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從《流浪地球》中學到什麼?

2021-02-15 青年力

不久前,在上映前並不被大眾看好的《流浪地球》登陸各大院線,並在幾天內實現了票房的趕超和逆襲,紐約時報甚至評論這標誌著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伴隨這股熱議,筆者亦對電影進行了細細欣賞,賞後頗有感悟,特寫此文,以饗讀者。

《流浪地球》無疑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故事將發生在幾十億年後的太陽膨脹提早到可見的未來時代,為了避免被太陽吞噬,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團結起來,成立了聯合政府,併集合全世界的力量研製重核聚變行星發動機並安裝在地球表面上,將地球推離太陽系,逃離太陽的威脅,在地球上建立行星發動機的同時,在宇宙建設領航員號空間站伴飛地球作為地球的前哨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和通訊保障,這一太空移民計劃被稱為「流浪地球」計劃。

因為這一計劃會造成地球出現劇烈的環境變化,所以聯合政府決定在每一個行星發動機的下面建設地下城,並將通過抽籤方式選中的居民送入地下城生活。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演)即將進入空間站時,選擇放棄病重的妻子,以便嶽父和兒子能順利進入地下城生活。17年後,其子劉啟(屈楚蕭飾)攜妹妹韓朵朵(趙今麥飾)逃出地下城玩耍,卻未曾想巧遇地球面臨在木星分解的毀滅性危機,面對危機,聯合政府前赴後繼,包括劉培強在內的無數人付出了生命,最終將地球推離木星引力場,度過了這次巨大的危機。

欣賞完全片之後,在筆者看來,有以下五點值得關注。

劇中作為兒子劉啟埋怨父親,當年犧牲了自己的母親,導致父子失和。那麼劉培強當年的選擇到底對不對呢?在筆者看來,最起碼在他眼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兒子必然要留下,但若正常抽籤,妻子留下來了,嶽父沒有,那麼兒子將面臨無人照顧的境地,設身處地地想,他的內心是掙扎的,但他必須這樣選。無獨有偶,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那個母親,聽聞一塊石板下兩端壓的分別是兒子和女兒,且救出女兒的機率較小時,選擇放棄女兒內心亦是痛苦的。生活中選擇無處不在,需要抉擇的情況屢見不鮮,如貧窮家庭的父母常常選擇苦自己樂子女、情況一般的家庭在供不起孩子時常常選擇將最好的資源留給學習最好的孩子,並非父母不會花錢,也不是父母不愛其他子女。正如義大利哲學家切薩雷 貝卡利亞所說:「人在行為發生前,會根據所作行為可能得到的快樂與受到的懲罰、痛苦進行抉擇,爾後決定選擇。」也許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一定是決策人眼中最好的安排。新的一年,須有新的成長,也許身邊的某一親人或朋友抉擇時忽略了你,但記住世界並不完美,忽略你也許有難言之隱,要及時溝通,學會理解。

劇中空間站的系統、地下城的系統、行動的方案大都由人類設計後人工智慧執行,然關鍵綜合的步驟仍需要人的行動,如最後的裝機啟動。這究竟是為什麼?用劉慈欣的話說;「有歷史學家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物種建立文明,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在未來,當人工智慧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像力也許是我們所擁有的惟一優勢。」人工智慧歸根結底只是人類使用的工具,能走中規中矩的路,卻無法處理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當下世界已進入5G時代,物聯網、VR、自動駕駛等一系列服務在不久的將來將通過一部手機,輕鬆實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可以從此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們是在利用工具,便捷生活,而非被手機、電腦所奴役。新的一年,須有新的覺悟,合理利用手機、電腦,將使我們的生活綻放新的光彩。

