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君斯特賴克旅編制、裝備、實力、發展與實戰運用

2021-02-20 戰例譯註

https://zhanliyizhu.org.cn/

很多朋友甚至長者,對小組能夠在當前這種無償的情況下,保持持續蓬勃發展很不理解,並且認為小組不會長遠的存在下去。那麼,今天,我們用一位小組大神的留言來回答各位的疑問:

我們如同美劇《失落的房間》(the Lost Room),這個房間的所有物品都有奇特的功能(如眼鏡能防彈和滅火),傳說這個房間的主人是上帝。有一天這些物品都失散了。但只要有一件物品出現在房間,其餘的物品都會神使鬼差般循蹤而來。

做人當知,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行事要為善

治學應曉,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開卷必有益

 

一、1999年美陸軍提出以2032年為目標的轉型規劃,其重點在建立「1支更具戰略運用能力的陸軍」,具備「96小時內可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完成1個旅的兵力部署,120小時內部署1個師,30天內部署5個師」的能力,可迅速完成部署,執行作戰任務的戰略需求。
二、轉型後的重型裝甲車輛和裝甲步兵戰鬥車輛完全被更輕、更快、更省油的斯特賴克步戰車所取代,斯特賴克旅因車而得名。三、美國陸軍依據軍事轉型規劃,將擁有9個斯特賴克旅,並陸續提升相關單位的火力、嚇阻能力及增加其在戰鬥中的靈活性。四、針對美軍斯特賴克旅編裝調整研究後,提出依據防衛作戰需求,完成裝備整備及人員訓練;建構網狀化作戰環境,建立共同作戰圖像;建立整體後勤觀念,重視機動保修能力;強化部隊情報偵搜能力及工兵部隊的有效運用等5點芻議。冷戰結束後,全球局勢因蘇聯瓦解形成權力真空,導致民族與宗教意識興起,情勢更趨混亂。武裝衝突可能在任何時間、地點爆發,而美軍地面部隊卻因缺乏前進基地而難以迅速介入。1991年海灣戰爭和1999年科索沃戰鬥的經驗,使美國陸軍重新檢討其部隊編制以滿足21世紀地面作戰的需要,並明確指導陸軍軍事變革的目標是能夠運用「整合式的系統」集中長程火力,來打擊敵重要樞紐,用兵主要強調速度與信息。
1999年美陸軍提出以2032年為目標的轉型規劃,其重點在建立「1支更具戰略運用能力的陸軍」,具備「飛機起飛後, 96小時內可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完成1個旅的兵力部署,120小時內部署1個師,30天內部署5個師」, 達成短時間內全球到達(Global Reach)迅速完成部署,執行作戰任務的戰略需求。斯特賴克旅級戰鬥隊(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s,SBCT)(以下簡稱斯特賴克旅)的組建正是美國陸軍朝向未來部隊轉型發展的試驗部隊。本文研究方法系以文獻探討法將搜集的斯特賴克旅編成緣起與車型簡介實施說明,接續探究其2010年編裝在經過伊拉克與阿富汗實戰經驗後,與2015年編裝修正後的差異性與特點,將研究發現與XX軍機步部隊現況比對後(如表1),對X機步部隊未來發展研提芻議,俾供參考。美陸軍戰略轉型原因是希望建立滿足21世紀地面作戰的需要,使其能達成快速介入、快速抵達、快速展開卻又高度信息科技化的地面輕型裝甲部隊。其目的是在部隊轉型的過渡期間發展成一支身兼重型部隊和輕型部隊之長的目標部隊,這一過程需要持續30年左右。美軍在2008 年之前已組建6 個斯特賴克旅,歷經實戰驗證後,2011至2013年改編第1裝甲師第1旅為第7個斯特賴克旅;2012至2014年改編第3裝甲騎兵團為第8個斯特賴克旅。然而在2015年7月間,美陸軍計劃將整體兵力縮減至45萬人,遂裁減旅級戰鬥隊規模,其中將一個斯特賴克旅改為步兵旅級戰鬥隊,而在2019年6月20日開始將第1裝甲師第1斯特賴克旅改編為裝甲旅級戰鬥隊,預計2020年開始將第4步兵師的第2步兵旅級戰鬥隊改編為1個斯特賴克旅,之後將編成7個斯特賴克旅。表1  美軍斯特賴克裝甲車與XX雲豹八輪甲車諸元對照表

 

