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窩的兄弟 吃熱乾麵的另一選擇

2021-01-18 早餐本科生

上篇介紹完了武漢的面窩,這次隆重推出它的兄弟——苕面窩。

雖然也是面窩的一種,但是和面窩又有很大的差別。它是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面窩原料中,炸時就用炸面窩的鐵勺子炸。苕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乾麵,清酒/蛋酒,米粉或者湯麵的搭配食品,後一種吃法更為廣泛。

製作方法

1.把大米洗淨瀝出,仍放入盆內,加黃豆150克,用清水浸泡至水分滲透米內,瀝出磨成細漿。

2.剩餘黃豆250克清水浸泡後磨成豆漿留用。

3.把大米漿盛入容器內,放入鹽、蔥花、薑末、紅薯丁攪拌均勻,再兌入適量黃豆漿拌勻。

4.起鍋燒油,待油燒至八成熱,舀一勺混有紅薯丁的米漿放入鐵勺子內,放入油鍋中炸,至一面呈金黃色時,用鐵火鉗夾實翻面繼續炸,待兩面呈金黃色時即成。

家庭版製作方法

1.準備紅薯 麵粉 油 鹽 蔥姜等材料

2.紅薯刨皮切成小丁

3.麵粉、水、鹽、蔥姜拌勻備用,要幹稀適當

4.8成油溫放鍋裡炸,有專業工具的用專業工具,沒有的用鍋鏟弄成圓形

5.炸到金黃翻面至兩面金黃出鍋即可

苕面窩和面窩看起來是一字只差,但是炸起來難度絕不在面窩之下。既要調好味道又要把握好炸的節奏,不然要麼生要麼糊了。最好是使用紅心苕來製作,這樣香甜軟糯,是格外的香啊。現在早餐店做油貨生意的是越來越少了,即使有做的也是做下新型油條,炸下面窩而已。很難碰到做苕面窩的,有時候碰到了也不好吃。不知道是老一輩的手藝失傳了還是說現在的人嫌生意小做其他行當了。真是很懷念小時候每家早餐店都有苕面窩吃的日子。還是那句話:不推薦自己在家做,出去過早,刺激下消費,體驗下人間煙火,挺好!

