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奔!武漢炸了20年面窩的她還是走了...

2021-02-26 新京山

文字:餘楊   聲音:王麗敏

有人說,待到櫻花爛漫時,我們相約一起去看漢江澄澈,看黃鶴巍峨,看長江大橋車水馬龍。

 

一起去品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瀋陽路熊阿姨家的面窩。

 

可是,令人遺憾地是,因為新冠肺炎,熊阿姨家的面窩,這輩子卻再也品嘗不到了。

三個孩子的母親,街坊眼中的好鄰居,武漢人心中最好的面窩阿姨,生命從此定格在了50歲。

她的攤位在武漢瀋陽路附近,雖然只有「小中元麵館」隔出的小小的兩平米,但是每天都有很多人,開車跨越半座城慕名而來,排著二十米開外的長隊。

 

為了養活一個家,供養三個孩子讀書,熊阿姨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準備面窩的原料,忙到下午兩點才收攤,一刻也不停歇。

 

就這樣,她一個人支撐起了小小的面窩攤,每天做近一千個面窩,一做就是二十年。

 

哪怕夏天驕陽似火,灼熱難耐,50歲的熊阿姨滿頭大汗卻總是樂呵呵,手腳不停地守著一口沸騰的油鍋忙著。

 

哪怕油煙有時燻得她睜不開眼睛,也來不及去擦拭。

 熊阿姨每天接待將近700名食客,無論多累,但她總是溫柔對待每一位顧客,認真而從容地炸著面窩,然後一人一隻一隻送到顧客手中。

 

她說,我不能為了快,而敷衍了事,必須要對得起每個食客的等待。

 

有時候不忙的時候,熊阿姨會一邊炸著面窩,一邊熱情地講述著她如何琢磨出,把一個平常的面窩炸的花樣翻新,怎麼靠著這口小小的油鍋,供養著一兒兩女的生活。

 

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熊阿姨家的面窩始終堅持賣一塊錢一個。

 

她會細心地考慮老年人牙口不好,喜歡吃鬆軟的,年輕人喜歡吃脆薄的。

 

有好心人心疼她炸面窩的不易,勸她漲點價,一毛兩毛的,別人也不會計較什麼,熊阿姨只是淡淡地說,做人嘛,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武漢炸了二十多年的面窩的熊阿姨,也不全部是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

 

更多地是,放不下,那些吃了二十年面窩的老街坊鄰居,畢竟,她們都習慣了她親手做的面窩。

 

有一天,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蹣跚地走過來,在面窩攤前駐足良久,眼睛直勾勾盯著油燦燦的面窩發呆。

 

熊阿姨看見了,就問,婆婆您是想吃麵窩嗎?吃鬆軟的吧!

 

老奶奶摸了摸口袋,意興闌珊,正準備離去。

 

熊阿姨看著老人落寞的背影,似乎明白了什麼,趕緊喊住了老奶奶,遞給她兩個大大的面窩,溫柔地笑著說,婆婆,趁熱吃吧,不要錢。

 

她曾說,只要我能提得起這個桶,拿的起這個勺,為了家人,為了我的街坊鄰居,為了那些跨越半個武漢來吃麵窩的人們,我也會努力做下去。

 

她也曾說,或許等孩子們都考上大學了,參加工作了,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可是,她再也等不到那天了。

 

有網友說,熊阿姨的面窩是武漢最好的面窩。

 

也許,你會問,這個世界上做面窩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熊阿姨的面窩不一樣呢?除了外焦裡嫩、香氣四溢外,還有份旁人做不出的味道,那個味道叫匠心。

 

那清澈透亮的面窩背後,是熊阿姨每天不厭其煩地換著油,買最好的作料換來的誠信。

 

武漢這座英雄而詩意的城市,大街小巷住著很多像熊阿姨一樣普通的人。

 

她們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一些她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

 

她們努力生活,勤勞勇敢,質樸善良,從天未亮就開始忙碌,只為讓千萬人早起時,就能吃上一口熱噴噴的早餐。

 

她們掙扎在社會底層,默默無聞,所有人都還在熟睡的時候,她們卻在勞作,風雨無阻,為城市帶來了點點光明。

 

就是這些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撐起了這個世界的人間煙火。

 

如果說熱乾麵代表武漢人的平凡生活,那麼面窩就是記憶中的鄉愁。

 

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似乎慢慢讀懂了武漢街坊們的遺憾和悲痛。

 

那口記憶中的好味道,從此畫上了休止符。

 

但是,你給武漢這座城市留下的味道和溫暖一直都在。

 

正如武漢一名主持人所言,等陰雲徹底消散,我們將帶著這份情感,重回對生活的熱忱,用平凡的匠人精神,建設我們受傷的城市。

  

   【作者簡介】餘楊,京山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90後青年作家,武漢作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學籤約作家,中國頭部公眾號具有3300萬聽眾《夜聽》的作者,1000萬讀者《富書》微信公眾號平臺的作者,發表過超過50w點擊率的爆文,散文和評論刊登於《散文百家》、《中國文學》、《讀者空間》等紙質媒體。任職於電建地產.南國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產業研究工作。

  

  【朗讀者簡介】王麗敏,女,京山人,湖北省朗誦藝術家協會理事;大洋洲中文臺新聞播音員、國際時政記者;菲尼克斯教育、中影柏霖傳媒創始人。曾任湖北衛視氣象節目主持人、鳳凰衛視《鳳凰太空站》外景主持人。

  ...

