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上映前並不被大眾看好的《流浪地球》登陸各大院線,並在幾天內實現了票房的趕超和逆襲,紐約時報甚至評論這標誌著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伴隨這股熱議,筆者亦對電影進行了細細欣賞,賞後頗有感悟,特寫此文,以饗讀者。
《流浪地球》無疑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故事將發生在幾十億年後的太陽膨脹提早到可見的未來時代,為了避免被太陽吞噬,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團結起來,成立了聯合政府,併集合全世界的力量研製重核聚變行星發動機並安裝在地球表面上,將地球推離太陽系,逃離太陽的威脅,在地球上建立行星發動機的同時,在宇宙建設領航員號空間站伴飛地球作為地球的前哨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和通訊保障,這一太空移民計劃被稱為「流浪地球」計劃。
因為這一計劃會造成地球出現劇烈的環境變化,所以聯合政府決定在每一個行星發動機的下面建設地下城,並將通過抽籤方式選中的居民送入地下城生活。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演)即將進入空間站時,選擇放棄病重的妻子,以便嶽父和兒子能順利進入地下城生活。17年後,其子劉啟(屈楚蕭飾)攜妹妹韓朵朵(趙今麥飾)逃出地下城玩耍,卻未曾想巧遇地球面臨在木星分解的毀滅性危機,面對危機,聯合政府前赴後繼,包括劉培強在內的無數人付出了生命,最終將地球推離木星引力場,度過了這次巨大的危機。
欣賞完全片之後,在筆者看來,有以下五點值得關注。
劇中作為兒子劉啟埋怨父親,當年犧牲了自己的母親,導致父子失和。那麼劉培強當年的選擇到底對不對呢?在筆者看來,最起碼在他眼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兒子必然要留下,但若正常抽籤,妻子留下來了,嶽父沒有,那麼兒子將面臨無人照顧的境地,設身處地地想,他的內心是掙扎的,但他必須這樣選。無獨有偶,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那個母親,聽聞一塊石板下兩端壓的分別是兒子和女兒,且救出女兒的機率較小時,選擇放棄女兒內心亦是痛苦的。生活中選擇無處不在,需要抉擇的情況屢見不鮮,如貧窮家庭的父母常常選擇苦自己樂子女、情況一般的家庭在供不起孩子時常常選擇將最好的資源留給學習最好的孩子,並非父母不會花錢,也不是父母不愛其他子女。正如義大利哲學家切薩雷 貝卡利亞所說:「人在行為發生前,會根據所作行為可能得到的快樂與受到的懲罰、痛苦進行抉擇,爾後決定選擇。」也許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一定是決策人眼中最好的安排。新的一年,須有新的成長,也許身邊的某一親人或朋友抉擇時忽略了你,但記住世界並不完美,忽略你也許有難言之隱,要及時溝通,學會理解。
劇中空間站的系統、地下城的系統、行動的方案大都由人類設計後人工智慧執行,然關鍵綜合的步驟仍需要人的行動,如最後的裝機啟動。這究竟是為什麼?用劉慈欣的話說;「有歷史學家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物種建立文明,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在未來,當人工智慧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像力也許是我們所擁有的惟一優勢。」人工智慧歸根結底只是人類使用的工具,能走中規中矩的路,卻無法處理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當下世界已進入5G時代,物聯網、VR、自動駕駛等一系列服務在不久的將來將通過一部手機,輕鬆實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可以從此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們是在利用工具,便捷生活,而非被手機、電腦所奴役。新的一年,須有新的覺悟,合理利用手機、電腦,將使我們的生活綻放新的光彩。
劇中地球受木星引力影響,抵消了原有動能,撲向木星,當全世界都準備放棄時,劉啟堅持啟用點燃木星計劃,雖最後失敗了,但沒有他們的行動,便不會有劉培強的後續行動,此舉對地球最後的結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大的趨勢,由於木星引力,地球很難倖免於難,但正是有了劉啟等一干人的行動,才有了劉培強對形勢的預估和後續的行動,最後讓地球倖免於難。現實生活中,全球氣候變暖是大趨勢,國家工業發展產生霧霾亦是大趨勢,我們也許無法改變大趨勢,但日後騎自行車上班、過低碳生活、積極植樹造林,我們亦能為改變大趨勢作出重要貢獻。新的一年,中美博弈勢必更加激烈,作為一個平凡的中國人也許我們改變不了什麼,然「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祖國偉大復興的關口,若我們都能支持國家債,積極作為,那麼對民族復興的助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劇中作為航天員的劉培強因放心不下兒子的安危,擅自脫離睡眠期,最後得以堅持「流浪地球」計劃,以身犯險,拯救地球。看到這想起了汶川地震用身軀保護孩子的母親,想起了為給兒子換上自己的肝,延續生命,患有脂肪肝整日暴走的母親。年,是中國一家人團圓的重要時刻,但有些人回到家中後並未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家人,反而將過年期間整日待在家中的人視為沒本事沒人緣,終日無論關係遠近,朋友聚會、同學聚會、出去賭博、找人喝酒,一天一天打發時光,卻忽略了最愛你的人。新的一年,須了解父母才是你的摯愛,無論世事滄桑,天塌地陷,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傾盡一切支持你,但你對他們花的時間未免太少,要學會珍惜。
劇中最後一幕,為了讓點燃木星上的氫氣,利用爆炸引起的衝擊波幫助地球脫離木星引力,劉培強自己帶著30萬噸燃料衝向木星,上演捨生取義的悲劇英雄,全劇達到最後的高潮。電影演到這裡,中國特色元素得以凸顯,是此劇票房得以逆襲的重要原因,18年中國最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火遍大江南北也是因徐崢將劇中最後的立意定為捨生取義,這是為什麼?在筆者看來,這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一個情形危機的時刻,一個頗有良知的中國人,就應該作出棄車保帥的決定,但犧牲會得到應有的回報的。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放眼中國歷史,從劉備、嶽飛到毛澤東、朱德,但凡甘於奉獻的人都會得到社會應有的回報。新的一年,有所成長,應理解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大智若愚,看似費時費力的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綜上所述,新的一年,面對不遂人願的選擇,學會理解;面對人工智慧融入生活的當下,學會獨立思考;面對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學會從小處著手;面對排得緊湊的酒局飯局,學會珍惜親情;面對危機的形勢,學會並敢於奉獻,相信明天會變得更好!
本文為青年力原創文章,作者政霖,青年力特約作者,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採用時有部分改動,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讚賞機制改動,原創文章的系統署名一律變為「青年力小編」,作者名會在正文明確標識,讚賞收入歸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