我完全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為了還原當時的氛圍和感受,阿念在寫書時總把自己沉浸在深夜的寂寥之中。與此同時,她重新翻看自己的微博、朋友圈,去查每個記錄過的日期當天發生了哪些新聞,導致在寫完書以前,睡眠成了天大的難題。

來自火神山醫院的感謝信。照片時間:4月7日

如果說阿念進入方艙、為了外婆轉去火神山的過程中,她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對自己和外婆病情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未知的,那麼,她還有過幻想,對外婆治癒回家有過希冀。然而,當她再去回憶和敘寫這一切時,這些希望是早已破滅了的。

作為編劇,阿念在工作的狀態下一天可以寫5000字文稿,而在寫自己的經歷時,她有時熬一整晚才寫1000字左右,頭髮大把大把地掉。「因為寫不動,有時候寫一句話得哭半小時。」

阿念說,她以前都是做一些腦洞比較大的夢。比如和犬夜叉一起拯救世界,和小飛俠一起在夢幻島上飛翔。還夢到過她自己變成小蘭,和柯南一起探案,別人說她有罪,柯南就幫她翻案,典型的偶像劇式男友力爆棚的少女夢。

但疫情之後,她很少再做這些讓愉悅的夢了。

她很容易夢到死亡。她曾夢到去參加一次同學會,在這次聚會上,她突然拿到一個「新冠後死亡名單」,每個班級都有同學的名字在名單上,阿念看到自己班上的同學名字後在夢中就失控痛哭,但現實中其實並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

阿念全家福,她的母親曾是疑似病例,父親也曾確診

盡力展現真實的力量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的假期,阿念回家了。和1月份回武漢相比,這次才更像過年。在十一當天參與媒體直播的過程中,她感受到國慶節的熱鬧和中秋節的寂寥。

阿念家的聚餐又多了一個空碗。外公、外婆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相繼離世,直到現在阿念還會夢到他們,心中更是難以釋懷。「他們是沒辦法替代的,在你心裡有個位置永遠空了。」

在武漢的一草一物還是能勾起阿念的記憶,她對這些記憶多少還有恐懼感。當她解除隔離後沒幾天,下過一場雨,她準備出門散散心。剛到樓下,她看到地面上的水印就條件反射一樣突然抱頭痛哭。

阿念進方艙的前一天,也是一個下過雨的夜晚。一輛警車孤獨地向她開來,萬籟俱寂,社區的工作人員站在離她很遠的地方,又害怕,但又要監督她上車。「我的爸爸特別孤獨地站在雨中,那天是我見過的他這輩子最崩潰的一天。」阿念說,所有的畫面就通過一灘水印傳來,在她的腦海中不停閃回。

知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修文為阿念的這本書寫了推薦詞:這不僅是一本日記,更是一次抗爭,阿念,經由抗爭,經由對於愛、責任和尊嚴的不懈維護,重新成為武漢的女兒,所以,重生的城市就此活在了她身上。

外婆與阿念的舊照

「再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克服的了。」阿念把火神山比作她人生中的珠峰,她攀登過,哪怕過程不盡如人意,但終究是翻了過去。

她的編劇事業開始從偶像劇往社會題材轉移,近期一直在關注向醫療機構捐獻遺體的群體。阿念的外婆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按照她生前的心願,她的遺體被捐獻用以醫學研究。

對於這本書的市場反饋,阿念更在意的是武漢人,特別是親歷武漢抗疫的人的感受。但她還有些擔憂,擔心讀者把她的書當作是一個現實坐標。「我1月19日回武漢後,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家裡,我還是沒能把封城前期武漢的狀態描述出來,我很盡力去展現真實,我寫的這些比武漢當時的苦還是要輕太多了。」

阿念發現,人真的是會遺忘的。越往後一天,遺忘就會多一點。好在,她逼自己寫完了她和外婆的故事並出版成冊,讀者可以看到她、她和外婆甚至武漢人在特殊時期的故事,其中有暖、有愛,當然也有痛、有傷。「我完成了寫這本書的使命,我走的這一趟,終於能被人看到,有人能陪陪我了。」