相關焦點

  • 武漢伢在重慶吃什麼?二兩熱乾麵一個面窩再搞碗蛋酒,成了!
    碳水至上 邊走邊吃才是正確姿勢濃香芝麻醬包裹筋道麵條尋味武漢人熱愛熱乾麵的原因裕豐周記武漢熱乾麵開在萬象城背後的巷子裡,臨近謝家灣小學,很多學生放學直奔店裡,就為了最後一份三鮮豆皮。「一碗熱乾麵一個面窩再搞碗蛋酒!」正宗過早點單是不是這樣呢小渝兒挨著菜單試吃了一圈又是日常羨慕謝家灣市民的一天!「嬢嬢二兩熱乾麵!」
  • 武漢老牌小吃店開售3元份「小碗面」,市民說吃完熱乾麵還能吃點別的
    長江網11月2日訊(記者劉海鋒)早餐店能否推出「小碗面」?11月2日,位於江漢區勝利街的武漢三鎮民生甜食館總店積極回應市民呼聲,在武漢市大型連鎖小吃餐飲企業中率先推出了3元份的小碗熱乾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賣燒餅的昌智仁創新的美食。他請鐵匠打制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做出邊厚中空、色澤金黃的圓形米餅,人們對這個好奇不已,又覺得味道一絕,至此流傳百年。一口黃燦燦的蔥油麵窩,中間薄酥脆,邊圓厚柔軟,味美價廉。
  • 熱乾麵、面窩、麻圓、雞冠餃……她家早餐不重樣
    長江網3月16日訊(記者張維納)面窩、麻圓、雞冠餃、湯包、生煎包、油條、牛肉麵、豆絲、苕面窩……翻看曾穎的朋友圈
  • 面窩吃過不少,但這幾家不按套路出牌的面窩店就問你去過沒
    面窩,作為武漢傳統名小吃它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吖從小吃到大的東西,還記得我小時候一個面窩4角錢,現在面窩都漲到1塊一個或者1塊2一個了因為這家的面窩不像一般面窩外面比較厚,這家的面窩整體比較薄薄,看起形狀酷似飛碟所以起名飛碟面窩
  • 保姆級面窩吃法指南
    面窩,想來有朋友聽著耳生 但是它在武漢名氣可不小,遍布武漢三鎮的街頭巷尾,可與熱乾麵、豆皮齊名比高低。 外地朋友很少有人知道有面窩,武漢人大多也不會告訴你面窩有多好吃,做的美食攻略裡大多也只帶了一下它的名字。
  • 我吃過最好吃的熱乾麵,就是我家樓下的這碗面,不接受反駁!
    是不是熱乾麵!日啖熱乾麵一碗,不辭長作湖北伢!滾水燙煮,七八分熟時撈出,加上香濃的芝麻醬,端著碗邊走邊拌,邊拌邊吃。可能在大多數湖北伢的心裡,過早不來碗熱乾麵,這一天過得都不瓷實!然而,在吃過這十家武漢熱乾麵後,我卻只愛最後一家那碗普通卻最好吃的熱乾麵!最嫩的生燙牛肉的熱乾麵最近,相信大多數人聽說了在第二屆熱乾麵大賽獲得頭獎的羅氏。
  • 夏至吃麵|青海拉麵又「拍了拍」武漢熱乾麵
    今天夏至自古以來民間皆有夏至吃麵的習俗寓意「喜嘗新麥,慶祝豐收」特別的時節來自高原的青海拉麵街頭巷尾,愛「面」的武漢人,終於吃上了「拌拌更美味」的熱乾麵,也捧起了一碗熱騰騰的青海拉麵~~~「吸溜」一口面,才真正感覺到:冒著熱氣的武漢,又回來了!6月20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與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雲率領的海東市黨政考察組座談。
  • 怎樣吃熱乾麵才不會長胖?
    為了能心安理得吃東西找這麼多藉口也是沒誰了。說到武漢最有名的美食,就是熱乾麵,熱乾麵是武漢人過早(武漢人將吃早餐叫做「過早」)的首選小吃。大家都知道熱乾麵屬於麵條,而麵條又是主食的一種。所以,主食該吃還是需要吃的。而且熱乾麵多香!剛出鍋的面,澆上調製好的芝麻醬和醬油、鹽、味精、胡椒粉、辣蘿蔔丁、酸豆角、蔥花、辣椒油等調料。快速攪拌起來送入口中,口齒留香。
  • 電飯煲蛋糕、炸面窩、攤豆皮……宅家的武漢人都成了"廚神"
    疫情期間,我在家裡和爸媽一起做了不少美食,作為武漢人過早的靈魂,面窩是我一直特別懷念的。做面窩最關鍵的一個工具,就是面窩勺,由於家裡沒有,爸爸媽媽便一起用碗和筷子改裝,製作過程也是在網上搜索的步驟,還算比較成功。
  • 4月8日如約而至,武漢熱乾麵重新甦醒,武漢美食久等了!
    武漢重啟,萬物復甦,那久違的熱乾麵重新甦醒,那香辣的鴨脖子終於可以再次品嘗,這一天,這一刻,武漢我們回來了!武漢這座城市有著諸多城市名片,其中它的另一張名片也是讓人印象至深,流連忘返啊!那就是獨屬於武漢的美食,武漢美食中八大名吃可謂是天下聞名。
  • 除了朱一龍曬的熱乾麵,韓國美食家還找到了這些
