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老手藝走俏 地瓜煎餅供不應求

2021-02-16 日照廣播電視臺社會零距離

提起地瓜煎餅,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都有一份抹不去的情結。如今,機器煎餅的出現,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煎餅,各種食材和花色的煎餅也取代了地瓜煎餅的地位。在市場上,地瓜煎餅已經很少見了。而五蓮縣街頭鎮下官家溝村有一對夫婦堅持做傳統手工煎餅十年有餘,而且還做出了名堂。

在街頭鎮下官家溝村的一條小巷裡,秦緒偉夫婦開了一家煎餅坊已經走過了10多年的光景。走進平房內,是一個小型的煎餅加工生產車間。工人們把地瓜洗乾淨削皮切塊,然後用機器磨成粉狀加水稀釋,過濾出地瓜澱粉烙制地瓜煎餅。煎餅坊的主人秦緒偉告訴記者,每年的秋收都是最忙碌的時候,地瓜豐收了就是烙傳統地瓜煎餅的時候了。

(採訪)秦緒偉   這兩天開始烙煎餅了,每天烙的基本上都能賣出去,一天四五百斤,一斤最高的賣到18元一斤,便宜的16。

秦緒偉的妻子許祥敏曾在家跟母親學過手烙煎餅的手藝,夫妻倆商量著支一個煎餅攤,或許是一條不錯的致富門路。

(採訪)秦緒偉妻子 許祥敏 在我們農村,這種地瓜煎餅就是我們本地吃豆腐都吃這個地瓜煎餅,因為它不摻任何東西,所以現在出去的那些人都想吃這種煎餅,糧食玉米小米的市場那裡都有賣的,唯獨咱們街頭地瓜煎餅少啊。

夫妻倆瞅準了這個市場空白,說幹就幹。沒想到,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幹起來也不是很容易。

(採訪)秦緒偉  剛開始的時候咱沒有技術,烙的也不好,再就是外面也沒有市場。所以剛開始挺難的,頭一年我們烙的地瓜煎餅,沒有上門來買的,像我們兩個人,第一年我們烙煎餅的時候,我們本來個不高,後來瘦的只有98斤沉,我們兩個人沒過百的,只有98斤沉。

能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持,不輕易放棄。秦緒偉和媳婦許祥敏,就是一對特別能堅持的人。咬牙挺過開始最艱難的那幾年,他們的地瓜煎餅慢慢打開了市場。每天除了平時周圍過來散買的客人,還有一批固定來批發的老客戶,每天的煎餅銷量能達到四五百斤。在2013年他開始擴大煎餅坊的規模,把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引進了手工燃氣煎餅機,告別了燒柴燒煤的時代。不僅是烙地瓜煎餅的技術實現了更新換代,煎餅的口感也實現了更新升級。

(採訪)秦緒偉  現在這個煎餅每天烙的都能賣出去了,你看庫裡空蕩蕩的也沒有存貨,只能過幾天吧,能有點存貨,一摞摞在這裡。因為地瓜煎餅就烙這一陣,因為大家都期待一年了,剛開始烙肯定沒有存貨了。

      每年秋收的時候,秦緒偉都會收購十幾萬斤的地瓜,趁著地瓜還新鮮,招來鄰村的婦女加班加點烙煎餅。正在烙煎餅的李月瑩每天能烙五六百張煎餅。

(採訪)李月瑩  現在這個好呀這個也乾淨,手上也沒有灰,我們到現在也離不了這些營生啊,到了我們這個年歲就算在外面也喜歡這個,到哪裡也是喜歡吃

      烙煎餅是個體力活,秦緒偉告訴記者,如今想找到身體狀況良好又有烙煎餅手藝的人已經很少了,每天200元的工錢都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人。

(採訪)秦緒偉 她們一天都能賺到二百多塊錢了,現在四十歲以下的幾乎就沒有會烙的了,現在上年紀的都烙不動了,現在工人是很難找的,這些有些是本村的,有些是鄰村的。

      如今,秦緒偉的地瓜煎餅坊越來越受歡迎,他準備繼續擴大生產,把街頭鎮手工地瓜煎餅的名聲打的更響亮,讓更多人知道傳統手工地瓜煎餅。

(採訪)秦緒偉 淘寶微信一些其他方面做了一些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街頭地瓜煎餅。我就想把咱們街頭地瓜煎餅做的質量更好一點,在外面五蓮人日照人吃到咱們的地瓜煎餅。

        

