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公眾號:laotalk
作者:老編輯
80年代拍攝的《高山下的花環》,開場就把矛頭指向「高幹子弟」和「莊稼漢」的差別。作為紈絝子弟的趙蒙生(唐國強飾演),從宣傳幹事調到基層當指導員鍍金,準備曲線回機關總部。沒想到遇到南疆戰事,老母親一個電話打到軍部,要把寶貝兒子要回來。
雖然結局強行大團圓,讓當年參加過淮海戰役支前的玉秀媽說,「軍長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前線,犧牲了,我哪怕看到只有這一個,我總算是看到了」。觀眾們都心有戚戚,還是能聽出明為諒解,實為控訴的意味。
30多年後的《芳華》,馮小剛就只敢說劉峰和何小萍善良,其中淡淡透出一點「好人沒有好報」的憂愁。
就這,馮小剛的兩部作品,另外一部是《集結號》,已經算得上本世紀僅有的兩部反映了共和國兩場戰爭的主流大銀幕作品。那句話說得好,「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產戰爭片當然是在退化的。
最近幾年,《大決戰》三部曲被越來越多的軍迷影迷安利,林彪說「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是經典,黃維兵團兩分多鐘全實景拍攝的行進是經典。這是蘇式戰爭片沿襲下來的傳統,大場面,大手筆,統帥決策與群眾意志的閃回穿梭。也和內戰中國共雙方指揮官留下的豐富文字資料有很大關係。
然而大決戰登峰造極之後,統帥視角主旋律的看家本領就在不斷丟。特型演員們走了,八一廠空了,軍服越來越潮,武器卻越來越錯,小鮮肉們硬頂上也只能演少年的革命者。
國際戰爭片的潮流也很難跟得上。《1917》和《敦刻爾克》帶來了戰爭片視聽語言的一大進步,從上帝視覺回到了第一人稱視覺。這種沉浸式體驗戰爭的電影,其實要求本國的戰爭經驗不僅要豐富,戰爭的史料也必須是更個人化的,更多的參戰者日記,更微觀的紀錄片,還有更多允許拍攝的題材,更大的自由度。
《八佰》最後成片的擰巴,就是由於導演的創作意圖無法有效發揮,甚至被認為有政治問題,刪刪減減之後就只剩一路催淚。觀眾看得很爽,檔期也撿到了一個大便宜,但是作品呢,談不上。
好的戰爭片,其內核只能是反戰。
但是在我們這兒,也要讓位於動員參戰的宣傳效果。《高山下的花環》裡面有一幕戲,戰前動員全體官兵看《英雄兒女》。新一代的戰爭片強調沉浸式體驗,強調個人感受之後,戰爭的正義非正義兩方的面目就模糊了。
歐美可以這麼做,是因為越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的正當性被推翻了,歐戰的對手們在歐盟的旗幟下諒解了。所以從《現代啟示錄》開始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導演們想怎麼虛無歷史就怎麼虛無歷史,想怎麼傷痕文學就怎麼傷痕文學。
但是東亞至今還在吵吵鬧鬧,不用我解釋你就知道此路不通!
所以到了最後,國產戰爭片就只有一點突破:全球最大的市場倒逼出來的影視工業化的成果。彈片橫飛,槍聲四起,搭起一比一的實景再把它炸掉的能力現在是有了。這也是《八佰》最讓人稱道,也是明年的《長津湖》、《金剛川》最讓人期待的。
影視工業化的潛力還可以挖。好萊塢做到了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傑出代表作,各個軍兵種都有自己的募兵大片,而且史匹柏,梅爾吉普森,伊斯特伍德們隔幾年還可以推陳出新。希望《八佰》開的這個頭,能夠增強投資方涉足戰爭片的信心,讓長江後浪能推前浪。
但是一個常識還是要說,《戰狼》和《紅海行動》不是戰爭片,是英雄片。《高山下的花環》才是如假包換的戰爭片,40年來我們拍過的最好的那種。
言不盡於此,完整版節目敬請收聽。
———————
本期節目已經同步上傳到podcast,喜馬拉雅,荔枝FM等各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