推廣合作 | 新聞爆料 | 商務聯繫

廣告電話:18986983333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信息

相關焦點

  • 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受地理環境和碼頭文化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養成了「過早」文化。在老巷子和街頭邊隨處都有支起的油鍋和攤子,帶著些市井氣的隨意和喧囂。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賣燒餅的昌智仁創新的美食。
  • 武漢名小吃-面窩
    武漢名小吃一面窩,一個人可以操作。 本人專業從事面窩小吃七年多,算是改進面窩原創人。說實話真正好吃的面窩是有獨家配方的,市面上很多炸制的面窩根本上不了臺面。前幾年做單一面窩一個攤位基本月入萬元,請人幫忙的話,管理五六個攤位還是很輕鬆的。這兩年做小吃的多了,收入減少了,但是味道還是在線的。
  • 武漢小吃系列五——面窩,詳細圖解完美配方,好炸不沾勺
    面窩, 和武漢熱乾麵、豆皮一樣,是非常受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遍及武漢大街小巷,它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
  • 電飯煲蛋糕、炸面窩、攤豆皮……宅家的武漢人都成了"廚神"
    豆皮、燒麥、面窩、牛奶麻辣燙、電飯煲蛋糕、自製珍珠奶茶……從武漢特色美食到網紅美食,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還真不知道自己有新東方大廚的潛力疫情期間,我在家裡和爸媽一起做了不少美食,作為武漢人過早的靈魂,面窩是我一直特別懷念的。
  • 熱乾麵、面窩、麻圓、雞冠餃……她家早餐不重樣
    ,簡直就是「武漢過早美食集錦」,而這些美食,都是她宅在家的日子裡親手製作。  苕面窩  麻圓  「麻圓最簡單,面窩稍複雜」,老武漢人能想到的過早美食,曾穎一一解鎖,她向記者講解,做好最複雜的面窩,只要掌握技巧也不難,「面窩勺要在油裡至少浸泡一周,炸的時候油溫一定要高」,她解釋,做的過程中,才不會粘勺。
  • 走,七過早克!——武漢早餐專輯
    滷煮的大學時代在武漢度過,雖然那裡的氣候不是那麼舒爽,雖然那裡的語言不是那麼好懂,雖然那裡的人性格特質都比較奔放……但是,說起早餐,不得不提這個城市(雖然滷煮當年除了熱乾麵豆皮寬粉細粉什麼的也沒吃過啥了),今天,我就收集了一群武漢的特色早餐,勾勾各位的饞蟲,一起追憶下當年的似水年華。走,過早克!過早,即吃早餐。是湖北地區一種俗稱,尤以武漢、宜昌、襄陽一帶較為突出。
  • 走吧,去吃武漢!
    在武漢,有一種美食叫「炸炸」,只用油炸這一種最普遍、平常又簡單的烹飪手法,時間、溫度和醬料的完美合作,才構成了不一樣味蕾檢驗。居仁門胡炸炸(居仁門車站旁建設銀行對面巷子進去100米);老漢口劉氏炸炸(黃興路太平裡1號);胖子雞排店(解放大道)等。炸物▼
  • 保姆級面窩吃法指南
    面窩,想來有朋友聽著耳生 但是它在武漢名氣可不小,遍布武漢三鎮的街頭巷尾,可與熱乾麵、豆皮齊名比高低。 外地朋友很少有人知道有面窩,武漢人大多也不會告訴你面窩有多好吃,做的美食攻略裡大多也只帶了一下它的名字。
  • 面窩吃過不少,但這幾家不按套路出牌的面窩店就問你去過沒
    面窩,作為武漢傳統名小吃它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吖從小吃到大的東西,還記得我小時候一個面窩4角錢,現在面窩都漲到1塊一個或者1塊2一個了經常工作日早上能看到趕時間的上班族沒時間端粉面,就抱著幾個面窩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啃,吃相粗魯一點的嘴邊必定是還會冒著油光的
  • 面窩的兄弟 吃熱乾麵的另一選擇
    上篇介紹完了武漢的面窩,這次隆重推出它的兄弟——苕面窩。雖然也是面窩的一種,但是和面窩又有很大的差別。它是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面窩原料中,炸時就用炸面窩的鐵勺子炸。苕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乾麵,清酒/蛋酒,米粉或者湯麵的搭配食品,後一種吃法更為廣泛。
