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瓜煎餅,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都有一份抹不去的情結。如今,機器煎餅的出現,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煎餅,各種食材和花色的煎餅也取代了地瓜煎餅的地位。在市場上,地瓜煎餅已經很少見了。而五蓮縣街頭鎮下官家溝村有一對夫婦堅持做傳統手工煎餅十年有餘,而且還做出了名堂。
在街頭鎮下官家溝村的一條小巷裡,秦緒偉夫婦開了一家煎餅坊已經走過了10多年的光景。走進平房內,是一個小型的煎餅加工生產車間。工人們把地瓜洗乾淨削皮切塊,然後用機器磨成粉狀加水稀釋,過濾出地瓜澱粉烙制地瓜煎餅。煎餅坊的主人秦緒偉告訴記者,每年的秋收都是最忙碌的時候,地瓜豐收了就是烙傳統地瓜煎餅的時候了。
(採訪)秦緒偉 這兩天開始烙煎餅了,每天烙的基本上都能賣出去,一天四五百斤,一斤最高的賣到18元一斤,便宜的16。
秦緒偉的妻子許祥敏曾在家跟母親學過手烙煎餅的手藝,夫妻倆商量著支一個煎餅攤,或許是一條不錯的致富門路。
(採訪)秦緒偉妻子 許祥敏 在我們農村,這種地瓜煎餅就是我們本地吃豆腐都吃這個地瓜煎餅,因為它不摻任何東西,所以現在出去的那些人都想吃這種煎餅,糧食玉米小米的市場那裡都有賣的,唯獨咱們街頭地瓜煎餅少啊。
夫妻倆瞅準了這個市場空白,說幹就幹。沒想到,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幹起來也不是很容易。
(採訪)秦緒偉 剛開始的時候咱沒有技術,烙的也不好,再就是外面也沒有市場。所以剛開始挺難的,頭一年我們烙的地瓜煎餅,沒有上門來買的,像我們兩個人,第一年我們烙煎餅的時候,我們本來個不高,後來瘦的只有98斤沉,我們兩個人沒過百的,只有98斤沉。
能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持,不輕易放棄。秦緒偉和媳婦許祥敏,就是一對特別能堅持的人。咬牙挺過開始最艱難的那幾年,他們的地瓜煎餅慢慢打開了市場。每天除了平時周圍過來散買的客人,還有一批固定來批發的老客戶,每天的煎餅銷量能達到四五百斤。在2013年他開始擴大煎餅坊的規模,把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引進了手工燃氣煎餅機,告別了燒柴燒煤的時代。不僅是烙地瓜煎餅的技術實現了更新換代,煎餅的口感也實現了更新升級。
(採訪)秦緒偉 現在這個煎餅每天烙的都能賣出去了,你看庫裡空蕩蕩的也沒有存貨,只能過幾天吧,能有點存貨,一摞摞在這裡。因為地瓜煎餅就烙這一陣,因為大家都期待一年了,剛開始烙肯定沒有存貨了。
每年秋收的時候,秦緒偉都會收購十幾萬斤的地瓜,趁著地瓜還新鮮,招來鄰村的婦女加班加點烙煎餅。正在烙煎餅的李月瑩每天能烙五六百張煎餅。
(採訪)李月瑩 現在這個好呀這個也乾淨,手上也沒有灰,我們到現在也離不了這些營生啊,到了我們這個年歲就算在外面也喜歡這個,到哪裡也是喜歡吃
烙煎餅是個體力活,秦緒偉告訴記者,如今想找到身體狀況良好又有烙煎餅手藝的人已經很少了,每天200元的工錢都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人。
(採訪)秦緒偉 她們一天都能賺到二百多塊錢了,現在四十歲以下的幾乎就沒有會烙的了,現在上年紀的都烙不動了,現在工人是很難找的,這些有些是本村的,有些是鄰村的。
如今,秦緒偉的地瓜煎餅坊越來越受歡迎,他準備繼續擴大生產,把街頭鎮手工地瓜煎餅的名聲打的更響亮,讓更多人知道傳統手工地瓜煎餅。
(採訪)秦緒偉 淘寶微信一些其他方面做了一些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街頭地瓜煎餅。我就想把咱們街頭地瓜煎餅做的質量更好一點,在外面五蓮人日照人吃到咱們的地瓜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