轉型後的重型戰車和步戰車完全被更輕、更快、更省油的斯特賴克步戰車所取代,斯特賴克旅因車得名。而斯特賴克步戰車的命名源自兩名美國斯特賴克家族成員,分別為斯圖亞特.斯特賴克(Stuart S. Stryker)和羅伯特.斯特賴克(Robert F.Stryker),兩人英勇為美國陸軍戰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時期,均獲得美國榮譽勳章。斯特賴克步戰車是加拿大通用動力陸地系統(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 Canada)以瑞士食人魚步戰車為基礎所研製發展而成的。斯特賴克步戰車最大特點與創新在於幾乎所有的延伸車型都可以用實時套件升級方式從基礎改裝而來,改裝可以在戰場前線上完成,因此提供了極大的運用彈性。若有某一型車戰損不必再等待從後運補,可以抽調另一臺較不重要的車型改裝。(一)M1 126 裝甲輸送車(M1 126 InfantryCarrier Vehicle, ICV)(如圖1)M1126裝甲輸送車重16.47噸,能搭載1個步兵班9員,配置有M151遙控槍塔,可在車內操作武器。M1126裝甲輸送車武器有:M2 12.7毫米重機槍、Mk-19 40毫米榴彈機槍、M 240 7.62毫米機槍等。(二)M1127偵察車(M1127ReconnaissanceVehicle, RV)(如圖2)M1127偵察車提供了目標偵察、監測暨搜索(Reconnaissance, surveillance, and targetacquisition, RSTA)小隊及偵察部隊一個完整的載臺來進行偵察及監視等任務,可載運7名乘員(含駕駛及車長在內)。配置武器為12.7毫米M2HB重機槍或40毫米Mk19榴彈機槍;安裝1套長程先進偵搜系統(Long range advance scoutsurveillance system)。

(三)M1128機動炮車(M1128 Mobile GunSystem, MGS)(如圖3)M1128機動炮車乘員有3員,主要裝備1門105毫米M68A2線膛炮,具備炮口穩定系統及自動裝彈機,通常用於支持步兵作戰任務。該車可攜帶18發105炮彈,備彈皆儲存於炮塔的彈艙中,射擊速率約為每分鐘6發。(四)M1129迫擊炮車(M1129 MortarCarrier,MC)(如圖4)M1129迫擊炮車,乘員有5員。機步營的M1129裝有1門120毫米M121迫擊炮,並可另外攜帶1門拆卸式81毫米M252 迫擊炮。裝甲步兵連的M1129 亦使用M121迫擊炮作為主要武裝,並可另行攜帶一門拆卸式60毫米M224迫擊炮以便於車外使用。裝甲騎兵營使用的M1129則僅有120毫米固定座迫擊炮。(五)M1130指揮車(M1130 CommanderVehicle,CV)(如圖5) 

M1130指揮車主要任務為替部隊接收、分析及傳送信息,並實施戰場控制。該車內裝有戰場指揮、控制、通信、信息、情報、監視及偵察設備供各級指揮官使用,可以直接透過M1130請求空中或炮兵火力支援。(六)M1131炮兵觀測車(M1131 Fire Support Vehicle, FSV)(如圖6)M1131炮兵觀測車的功能為提供對目標的監視、搜索、辨識,並實時提供有效火力支援。裝有M707斯特賴克任務裝備套件,可為火力支持部隊提供自動指揮控制功能,並能規劃火力支持,引導及控制火力涵蓋區域。(七)M1132工兵車(M1132 Engineer Squad Vehicle, ESV)(如圖7)M1132工兵車的主要功能是將戰鬥工兵運送至戰場,並提供支持。最大的特徵在車前的掃雷裝置,能夠於道路上清除地雷,而且時常拖著一輛裝滿額外設備的輪式拖車,戰地工程作業皆可由車內的戰鬥工兵班完成。(八)M1 133 野戰救護車(M1 133 Medical Evacuation Vehicle, MEV)( 如圖8、9)主要分配於營級救護站,並為營級規模的部隊提供野戰醫療援助。M1133 擁有基本的醫療設備,可以為重傷傷員以及重大創傷傷員提供臨時的緊急醫療,亦可將傷員後送。

(九)M1134反裝甲飛彈車(M1134 Anti- Tank Guided Missile Vehicle, ATGM)( 如圖10)M1134反裝甲飛彈車是斯特賴克旅主要的反裝甲武器系統,能夠以BGM-71 拖式飛彈系統摧毀4公裡外的目標。通常被指派協同營級步兵單位作戰,或是支持旅級偵察部隊的偵察行動,並提供長程火力支持。(十)M1135化生放核偵檢車(M1135 Nuclear , Biological, Chemical Reconnaissance Vehicle,NBCRV)(如圖11)能夠偵測核能及生化等有害物質,並能進入受核生化汙染的戰區執行偵察搜索任務。內建1具化生放核偵檢器,以及1套整合式氣象系統,並裝有1具正向加壓系統,以確保車內壓力隨時高於車外壓力,避免有毒氣體滲入車內,來保護乘員。能夠以生物化學光譜儀(Chemical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er, CBMS)以及聯合生物定點偵測系統(Joint Biological Point Detection System , JBPDS)偵測並搜集核生化汙染程度的信息。當搜集到足夠信息後,M1135能自動將所有信息整合併自動透過任務式指揮系統(Mission CommandSystem) 發出核生化汙染警報。

美國陸軍依據軍事轉型規劃組建了7個斯特賴克旅,並陸續提升相關單位的火力、嚇阻能力及增加其在戰鬥中的靈活性。斯特賴克旅在2010年編裝總兵力為3,614人,下轄旅部及旅部連、3個步兵營、1個裝甲騎兵營、1個炮兵營和1個支援營;直屬部隊有反裝甲、通信、工兵及軍事情報連(如圖12)。

