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寧波有戲 | 「一劇一評」之青春版越劇《洗心記》:時代審美下的越劇舞臺!

2021-02-16 寧波有戲

「一劇一評,劇團巡禮」的第二期,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的青春版越劇《洗心記》。

越劇《洗心記》是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較為重要的作品,首演於2011年1月2日,移植於同名甌劇,鄭朝陽編劇,江瑤執導,中生代演員陳莉萍、楊魏文、孫琴主演,因在舞美上充分利用傳統民俗技藝剪紙來營造出喜慶效果,而被冠以「賀歲越劇」之銜。

2020年6月12日,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推出青春版《洗心記》,除楊萬石繼續由首演陣容中的孫琴飾演之外,其餘角色皆為青年演員飾演,如金派花旦許杉杉、尹派小生張慧紅、張派老生邢步青,以及馮碧瀠、柴卓雅、曾科燕等。

這是疫情之後,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首部上演的優秀作品。兩版相隔近十年,雖然今日的舞臺呈現與當年截然不同,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兩種風格似乎都在見證著越劇的時代審美變化,以及主創們對舞臺的不同理解。

總策劃、藝術總監

王曉菁

總導演、主持人

岑小岑

策劃、統籌

薛雲、馬敏

現場統籌、攝影

馬涓、南溪

製作

寧波有戲青年劇評團

聯合製作

鹿與少年、天一文化

百翠工坊、樂天映畫

鄭朝陽

國家一級編劇

《洗心記》脫胎於蒲松齡的白話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故事講狐仙馬介甫的結義兄弟楊萬石娶了一個惡婦尹氏,妒悍異常,殘暴不仁,馬介甫幾次到楊家見尹氏種種非人手段,做法相懲,之後尹氏被萬石將與屠戶,日夜受虐,最後淪落為乞,受辱而死。

編劇鄭朝陽老師看過《馬介甫》之篇後,心下生出幾個疑問。她覺得「馬介甫」並未解決這個家庭的內在問題,他看似用神力幫助楊萬石一家不再受苦,但實際上原本的家已經毀了。那麼,尹氏為什麼會如此狠毒?楊萬石一家又為何如此懼怕尹氏,甚至遷就她?帶著這些看似平常的疑惑,鄭朝陽老師開始了對「尹氏」內心世界的探索,甚至立足在楊萬石一家,開始思考婚姻的本質,以及夫妻關係,寫出了《洗心記》。

鄭老師說,《洗心記》是要去探討女性因為婚姻進入到一個陌生家庭之後生存狀態問題,她在劇情簡介裡寫到:女人出嫁,是人生的一道門檻,是命運的一次轉折;對於她的夫家,女人是一個闖入者,也是一個被接納者,意味著一個舊格局的打破和新家庭的再組合;是融合還是對抗?是在融合中新生?還是在對抗中瓦解?這是人的能力與命運的較量,是個人品格與命運的談判。

在《洗心記》中,鄭老師重塑了尹氏——尹青梅,她雖狠毒,卻也治家有方,有才華也有顏值。楊萬石雖懼內,但對妻子十分寵愛,楊父與侄兒柔弱善良,對尹青梅的能力也十分認同。而最終造成家庭不和的原因,是在婚姻裡,尹氏期盼一位「懂女人」、在精神上相互交融的丈夫,但偏偏寵妻狂魔楊萬石是個鋼鐵直男,毀了她的期望。於是,對抗就在這樣的矛盾中產生,也揭示了她所認為的夫妻關係,其實是很微妙的,可以互相成就,也可以互相毀滅。

通常,傳統戲曲似乎關照內心或者婚姻精神層面的內容比較少,因此有人說青春版越劇《洗心記》是一出具備了小劇場性質的心理劇,但在呈現上,它卻依然秉持著傳統戲曲的行當規範。鄭老師用「潑辣旦」和「閨門旦」兩個完全不同的戲曲人物設定來表現尹青梅前後形象的變化,用戲曲行當來比喻人物性。因為戲曲行當本來就是人物性格的一種提煉和外化,把性格形成了臉譜,而兩種「臉譜」的轉換,成了尹青梅內心在舞臺上外表的一種提煉,也成了這個戲的特色之一。