    說到武漢,很多人最能想到的就是美食熱乾麵和著名古代建築黃鶴樓。相比之下,美食是最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東西了,香氣四溢的一晚熱乾麵就代表了武漢人的全部熱情,更是我們對武漢甦醒的萬千期待。早在去年,武漢美食就被一位韓國大叔帶火了。
  • 熱乾麵創始人研發懶人面,堪稱泡麵界新魁首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長時間點外賣之後一到飯點就犯愁,看著點餐界面就是不知道從哪下手,畢竟再美味的東西天天吃也會膩煩呀!尤其是一個人宅在家的時候,連外賣都懶得點,泡一碗康師傅方便麵,填飽肚子後就繼續回被窩裡「躺屍」去了。
  • 武漢熱乾麵「憋大招」,隆重推出「懶人版熱乾麵」,真解饞!
    這款「懶人面」一經推出,銷量迅速超過了,紅極一時的螺螄粉,甚至比烤冷麵還要火爆。下面趕緊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款曾經在薇婭,李佳琦等知名網紅的直播間裡賣斷貨的「懶人面」吧!吃過的人都直言:真解饞!小編覺得首要就是這款面的麵餅,不同於普通的方便麵一樣,這款面的麵餅,全部由廠家統一制定的高筋麵粉製作而成,一般來說高筋麵粉通常被應用於製作麵包,這樣才能保證麵包口感比較有嚼勁,用高筋麵粉製作出來的麵餅也是如此,這款「懶人面」一改傳統熱乾麵的軟糯,反而更加有嚼勁,吃起來的感覺幾乎和鮮麵條相差無幾。
  • 美食丨景海鵬為啥一定要在太空吃碗熱乾麵?
    熱乾麵是大多數人對湖北小吃的基本印象。這種麵食是市井小吃,對原料的獨特性要求相對更低一些:那種黃黃的鹼麵條事先已經是熟的,吃的時候用笊籬在熱水裡一焯,再淋上芝麻醬、醬油、辣蘿蔔乾等配料,吃客在碗裡一拌就能吃到嘴,勞動人民三口五口一碗麵就也吃淨了。女作家池莉寫武漢風物的文章很多,其中熱乾麵是多次提到。
  • 方方:一碗熱乾麵
    有一回吃得不太衛生,凡吃者全體屙肚子,成為同學間永久性笑料,可他們肚子一好,仍然還要去吃。為什麼?沒別的原因,就是好吃,而且便宜。二兩熱乾麵只需一毛錢,如果要吃三兩的話也就再加五分,人人都吃得起。畢業後,同學都分配在全國各地,可這些分離出武漢的同學,一見面說起武漢,總也免不了要說熱乾麵,說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咂著嘴:好想再吃一碗熱乾麵啦!而但凡人來武漢,一定是要被武漢同學領著去吃它一碗熱乾麵。
  • 是長江大橋、黃鶴樓、是熱乾麵,是武漢啊!
    從最早的《美食大三通》,詹姆士在武漢街頭吃牛肉粉,喝冰米酒,到後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食」作為武漢人的一大樂事,也成為讓更多人鍾情武漢的一個重要原因。熱乾麵+蛋酒,添個面窩甜餅,是武漢「過早」的標配。
  • 今天,熱乾麵!
    撣好的面再下沸水裡氽燙30秒,再麻利地撈出。在武漢伢小編的記憶中,「過早」的人排著隊等面,熟客們拿到面後直奔調料臺加料,吃麵的人或坐或站盡情享用……一碗簡單的熱乾麵,在清晨喚醒了城市的活力,徵服了味蕾,撫慰著人心。這十足的煙火氣,才是真實的武漢;這樣的武漢,正在回來!在熱乾麵還不能出攤的時候,你也可以像小編一樣,試著在自家廚房做一碗香噴噴的熱乾麵。
  • 這碗面,在加拿大要40元一碗,剛開一天就賣出500+份!
    △ 招牌熱乾麵 12元/份丨拌麵要粗暴 丨熱乾麵簡直算得上是武漢人過早的靈魂,吃麵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配料灑上,但這碗面要是不想它結成一坨的話,就要趕緊趁熱吃哦丨加料,連武漢人都沒這樣吃過 丨黑椒牛肉/小龍蝦/藤椒雞/孜然羊肉,這些都是當天做好的,與拌好的熱乾麵搭配在一起,這樣的吃法連武漢人都為之一驚
  • 武漢炸了20年面窩的她還是走了...
    一起去品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瀋陽路熊阿姨家的面窩。 可是,令人遺憾地是,因為新冠肺炎,熊阿姨家的面窩,這輩子卻再也品嘗不到了。三個孩子的母親,街坊眼中的好鄰居,武漢人心中最好的面窩阿姨,生命從此定格在了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