相關焦點

  • 百年傳統老手藝,滕州這個村正宗地瓜手工粉皮遠銷全國
    粉皮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員,在滕州南沙河鎮上徐村,仍保留著製作粉皮的老手藝,近日,記者前往該村,親眼目睹了百年老手藝——純手工粉皮製作過程。熱騰騰的鍋臺邊,村民劉傳林和老伴正在製作著粉皮。劉傳林介紹,做粉皮第一步是要把地瓜澱粉敲碎,倒進缸裡打成汁,然後就可以上鍋去做了。
  • 日照扶貧女書記費紅豔:小小煎餅鋪出脫貧路
    第一書記費紅豔一趟趟的往車上裝煎餅,裝完車,她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笑著說:「煎餅依然供不應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駐村第一書記費紅豔提前結束春節假期回到村裡,她一邊和村裡嚴防死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邊和村幹部謀劃今年的扶貧產業。
  • 五蓮煎餅、豆腐製作技藝 煎餅卷豆腐「越吃越有福」
    山村煎餅火爆全國 「高粱玉米小米的煎餅都好買,咋就地瓜煎餅這麼難買呢?」 「你想要?那我烙了賣給你?咱村祖輩都烙地瓜煎餅!」 「行啊!」 2016年冬,張吉花和一個閨蜜烙了一個月的地瓜煎餅,雖然後來並沒有賣給和她戲言的支部書記,可是令她驚喜的是,她只發了幾條朋友圈,她和閨蜜烙的500多公斤地瓜煎餅竟被一搶而空! 打那以後,張吉花就在家中開起了煎餅坊,前坪頭村祖輩用來做日常吃食的地瓜煎餅,被她當成了商品。她帶領村裡貧困婦女,利用閒暇時間烙手工地瓜煎餅。
  •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寒冬時節,南崗鎮粉絲加工戶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薯資源,採用傳統製作方法加工和晾曬紅薯粉絲,滿足市場需求,庭院、地頭到處是粉絲加工戶們忙碌的身影。
  • 「國潮」復甦傳統手藝 !老手藝的魂 ,「不安分」的心
    特別是被機器生產大規模替代後,不少老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漸漸升溫,當傳統手藝與「國潮」相互碰撞,古老非遺與現代設計互相交織,竟開闢出一方手藝匠人的新天地。「國」是老手藝的魂,「潮」是不安分的心。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正積極地用他們的雙手,為「老手藝」加上時尚、潮流的翅膀。
  • 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原標題: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寒冬時節,筆者走進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辛莊村村民劉思光夫婦的傳統石磨煎餅坊,金黃色的煎餅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屋裡等著不少前來買煎餅的客人
  • 不想當菜煎餅的雜糧煎餅,不是好煎餅餜子
    ▐  傳統始祖派:山東煎餅 據史料,明萬曆年間,山東已經出現了用鏊(ào)子製作現代煎餅的情景。在很多老一輩山東人眼中,煎餅是等同於饅頭的日常主食。山東煎餅有很多講究,首先原料多樣:小米、玉米、麥子、高粱、地瓜和蕎麥等,其中小米混合黃豆面的是上品,玉米面的是中品,高粱面和地瓜面的是下品;其次,做法不同:有攤煎餅、刮煎餅、滾煎餅等;最後,口味也多樣:有甜煎餅(新磨的糊子)、酸煎餅(發酵的糊子)、糖酥煎餅(加白糖的小米糊子)等。不同的原料和做法,使得煎餅的長相、硬度、味道都不一樣。
  • 地瓜變成「金蛋蛋」 臨沭人李慶祝的致富經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七屆中國(臨沭)柳編旅遊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特別策劃,走近臨沭柳編大師,展現傳統工藝製作流程和匠人精神;走到田間地頭,一起迎接豐收的金秋;與臨沭知名企業零距離,揭秘持續快速發展背後的「密鑰」;對話行業專家,詳解柳編文化創意產業。「漫步柳海·樂遊岌山」,一起領略鏡頭下的詩和遠方。
  • 新疆英吉沙縣:讓傳統老手藝助推鄉村振興
    新疆英吉沙縣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幹村立足本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宣傳和支持力度,把傳統老手藝發展成致富新產業,促進村民增收,鄉村振興。 在喀拉巴什蘭幹村,英吉沙小刀村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卜拉江家的小店裡,每天都有遊客過來購買小刀等旅遊紀念品。
  • 故鄉的煎餅