越劇《洗心記》的結局,是楊家人用自己的善良和親情感化了尹青梅,從此妻賢夫禍少,家和萬事興。這是傳統戲曲常見的大團圓結局,但在寧波有戲的劇評員看來,它涉足了傳統戲曲不曾探究的婚姻內核,卻依然沒有解決問題,甚至消解了這部戲的主旨。

在觀演之後形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已婚陣營,一個是未婚陣營。已婚的會覺得,它觸碰到了婚姻生活中的實質,很真實,而未婚的就覺得有些難理解。特約劇評員岑小岑說,也許還是需要有一點點婚姻體驗,劇中的很多東西才能夠深深地體會到。

岑小岑:其實,男人也好,女人也罷,兩性差異所造成的隔閡,使得人們在婚姻中難免面對這樣的處境,只是在男權社會裡,女人的這種痛苦更隱秘、更深重一些。但在劇中,尹青梅所渴望的東西,比如說有一個懂她的丈夫,有一個能在精神上跟她交融的丈夫,都沒有實現。矛盾好像並沒有解決,只是被暫時掩蓋了,甚至中斷了處於婚姻關係中男女心靈困境的探討,重新把女性推回婚姻中的依附狀態,甚是可惜。

當然這也是一種解決故事的途徑,而我們也可以繼續想,這麼解決之後,有可能她還是不滿足,是不是會故技重施,導致悲劇重來?單就題材來講,它很有小劇場戲曲的屬性,那是不是可以再出一個實驗性的版本,比如說換一個結局,尹青梅和楊萬石可以互相理解,尹青梅理解楊家人的善良,但楊萬石並不是她理想的丈夫,要不他們離婚吧,或者也可以考慮一種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去想,婚姻關係,或者夫妻關係到底該是什麼樣。


江瑤

國家一級演員

越劇導演

越劇《洗心記》是範派小生江瑤從演員嚮導演轉型的第一個作品,十年後再排,她幾乎完全推翻了當時的設計。她提到,在二次呈現上面,《洗心記》有一點小劇場的風格,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怎麼樣來找到跟它相適應的這種手法,在第一次排的時候,並沒有概念。

江瑤:二次排演的時候,發現《洗心記》這個戲完全可以從排練場直接到舞臺,排練場的狀態完全可以是在舞臺上的演出的狀態。這說明它需要簡潔,越樸實越好,在哪裡都可以演,日常的這種場合,或者到學校裡去演,課桌椅也沒有關係,鋪上一塊布把它給改變掉,中性掉就可以演了。

但《洗心記》的創作是有難度的,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屬於複合型的。尹青梅她既是「潑辣旦」,又有「閨門旦」的性格,也展示了很多青衣的那一面;楊萬石從行當來說是「長衫花臉」,但他又有「正生」的一面;包括馬介甫這個「巾生」,他在扮鬼的那一場,是要融合「花臉」的表演。這幾個人物形象都是交織在一起的,整個劇都在跳進跳出,不論是對演員還是導演都很有挑戰性。這也說明它的創作的空間、發揮的空間是比較大的。因為沒有條條框框限制,也沒有定型的程式去硬套。碰到問題難以解決怎麼辦?回到生活。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還是要從生活出發。特別戲曲表演,它是生活的高度概括,生活情感理順了,也就抓住了塑造角色的根本。

所以接下來,青春版《洗心記》要走的風格一定是簡潔,但最難的任務,也是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人物、人物關係、人物表達、人物層次做得很細,很精準。因為舞臺上很簡單,沒有任何能幫助演員的外部物件,等於說是裸演,那勢必要求表演上得非常講究,一定得很精準,很利落。


徐薇薇

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副團長

導演江瑤之外,越劇《洗心記》也是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許多在職創作人員的「第一次」。這是現在的副團長王斌樵第一次負責全劇作曲的作品,也是同為副團長的徐薇薇轉型造型設計後的第一個作品。

徐薇薇:第一次負責一個作品所有的造型設計,內心其實有一點點惶恐,但是又很期許。儘管當時非常用心,但現在回看,十年前的第一版其實還是有些粗糙。那個時候技術不太成熟,主要是聽取導演的意見和根據劇本裡面人物的特點去進行試探,疊加得比較多。到這一版的時候,才開始做減法,開始考慮整部劇的風格,因為它的確是很符合小劇場戲曲的屬性,要簡潔而不失個性。

