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 文猛

2020-12-22 上遊新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文猛

我很佩服和感謝那些設計個人履歷和個人檔案之類表格的人,他們會設計一個「出生地」的類別,讓你永遠記著自己從哪裡來。

地名記著很多的事。讓我糾結的是在「出生地」類別中,我不知道是該填寫「向陽坡」還是該填寫「太陽溪」。

我出生在向陽坡,自從那幾方巨石攜帶泥石流從坡頂滾下,炊煙嫋繞、雞犬相聞的村莊瞬間被抹去。沒有早些年的地圖和地名冊,沒有那些上年紀人們的指引,今天我們找不到「向陽坡」這個地名,聽不到關於「向陽坡」的念叨。

我成長在太陽溪,萬裡長江大江截流成就高峽平湖的時候,江水淹沒了我們的村莊,面對茫茫的江水,我們已經指不出我們的「太陽溪」在哪方江波之下。

於是,我就想寫—篇文章來祭奠我那些被抹去被淹沒的地名——我的出生地是在離大江很高的高山坡上,土地名叫向陽坡。幾十戶人家,簷瓦挨著簷瓦,擠暖一樣連在一起。不管村名怎麼個叫法,他的轄區和土地名始終不渝,上界是亂石嶙峋的山崖,下界是撐在江邊高而陡的峭壁。左右沒有明顯的村界,反正見不著柿子樹時,那就是村界。

在村名更替的線索中,很有些帶泉、帶水的名字,其實坡上沒有—眼泉水。因為缺水,坡上絕少種水稻,大多種些玉米、洋芋、高粱之類。孩子們最好的吃食莫過於甜玉米稈和粘在鐵鍋底的玉米糊鍋巴。坡上的大人小孩嘴特寬大,原因是剝甜玉米稈練就的。

村人吃水就靠天,我們挖了很多的塘坑凼,買了很多的缸盆缽,以求充分接納天賜的甘露。逢上一連幾十天不下雨,全村人就舉家挑桶端盆地來回三四個小時下江取水,以致那取水的壯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風景(也正是這刻骨銘心的風景讓全村人擺脫了後來的一場滅頂之災)。

我們在山坡上種玉米種洋芋種高粱,我們也在山坡上埋祖先。

我們在山坡上種樹,我們也順手摺斷祖先墳頭的枯枝。

我們挑滿一缸水,我們也會舀一瓢水捧給祖先。

······

有人曾勸過我們搬遷到有水的江邊,卻沒有一家人離開,一家家屋簷貼在山坡上,就像一群吃草的牛羊,儘管並沒有多少吃不完的草。離開村莊無異於嬰兒離開父母,世間的一切景致帶來的都是無一例外的迷茫和恐慌。自己的爹媽生得醜,難道要找一個生得漂亮的男人女人當爹媽?因為村莊在坡上,祖先在坡上,根在坡上,我們熟悉每一塊土地的皺紋。

坡上還有一方風景就是滿坡的柿子樹,賤賤的綠,賤賤地長,就像村裡一代又一代子孫。不見有人去栽種、去料理,這些樹偏長滿了山坡。坡下的村莊不斷有人弄些樹苗去栽,就是不見成活,從這點上看,上天是公平的。「銅打頂、鐵打蓋,高掛起,逗人愛」,這首唱柿子的兒歌成了坡上子孫學得最早記得最牢的文化啟蒙課本。柿熟時節,遍坡一片銅色。走入向陽坡,坡上人沾了玉米糊的嘴邊新添上一圈紅紅的柿汁,連空氣也注滿了熱烘烘的甜味——

有了這兩方風景,坡上人儘管長相不太水靈鮮活,也長得膀圓腰粗、聲音硬朗,在嫋嫋的炊煙陽剛的犬吠中,茂盛著一代又一代子孫。如果沒有那場滅頂的巖崩之災,等到後來三峽水庫水漫江邊陡巖,漲到坡底的那片柿子樹下,這裡定會成為風水寶地。誰知一場百年難遇的旱災讓懸掛在坡頂的幾方巨石鬆動,骨碌碌地滾下來,一下抹去了炊煙和犬吠,抹去了祖先的墳塋,抹去了村名,抹去了地名,在漫天的塵土和樹葉之中,瀰漫著燕子的驚慌和嘶鳴。

幸運的是,巖崩時,全坡人正浩浩蕩蕩地下江取水······

巖崩的驚雷響過,仰望那一片空白的村莊,我們也如同天空中驚飛的燕子,我們都找不到棲息的屋簷。

搬家吧!沒有了家什,沒有了米糧,沒有了牲畜,所擁有的是幾根扁擔,幾擔水桶。向陽坡那—方水土曾養活了一方人,如今那片土坡沒有了人,幾年也不見長出一星新綠。究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是—方人養一方水土?

