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餘楊 聲音:王麗敏
有人說,待到櫻花爛漫時,我們相約一起去看漢江澄澈,看黃鶴巍峨,看長江大橋車水馬龍。
一起去品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瀋陽路熊阿姨家的面窩。
可是,令人遺憾地是,因為新冠肺炎,熊阿姨家的面窩,這輩子卻再也品嘗不到了。
三個孩子的母親,街坊眼中的好鄰居,武漢人心中最好的面窩阿姨,生命從此定格在了50歲。
她的攤位在武漢瀋陽路附近,雖然只有「小中元麵館」隔出的小小的兩平米,但是每天都有很多人,開車跨越半座城慕名而來,排著二十米開外的長隊。
為了養活一個家,供養三個孩子讀書,熊阿姨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準備面窩的原料,忙到下午兩點才收攤,一刻也不停歇。
就這樣,她一個人支撐起了小小的面窩攤,每天做近一千個面窩,一做就是二十年。
哪怕夏天驕陽似火,灼熱難耐,50歲的熊阿姨滿頭大汗卻總是樂呵呵,手腳不停地守著一口沸騰的油鍋忙著。
哪怕油煙有時燻得她睜不開眼睛,也來不及去擦拭。
熊阿姨每天接待將近700名食客,無論多累,但她總是溫柔對待每一位顧客,認真而從容地炸著面窩,然後一人一隻一隻送到顧客手中。
她說,我不能為了快,而敷衍了事,必須要對得起每個食客的等待。
有時候不忙的時候,熊阿姨會一邊炸著面窩,一邊熱情地講述著她如何琢磨出,把一個平常的面窩炸的花樣翻新,怎麼靠著這口小小的油鍋,供養著一兒兩女的生活。
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熊阿姨家的面窩始終堅持賣一塊錢一個。
她會細心地考慮老年人牙口不好,喜歡吃鬆軟的,年輕人喜歡吃脆薄的。
有好心人心疼她炸面窩的不易,勸她漲點價,一毛兩毛的,別人也不會計較什麼,熊阿姨只是淡淡地說,做人嘛,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武漢炸了二十多年的面窩的熊阿姨,也不全部是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
更多地是,放不下,那些吃了二十年面窩的老街坊鄰居,畢竟,她們都習慣了她親手做的面窩。
有一天,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蹣跚地走過來,在面窩攤前駐足良久,眼睛直勾勾盯著油燦燦的面窩發呆。
熊阿姨看見了,就問,婆婆您是想吃麵窩嗎?吃鬆軟的吧!
老奶奶摸了摸口袋,意興闌珊,正準備離去。
熊阿姨看著老人落寞的背影,似乎明白了什麼,趕緊喊住了老奶奶,遞給她兩個大大的面窩,溫柔地笑著說,婆婆,趁熱吃吧,不要錢。
她曾說,只要我能提得起這個桶,拿的起這個勺,為了家人,為了我的街坊鄰居,為了那些跨越半個武漢來吃麵窩的人們,我也會努力做下去。
她也曾說,或許等孩子們都考上大學了,參加工作了,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可是,她再也等不到那天了。
有網友說,熊阿姨的面窩是武漢最好的面窩。
也許,你會問,這個世界上做面窩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熊阿姨的面窩不一樣呢?除了外焦裡嫩、香氣四溢外,還有份旁人做不出的味道,那個味道叫匠心。
那清澈透亮的面窩背後,是熊阿姨每天不厭其煩地換著油,買最好的作料換來的誠信。
武漢這座英雄而詩意的城市,大街小巷住著很多像熊阿姨一樣普通的人。
她們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一些她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
她們努力生活,勤勞勇敢,質樸善良,從天未亮就開始忙碌,只為讓千萬人早起時,就能吃上一口熱噴噴的早餐。
她們掙扎在社會底層,默默無聞,所有人都還在熟睡的時候,她們卻在勞作,風雨無阻,為城市帶來了點點光明。
就是這些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撐起了這個世界的人間煙火。
如果說熱乾麵代表武漢人的平凡生活,那麼面窩就是記憶中的鄉愁。
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似乎慢慢讀懂了武漢街坊們的遺憾和悲痛。
那口記憶中的好味道,從此畫上了休止符。
但是,你給武漢這座城市留下的味道和溫暖一直都在。
正如武漢一名主持人所言,等陰雲徹底消散,我們將帶著這份情感,重回對生活的熱忱,用平凡的匠人精神,建設我們受傷的城市。
【作者簡介】餘楊,京山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90後青年作家,武漢作家協會會員,中華文學籤約作家,中國頭部公眾號具有3300萬聽眾《夜聽》的作者,1000萬讀者《富書》微信公眾號平臺的作者,發表過超過50w點擊率的爆文,散文和評論刊登於《散文百家》、《中國文學》、《讀者空間》等紙質媒體。任職於電建地產.南國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產業研究工作。
【朗讀者簡介】王麗敏,女,京山人,湖北省朗誦藝術家協會理事;大洋洲中文臺新聞播音員、國際時政記者;菲尼克斯教育、中影柏霖傳媒創始人。曾任湖北衛視氣象節目主持人、鳳凰衛視《鳳凰太空站》外景主持人。
...
推廣合作 | 新聞爆料 | 商務聯繫
廣告電話:18986983333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發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