(一) 步兵營編制兵力691人,是旅的基本戰鬥部隊,可遂行所有戰鬥與支持任務。下轄營部、營部連和3個裝甲步兵連。營部連轄偵察排、迫炮排、衛生排和狙擊班。偵察排編4輛斯特賴克1127偵察車,迫炮排編4門M286-120毫米迫擊炮和4門60毫米迫擊炮。裝甲步兵連轄3個機械化步兵排和1個火力支持排(MGS×3)、迫炮班、狙擊組、前進觀測組和衛生組。各營火力配置為65輛斯特賴克M1126裝甲輸送車、27具標槍反裝甲飛彈發射器、12輛裝有MGS105毫米主炮的斯特賴克M1128機動炮車、10門120毫米迫炮、4門81毫米迫炮、6門60毫米迫炮與5支狙擊小組使用的M24狙擊步槍。M1128機動炮車的基本車型配備1座全時穩定式低壓炮塔,車輛可以在行進間射擊,基本武裝為1門M68A1E4型105毫米主炮與1挺車長用的M2型50機槍;另外還有1挺M240型7.62毫米同軸機槍,炮塔兩側各裝有2具M6型煙霧彈發射器。車上可攜帶18枚105毫米炮彈、400發50 機槍彈與3,400發7.62毫米機槍彈,車上裝置自動裝彈機可以自動選擇並裝填105毫米主炮彈藥,因此不需額外增加1名裝填手。(二)裝甲騎兵營編制428人,轄3個偵察連及1個搜索連。主要任務為情報支持、搜索目標和戰果評估。裝甲騎兵營編制火力為53 輛斯特賴克M1127偵察車、36具標槍反裝甲飛彈發射器、6門120毫米迫炮、3架RQ-7「影子」(Shadow)無人偵察機和4部地面監視雷達(Ground Surveillance Radar)、3 輛狐式(Fox)化生放核偵檢車及3套預言者(Prophet)戰場電子支持偵監系統。它能夠每天24小時不斷偵察9條指定路線或對18個指定區域進行監視,是戰鬥信息的主要來源。