劇中地球受木星引力影響,抵消了原有動能,撲向木星,當全世界都準備放棄時,劉啟堅持啟用點燃木星計劃,雖最後失敗了,但沒有他們的行動,便不會有劉培強的後續行動,此舉對地球最後的結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大的趨勢,由於木星引力,地球很難倖免於難,但正是有了劉啟等一干人的行動,才有了劉培強對形勢的預估和後續的行動,最後讓地球倖免於難。現實生活中,全球氣候變暖是大趨勢,國家工業發展產生霧霾亦是大趨勢,我們也許無法改變大趨勢,但日後騎自行車上班、過低碳生活、積極植樹造林,我們亦能為改變大趨勢作出重要貢獻。新的一年,中美博弈勢必更加激烈,作為一個平凡的中國人也許我們改變不了什麼,然「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祖國偉大復興的關口,若我們都能支持國家債,積極作為,那麼對民族復興的助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劇中作為航天員的劉培強因放心不下兒子的安危,擅自脫離睡眠期,最後得以堅持「流浪地球」計劃,以身犯險,拯救地球。看到這想起了汶川地震用身軀保護孩子的母親,想起了為給兒子換上自己的肝,延續生命,患有脂肪肝整日暴走的母親。年,是中國一家人團圓的重要時刻,但有些人回到家中後並未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家人,反而將過年期間整日待在家中的人視為沒本事沒人緣,終日無論關係遠近,朋友聚會、同學聚會、出去賭博、找人喝酒,一天一天打發時光,卻忽略了最愛你的人。新的一年,須了解父母才是你的摯愛,無論世事滄桑,天塌地陷,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傾盡一切支持你,但你對他們花的時間未免太少,要學會珍惜。

劇中最後一幕,為了讓點燃木星上的氫氣,利用爆炸引起的衝擊波幫助地球脫離木星引力,劉培強自己帶著30萬噸燃料衝向木星,上演捨生取義的悲劇英雄,全劇達到最後的高潮。電影演到這裡,中國特色元素得以凸顯,是此劇票房得以逆襲的重要原因,18年中國最火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火遍大江南北也是因徐崢將劇中最後的立意定為捨生取義,這是為什麼?在筆者看來,這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一個情形危機的時刻,一個頗有良知的中國人,就應該作出棄車保帥的決定,但犧牲會得到應有的回報的。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放眼中國歷史,從劉備、嶽飛到毛澤東、朱德,但凡甘於奉獻的人都會得到社會應有的回報。新的一年,有所成長,應理解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途徑,大智若愚,看似費時費力的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綜上所述,新的一年,面對不遂人願的選擇,學會理解;面對人工智慧融入生活的當下,學會獨立思考;面對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學會從小處著手;面對排得緊湊的酒局飯局,學會珍惜親情;面對危機的形勢,學會並敢於奉獻,相信明天會變得更好!