就劇本來說,青春版《洗心記》可以繼續修改,團方也有計劃,主要看與編劇的對接。今年團裡申報了一個小劇場戲劇節,有意識地把這部劇往小劇場的方向修改,繼續往前走一步,步子邁大一點。其實舞臺作品,並不是排好了,上演了就定型了。首演之後才是真正打磨的開始,後面每一次的市場演出,都是對演員的鍛鍊,檢驗人物塑造的準確性,同時接收市場的需求和反饋,再著手進行第三次創作,甚至第四次、第五次,直到真的可以定型。

另外,《洗心記》前後相隔十年的兩次排演,都與團裡的演員分不開。十年前有陳莉萍、楊魏文、鄭春芬、孫琴等這一批主流演員,不論是行當還是流派,亦或是演員表演特色與劇中人物的契合度,都非常具有優勢,所以一上演就受到很大的關注,比較成功。十年後青春版的《洗心記》,也恰恰是許杉杉、張慧紅、邢步青這些年輕演員在表演上向成熟邁進的階段,她們個人風格已經非常明顯,正需要像《洗心記》這樣的作品去提升,因為它並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越劇作品,也不是固有的才子佳人題材,人物性格比較豐富,表演層次比較多,也需要功力去揣摩和把握。

許杉杉: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的機會,怎麼樣準確地找到人物感,從身段動作,說話的節奏,還有你的分貝要多高,都要體會。第一場的時候嗓子就已經快不行了,江導要求特別嚴格,一句「好啊」就來了20遍,它的節奏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物關係不一樣,情緒也應該不一樣,再到形體、動作都是不一樣的。

另外,我看到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喜歡,我很渴望去演這個人物,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很早以前有這個戲。我進單位大家都跟我是火這個角色其實很適合我,我說為什麼會適合我呢?因為我平時可能有一點神經病,他們都覺得可能我撒得開,特別是尹青梅兇悍的部分。

孫琴:第一稿有些地方可能在處理上面就是完全在走小花臉長衫花臉的形式在表演,第二次排,其實他是有兩個面的,有文的一面,就該是小生的樣子,特別馬介甫一段交流的時候,他畢竟還是書生,於是就有一定的反差了在表演上面,而且他內心也是很豐富的。

我其實特別喜歡這個角色,每一個小生我覺得都可以挑戰一下這個人物,真的。我因為一直是主攻範派,它的特點一直是樸實、憨厚,就是善良,楊萬石他有誠實、有善良,跟範派比較比較契合,但他懼內又是長衫花臉的表演形式,又要誇張,兩下有反差,有對比。我覺得要拓寬自己的戲路,要什麼角色都能去體會、嘗試,如果都能夠駕馭得了,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邢步青:楊父的戲份其實也是比較集中的,怎麼讓觀眾記住,首先就是唱腔得要先穩。然後是體態上,養父的幾種不同的處境,生活環境的變化,內心的活動,還有與馬介甫、楊萬石、孫子、媳婦的關係,都在體態上要體現。這種不同的人物關係,導致了他的人物表現要不一樣。所以他情感其實是比較飽滿的,層次比較多,變化多。

這個戲的「家和萬事興」的主題其實更多是在楊父身上,體現在父親的身上,儘管他會受到很多的這種傷害,但他還是要包容,忍讓,甚至想辦法。要給他把這麼多的情感表述出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儘管他看起來只是個配角,但人物要立得住,才能推動整個戲的走向。