阿念在書的最後問了一個問題——「多年以後,大家還能記得這一切嗎?」

她的回答是,「那些真實發生過的痛苦與淚水,那些冰封的人,我記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奮勇向前拯救生命的身影,我也會記得。」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火神山女孩阿念:向死而生的這一年
    今年10月,《武漢女孩阿念日記》正式出版,本職工作是編劇的阿念,將武漢的記憶碎片寫成一本16萬字的日記,站在親歷者的角度,講述她在疫情期間的心路歷程。 疫情過後,本職工作是編劇的她,決定將將武漢的記憶碎片寫成一本16萬字的日記,站在親歷者的角度,將喜怒哀樂拼湊起來。 從前的她劇本主題多為甜寵戀愛文,但這一次,是最為艱難的寫作,她將火神山醫院偶然記錄下的文字整理出來,似乎又將這段悲傷的經歷重新走了一程,整個人感覺被抽空了。
  • 「火神山女孩」阿念出書:16萬字記錄真實抗疫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上官雲)還記得「火神山女孩」阿念嗎?她的真名叫吳尚哲,今年2月份,為照顧感染新冠肺炎卻抗拒治療的外婆,她申請從方艙醫院搬去了火神山醫院。她和外婆的故事曾打動了無數人。  最近,她的新書《武漢女孩阿念日記》又一次成為焦點。在這本書裡,阿念記錄了從患病、住院到陪護外婆的點滴。幾年前,阿念在武漢街頭留影。
  • 專訪「火神山女孩」阿念,聽她講述疫情之後的真實生活
    還記得那個「火神山女孩」阿念嗎?作為編劇的她,寫了一本16萬字的書,近日,這本《武漢女孩阿念日記》正式出版。這本書是阿念以新冠肺炎患者視角記錄下的自己從患病、隔離、住院到陪護外婆的點點滴滴,呈現了她和外婆生死相依的守護,被外界稱為「特殊時期的中國故事」。
  • 「火神山女孩」阿念出院了:讓我們一起迎接春天
    春日陽光照在阿念臉上,她的眼眸亮晶晶。輕輕摸了摸身上的迷彩軍大衣,「火神山女孩」笑眯眯地衝著前來送別的醫護人員擺擺手,走出火神山醫院的大門。走到遠處,她突然停下來,轉過身,雙手攏成喇叭狀大喊:「咱們出去再見!」她烏黑的髮絲翻飛在風中,瘦小的身體充滿力量。阿念,是26歲武漢女孩吳尚哲的網名。為了照顧89歲的外婆,阿念從武漢一家方艙醫院轉到火神山醫院。
  •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為了照顧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外婆,主動進入火神山醫院的90後阿念(微博帳號@阿念2020年很幸運),在疫情期間通過Vlog記錄了自己和外婆的#武漢日記#,獲得了大量熱心網友的關注,外婆也因為阿念的「抗疫vlog」收穫了一大批「雲外孫」。雖然外婆最終離世,但她們樂觀、堅強的心態感染了很多人,尤其是成為火神山醫院首例主動捐獻遺體的家庭,為抗擊疫情作出突出貢獻,令人肅然起敬。
  • 90後女孩阿念到火神山醫院照顧外婆 王蒙井柏然陳思誠發來寄語
    2月27日,在電影頻道融媒體《戰疫故事》第三期直播中,作家王蒙連線發來的寄語,令從事文學創作工作的90後女孩阿念激動不已。面對只身前往火神山醫院照顧外婆的她,王蒙送出美好祝願,「你那麼孝順、那麼勇敢、那麼樂觀,祝願你全家平安康復!」「最近有點累,最大問題是睡不好,睡眠時間太少。」
  • 加拿大教師出版《凱哥日記》記錄中國抗疫故事
    凱哥在現場朗讀日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重慶1月2日電(記者陳青冰、趙宇飛)由生活在中國重慶的加拿大人喬納·凱·伍德,在去年1月20日到3月18日撰寫的疫情日記《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本已在中國出版發行,英文版預計將於年初在加拿大出版。
  • 清明節:不能忘卻的紀念,紀錄片裡的「戰疫紀」
    記錄,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生死一線「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是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名言。在他的視頻日記中,有困在城中無家可歸的打工者,有日搬千箱礦泉水,給醫護人運送物資的志願者,有將自家餐館、酒店無償用作醫護人員「食堂
  • 173篇日記記錄「武漢76天」
    作者:肖暢         武漢「封城」的76天,是全國人民和武漢人民共同的記憶。  為了講好武漢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武漢出版集團公司成立《英雄城記》編寫組,收集了一線戰鬥人員和普通市民76天裡有代表性的日記,從中遴選了173篇,彙編成書。
