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劇一評,劇團巡禮」的第二期,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的青春版越劇《洗心記》。
越劇《洗心記》是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較為重要的作品,首演於2011年1月2日,移植於同名甌劇,鄭朝陽編劇,江瑤執導,中生代演員陳莉萍、楊魏文、孫琴主演,因在舞美上充分利用傳統民俗技藝剪紙來營造出喜慶效果,而被冠以「賀歲越劇」之銜。
2020年6月12日,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推出青春版《洗心記》,除楊萬石繼續由首演陣容中的孫琴飾演之外,其餘角色皆為青年演員飾演,如金派花旦許杉杉、尹派小生張慧紅、張派老生邢步青,以及馮碧瀠、柴卓雅、曾科燕等。
這是疫情之後,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首部上演的優秀作品。兩版相隔近十年,雖然今日的舞臺呈現與當年截然不同,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兩種風格似乎都在見證著越劇的時代審美變化,以及主創們對舞臺的不同理解。
總策劃、藝術總監
王曉菁
總導演、主持人
岑小岑
策劃、統籌
薛雲、馬敏
現場統籌、攝影
馬涓、南溪
製作
寧波有戲青年劇評團
聯合製作
鹿與少年、天一文化
百翠工坊、樂天映畫
鄭朝陽
國家一級編劇
《洗心記》脫胎於蒲松齡的白話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故事講狐仙馬介甫的結義兄弟楊萬石娶了一個惡婦尹氏,妒悍異常,殘暴不仁,馬介甫幾次到楊家見尹氏種種非人手段,做法相懲,之後尹氏被萬石將與屠戶,日夜受虐,最後淪落為乞,受辱而死。
編劇鄭朝陽老師看過《馬介甫》之篇後,心下生出幾個疑問。她覺得「馬介甫」並未解決這個家庭的內在問題,他看似用神力幫助楊萬石一家不再受苦,但實際上原本的家已經毀了。那麼,尹氏為什麼會如此狠毒?楊萬石一家又為何如此懼怕尹氏,甚至遷就她?帶著這些看似平常的疑惑,鄭朝陽老師開始了對「尹氏」內心世界的探索,甚至立足在楊萬石一家,開始思考婚姻的本質,以及夫妻關係,寫出了《洗心記》。
鄭老師說,《洗心記》是要去探討女性因為婚姻進入到一個陌生家庭之後生存狀態問題,她在劇情簡介裡寫到:女人出嫁,是人生的一道門檻,是命運的一次轉折;對於她的夫家,女人是一個闖入者,也是一個被接納者,意味著一個舊格局的打破和新家庭的再組合;是融合還是對抗?是在融合中新生?還是在對抗中瓦解?這是人的能力與命運的較量,是個人品格與命運的談判。
在《洗心記》中,鄭老師重塑了尹氏——尹青梅,她雖狠毒,卻也治家有方,有才華也有顏值。楊萬石雖懼內,但對妻子十分寵愛,楊父與侄兒柔弱善良,對尹青梅的能力也十分認同。而最終造成家庭不和的原因,是在婚姻裡,尹氏期盼一位「懂女人」、在精神上相互交融的丈夫,但偏偏寵妻狂魔楊萬石是個鋼鐵直男,毀了她的期望。於是,對抗就在這樣的矛盾中產生,也揭示了她所認為的夫妻關係,其實是很微妙的,可以互相成就,也可以互相毀滅。
通常,傳統戲曲似乎關照內心或者婚姻精神層面的內容比較少,因此有人說青春版越劇《洗心記》是一出具備了小劇場性質的心理劇,但在呈現上,它卻依然秉持著傳統戲曲的行當規範。鄭老師用「潑辣旦」和「閨門旦」兩個完全不同的戲曲人物設定來表現尹青梅前後形象的變化,用戲曲行當來比喻人物性。因為戲曲行當本來就是人物性格的一種提煉和外化,把性格形成了臉譜,而兩種「臉譜」的轉換,成了尹青梅內心在舞臺上外表的一種提煉,也成了這個戲的特色之一。
越劇《洗心記》的結局,是楊家人用自己的善良和親情感化了尹青梅,從此妻賢夫禍少,家和萬事興。這是傳統戲曲常見的大團圓結局,但在寧波有戲的劇評員看來,它涉足了傳統戲曲不曾探究的婚姻內核,卻依然沒有解決問題,甚至消解了這部戲的主旨。