政府把幾十戶人家安置在了江邊叫太陽溪的村莊上。洗澡有長江的江水,納涼有高大的黃葛樹,吃飯有一方方肥沃的稻田。應該說,這裡絕對比向陽坡上幸福多了。可是在向陽坡上做夢夢見汪汪清泉、白花花的大米,在這裡做夢卻總是夢見冒煙的喉嗓、枯萎的花草——我們對苦難和痛苦的留戀,絕對更甚於幸福和歡樂。

我們在江邊播種,肥沃的土地、清清的江水給了我們從沒有過的收穫。每次幹活累了,我們會直起腰,仰望高處的山坡,我們的祖先在坡上,我們的根在坡上。晚上,我們在星空下剝玉米、刨土豆、剝大豆。父親說,天上是星星,玉米、土豆、大豆是星星,人死後,在寬廣的大地上,墳墓也是另外的一群星星,望著高處空白的向陽坡,天上的星星閃爍,地上的星星晶瑩,可是,我們卻再也望不見坡上的星星。

大概是命中注定我們一生中有抹不去的搬家情結,新的家園還沒有建好,分給我們的田地來不及去摸透品性,三鬥坪上隆隆的開工禮炮又宣告我們又將搬家,我們再次告別一個叫太陽溪的地名。

我們挑滿最後一缸水。

我們點燃最後一縷炊煙。

我們最後象徵意義地鎖上家門。

黑狗對著空村依戀地嗚咽······

離開村莊,哪怕只是一束茅草都是那樣的寶貴。我們把一切能夠拿走的,統統裝上車,牛驢豬羊雞,鍋碗瓢盆桶,一樣都不能少。恨不得有一張巨大的包袱,能夠把村莊包上帶走。

再喊一聲向陽坡!再喊一聲太陽溪!幾年後,幾十年後,幾百年後,當我們從異地漂泊歸來,我們指著浩淼的波濤,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故鄉在哪裡,但是我們還能夠喊出故鄉的地名,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故鄉是哪裡!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萬州區作協主席。現任職於重慶三峽文創集團。)