本文為青年力原創文章,作者政霖,青年力特約作者,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採用時有部分改動,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讚賞機制改動,原創文章的系統署名一律變為「青年力小編」,作者名會在正文明確標識,讚賞收入歸文章作者。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也許在未來,我們也要像電影《流浪地球》那樣,帶著地球流浪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陽急速膨脹即將吞噬地球,人類面對這種困境選擇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因為我們是兩代人,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看待事物的方式不能總是一致,有時候父母總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愛我們,導致我們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因為就像我需要梨子,你卻硬塞蘋果給我,我不僅吃不下這個蘋果,甚至還會丟掉它。其實在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最好的方式是包容和理解彼此。無論作為子女的你現在的社會身份是什麼,是學生也好,是上班族也好,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壓力。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流浪地球不如流浪月球!
    硬核科幻作品:流浪地球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火了!太陽要衰亡,地球要流浪,帶著家一起走,大大的鄉土情懷,讓電影散場後許多人遲遲不願離場,這跟爆米花電影的差別實在太大了!不過細想想,問題真不少。第一個問題:讓地球停轉的代價有多大?
  • 從《流浪地球》韓朵朵到《重生》酷girl陳蕊,趙今麥經歷了什麼
    《流浪地球》的成績是顯著的,這部電影最終獲得票房超46億,觀影總人次超一億。《流浪地球》的出現,為國家科幻電影工業化製作的起點帶來新的高度,因此2019年被許多人稱為「科幻元年」。▷流浪地球劇照客觀的講,《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主創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嗎?
    我作為一個科幻迷十分認可流浪地球這部作品。我印象中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這部作品既有對人性的思考。又有對環境日益惡劣的擔憂。還有對人類生生不息的讚揚。在道具等方面也是堪稱良心。大劉本人就說過:「科幻小說應該在文學和科學幻想上取得某種平衡」而流浪地球就是如此,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僅僅是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是否可以「流浪」。
  • 《流浪地球》穩了,應該看看外國觀眾的真實評價了
    而自大年初四《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場上映以來,一些外國人給出的答案,確實還挺發人深思的……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流浪地球》在國外知名電影信息網站IMDB上獲得了高達8分的評分。但許多高分評論其實還是華人甚至來自中國的影迷給出的。所以,我們在選取國外觀眾的觀點時,已經剔除了這部分影迷和他們與國內無異的對影片的讚譽。
  • 《流浪地球》之後,我們期待的不止有《三體》
    我們在期待什麼樣的中國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都過去快兩年了,為什麼後續沒有優秀的國產科幻片?這個問題是當天論壇上,科幻作家韓松拋給《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的問題。犀利,但是所有觀眾都關心的話題。 在大家眼裡,科幻電影涉及的特效製作,是整個電影成功的關鍵。
  • 《流浪地球》之後,我們期待的不止有《三體》
    1905電影網專稿試問,當下什麼電影題材最受大眾關注呢?或許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如果提名科幻電影的話,相信大家不會有其他異議。自《流浪地球》上映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就此被打開。我們在期待什麼樣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都過去快兩年了,為什麼後續沒有優秀的國產科幻片?這個問題是當天論壇上,科幻作家韓松拋給《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的問題。犀利,但是所有觀眾都關心的話題。
  • 從《三體》到《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片終於起航
    雖然我之前也覺得應該如此,因為屬於中國電影人的時間到了,但電影還是超出我的預期。」——科幻作家韓松在看完《流浪地球》後,這樣在微博上寫道。 看來,行業和媒體喊了多年的國產科幻元年到來了。 到底什麼算作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韓松在採訪中曾經表示,1980年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已經開起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 《流浪地球》活著的地球,才可以流浪
    《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硬科幻電影,網上討論電影本身的文章有很多,這裡就不再說了,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的是,流浪地球這個科學設想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地球是「活」的,因為只有「活」的地球,才能流浪。恐怕很多朋友看到這個說法,都會一臉茫然,自己從小生活在地球上,怎麼就不知道,地球竟然是「活」的,地球又是怎麼樣活著的。