END

-THE END -

本文由 遇見·寧波有戲 原創 

轉載請聯繫我們

"寧波有戲"已與廣州青年劇評團、成都青年劇評團、陝西青年劇評團、"太原有戲"、成都劇評結成劇評聯盟,互推劇評文章,可點擊關注相關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青春版越劇《洗心記》亮相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
    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廖玉貞 攝舞臺呈現以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形式,簡潔流暢。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廖玉貞 攝演員衣服會隨著角色性格的轉變而去更換。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廖玉貞 攝演員謝幕。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廖玉貞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3日訊(記者 張曉微 實習生 廖玉貞)12月12日晚,越劇《洗心記》在南寧邕州劇場上演,亮相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當晚,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帶來的是青春版《洗心記》,大多數角色皆為青年演員飾演。
  • 越劇遇上《戲碼頭》,「越」來越有戲!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越劇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名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永恆的經典——越劇《紅樓夢》和它的時代
    而舞臺版的錄音也封存在厚厚的塵埃裡。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天,幾位軍人匆匆來到中央廣播事業局,要打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塵封已久的倉庫,調取越劇紅樓夢中《問紫鵑》一段。原來臨終前的周恩來總理有一個心願,想再聽一遍他最愛聽的《問紫鵑》。「問紫鵑,妹妹的詩稿今何在?——如片片蝴蝶火中化;問紫鵑,妹妹的瑤琴今何在?
  • 紹百越劇青春版《白蛇前傳》精彩亮相之【正青春】
    歡迎關注「青春有戲」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千年的白蛇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戲曲界,各類劇團先後創作編排了不同劇種的《白蛇傳》,搬上了舞臺,有京劇、崑劇、粵劇、婺劇、淮劇等等。
  • 越劇大師沈月鳳的藝術人生
    我出生在越劇之鄉嵊縣,12歲入科學藝,17歲跟隨越劇泰鬥「花衫鼻祖」施銀花在寧波等地學藝,後被推薦進上海永樂戲院演出。  1942年,上海孤島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發國難財的政客商人卻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戲劇舞臺一片混沌。
  • 一家之言 | 從《送鳳冠》談談越劇傳統戲
    這有兩個方面,首先以田頭山歌的特殊優勢,優先吸收了浙江地區一帶的民間傳說,次之學習了京劇、紹劇的一些表演程式與套路,結合出一個以文戲為主、談情說愛為本的新劇種。但在坤生還沒有流行起來時,越劇的戲碼多具備兩個特點:一,苦戲。旦角苦啊,死去活來的苦,那些可怖的悲慘的匪夷所思的情節你往那兒套,一套一個靈。
  • 南越開排新戲《鳳凰臺》:詩仙李白首次亮相越劇舞臺
    其中,詩仙李白對南京情有獨鍾,一生作詩千餘首,寫金陵的有近兩百首之多。秦淮河畔、鳳凰臺上……李白詩篇串起了金陵美景,也記錄了那時風物人情,讓人浮想聯翩。「新晉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市政府正著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挖掘歷史文化脈絡,在此思想指導下,南京市越劇團結合自身藝術特色,推出新戲人文詩韻越劇《鳳凰臺》,塑造越劇舞臺的首個李白形象,講好南京故事,可謂順應潮流,適時而動。」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楊慶錦說。
  • 越劇人 | 「戚畢流派幕後功臣」之傅駿
    浙江寧波人,1931年8月生於上海,2006年9月18日晚因病去世。原名傅金堂,曾用筆名蕭虹、金虹、梅和老等。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1984年至1986年,調任靜安區文化局副局長。1951年2月,考入上海市文化局主辦的第一屆戲曲編導學習班,結業後分配到高劍琳、筱水招為主演的更新越藝社。編寫了新戲《英雄與才子》(又名《桃源夢》)。
  • 名家 楊小青:詩意越劇,成就人生
    雖然很辛苦,但是楊小青憑藉著對戲劇的熱愛,這些事幹得也是滋滋有味。這個妝一化就是整整9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說:「我常想,如果是我,9年的默默無聞、定位縹緲,也許早已堅持不下去了。可楊老師不一樣,她弱小的身體裡湧動的,是超乎常人的堅韌與定力。」
  • 越·聚黃金一代 | 越劇《甄嬛》粉墨登場,「青春」綻放
    越·聚黃金一代 | 越劇《甄嬛》粉墨登場,「青春」綻放 2021-01-07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方越劇在津門
    越劇在早沒有南北之分,而且北方也沒有越劇這個劇種。1949年,南方越劇在天津出現後,便衍生出一個新劇種──北方越劇。當然,嚴格意義上講,它還很難說是一個「劇種」。但是,從「定名」到最後一個北方越劇團解散,北方越劇在津大約存活了十八年之久,曾擁有一定的觀眾群,這是天津戲曲活動中的一個客觀存在。