  • 夫妻二人捐款300萬,援助武漢惹人淚奔
    夫妻二人捐款300萬,援助武漢惹人淚奔周杰倫在之前他要在香港舉辦演唱會,為了慶祝自己進入娛樂圈的20周年,但是因為當時香港交通的問題,所以他將演唱會的日期選擇延期,但是這一次因為新冠狀病毒的事件,他再次選擇延期,具體恢復時間也沒有確定,到時也會和大家另行通知。
  • 武漢這20家炸炸界的王牌,只要你想吃他們可以炸一切
    但武漢伢對炸炸的熱愛也是轟轟烈烈的各種各樣的炸炸店門口也是大排長龍炸炸的品種不算很多,不過生意依舊很好,食材很新鮮,價格一如既往的很便宜。人均20左右就可以吃得飽飽的。炸過的湯包色澤金黃,但是裡面的汁水還是滿滿的,吃的時候一定要慢慢的咬開,以防燙嘴,焦脆的外皮搭配鮮美的豬肉餡,才是武漢伢兒的生活。
  • 趙良雲的面窩人生
    初來乍到,沒有技術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趙良雲,甚至不知道自己如何在城市立足,左思右想,她最終決定做炸貨。 其實,對於做炸貨,趙良雲也是一個門外漢,但從小習慣了吃苦還有心細的趙良雲十分注重觀察和學習。「看別人怎麼做,然後再自己摸索。」趙良雲說。
  • 時隔22年,祖海含淚重錄《為了誰》(武漢版),當年MV正是在武漢拍攝的……
    ……」2月13日晚,祖海通過新浪微博發文,要將歌曲《為了誰》,再次獻給武漢,獻給親愛的武漢同胞。視頻:祖海含淚演唱《為了誰》(武漢版)據祖海透露,「98年的《為了誰》記憶尤為深刻,那年的MV正是在武漢拍攝……」22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流域大洪水,席捲了我國多個地區。
  • 跟著韓國頂尖美食家探尋武漢的人氣早餐店
    2020年4月12日,晴,6-21℃武漢封城的第81天是的,這還是封城的第81天,而不是解封的第5天整個城市的節奏還是沒能全面回到正軌,但是生活是在變得更方便的,比方說,早上可以叫蔡林記的外賣了,對於武漢人,早餐能夠吃到熱乾麵和豆皮那就蠻「虛浮」了而且還是牛肉熱乾麵撒劉星星的脫口秀裡說一碗牛肉麵那是幾奢侈的東西哦
  • 武漢 | 「土司格格」開了20年的鄉土館,噴香的油茶湯款待我【412集】
    (昨天武漢冷雨瀟瀟低至12度,今天轉晴剛掐20度,熱鍋子可以上桌啦)老讀者知道,十多年來在武漢吃恩施菜,我只去一家館子。
  • 武漢伢在重慶吃什麼?二兩熱乾麵一個面窩再搞碗蛋酒,成了!
    碳水至上 邊走邊吃才是正確姿勢濃香芝麻醬包裹筋道麵條尋味武漢人熱愛熱乾麵的原因裕豐周記武漢熱乾麵開在萬象城背後的巷子裡,臨近謝家灣小學,很多學生放學直奔店裡,就為了最後一份三鮮豆皮。店面不大但很溫馨,牆上的照片、心願便利貼、獎狀、報紙...貼得滿滿當當,看得出老闆是名熱愛生活的武漢人。「古有湖廣填四川,僅有楚才興巴渝」疫情還未過去,全國人民共同援鄂抗疫銘記心中,店裡同樣也展示著點滴溫暖。「一碗熱乾麵一個面窩再搞碗蛋酒!」
  • 武漢人吃個早餐都辣麼多花樣!分分鐘饞死外地人!
    武漢自然也少不了皮薄餡厚的包子了~德潤福嚴氏燒麥 /鮮肉包子、紅糖包子(江漢區友誼路雙洞正街48號)清真劉記牛肉小包(塗家嶺菜市場附近)清真劉記牛肉小包話說武鍋這塊拆遷還是很可惜的,旁邊的面窩、豆皮都很美味,紅磚老房子旁都是大樹,武漢的城市記憶裡,目前看這樣場景只有青山有了。
  • 《街頭美食鬥士2》和白鍾元「逛吃」武漢,等春暖花開再約武漢
    在《街頭美食鬥士2》,大叔來到了武漢。武漢是個美好的城市,這裡不僅有櫻花,還有美食。熱乾麵、藕粉、排骨蓮藕湯、炸面窩、糊湯粉……今天就跟隨白鍾元大叔的《街頭美食鬥士2》,一起尋找武漢最火爆的美食。白大叔和奶奶們聊得也很來,雖然聽不懂奶奶說的當地話,但還是乖巧地附和著。店鋪太多不會選?奶奶給你支招,「排隊的店都好吃」。7、汪記鮮魚糊湯粉武漢過早可以一個月不重樣,除了熱乾麵,還有一個早點,糊湯粉。
  • 武漢小吃
    蔡瀾知己、《大武漢》雜誌執行主編張慶,設計了蔡瀾來漢的美食路線圖。遺憾的是,因為三天內要舉辦三場讀者見面會,蔡瀾的「正餐」大多匆匆解決,並沒有機會按照張慶的設計,深入大街小巷尋覓地道武漢美食。張慶告訴記者:「事實上,蔡生最享受的還是兩頓早餐,一頓是在戶部巷,一頓是勝利街的民生甜食館總店。」  第一次在武漢街頭「過早」,蔡瀾「貪心」地吃了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