版面欣賞

相關焦點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 文猛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文猛我很佩服和感謝那些設計個人履歷和個人檔案之類表格的人,他們會設計一個「出生地」的類別,讓你永遠記著自己從哪裡來。我成長在太陽溪,萬裡長江大江截流成就高峽平湖的時候,江水淹沒了我們的村莊,面對茫茫的江水,我們已經指不出我們的「太陽溪」在哪方江波之下。於是,我就想寫—篇文章來祭奠我那些被抹去被淹沒的地名——我的出生地是在離大江很高的高山坡上,土地名叫向陽坡。幾十戶人家,簷瓦挨著簷瓦,擠暖一樣連在一起。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憶外婆 ​- 黃翊翀
    我的老家在萬州一個叫先農壇的山腰上,我問過媽,她說從小在那裡長大。三峽大壩蓄水時,老家沉入了江底,一起沉封的還有她們的故事。打布殼,是媽從小練就的絕活。榫卯木桌上,一堆亂七八糟的碎布條和一罐漿糊,不一會功夫,總能變戲法似的拼接成一整張嚴絲合縫的布殼,這種布殼做成的布鞋底又厚實又透氣,在十裡八村傳為佳話。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雲河達州 - 強雯
    車廂內的人昏昏欲睡,而我點開手機上的地圖導航——州河。流經達州的一條河。望文生義,達州之河,故取名為州河。果真是這樣嗎?州河,原名通川江,明代時期,官方注意到這條河流經當時達州的達川區,因此改名為州河,一直沿用至今。達州的州河最後流向了哪裡?渠江、嘉陵江,最終至長江。每一個城市都需要一條母親河,州河也承擔了這樣的角色。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煙火漫捲2020 - 李曉
    我在那些日子每天早晨醒來,第一眼望見枕邊眼角已生魚尾紋的妻子,想起朱生豪那本獻給妻子的書《醒來覺得甚是愛你》,一股暖流漫過了這個艱難的春天。春天的空氣裡布滿了消毒水的味道,時間似乎是真的凝固了。我住的那幢大樓,在2020年春天,有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在爐火旁作為守樓人值班的老秦,他弓著腰起身向我致意,說我辛苦了,其實這話應該是我對他說的。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廖家灣的八個媳婦 - 杜春成
    西南大學的專家專門來考察此樹,仍然沒有考察出樹種名。今年春節,廖家灣外出的人們回到了家。水井旁邊,兩位婦女正在洗衣服。她們一邊洗衣服,一邊擺龍門陣。「今年,我經營的烤羊莊,那裡開發了。現在還不知道幹什麼。」說話的人,叫梅會,她老公叫廖有強。用當地的話說,梅會是廖家的媳婦。梅會,在九龍坡區經營烤羊莊。她有一手好廚藝,烤羊莊生意火紅。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冬天的色彩 - 海清涓
    一直以為,比起春夏秋三季,一年之終的冬天一定單調冷清了無生機。但是,那一天,推開窗,我發現,我錯了。我發現,冬天不只有白色、灰色、黑色,冬天還有紅色、黃色、綠色。我誤會冬天太久了,真的,只需輕輕推開窗,冬天的色彩就撲面而來。首先是紅色。樹的紅,火炬樹的紅、黃道櫨的紅、五角楓的紅。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冬天的色彩 - 海清涓
    一直以為,比起春夏秋三季,一年之終的冬天一定單調冷清了無生機。但是,那一天,推開窗,我發現,我錯了。我發現,冬天不只有白色、灰色、黑色,冬天還有紅色、黃色、綠色。我誤會冬天太久了,真的,只需輕輕推開窗,冬天的色彩就撲面而來。首先是紅色。樹的紅,火炬樹的紅、黃道櫨的紅、五角楓的紅。花的紅,山茶花的紅、秋海棠的紅、三角梅的紅。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冬遊寨子溝 - 李立峰
    當我碼這篇文字時,頭腦中湧現的都是無比美好的景象。這些景象催促我寫下來,以便讓美好定格,存入人生的銀行,以後遇到不開心時,可以隨時翻閱,重回現場。久居都市,嚮往田園是自然而然的。置身渝北寨子溝,天高地闊,晴空萬裡,歌聲飛揚。身心是放鬆的,心情是敞亮的,心花是怒放的,美好是觸手可及且可知可感的。這是我一直喜歡田園的原因。
  • 上遊 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文學的城市-李曉
    翌日上午,我在南京城遮天的梧桐樹中找到了浦口火車站,那座磚木結構、米黃色外牆、紅色大屋頂的英式建築老火車站,綠皮火車正在轟隆隆起程,那個木訥父親對兒子叮囑的聲音從南京城的天幕中隱隱飄來:「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6年前的浦口火車站,已經完成了客運使命,它的候車大樓、月臺、雨廊、售票房、貴賓樓在歲月風雨侵蝕中依然保存下來,成為一座城市的懷舊之地,成為一座城市歷史「線裝書」的一頁。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9季)丨邢秀玲:觸摸黔江的紅色根脈
    正如一首黔江民歌中所唱的那樣:「一陣狂飆烏雲開,紅軍像從天上來。打得狗子哇哇叫,嚇得土豪逃脫鞋。」我一面聽著革命故事一面思忖,紅軍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不是為一己的私利,而是全心全意為中國老百姓的解放而戰。他們來自人民,為了人民,從人民中獲得無盡的力量,使他們成為摧不垮、打不散的鋼鐵隊伍。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往事——憶作家莫懷戚先生 - 耕夫