在觀演之後形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已婚陣營,一個是未婚陣營。已婚的會覺得,它觸碰到了婚姻生活中的實質,很真實,而未婚的就覺得有些難理解。特約劇評員岑小岑說,也許還是需要有一點點婚姻體驗,劇中的很多東西才能夠深深地體會到。
岑小岑:其實,男人也好,女人也罷,兩性差異所造成的隔閡,使得人們在婚姻中難免面對這樣的處境,只是在男權社會裡,女人的這種痛苦更隱秘、更深重一些。但在劇中,尹青梅所渴望的東西,比如說有一個懂她的丈夫,有一個能在精神上跟她交融的丈夫,都沒有實現。矛盾好像並沒有解決,只是被暫時掩蓋了,甚至中斷了處於婚姻關係中男女心靈困境的探討,重新把女性推回婚姻中的依附狀態,甚是可惜。
當然這也是一種解決故事的途徑,而我們也可以繼續想,這麼解決之後,有可能她還是不滿足,是不是會故技重施,導致悲劇重來?單就題材來講,它很有小劇場戲曲的屬性,那是不是可以再出一個實驗性的版本,比如說換一個結局,尹青梅和楊萬石可以互相理解,尹青梅理解楊家人的善良,但楊萬石並不是她理想的丈夫,要不他們離婚吧,或者也可以考慮一種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去想,婚姻關係,或者夫妻關係到底該是什麼樣。
江瑤
國家一級演員
越劇導演
越劇《洗心記》是範派小生江瑤從演員嚮導演轉型的第一個作品,十年後再排,她幾乎完全推翻了當時的設計。她提到,在二次呈現上面,《洗心記》有一點小劇場的風格,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怎麼樣來找到跟它相適應的這種手法,在第一次排的時候,並沒有概念。
江瑤:二次排演的時候,發現《洗心記》這個戲完全可以從排練場直接到舞臺,排練場的狀態完全可以是在舞臺上的演出的狀態。這說明它需要簡潔,越樸實越好,在哪裡都可以演,日常的這種場合,或者到學校裡去演,課桌椅也沒有關係,鋪上一塊布把它給改變掉,中性掉就可以演了。
但《洗心記》的創作是有難度的,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屬於複合型的。尹青梅她既是「潑辣旦」,又有「閨門旦」的性格,也展示了很多青衣的那一面;楊萬石從行當來說是「長衫花臉」,但他又有「正生」的一面;包括馬介甫這個「巾生」,他在扮鬼的那一場,是要融合「花臉」的表演。這幾個人物形象都是交織在一起的,整個劇都在跳進跳出,不論是對演員還是導演都很有挑戰性。這也說明它的創作的空間、發揮的空間是比較大的。因為沒有條條框框限制,也沒有定型的程式去硬套。碰到問題難以解決怎麼辦?回到生活。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還是要從生活出發。特別戲曲表演,它是生活的高度概括,生活情感理順了,也就抓住了塑造角色的根本。
所以接下來,青春版《洗心記》要走的風格一定是簡潔,但最難的任務,也是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人物、人物關係、人物表達、人物層次做得很細,很精準。因為舞臺上很簡單,沒有任何能幫助演員的外部物件,等於說是裸演,那勢必要求表演上得非常講究,一定得很精準,很利落。
徐薇薇
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副團長
導演江瑤之外,越劇《洗心記》也是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許多在職創作人員的「第一次」。這是現在的副團長王斌樵第一次負責全劇作曲的作品,也是同為副團長的徐薇薇轉型造型設計後的第一個作品。
徐薇薇:第一次負責一個作品所有的造型設計,內心其實有一點點惶恐,但是又很期許。儘管當時非常用心,但現在回看,十年前的第一版其實還是有些粗糙。那個時候技術不太成熟,主要是聽取導演的意見和根據劇本裡面人物的特點去進行試探,疊加得比較多。到這一版的時候,才開始做減法,開始考慮整部劇的風格,因為它的確是很符合小劇場戲曲的屬性,要簡潔而不失個性。