(三)炮兵營編制290人,主要任務為火力支援。營轄營部與營部連、2個炮兵連和1個目標獲得排。炮兵連轄2個炮兵排,火力配置為12門M777A1先進輕型155 毫米榴炮。目標獲得排裝備Q-36和Q-37 目標定位雷達。(四)支持營編制338人,轄營部和營部連、補給連、保修連和衛生連。主要裝備配置為22輛運輸車、14輛油灌車、6輛運水車及5個戰鬥維修小組所需的器材。(五)反裝甲連編制53人,轄3個反裝甲排和連部組、火力導引組和衛生組。主要火力配置為1輛M1128機動炮車與9輛配備拖式2B型反裝甲飛彈發射器的M1134反裝甲飛彈車。(六)軍事情報連編制67人,轄1個情報搜索分析排、1個ISR整合排及1個戰術人因情報排。主要裝備配置為ASAS/RWS全資源分析系統暨遙控武器站、氣象偵測分析裝置、通用地面工作站暨自動化反情報工具模塊等,每個排負責一條獨立的旅作戰軸線。(七)工兵連編制120人,轄連部、3個工兵排和1個工兵支持排。主要裝備配置為9輛M1132工兵車、4具標槍反裝甲飛彈發射器、6輛M58排雷火箭發射拖車、3具M139 VOLCANO布雷系統、6輛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Heavy Expanded Mobility Tactical Truck, HEMTT)。(八)通信連編制74人,下轄1個BSB節點排、1個TOC節點排、1個訊號支持排及1個網絡操控小組。主要裝備配置為3部SMART-T機動反幹擾保密通訊系統、3部NCS-E先進位置回報系統、1部NOC-V網絡操控車、3具數字保密式衛星通訊系統、2具旅級通訊節點等,藉由這些先進通訊裝備的組合,美軍甚至可以在野戰場所開網絡視頻會議。4.增強的戰場感知能力,包括共同作戰圖像,可下達到單車。車重必須在20噸以下,最好在17噸左右,可藉由C-130運輸機實施空運。一架C-130運輸機可空運1輛,而一架C-17運輸機一次可空運3輛,可以用182架C-17大型運輸機在96小時內運送到世界各地(距離在9,260公裡以內),有利全球快速部署。在戰術機動性方面,斯特賴克步戰車能以96公裡/小時的速度在崎嶇道路上行駛,最大公路行駛速度達到100公裡/小時,最大行程達500公裡,越壕寬為2米,爬坡度為31。車上裝有自救絞盤, 可在淤陷等緊急情況下實施自救。要具備先進的C4ISR能力,以滿足聯合作戰需要。所有斯特賴克車型都安裝了先進的C4ISR設備(包括FBCB2旅及旅以下部隊戰鬥指揮系統)、單波地道面與車載無線電子系統、ANV/SQ-2Q(V)1增強型定位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等具有網絡化的C4ISR能力,可建構共同作戰圖像,滿足聯合作戰需求。斯特賴克旅的火力,由旅屬M777型155毫米榴彈炮兵營、反裝甲連,以及營、連級所屬迫炮排、機動火炮系統排以及裝甲步兵連配置的30機炮及50機槍、40榴彈機槍等火力組成。反裝甲火力包括反裝甲連反裝甲飛彈發射車、斯特賴克裝甲步兵連所屬的M1128機動炮車(MGS)、機步班裝備的標槍式反裝甲飛彈等。壓制火力包括旅屬榴彈炮兵營火力、機步營屬迫擊炮火力(81、120迫炮)和連屬迫擊炮(60、120迫炮)火力。在滿足重量輕的前提下,斯特賴克車型還具有較強的裝甲防護能力,其車體用高硬度鋼製成並採用全焊接結構,內部有凱夫勒纖維材料防剝落襯層。此外,還可以加裝反應式或金屬柵式裝甲(Slat Armor),以應付RPG高爆穿甲彈頭(HEAT 彈)的攻擊。車體底部和乘員座椅採取特殊防護處理,可有效防止戰車殺傷雷。偵搜力是斯特賴克旅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旅的情報信息力量主要是旅所屬偵察營和各機步營所屬的偵察排。比如M1127偵察車可以在掩護部隊前或警戒監視地域前展開偵察,在使用中繼站的情況下,偵察範圍可覆蓋80公裡縱深;如配合3架無人機同時使用,偵察面積可達375平方公裡。此外,每個裝甲步兵連所屬的M1131 炮兵觀測車配備的偵察裝備,也具有一定信息獲取能力。在戰場態勢完全感知的情況下,可迅速發現敵人,通知空中火力支持。除M1128機動炮車外,其他車型的零件通用率達到85%,大大降低了使用與維護費用;斯特賴克旅每年的使用與維護費用大約為470萬美元,相比之下,一支現役重型裝甲旅每年則需要760萬美元,可省下不少維持費。在2003年10月,美國決定把第一個斯特賴克旅(第2步兵師第3旅)派往伊拉克來接替第3機械化步兵師,負責執行戰後伊北地區的穩定和巡邏工作。這是斯特賴克旅服役後的首次實戰任務,希望藉此能對其戰力進行驗證;其良好的作戰表現也促使美國陸軍將後續編成的第二、三個斯特賴克旅派往伊北和巴格達等地接替當地的巡邏任務。在2003年12月,1輛斯特賴克M1126裝甲輸送車被伊軍使用RPG擊傷。不過由於派至伊拉克的斯特賴克裝甲輸送車都在車體加裝柵式裝甲(Slat Armor),因此僅有1名步兵受傷。在2004年2月3日,又有1輛斯特賴克裝甲輸送車被RPG擊中,同樣拜柵式裝甲之賜,不僅車內乘員毫髮無傷,車輛也沒有喪失作戰能力。