    把鏊子燒熱,將摻得稀稠得當的糊子往鏊子上一攤,「嗤啦啦」一響,就是一張煎餅。待煎餅在鏊子上翹了邊,用鏟子鏟一下,雙手捏住,猛地一揭,就成了。在以前,用來磨糊子的原料可以說五花八門:玉米、高粱、地瓜幹、豆渣……聽奶奶說,在「大躍進」時,甚至還要摻上地瓜秧、花生秧――最困難的時候,這樣的煎餅也並非人人都吃得飽――就是很少見小麥。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目前很多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老手藝,都靠國家直接補貼各種技藝傳人,這個固然有必要,它可以最原汁原味地將手藝保留下來。但我認為,除此以外,保護老手藝最重要的是——將老手藝盤活,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目前老手藝產品沒有市場需求,有的就算有,銷售價格低廉,手藝人收入微薄,難以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手藝另尋他路。老手藝的市場也普遍限於興趣愛好者和文化旅遊區特產,市場空間狹窄,難以觸及到更多的大眾。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剪紙、年畫等作品都可以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這讓傳統的「老手藝」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願意專門學習剪紙的人也越來越少。高岱平認為對於傳統手藝,機器生產製作就失去了樂趣和意義。
  • 城事 | 天津煎餅和山東煎餅到底有嘛區別?
    而且分白面的,小米麵的,雜糧面的等等,最常見的街邊吃法有煎餅卷炸串(煎餅不是現做的,是買好的)和攤菜煎餅大米為退燒而生201602:山東煎餅,個人感覺適合細嚼慢咽,這樣吃著比較有滋味,比較脆硬,天津的建斌果子比較軟,放的是面醬和腐乳,各有特色從網友的評論中就看出來了,不僅有天津網友對於煎餅果子的眼裡不揉沙子,還有一些網友理智地指出了天津煎餅和山東煎餅的區別!
  • 看完煎餅俠,想吃山東煎餅了!!!
    膠濟鐵路以南、津浦鐵路以東是以煎餅為主食的地區。清初蒲松齡作《煎餅賦》,說明那時魯中人民已經以煎餅為主食。煎餅因原料、做法不同,有許多種類:淄博地方流行這種煎餅。5-1、白煎餅,用麵粉做成,被視為上品,新麥子煎餅蘸醬就小蔥,或者卷老鹹菜就小蔥更受推崇;5-2、紅煎餅,即高粱面煎餅,一般每10斤高粱加三四斤豆子,所以又稱「足豆子煎餅」,最宜卷辣椒吃,諺云:「煎餅卷辣椒,越吃越上膘」;
  • 端午來到 香包走俏
    端午來到 香包走俏 2020-06-25 0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錄重慶老手藝 重慶衛視推出2017國慶中秋特別節目
    皓月當空,飲酒賦詩一直是傳統中秋佳節人們喜愛的習俗,該系列節目巧妙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瑰寶——詩歌為主線,用「以愛為名 以詩為媒 詩意人生 情暖中華」為主題,選取以詩歌為紐帶而發生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故事,記錄當事人知恩圖報、感恩社會的溫馨細節,通過詩歌藝術折射出人性光輝,挖掘出人物最真誠善良的閃光點,啟迪觀眾心靈,同時展現詩歌文化的魅力與感染力,溫情四溢,營造出了國泰民安、花好月圓的美好節日氛圍。
  • 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麵塑,俗稱面花、面人、江米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時至今日,老手藝也煥發了新光彩,尋找到了新傳人,陳金成就是其中一位。近日,百年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找到長沙市天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金成,看「金手指」麵塑傳人如何將老手藝煥發新光彩。
  • 手工魚圓、牛肉煎餅、糯米子糕……各地年味漸濃,哪個...
    寫春聯,做糕點…江西婺源用傳統習俗喜迎新春在江西婺源,當地人寫春聯、做糕點,用傳統習俗喜迎新春到來。外酥裡嫩,山東青州牛肉煎餅飄香數百年每逢過年,山東人必不可少的美食就要屬煎餅了。傳統的煎餅通常用來卷大蔥,而在青州,卻有一種牛肉餡煎餅,口味外酥裡嫩,脆而不焦,至今已經傳承了幾百年。
  • 在香港中環賣煎餅的美國人 - 老金煎餅
    這一買一賣也為老金煎餅帶來了人脈和商機:香港首家煎餅店、老外創業、香港投資推廣署大力推薦⋯⋯老金煎餅曾佔盡風頭。最火爆時,一天能賣出1000個煎餅。就餐高峰期間,20平方米的小店門口排著四五十號人。金伯亮成功地吸引了那些「有身份」的人。他想要的那種不拘小節的街頭感,在中環實現了。《人物》記者第一次走進老金煎餅的時候,店裡放著北京地下Hip-Hop樂隊陰三兒的專輯。
  • 超市把大白菜包裝成笑臉表情,供不應求,店家:本意是好玩
    笑臉大白菜創意陳列近些年,經常有超市裡創意陳列讓顧客乃至網友大呼有才,不僅裝飾了店面,還增加了銷量。不過,也有一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例,本是無心之舉,卻意外走俏。這種做法也吸引了還沒有進入居家過日子狀態的年輕人群,於是周末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笑臉白菜供不應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