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窩, 和武漢熱乾麵、豆皮一樣,是非常受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遍及武漢大街小巷,它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 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製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 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裡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 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武漢解封那幾天,我去買面窩吃,順便拍拍炸面窩的照片。炸面窩的婆婆還以為我想學炸面窩,說有人找她學只收別人5000塊學費就把別人教會了。我笑笑不說話,還五千,五塊還差不多,哈哈哈。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說她找到了一個方子不錯,讓我試試。
配方看著還行,炸第一個的時候問題來了,沾在勺上下不來,問朋友怎麼回事,她說她也遇到了這個問題,沒法解決,只能加點灰面(麵粉)調濃稠一點,調後是不沾勺,但是味道變差了,這次以失敗告終。
這一段時間我看了很多關於面窩的資料,了解了面窩的食材配比,傳統的配方是七米三豆,黃豆少則面窩不香,黃豆多則面窩吃油折本。大米黃豆浸泡的時間也有學問,夏季要三個小時,冬季六小時,春秋季節四小時。
配方是問題不大,我要解決的問題是不沾勺,沒有一個人提到過這個問題。做米粑粑我知道是要用秈米,所以做面窩我用的也是秈米,米肯定是沒問題,只能在別的地方找原因。
沒有可以借鑑的方法,只能自己試。
所幸最後成功了。下面就把我的經驗分享出來,避免大家走彎路。
主要食材:秈米175克 黃豆70克(嚴格按照七米三豆來配)
配料:生薑1小塊 小蔥10根 胡椒粉適量 鹽2克 黑芝麻適量
具體步驟:
1、秈米和黃豆提前泡好,我是晚上12點泡,早上六點多起床磨漿。
2、小蔥洗好備用。
3、小蔥切碎。
4、生薑洗淨削皮切碎。
5、將泡好的秈米、黃豆再次洗淨混合在一起加水至520克磨成漿,這個時候的漿是比較稠的,水少漿磨得細,所以我沒加多少水。磨好的漿裡面加小蔥、鹽、胡椒粉、黑芝麻、生薑末,拌勻。
6.實驗的第一步,100克混合米漿加50克水攪拌成較稀的混合米漿,再加約2克油攪拌均勻備用,我把這一種混合米漿編號米漿1號。
7.鍋中倒油,特地將面窩勺拍一下,讓大家認識認識,武漢的朋友們肯定熟悉,外地的肯定沒見過,我這個大面窩勺買了塊十年也沒用過幾次,以前主要用來炸苕面窩。
8.面窩勺放進油鍋中加熱。
9.剩下的混合米漿加70克水、5克油調成較1號米漿更稠一點的混合米漿備用,這個米漿我稱為米漿2號。
10.等鍋中油燒得冒煙的時候拿出面窩勺,將米漿1號沿著面窩勺淋一圈開始中火炸。
11、炸一會後晃動面窩勺,將面窩脫模。輕鬆脫模,非常成功。
12.一面炸好翻面炸另一面,炸至兩面金黃就可以啦。
13.混合米漿2我沒拍照片,錄製的是視頻,更直觀地看到炸制過程。
米漿1號炸出來的面窩
米漿2號炸出來的面窩
香死了!
總結一下:
不沾勺的秘訣就是米漿中加油。
面窩想炸薄一點就多加點水,想炸厚一點就少加水,都能成功,看我拍的圖片的狀態,喜歡什麼樣的就按照那個方子做。
喜歡我做的美食請關注我,每天會持續更新不一樣美食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