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漢族的族群意識與身份認同

2020-12-23 既成神何稱

筆者一直認為:「果敢人被邊緣化與果敢人的自我表述緊密相關。」換句話說,就是果敢人至今依然沒有能力講好果敢自己的故事。而外界對果敢民族的理解也存在多個版本,那些故事被傳揚出去之後,給果敢人的身份認同造成了很大幹擾,加之受到先入為主的偏見及某些價值觀的影響,導致人們只願按照其固有認知去進行判斷。本書用了40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去呈現和解釋「果敢民族」一詞的由來、意義和作用;果敢華裔的精神內核、文化傳承及價值觀,但很多讀者始終只看得到他們願意看到的部分內容,只願意理解他們本來就已經認定的內容,對那些他們不曾知曉的社情、民情、國情、族群心理因素及歷史政治演變根本不屑理會,這就是先入為主造成的固執,人們的思想觀念通常會被固定在其知識和見聞裡,再也無法接受不同的觀點和現實,因此,為了不讓那些虛假的不利於果敢族裔發展的故事先前一步闖入陌生人的耳朵,果敢人需要學會向新的聽眾講好果敢人自己的故事。

倘若果敢故事一直講不好,或者說,一直沒有人重視花精力去研究怎麼講好「果敢故事」,那麼,果敢人就永遠無法在世界樹立果敢民族的良好形象,無法把果敢民族的苦難和輝煌告訴世人,未來,也就無法為果敢民族贏得世界的關注、同情、理解和支持。

講好一個故事,除了內容上要有吸引力之外,講故事的傳播媒介也十分重要。過去最有效的講故事媒介就是小說和戲劇,在近代,講故事最能讓人聽得進去或願意花時間去「聽」的,恐怕非電影電視劇莫屬了。然而,果敢有史以來既沒有自己的電影和電視劇,也沒有自己的原創小說。可見,果敢人一直都沒有重視講好自己的故事,甚至果敢人根本就沒有能力講好自己的故事。

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注意力就是商業資源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幾乎全被那些能夠迅速「吸睛」的視頻和標題黨文章和商業廣告所搶佔。於是,所有那些不重視、不懂得講好自己故事的國家、民族和公司企業,全都遭遇了被冷落、被忽視,甚至是被遺忘的命運。相反,那些重視打造自身形象、努力輸出或傳播某種價值觀的人,都是藉助動聽故事來實現的。所以,果敢人假如不想繼續被忽視、被冷落、被邊緣化、被汙名化或被妖魔化,就必須重視學習怎麼講好果敢人自己的故事。

不同的講述角度和方式,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從這個角度來講果敢民族就是如假包換的漢民族,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講,果敢民族就是參與緬甸聯邦獨立建國的法定土著民族。在某些人的故事裡,果敢民族武裝是反政府武裝,甚至是叛亂武裝,但在另一些人的故事裡,果敢民族武裝則是為了捍衛民族尊嚴、反抗壓迫的人民軍隊和革命武裝、正義之師。可見,同一個故事的主角,在不同的故事講述人口中,形象就會截然相反。

果敢華裔族群是什麼人,難道一直都只能由外人來界定嗎?我們自己就不能定義自己是誰嗎?果敢民族是什麼樣的形象,難道就一直任由局外人來刻畫嗎?我們自己就不能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嗎?果敢人自己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觀,難道還得由他人按他們的喜好來表述嗎?因此,講好果敢故事最起碼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那就是——果敢人是佛是魔?是美是醜?他的民族形象不再是完全由任別人去信手塗抹;果敢人的所做所為是功是過?是善是惡?也不再是任由他人信口雌黃、張冠李戴。

筆者以為,只要用心去挖掘,果敢民族還是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題材可以打動聽眾的,即便是搬上好萊塢大熒幕也絲毫不嫌遜色。比如下列這些題材每一個都是足以引人入勝、令人動容的好故事:

一、果敢民族是大明王朝後裔,是一支沒有遭受過「削髮易服」精神蹂躪的漢人族群。

二、果敢民族是緬甸聯邦建國的參與者,是緬甸聯邦法定的土著民族;這個民族對緬甸和平與禁毒都曾做出過卓越貢獻,然而,這個民族卻長期淪為二等公民,遭受民族歧視。

三、果敢地區存在一支全世界唯一的一支非國家華人武裝,而且是一支經受多場大戰考驗的民族武裝,並曾多次贏得過以少勝多的戰鬥。

四、果敢民族充滿戲劇性的身世以及該民族為了生存和民族尊嚴而奮鬥的血淚史。

五、果敢民族好幾代人的大逃亡、大移民以及在新的棲居地奮鬥過程。

六、果敢楊氏土司楊文炳、楊振材、楊振聲及楊二小姐等幾位國際化的社交圈,他們的一生曾與英國、印度、緬甸官員打過交道,打過日本軍,與國民黨殘軍有過瓜葛,加上他們的特殊身份地位、才能、性格以及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都是一個個頗有內涵的故事題材。