不過在2005年1月,1輛配備柵式裝甲的斯特賴克裝甲輸送車在伊拉克遭到民兵RPG火箭擊中,引發大火而完全燒毀,推測很可能是車上擺放易燃物品,故被RPG噴流引燃時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經過實戰洗禮後,斯特賴克在伊拉克戰場上暴露的缺失包括:(一)附加的柵式裝甲還未被證明能有效防禦RPG戰防火箭便冒然投入前線,結果根據斯特賴克裝甲輸送車在伊拉克遇襲的案例,柵式裝甲只能成功提前引爆50%來襲的RPG,明顯低於原先預期的效能——遭11枚RPG攻擊中至少成功提前引爆8枚。此種狀況的主因恐怕是柵式裝甲只能防禦早期型的RPG,對採用縱列彈頭等新技術的後期型則防護效能急轉直下;在伊拉克民兵常用的3種RPG中,有2種是柵式裝甲無法有效抵擋的。(二)車上計算機經常因為酷熱的沙漠氣候而過熱當機,或因速度過慢導致傳輸大量信息時當機。(三)為了加強防護,駐伊美軍為斯特賴克步戰車外掛裝甲,並將大量的沙包與雜物置於車頂艙蓋周邊。雖然在外掛裝甲後,防護力可抵擋RPG的攻擊,但是卻因車體增加額外重量,以致輪胎、鋼圈損耗增大,甚至每天要進行更換與檢查。此外,這些附件重量不僅會使車輛雨天時陷入泥濘,同時也會增加引擎、車軸與差速系統的耗損。(四)因缺乏穩定裝置的遙控槍塔在行進間射擊時命中率偏低,且雷射標定、感測裝置、穩定系統與炮塔迴旋速度等,都須重新設計。(五)當車內士兵穿著防彈衣時,往往無法迅速扣上安全帶,萬一發生翻覆等意外將造成嚴重傷亡。雖然有這些缺陷,但是斯特賴克在伊拉克的整體表現仍然是相當稱職合用的,並沒有什麼致命的大問題,也多能達成美軍要求;而拜斯特賴克步戰車良好的基本設計以及斯特賴克旅靈活的組織優勢,一些在戰地發現的小缺陷或新出現的態勢,多半都能以相對應的方法(訓練、運用、戰術等)加以克服。車上的戰場管理系統、加強定位回報裝置以及與車載戰鬥系統整合的數字攝影機等,讓美軍在進行城鎮戰時享有許多以前沒有的戰場搜索、信息傳輸與陸空協同優勢,例如一旦發現目標,只需透過戰術網絡將目標影像與位置等戰術信息傳給在空中的待命機,就能迅速地解決目標。而由於伊拉克的作戰型態以遊擊戰、城鎮戰為主,需要更多的步兵進行掃蕩廓清,因此美軍駐伊地面部隊對斯特賴克旅的倚賴日漸加深。最重要的是,以往美國陸軍具有獨自遂行戰役的編制是師,而斯特賴克旅則是第一種具備獨立作業能力的旅級單位,本身就包括完整的戰鬥及支持單位,能快速地獨立執行任務,這是傳統的重裝旅(只是重裝師下轄的一部分組織)所辦不到的。以斯特賴克旅的戰力投射單位的戰略與戰術機動力,能在相同的時間內達到與一個機械化師相當的推進距離,故能掌握與傳統機械化師一樣大的戰略空間(雖然火力強度有差別)。由於斯特賴克輪型步戰車的行駛速度比戰車快得多,而且越野速率與道路速率的落差較小(斯特賴克最大路速超過100公裡/小時,且越野速率可達80~90公裡/小時,M1A2戰車最大路速雖在65公裡/小時以上,但越野速率降至48公裡/小時以下),在一般的情況下能比配備M-1與M-2的重裝師更迅速地趕赴戰區。例如,曾有一個部署在伊拉克的斯特賴克旅,在發現敵遊擊隊基地之後1個小時,整個旅就奔襲至95公裡外的敵方基地展開猛攻,絕大多數的遊擊隊員都還在基地裡來不及逃走,最後被斯特賴克旅全數消滅。如果在過去,即便是101空降師也沒辦法在發現100公裡外的敵軍後,於1個小時趕到敵區作戰。由於伊拉克的遊擊隊已經發展出1套連絡網絡,一有威脅通報便能在最短時間內火速撤離,所以斯特賴克旅帶來的快速反應能力與戰術機動速度,對美國陸軍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在2009年9月,美國陸軍第2裝甲騎兵團首度接收9輛斯特賴克機動炮車(MGS),並於2010年隨該單位一同部署至阿富汗,首開斯特賴克MGS的實戰部署紀錄。在部署前的先期訓練階段,該單位的斯特賴克MGS主要用於偕同步兵進行作戰,對敵方的碉堡、建築物、圍牆等堅固建築工事進行擊破,為步兵清出一條安全通道。美軍在經歷伊拉克及阿富汗實戰後,檢討調整編裝,在2015年調整後的斯特賴克旅編制,轄旅部及旅部連、軍事情報、通信、戰鬥工兵及反裝甲連;營級部隊計機步營×3、炮兵營×1、裝甲騎兵營×1、工兵營×1及支援營×1(如圖13)。對照斯特賴克旅2010年與2015年編裝差異,主要調整內容為(如表2):旅支持營(BSB)是慣常支持單位,編制有4個連,分別是營部和營部連、補給連、保修連及衛生連。除此之外,在2015年的編制上,新增6個前方支援連(FSC),主要任務是為每個營提供野戰炊事、補給保修、油料、醫療救護及彈藥分配作業,確保戰力發揮。為旅提供工程計劃和執行,旅工兵營轄營部及營部連、戰鬥工兵連×2、軍事情報、通信連及反裝甲連;通過架橋、破障、道路清理、辨識爆炸物威脅和區域建築能力來提供機動支持。另為確保工兵作業免於遭致恐怖分子施以化生放核攻擊,因此,將化生放核偵檢排從裝甲騎兵營移編至旅工兵營的營部連。美軍斯特賴克旅原是地面部隊轉型期間,為了彌補戰力間隙的過渡型部隊。在歷經演訓及實戰驗證後,美軍重新檢討其編裝,並因應調整以肆應全球區域衝突。對照斯特賴克旅編裝調整的歷程,對X機步部隊未來發展有5點發現:
斯特賴克旅的主要特點就是快速機動、立即作戰。斯特賴克步戰車所延伸的車型無論是人員裝載、火力支持、戰鬥工兵及化生放核偵檢功能方面,皆能藉由陸地、空中及海上運輸,快速抵達所望區域執行任務。