  • 方方武漢日記美國出版,網友態度反轉,是誰的眼界不夠大
    2.方方日記2020年1月25日,方方在網上發布《方方日記》,開始描寫疫情下的武漢。在她的作品中,對武漢封城的做法是反對的,側重表達封城帶來的巨大心靈創傷。現在看來,如果武漢不封城,可能網上會湧現許多圓圓日記,描寫心靈上的傷害。文章裡多是描寫武漢抗疫不足之處。
  • 方方回應《武漢日記》在美國出版:是我授的權!稿費會全捐!
    近日,《方方日記》被傳出由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引起軒然大波。方方本人也為此捲入輿論的風口浪尖中。沉寂了幾天之後,4月11日,方方在某公眾號接受專訪,首次回應就日記在海外出版等相關細節問題。
  • 不可忘卻的記憶 抗疫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湖北播出
    包含《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十個故事,以單元式敘事手法講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生的真人實事。其中,有義無反顧為人民建起一座白衣長城的醫護工作者、全國各省市支援武漢的醫療隊員和誓死不退的軍醫;也有平凡又偉大的外賣小哥、專車志願者,以及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普通市民;有積極投身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和在聯防聯控工作中紮根基層疾控、社區、公安等各重要環節的工作人員,有留在武漢志願投身抗疫事業的青年志願者,也有克服種種困難轉產口罩、為「復產復工」做出貢獻的衛生耗材生產商。
  • 抗疫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將播,陳靜、陳數相聚《火神山》
    這是陳靜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士長除夕夜馳援武漢在漢口醫院,火神山醫院她以護士的細膩、軍人的無畏帶領團隊奮戰在抗疫一線被全國網友親切得稱為「硬核護士長」這是陳如抗疫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中《火神山》單元的護士長《火神山》展現了軍人醫護人員在抗疫中的精神力量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在武漢的奮戰的日子裡,查醫生每天用語音發回一段日記,作為對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匯報,作為給自己解壓的一種方式,也作為對擔心自己的家鄉朋友的統一回應。日記經仁濟醫院宣傳處整理成文後,被廣大媒體廣泛轉載,讀者的期盼成了查醫生堅持每天記日記的動力。從援鄂第一天天到最後一天,共67篇日記。日記中她一字字一句句記錄下來在武漢親身經歷的人和事,這是她對自己這段難忘經歷的記錄。
  • 【抗疫群英譜】「萌兇萌兇」的火神醫生——記全軍感染病研究所...
    粗門大嗓,邊「訓斥」不吃飯的婆婆,邊幫她掖被角……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全軍感染病研究所所長、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毛青,在病房裡「吼」的這段重慶話,風靡了網絡。他也因此被網友稱為「萌兇萌兇」的火神醫生。兩鬢微白,一身迷彩服,疲憊卻不失精氣神。近日,56歲的毛青在火神山醫院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採訪。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紀錄片立足抗疫第一現場 講述真實故事傳遞力量希望
    正是這些勇敢的紀錄者,讓我們看見了疫情發生時武漢的容顏,中國的表情:夜以繼日搶救患者的醫生護士,火速建造起來的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被譽為「生命之舟」的方艙醫院,全國各地援助武漢的醫護人員,默默服務的志願者……當然,還有隔離在家的居民,從北京、上海到深圳,從都市到鄉村。這些帶有速度感的紀實影像,描繪了同心勠力、共克時艱的圖景。
  •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躲了14天,直到被鄰居發現才得救淑琴一家遇難後的場景被一臺16毫米攝影機記錄了下來拍攝者是美國牧師約翰·馬吉他為夏淑琴家人遇害的影片寫下整整一頁紙的說明在他留下的所有影片說明中這是最長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