以果敢末代土司楊振材的胞弟楊振聲為例,他的人生經歷就非常國際化:年輕時在仰光讀大學,後來又到過重慶外語部求學,曾隨其父楊文炳赴昆明晉見蔣委員長;曾出任緬甸外交部秘書,緬甸下議院議員,緬甸撣邦銀行董事長;曾作為緬甸代表團成員三次訪問中國,創辦過緬甸東方銀行;奈溫將軍壓權後被吳奴流亡政府任命為「愛國解放軍東部軍區司令」;曾被果敢精英推舉為「果敢自治軍總指揮」,曾隨國民黨3軍南下泰國至唐窩,在秦國清邁任某酒店經理時曾接待過李光耀,期間曾以非法移民罪被秦國政府逮捕,之後被法國朋友救助流亡法國,於1980年緬甸實行大赦後反回緬甸仰光定居。

七、所有在果敢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傑出人士他們眼中和心中的果敢。果敢這塊土地上升過英國國旗、緬甸國旗、中華民國國旗、日本軍旗、緬甸共產黨黨旗、緬甸聯邦國旗……每一次易幟樹新旗都有一大堆動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講。

總之,故事的題材固然重要,但怎麼把故事講好才能夠打動聽眾,似乎更為重要。因為,只有講得好,人家才願意耐心去聆聽,只有講得妙,人們才會接受果敢人所重視的價值觀;才會由衷欣賞果敢的民族形象;才會同情果敢人的不幸遭遇;才會為果敢人的精神、努力、成就和功勞而點讚和頌揚。因此,每個果敢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對世界講好果敢自己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中圖分類號: J 8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7 - 943X(2014)04 - 0099 - 06在電影電視尚未出現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戲劇是承載移民族群認同的重要載體,「家鄉戲」隨著移民的腳步傳播到移民所在地,中國各類地方戲曲的海外傳播皆與移民族群認同有關。
  • 【臺灣研究】孫斌 曹茜:臺灣族群問題政治化淺析
    福佬人的族群運動刺激了其族群意識的迸發,喊出了「客家人也是臺灣人」、「客家話也是臺灣話」的口號。4.外省人。外省人是國共內戰之後隨著國民党進入臺灣的大陸人,是國民黨的忠實擁護者,大多數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同根同源」。由於進入臺灣歷史較晚以及國民黨當時大量重用外省人進入政治核心層,導致早前民眾不滿。
  • 母語不為漢語卻認同漢族,海南80萬臨高人究竟算不算少數民族?
    不過,由於地處邊塞,開發較晚,所以現在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海南的特殊性,比如海南的漢族比例相對比較低,全省900萬人中漢族僅佔83%,島上的原住民黎族也佔相當比例,此外還有苗族、壯族等族。而且,海南島上的漢族很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大陸移民和本地土著混血而來的後裔。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
  • 梁文道: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
    而對「國家」的認知,直接牽連到人們的身份認同。香港,由於長期處於尷尬的政治夾縫中,所以形成了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以下這篇梁文道先生的文章,告訴你這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還記得,當年剛從臺灣回到香港就學時的震撼。
  • 影評|邪不壓正中的身份認同
    父權與身份認同看完本片,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看來就兩個字:爸爸您要是高興,叫「彭于晏找爸爸」也沒什麼毛病。縱觀姜文過去的電影,我認為與本片最為接近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因為二者都是在圍繞著父權的問題討論。那麼問題來了,姜文所討論的父權是個什麼東西呢?
  •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
    由此可見,微空間賦予青年身份認同建構以新的發生場域。探究微空間中青年身份認同的作用機理與建構邏輯,對於凝聚青年價值共識、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身份認同」源於英文「identity」,其基本含義是指物質或實體的同一性質或狀態。人的身份認同不同於物的身份認同。人的身份認同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身份歸屬,即社會成員對共同體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進而產生的歸屬意識。
  • 人群關係: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載《音樂藝術》,2011年第1期);另一個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關係的話題,也使我們不斷思考以漢族為中心的多族群的音樂關係。這時候我們發現,其實有些族群已經超越了中國的國界,所以,我們有必要來探討跨界族群問題。
  • 《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認同危機
    在這其樂融融的畫卷背後,竟是第三世界少數民族如此觸目驚心的困境:正因為主流族群掌握著話語權,正因為「漢族中心主義」的存在,所以《紅河谷》可以令全部藏民說漢語;可以將漢民族「天仙配」的民間故事完全移植至藏族語境,建構出「女神珠穆朗瑪與放牛小夥兒」的感傷神話,製造出文化共享的意識形態幻象;而墜入急流中的漢族女孩雪兒,也可以奇蹟般地違背自然規律,由下遊漂流至上遊,只為實現漢藏團結。