要求主戰裝備斯特賴克步戰車全面輪型化,對美軍而言,主要可達成以下目標:(三)火力集中,除旅火力支持外,機步營本身亦有機動炮車及30機炮車,可增加其火力強度及射程。(四)後勤保障,旅支持營增編6個支持連,可同時配屬6個戰鬥營實施隨伴支持。故就編裝言,1個斯特賴克旅的總空運量約為12,000噸,約需39架C-17飛行270架次,且C-17隻需1,000米的跑道長度就可起飛;而傳統重裝旅的總空運量23,000噸,則需要124架C-5/17飛行477架次,而且M-1A2戰車只能透過海運或需要2,500米以上跑道長度的C-5運輸機載運。因此,斯特賴克旅編裝設計是可讓任務部隊在充裕的空運能量支持下,迅速向任務區展開部署,以符合戰場指揮官的用兵需求。





工兵部隊遂行排雷、道路工程及工兵作業時,預防遭敵施放化生放核毒劑。(火炮更新M777榴彈炮,輸具換裝斯特賴克M1126裝甲輸送車)火炮重量輕、精度高及射程遠;另裝甲輸送車防護力強,可確保人員免遭敵火攻擊。支持旅部執行戰場工兵作業、擔任指揮所警戒派遣及戰區復原工程。斯特賴克旅步戰車採用新一代的戰鬥指揮系統-21世紀武力:旅及旅級以下作戰指揮(Force XXI Battle Command,Brigade-and-Below, FBCB2)(如圖14),可藉由數位化的戰場信息傳輸系統,整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錄音、數字數據、影像傳輸以及戰術計算機,可使戰鬥人員與各節點間快速的訊息傳輸,以強化戰場指揮官的「戰況體認」(situation awareness);同時,美軍斯特賴克旅採用的「加強型定位與位置回報系統」(Enhanced Position Location Reporting System, EPLRS)可進行各車及友軍間的數字聯機,並在屏幕上顯示友軍與敵軍作戰平臺的戰場圖像,使各友軍單位間建立更實時(real time)、全局(comprehensive)的「共同戰場影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以降低誤擊的機會,而斯特賴克甲車內建的「輕量化精確全球衛星導航接收器」(Precision Lightweight GPS Receiver, PLGR)與各式日、夜間觀測系統則增進了駕駛在惡劣天候及陌生地域中行駛和路線標定的能力。故就「網狀化作戰」(network-centric warfare)言,斯特賴克旅藉由數位化信息系統的整合運用,可快速投入預想地區,遂行全局、全時及多地形作戰。整體後勤支持的目的,在以最小的壽期成本確保武器系統妥善,達成運作與維持的最大綜效,重點就是既可節省經費,同時戰力不受影響。斯特賴克旅全旅主戰裝備皆為斯特賴克步戰車所衍生發展的車種,除機動炮車的維保較為複雜外,其他9種車型的零組件通用率達到85%, 有效降低了使用與維護費用。另各型車款皆有中央胎壓控制系統與自X回收救濟能力,更可大幅降低戰場上的後勤補給壓力。因此就整體後勤言,斯特賴克旅可更快、更有效地維持裝備的妥善率,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主戰裝備通用性高,不致因為車種過多、型式不一及輪履車混編等因素,造成後勤維保的複雜與遲滯性,間接導致拖延作戰進程。