就劇本來說,青春版《洗心記》可以繼續修改,團方也有計劃,主要看與編劇的對接。今年團裡申報了一個小劇場戲劇節,有意識地把這部劇往小劇場的方向修改,繼續往前走一步,步子邁大一點。其實舞臺作品,並不是排好了,上演了就定型了。首演之後才是真正打磨的開始,後面每一次的市場演出,都是對演員的鍛鍊,檢驗人物塑造的準確性,同時接收市場的需求和反饋,再著手進行第三次創作,甚至第四次、第五次,直到真的可以定型。
另外,《洗心記》前後相隔十年的兩次排演,都與團裡的演員分不開。十年前有陳莉萍、楊魏文、鄭春芬、孫琴等這一批主流演員,不論是行當還是流派,亦或是演員表演特色與劇中人物的契合度,都非常具有優勢,所以一上演就受到很大的關注,比較成功。十年後青春版的《洗心記》,也恰恰是許杉杉、張慧紅、邢步青這些年輕演員在表演上向成熟邁進的階段,她們個人風格已經非常明顯,正需要像《洗心記》這樣的作品去提升,因為它並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越劇作品,也不是固有的才子佳人題材,人物性格比較豐富,表演層次比較多,也需要功力去揣摩和把握。
許杉杉: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的機會,怎麼樣準確地找到人物感,從身段動作,說話的節奏,還有你的分貝要多高,都要體會。第一場的時候嗓子就已經快不行了,江導要求特別嚴格,一句「好啊」就來了20遍,它的節奏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物關係不一樣,情緒也應該不一樣,再到形體、動作都是不一樣的。
另外,我看到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喜歡,我很渴望去演這個人物,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很早以前有這個戲。我進單位大家都跟我是火這個角色其實很適合我,我說為什麼會適合我呢?因為我平時可能有一點神經病,他們都覺得可能我撒得開,特別是尹青梅兇悍的部分。
孫琴:第一稿有些地方可能在處理上面就是完全在走小花臉長衫花臉的形式在表演,第二次排,其實他是有兩個面的,有文的一面,就該是小生的樣子,特別馬介甫一段交流的時候,他畢竟還是書生,於是就有一定的反差了在表演上面,而且他內心也是很豐富的。
我其實特別喜歡這個角色,每一個小生我覺得都可以挑戰一下這個人物,真的。我因為一直是主攻範派,它的特點一直是樸實、憨厚,就是善良,楊萬石他有誠實、有善良,跟範派比較比較契合,但他懼內又是長衫花臉的表演形式,又要誇張,兩下有反差,有對比。我覺得要拓寬自己的戲路,要什麼角色都能去體會、嘗試,如果都能夠駕馭得了,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邢步青:楊父的戲份其實也是比較集中的,怎麼讓觀眾記住,首先就是唱腔得要先穩。然後是體態上,養父的幾種不同的處境,生活環境的變化,內心的活動,還有與馬介甫、楊萬石、孫子、媳婦的關係,都在體態上要體現。這種不同的人物關係,導致了他的人物表現要不一樣。所以他情感其實是比較飽滿的,層次比較多,變化多。
這個戲的「家和萬事興」的主題其實更多是在楊父身上,體現在父親的身上,儘管他會受到很多的這種傷害,但他還是要包容,忍讓,甚至想辦法。要給他把這麼多的情感表述出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儘管他看起來只是個配角,但人物要立得住,才能推動整個戲的走向。
END
-THE END -
本文由 遇見·寧波有戲 原創
轉載請聯繫我們
"寧波有戲"已與廣州青年劇評團、成都青年劇評團、陝西青年劇評團、"太原有戲"、成都劇評結成劇評聯盟,互推劇評文章,可點擊關注相關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