  • 遇見 · 寧波有戲|茅蝶飛:也說省戲曲劇團「打包」演出季
    我寧波方面,從中選擇了《陸遊與唐琬》《雷峰塔》《獅吼記》與越劇《牡丹亭》四戲上演,有文戲有武戲,有抒情浪漫的才子佳人,也有笑點頻出的喜劇經典,搭配比較合理。然而在實際觀演的過程中,既覺「美則美矣」,又總有些「槽點」在心中,不吐不快。
  • 張思聰老師的《越劇不解緣》
    下面根據時間前後報一報流水帳,敘述一下我和越劇的不解之緣。出生在南戲故鄉溫州的我,受環境和父母影響,從小就喜歡看戲,優美抒情的越劇更是我的至愛。 1960年我高中畢業,因父母歷史錯案影響,沒有考上大學,但我決定與命運抗爭,開始自學戲劇創作!第二年就寫出了兩個越劇大戲《清陵臺》和《鴛鴦劍》,分別寄給當時杭州、上海直至北京的田漢等大劇作家。
  • 三個女人一臺戲 當代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亮相申城
    圖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演出照一把紅色雨傘,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一部清麗婉約的越劇,昨晚,由茨威格小說改編的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長江劇場上演,並將參與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這部由南京越劇團帶來的劇目,講述了一個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飽蘸一生的痴情,寫下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作家袒露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的故事。此前,徐靜蕾曾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為電影版,孟京輝曾將之改編為話劇版,這次,相關題材被搬上戲曲的舞臺。越劇版在原著基礎上,選取不同的視角敘述故事。原著裡的白玫瑰化作紅雨傘,使靜態的講述流動起來。
  • 天台驕子 越劇表演藝術家毛蝴蝶:百年越劇天台路,德藝雙馨,春滿人間
    13歲進紹興的篤班吉慶社學戲,啟蒙老師為劉君玉,先學花旦,後改小生。15歲出師,隨表姐趙瑞花去寧波插班演戲。16歲表姐又帶她去上海,在通商、環龍等戲院演出,成為當時中型劇團裡的主要小生。1945年後演藝大進,開始走紅大上海,曾和魏梅照、徐天紅、陸錦花、戚雅仙等同臺演出。還到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演出。解放後,於1955年參加了上海更勝越劇團。
  • 越劇電影《白蛇傳》即將公映
    作為戚派非遺項目傳承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金靜攜手總導演陶海,於2012年起組織拍攝越劇電影《白蛇傳》。該劇以戚雅仙版同名劇目為藍本,並在傳統戲曲音樂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據悉,越劇電影版《白蛇傳》將於12月12日起在滬上院線公映。
  • 越聚群芳 致敬經典——「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
    屆時,越劇《家》、(袁範版)《梁山伯與祝英臺》、連臺本戲《甄嬛》及(經典版)《紅樓夢》將先後上演,為觀眾帶來多場視聽盛宴。《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梁山伯的扮演者章瑞虹同樣是在恩師範瑞娟那一聲醇厚的「賢妹請」引領下走上越劇舞臺,成為當下越劇舞臺梁山伯的「最佳代言人」。有守正繼承,當然也有發展創新。《家》象徵著上海越劇在越劇男女合演之路上的不斷探索。《甄嬛》的橫空出世,是中生代藝術家近年來最重要且成功的一次新編戲探索。
  • 【越劇推廣】女性意識的覺醒--對越劇《再生·緣》中孟麗君形象的再認識
    因此,越劇的編劇更多關注反映女性的生存、發展,常常從女性的視角出發,編演如以穆桂英、梁紅玉、祥林嫂等女性人物為主要角色的故事。「女演男」的形式也使得越劇在塑造舞臺上的女性形象時有了新的視角,尤其在與京劇、河北梆子等北方劇種相比,舞臺上的男性角色常常深情款款、瀟灑儒雅、甚至在故事中稍顯弱勢,而女主角卻大多英姿颯爽、聰穎伶俐、不讓鬚眉。
  • 越劇《祥林嫂》與中共地下黨
    文章介紹了魯迅的小說《祝福》,使他產生了將其改編成越劇的想法。隨著南薇的講述,袁雪芬被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和紹興的風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了,因為這些都是她所熟悉的。南薇剛讀完,袁雪芬就決定了:「你寫出來,我演!」一個多月後,越劇《祥林嫂》誕生了。丁英是誰?南薇是從哪裡得到這本書的?丁英是中共地下黨員丁景唐在1940年代為避免暴露真實身份而使用的眾多筆名中的一個。
  • 越劇孕育於江南,從四大經典劇目可以看出它有溫婉傳情的藝術特性
    在眾多的越劇劇目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被稱為越劇四大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美麗、悽婉的愛情傳奇在我國民間廣為流行,這一故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被搬上了越劇舞臺。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也通過影片傳播到全國各地及海外地區,展現了越劇的新風貌。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排演了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賦予這部經典劇目濃厚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