圖14    旅及旅級以下作戰指揮系統

情報能力是斯特賴克旅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旅的情報偵搜部隊主要是旅裝甲騎兵營和各步兵營所屬的偵察排。比如M1127偵察車可以在掩護部隊前或警戒監視地域前展開偵察,在使用中繼站信號接力的情況下,偵察範圍可覆蓋80公裡縱深;如配合3架無人機同時使用,偵察面積可達375平方公裡。此外,裝甲步兵連所屬的M1131炮兵觀測車配備的偵察組件,也具有一定情報獲取能力。在戰場態勢完全感知的情況下,斯特賴克旅可迅速發現敵人,呼喚空中火力支持。因此就情報作業能力言,美軍著重戰場情報準備與戰場共同圖像的掌握,除了運用斯特賴克步戰車上C4ISR系統外,更重視情報研析與作業。新增的戰鬥工兵營能為斯特賴克旅提供完成機動、反機動和生存能力任務。在美軍對伊拉克及阿富汗重建工作中,工兵營可完全負責支持已確保的機動、增強防護、支持部隊投送和後勤援建,更可為旅長提供工程計劃和執行。旅工兵營擁有工兵連,通過架橋、破障、道路清理、辨識爆炸物威脅和區域建築能力來提供機動支持。因此就工兵作業言,斯特賴克旅增編工兵營,確實能使斯特賴克旅保持進攻和防禦任務的主動權,並且能支持各戰區的重建任務,在關鍵性任務中確保成功公算。XX四面環海,且城鎮密布,遂行防衛作戰時勢必先面對的是如何經過濱海城鎮道路網,抵達所望地點執行反擊作戰。建議應就輪履戰甲車配置有所區別,機動打擊以輪型步戰車為主,以CM33為基礎,衍生火力支持車型。如30機炮車及機動炮車,以增加快速穿越城鎮能力及打擊力度;而CM11及M60A3戰車則於灘岸周邊地區重點配置,加強戰力防護及偽裝措施,俾利反擊實施。美軍斯特賴克旅已經全面建構網狀化作戰能力,將建立共同作戰圖像落實到單一輛步戰車上,以利實時掌握部隊動態及標定敵情,避免戰場誤擊。X軍除可借部隊動態控制系統了解各單位當前位置之外,而要精準掌握到每一車的狀況,僅能以通信連絡方式,因此,應努力尋找與民間資源合作,開發步戰車定位系統,以清楚掌握部隊動態。■  建立整體後勤觀念,重視機動保修能力戰力發揮與否,取決於後勤維保能否落實。美軍斯特賴克旅的主戰裝備全以斯特賴克輪型步戰車為載具實施研改,營、連級單位在後勤維保方面可有很大的通用性,維修人員也不會因裝備型式不一而花費更多時間在熟裝訓練。因此,X軍應建立整體後勤觀念,首先就裝備一致性實施調整;另聯兵旅應增編支援營,實踐機動保修能力,確維主戰裝備妥善。美軍建制軍事情報連、裝甲騎兵營及偵察排等情報部隊,能利用各式地面偵察雷達及無人飛行載具等科技偵搜裝備來獲取敵情,有效提供各級指揮官狀況判斷及下達決心。XX除應持續借自力研發、與民間科技業合作及採購等方式更新偵搜裝備外,在平日更要做好兵要調查,記錄匯整可資運用民間偵搜器材,並在戰備訓練月實兵驗證,以獲取參數,加大敵情偵獲力度。工兵部隊在防衛作戰中的運用,除了確保打擊部隊機動路線的暢通,同時在敵進襲的道路上設置阻絕,阻敵前進;因此,排雷、架橋、機動阻絕及布雷等課目,應落實在駐地訓練實施,以使部隊嫻熟相關技能。另在工兵部隊單獨作業期間,除了納入區域防空掩護下,更應配屬反裝甲及化生放核部隊,確保工兵作業安全。從研究美陸軍軍事轉型歷程中不難發現,斯特賴克旅快速部署、火力強、機動力高的編裝及戰術運用,無疑是美軍為執行其全球幹預及反叛亂作戰最適宜的部隊型態。歷次美國陸軍海外作戰經驗也能證明,編組旅級戰鬥隊是必要的轉型作為,且已有效提升美國陸軍的整體戰力。對XX而言,斯特賴克旅的編裝調整演進及軍事轉型,可以幫助X們思考如何落實軍事轉型,以達到防衛作戰「灘岸殲敵」的目標。因此,XX機械化部隊未來應持續朝聯合作戰型態發展,建立機動快速、情資整合、整體後勤及網狀化作戰方向的現代化鋼鐵勁旅。

小組官網網址:

https://zhanliyizhu.org.cn/

尊敬的諸位大佬,歡迎掃碼加入「戰例譯註」知識星球,我們力爭打造一個合作互贏的資源共享平臺。

微信:zhanliyizhuxiaozu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哪個的實力更強?
    一般每個坦克旅下轄2個坦克營,裝備46輛坦克;每個坦克師下轄2個坦克團和1個摩託化步兵團,裝備234輛坦克。戰爭爆發後,由於損失巨大,蘇軍取消了坦克師的編制,全部重組為坦克旅,每旅下轄2至3個坦克營,裝備各型坦克約80輛。 隨著軍事工業的逐漸恢復,加之認識到了機械化、大縱深作戰的重要性。1942年3月,蘇軍開始著手組建坦克軍。
  • 中美裝甲旅實力誰更強?無人機拍攝震撼一幕,日稱有史以來首次
    日前,美軍用無人機拍攝了其陸軍第3步兵師,第1突擊裝甲旅的畫面,一眼望不到頭的裝甲車輛看起來非常的震撼。很多軍迷一直想要分出中美裝甲旅究竟誰的實力更強一些,經過比較之後,日本媒體感慨稱對於亞洲國家而言,這是有史以來首次雙方實力不分伯仲。美國陸軍第三機械化步兵師,是美國唯一一個擁有四個重裝戰鬥旅的裝甲師,其編制為1.8萬人。
  • 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軍不能裝備重機槍,二戰中德軍步兵分隊的機槍主要是MG 34、MG 42和MG 26(t)(即捷克生產的ZB-26)這三種中型機槍,其中,MG 34與MG 42機槍具備了通用機槍的特性,在德軍步兵分隊中使用最為廣泛。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德軍步兵班的編制和武器裝備也在不斷變化。
  • 臺灣「軍隊」編制
    裝甲兵步旅:主要由「獨立裝甲旅」和「機械化師」改編而成。編制原則為小型、機動、平穩、多功能,每旅編制約4300人,下轄旅部直屬部隊及7個營。
  • 「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反恐特戰勁旅」——專訪武警部隊參謀部情報...
    (小標題)重塑特戰力量體系「特戰力量代表新質戰鬥力發展方向,是強軍興軍的重要支點。」張曉奇開門見山地對記者說,武警特戰力量建設必須堅決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以強軍目標統攬建設指導和目標定位,打牢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實戰硬功。他認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利益的拓展,對武警部隊特戰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特戰力量的任務範圍,從陸上到海上、從境內到境外、由維穩向維權延伸拓展。
  • 美軍裝甲旅裝備大擺拍:數量真多,同時也有「富人的煩惱」
    【話說軍世】近日美國陸軍的裝甲旅使用的軍事裝備進行了整體擺拍,大量的裝備在地面上,佔據了非常的面積,無人機到空中拍攝的畫面也顯得很震撼,畢竟,美軍中其實這樣的重裝備旅其實也不算多了。美軍裝甲旅裝備大擺拍:數量真多近日擺拍的這個裝甲旅是美國陸軍第3師第1突擊裝甲旅,地點為喬治亞州的斯圖爾特堡軍事基地,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各種車輛裝備非常多,整體的機械化和機動水平很高。
  • 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為了加強部隊的裝備以備對日作戰,1935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陸軍整理處,以陳誠為主任,計劃三至四年內完成對60個師的調整。1935年編練六至十個師以為試辦,之後三年間逐漸編練剩餘各師。這些部隊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德制裝備與訓練。這期間,先後推行「教導師」、「整理師」、「調整師」編制。
  • 和外軍相比,編制上有何不同?
    大家都知道,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軍隊編制,連、營、團、旅、師、軍等都是常見的軍隊編制,不過大家最熟悉的軍隊編制應該是「師」,所以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會通過一個國家師級作戰單位的數量來判斷這個國家的軍隊規模,甚至是軍事實力的發展程度。
  • 永不生鏽的「鐵軍」——第82集團軍「鐵軍旅」轉型備戰記事
    旅長劉俊峰說,合成營的突擊力量充實、打擊火力猛烈、指揮機構高效、力量編成齊全,是具有較強獨立作戰能力的基本作戰單元;而合成旅則是適應全域作戰需要的基本作戰單位,通過將各類裝備火力靈活配置,實現模塊化編組、網絡化通聯和立體化打擊,使各類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得到更為精準和充分的釋放。
  • 7000多人的八路軍主力,裝備152挺機槍,這是個什麼水平?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統計實力的時候經常是以步兵團為標準的,各大戰略區在不同時期均對步兵團的編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不同時期的作戰環境。 所以,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戰略區中,八路軍步兵團的編制和實力數也不一樣。
  • 日軍步兵聯隊沒有裝備迫擊炮只因「窮」?炮小隊編制出現較晚而已
    早在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就對迫擊炮的戰場效能印象深刻,作為對侵略中國蓄謀已久的一支軍隊,怎麼可能忽視迫擊炮的研製和裝備呢?「再窮不能窮武器」嘛。中國軍隊精銳師旅的輕武器並不輸於日軍,戰場上最吃虧的其實就是炮兵火力,因為日本陸軍形成了完善的火炮體系並且炮彈充足。
  • 縱深推進警務實戰訓練全要素
    茂名網訊 為推動全警實戰大練兵活動深入開展,市公安局黨委創新工作思路,推出「訓練月曆周曆」,清單式梳理出周、月、年必做訓練「功課」,並以「訓練月曆周曆」為軸,把它作為訓練「提詞器」、「體檢表」,縱深推進警務實戰訓練全要素:教官、教材、教學設施、考核管理均衡發展。
  • 新型頭盔、先進瞄準鏡:特戰旅考核單兵裝備搶眼
    (原標題:第71集團軍特戰旅年終考核,單兵裝備搶眼)
  • 輪架上的傳奇:郭留諾夫機槍在衛國戰爭中的實戰表現
    衝鋒號吹響,戰士們吶喊著殺向敵陣,取得最終的勝利……除了電影中的情懷,郭留諾夫機槍在蘇聯步兵武器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幾十年來蘇/俄國重機槍研發經驗的集大成者,更在冥冥之中為紅軍扣響了通用機槍的大門。憑藉樸實耐用的特性,該槍還行銷多國。
  • 踢館 | 為啥我國特種部隊編制大都是「特戰旅」這麼大的編制?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問:我軍現在的特戰旅主要有什麼功能,不是說特種部隊是小而精嗎,為什麼會有旅這麼大的編制? 美國人也有一個特種部隊叫做第75遊騎兵團,總兵力也有三個完整的步兵營,其實跟我們的特戰旅就是差不多的定位,複雜地形下精銳的輕裝步兵部隊。
  • 為何要強化中型合成旅戰力?輕型負擔空中機動,重型旅部署太慢
    目前的國內編制改動,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各個戰區根據情況不同,除了部分頂編的情況,大部分都已經完成了師改旅,並且根據所屬區域的實際情況,分為重型、中型和輕型合成旅。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第79集團軍運用新裝備提升戰時政治工作快速反應能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海 洋攝「讀秒時代」催促裝備升級換代第79集團軍運用新裝備提升戰時政治工作快速反應能力解放軍報訊 王立軍、特約記者海洋報導:空中,無人機持續戰場喊話;地面,大功率廣播車不間斷髮聲;網絡空間,信息輔助查詢平臺助力「中軍帳」決策指揮……日前,一場戰時政治工作演練在第79集團軍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