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大林,瘦了15斤,膽子卻有些大的大林。
王大林(右)
記得兩年多前,我剛到巖英村貧困戶王正高就拉著我訴苦,因為家裡窮只有一間房,兒子三十好幾總算找著個媳婦兒,帶回家一進門就給嚇跑了。我一打聽,村裡有著各種住房困難問題的群眾還不少。 怎麼辦?那就搬吧。幾經動員下,大家終於舍下故土難離的情緒,全村21戶群眾高高興興的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房子,過上了敞亮的新生活。 能搬的搬了,那餘下的村民怎麼發展?首當其衝的「用水」難題被擺到了前面,大家提起這個事兒苦不堪言,因為每年村裡一到七八月盛夏就斷水,這個季節性缺水問題,困擾了巖英村上百年。為了解決大家的心頭大患,我與村支書決定去尋找新水源,我們尋遍全村,沿著懸崖峭壁翻山越嶺,終於到了新水源,立即申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實施項目,巖英的夏天終於通水了。
就這樣,村裡的基礎設施短板和民生痛點,逐一擊破和解決。但要長久的改善了群眾生活,產業是必然條件。「巖英村前不沿公路,後不接平地,搞產業是真難,我們村裡的合作社就叫『珍楠』(真難)產業合作社。」剛到村裡時,聽到這個介紹令人啼笑皆非,但確實真切的反應了村裡產業發展的短板和困境。 日子要過好,辦法總是會有的。考慮到村裡的條件,我們決定在茶山上作文章,首先把用電和交通問題先解決,再逐步擴大茶山規模,經過兩年時間,茶山終於擴建到400畝,2018年至今為村民們創造了80多萬元的收入。 山裡能發展的產業其實不少,我又向黔東南州委申請到10萬元幫扶資金,鼓勵村民們發展林下養雞,同時對接州醫院和職校,擴大養雞銷路,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務工10萬元,養雞純收入6萬元,貧困戶得以分紅2.2萬元。
2019年巖英村終於摘掉了深度貧困的帽子。當然,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我相信未來的巖英村還有更多的「可能」等待我們去挖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聖
編輯 唐怒嬌 吳採麗
編審 趙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