    「我贊成耕夫的觀點!」懷戚又指著我書櫃裡的藏書說:「有些書我讀過,有些我沒讀過,耕夫讀書還是有道道的,其實,有內涵的企業家更受人尊敬和社會推崇。」我笑著回答:「莫兄,我是向有內涵的企業家努力,把閱讀當作『生命的美容』,在大學教授面前,豈敢賣弄!」「耕夫,我莫懷戚從來不亂粉人的,文化這東西是裝不出來的。」他一字一句認真地說。我至今清楚記得,懷戚看著放在書房的一架鋼琴問我:「誰在用?」「小女兒在用。」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儺城三么臺 - 老高
    正是這裡的神奇與詭秘,才吸引了我。於是應朋友之邀,我們自駕從重慶主城出發,經G65巴南收費站沿渝南(川)高速,再經南川往貴州道真方向,全程大約150公裡,不到2個小時即到了中國儺城。這裡兩山夾一槽,青山綠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儺城雖然不是多大的一座城,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福祿壽喜財祥瑞元素,整體布局契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原理。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相約縉雲山-村夫
    想起童安格的《陪著你走一程》:走多遠愛多深/留下我一個人/你的心疼不疼/離別就在眼前/這一路忽近忽遠/我還是心甘情願······ 山間幽且靜,不聞車馬喧。亭間對語,池畔觀物,不覺數小時即過,到了晚飯時間,朋友提議就地「農家樂」,好不快活!於是具有重慶風味的農家魚、腊味等地方小吃,讓我們盡情品嘗。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詩人呂進 - 毛翰
    也許有人會覺得,在中國為什麼唯獨把黃金王冠授予呂進呢,我以為,這是包含著必然性的。大家知道,與創作界相一致,中國詩歌理論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先鋒派與傳統派的激烈論戰之際,另有一派悄然集結,並以其前瞻而穩健的理論姿態很快引起了人們關注。因為這一派的幾位代表人物兩度聚會於北京的上園飯店,史家稱之為「上園派」,並約定俗成。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7季)丨夜深了 - 草可
    夜深了草可夜已深,可我還是沒有一點睡意。想不到連續上班七天後放鬆下來,內心竟是異常的安定祥和。立秋後的第一晚,站在自家的陽臺,酷熱中偶有涼風掠過,不時傳來小茉莉最後的清香。而靜待第三季的米蘭,還在默默地滋長,看它們張牙舞爪的樣子,像是要燃燼自己最後的煙火。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家鄉的爆米花 - 餘道勇
    家鄉的炒年貨不只有爆米花,還有炒胡豆、炒苕角、炸麻花等等,但我最愛的還是爆米花。母親是炒制爆米花的好手,我最愛吃的還是母親在廚房老灶的大鍋裡炒出來的那種爆米花。那個時候炒制爆米花,很少用爆米機,而是全程手工炒制。爆米機那個玩意也許是一個古老的發明,也很有趣:一個黑黑的鋼罐放在火裡燒,然後「砰」的一聲,噴出一堆白花花的爆米花來,熱汽和火煙頓時瀰漫在整個屋子裡。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鋼琴家朗月婷「重生」黃文秀——寫給...
    在繁華的城市街道上行進,車流浩蕩,如不盡長江滾滾來,經歷了個把小時的折騰。之所以矢志不渝,是衝著黃文秀的名聲。觀影會現場某領導講話稱,當下全國290多萬一線扶貧幹部,已有800多人光榮獻身,或勞累或疾病或因各種緊急情況倏然發生。這兩個數字,讓我心震顫不已!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6季)丨母親是個女排迷 - 劉椿山
    二零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女排世錦賽在日本開打,中國女排第一場對陣古巴女排,我一個人在臥室裡看得正起勁,母親進來問我事,由於看得入迷,我並沒聽清母親說什麼,母親見我沒答理他,就靜靜地站在一邊,一邊盯著電視,一邊等我回話。不想,母親就是這樣一站,便被電視裡精彩的比賽給吸引住了。她先是站著看,後來不知不覺間便坐在了我的床上,和我一起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 上遊互動丨頭條大賽(第7季)丨與雨對歌 - 張春燕
    先說說少女時的雨——春雨吧,她蘊含了懷春少女一樣的情懷,也有著少女一樣的輕倩、嬌羞、含蓄和嫵媚,總是在一個又一個生長著希望與志向的晚上,來叩擊人們的心房。她的歌聲總是輕輕的、細細的,帶著青草的氣息和鮮花的芬芳,讓人一聽便會感受到滿心的翠綠與妍紅。好多個春夜,她淅淅瀝瀝地訴說著少女那隱秘的心事,她的歌深情、羞怯而又執著,讓所有善感的心旌為之搖蕩。
  • 頭條丨聽說要大比舞,這個團隊第一個報名!​
    頭條丨聽說要大比舞,這個團隊第一個報名!​於紅楠聽記者說他們是「無限極」吉林第二屆「曳·搖」熱舞大賽最先報名的,有些激動,像孩子一樣蹦蹦跳跳地轉了一圈。「28日一大早,我的一個舞友看到《江城晚報》要舉辦第二屆曳·搖熱舞大賽的消息,立刻在微信上告訴了我。我馬上在我們飛舞隊的微信群裡跟大家商量,然後就報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