  • 《流浪地球》給我們的啟示意義: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意義,已超過了其本身的內容。《流浪星球》把人類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沒有突出哪個人的英雄色彩,更多是團隊成員的格局意識和奉獻無畏。地下城裡,每個人都回歸到同等的生命初始​當空間站向全球廣播「地木相撞」的終極預警後,地下城裡開始變得混亂,有的尋找家人等待最後團聚,有的慌忙逃竄不知所措,而有的則在爭搶財物。此時,裝備哥(雷佳音飾)對他們悲觀喊道,「地球都要完了,搶這些東西還有什麼用」。
  • 細思極恐的《流浪地球》
    如果說我們現在的電影、小說中轟轟烈烈的愛情、親情讓我們感動,那麼在流浪地球的時代,這一切都讓他們驚奇,都讓他們不屑。是的,愛情不重要了,親情不重要了,友情不重要了,金錢不重要了,在生與死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當最底層的生存不能保證,誰還會奢求更高的東西呢?
  • 《流浪地球》,硬
    看完《流浪地球》之後,我由衷感嘆,老鐵穩了,我們終於有自己的國產硬科幻了。(以下有劇透風險,請謹慎閱讀。我們見過為了保留人類火種坐宇宙飛船離開的,卻似乎從來沒見過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的,難道推動這麼大一塊石頭不沉嗎?「小說為影片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內核,就是中國人對土地和家的深情。」郭帆談道,「從物理上講我們不應該帶著這麼大一坨石頭跑,但是地球不僅僅是石頭,它是我們的家,我們生活的地方。
  • 《流浪地球》大火,我們終於等到了!
    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人類同心協力之時,影片也以小見大,視角從小家逐漸擴大到所有人為拯救自己與地球所作出的努力。《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15歲立志做一名科幻片導演,曾經執導過青春片《同桌的你》取得了國產電影票房第四的成績,拾起兒時夢想的他在35歲時,開始做一個項目:劉慈欣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用時四年,從零開始。
  • 《流浪地球》火到了北美
    這是春節以來記者在美國碰到的華人朋友常常會談到的一個話題。作為當前中國最賣座的科幻大片和社交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流浪地球》也火到了北美。隨著該片5日同步在美國29座城市的部分影院上映,這部普通話原聲配英文字幕的影片吸引了以華人為主的大量北美觀眾,部分影院的黃金時段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火爆景象。「這部影片相對於以前的中國科幻電影的確是一個很大進步。」
  • 被捧殺的《流浪地球》
    所有的討論,好評,差評,都應該是立足於電影本身的。 但可惜,有很多人不這麼想。 一切都是從《人民日報》的轉載那篇文開始的,《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為什麼美國人拍不出流浪地球》 《吳京被罵,《流浪地球》遭質疑,中國人難道不能拯救地球?》
  • 從巡檢無人機到AI超腦,《流浪地球》中的未來科技距我們多遠?
    《流浪地球》中那些離我們現實生活很近的黑科技,例如AI換臉、超級計算機、無人機等,也從中看到了不少未來安防的影子。雖然人工智慧助手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我們仍處於最初級的弱人工智慧階段,還經常被人評價為「某些程度上的智障」。電影中所展現的人工智慧,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相信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計技術的不斷提高,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工智慧助手,使生活更加便捷。 二、智能身份識別技術
  • 是什麼讓劉德華與流浪地球,有不解之緣?
    難道劉德華和《流浪地球》這部作品有著深刻的淵源?讓我們來一起看看事情的真相。我們知道《流浪地球》的導演是郭帆,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你可曾知道郭帆並不是《流浪地球》真正的版權擁有者。《流浪地球》這部作品是寧浩轉讓給郭帆的,原因是寧浩覺得自己並不特別擅長科幻題材,所以就轉讓給了他。並提供給他很多的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流浪地球》的成功。而寧浩和劉德華就有著較為深厚的關係了。
  • 《流浪地球》影評
    父愛從未走遠,親情永不流浪,這種溫暖的情感能融化因誤解而冰凍的心,我們也要更加珍惜我們愛的同時愛著我們的親人。「原來人們並不關注太陽,他們關注的是一種叫錢的東西。」當真正的危機來臨時,全世界人們不再為金錢利益而爭強,而是團結一心共同奮鬥。這種可貴的友情不僅應該在大難臨頭時才同舟共濟,而應在和平的國際交往中更多、更開放地互惠互利。家園文化是中華兒女對家鄉故土深深眷戀的情結。
  • 《流浪地球》「獵殺」豆瓣
    對於大部分豆瓣用戶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分數,有接近40%的網友也同樣給出了四星的評價。所以8分左右,應該是《流浪地球》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分區間。但是問題在於,8分不是所有人的願望,在一些人眼中《流浪地球》已被奉為神作,給10分都嫌少;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流浪地球》則一文不值,給1分都嫌多。一場戰爭,就在雙方的相對失明之間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