  • 漢族竟然不是中國原始民族?中原的原始土著去哪裡了
    直到秦國末期漢朝初期,由於動亂而四分五裂的南方民族再次被漢武帝統一,漢武帝有意識地進行各個地區的民族融合,將南粵一帶的百姓遷移至黃河以北地區,又將位於長江以北地區的百姓遷移至嶺南地區,這次民族融合出現後,徹底將每個地區的民族逐漸漢化。
  • 中國元素難消除,什麼是緬甸果敢?
    果敢首府老街而果敢的老街也並不是一條街,而是果敢的首府,也是果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老街原名麻慄壩,傣族語意為「最野蠻的地方」,也曾是金三角最著名的毒品產地。果敢從哪裡來?果敢名稱的由來存在兩種爭論。一種說法認為果敢一詞出自於科幹山的諧音。
  • 圖騰的出現,代表部落的身份認同
    這位美麗的少女,是位偉大的母親,他的偉大在於為了族群的生存和發展,毅然交出了管理權。姜人才變成羌族。炎帝也把族群的圖騰從羊變成了牛。牛和羊,有什麼區別?羊是過渡時期,牛是圖騰崇拜。那什麼是圖騰?對於原始民族來說:圖騰就是自己的「國名」,「國旗」,「國徽」。是身份的認同。
  • 程振紅 | 穿越劇《步步驚心》中女主角的身份認同
    而身份認同的問題,「簡單說就是關於自我的意義,是對『我究竟是誰?我是什麼?我從哪裡來,到何處去?』這些問題的回答」[4]。下文將從這幾個方面展開分析。剛意識到自己已經「穿越」到清朝這個事實之後,女主下意識地想要尋求對自己作為現代人身份的確認。女主的適應能力很強,意識到馬爾泰·若曦的身份不能更改之後,很快進入自己的新角色。
  • 混血的遊蕩者:查理·羅賓遜與荷印混血社群身份認同的塑造與流變
    早在19世紀末,部分混血新聞工作者就意識到了自己所屬群體在殖民地的尷尬處境,以弗雷德裡克·弗納曼(Frederik K. Voorneman)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希望效仿新加坡族群混居的經驗,將東印度社會的混血族群聯合起來,但這種嘗試卻以失敗而告終。
  • 果敢已被緬甸拿下,為啥佤邦能屹立不倒,始終保持獨立?
    其次,佤邦比果敢更認同自己華夏兒女的身份。因為果敢早年間一直是由楊氏土司管理,他們只知道有楊土司而不知有朝廷。因此,果敢的獨立身份從清朝開始就沒有變過。何況,當年果敢的獨立是清朝自願的且與緬甸籤訂了正式的文書。 佤邦則不然,全佤人民都知道,佤邦是因為英國人的狡詐和緬甸的無理才成了緬甸的領土。因此,他們追求獨立的願望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相較於果敢,佤邦與中國大陸的聯繫要更為緊密一些。
  • 緬甸果敢華人,口中的「國內」和「縣」出乎意料,歷史來源有四類
    果敢地區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在果敢乃至緬北,華人比例非常高,緬人反而成了「老外」。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果敢華人的歷史淵源。稱之為「果敢華人」更準確不少人喜歡稱果敢地區的漢人,其實這種說法是非常不嚴謹的。因為果敢地區的漢族比例並不高,傣族、佤族、納西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佔的比例最大。我們可以把他們統稱為「華人」,但是不能稱之為「漢人」。對中國認同感更高果敢人對中國的認同感是很高的,用漢字、說漢語自不必多說。單從他們對一些詞語的特指上就可以看出來。
  • 鄭振清:臺灣新世代社會運動中的「認同政治」與「階級政治」
    2008年以前,以省籍—族群—統獨爭議為核心的認同矛盾,成為臺灣民主轉型中最敏感的社會動員議題。[1]在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臺灣三次「大選」中,民進黨注重沿著省籍—族群—統獨的社會分歧線進行切割式的社會動員,凝聚臺灣省籍民眾的「我群」意識和本土政治認同,進而轉化為投票行為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而國民黨常常被動地追隨民進黨的選戰議題。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4期)新世紀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認同建構
    族群認同、自我認同、國家認同三方面在電影參與民族身份認同構建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關鍵詞]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族群認同;自我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項目]黔南民族師範學院2016年度校級重點項目「新世紀貴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的認同建構」(項目編號:qnsy201608)階段性成果。
  • 他們是人口極少的族群,在國境線上不斷遷徙和棲居丨穀雨故事
    其中有的是作為最早遷徙到西南地區的漢人,而被當地住民當做是少數族群,而進而又被後來的漢人當做是原住民,從而形成了特殊的族群文化(如穿青人);有的是東南亞的大族,但在國內的人口稀少而未被分類(如克木人,阿卡人);有的是早年的西方移民(如猶太人,土生葡人);而有的則是自己隱藏了身份,然後在新的時代背景中重新建立的族群認同(如雲南契丹人後裔)。
  • 臺灣本土意識的缺陷
    如若暫時擱置這層考慮,「本土」或「主體」或「本位」或「族群認同」意識對島內自身的影響如何呢?歷來令島內引以為傲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文化與經濟48年,中研院遷臺,以傅斯年的史語所為核心,「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後人稱之為史料學派,他們憑著堅定的中國認同,紮實的史料考證與分析,使當時的臺灣在文化上遠超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