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蠔烙與臺灣蚵仔煎

2021-02-13 玩食潮汕

第二季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在第二集裡介紹了汕頭的「蠔烙」,這讓汕頭人很高興,因為在第一季裡,這部專題片就介紹了「峽山燻鴨」「打紫菜」「糖蔥薄餅」等地方美食,讓這些食物名聲大噪。如今信息發達的時代,能通過更高的輿論信息平臺來推廣地方的物產,當然是好事一樁。

小小的蠔烙還是有很多話題的,它的發展史也能帶給人們很多的思考。

首先,蠔烙並非汕頭所特有。蠔烙是潮汕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在清代末年,潮汕各城鎮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而真正形成品牌效應的則在民國初年,當時,無論汕頭潮州揭陽,當地都有知名的蠔烙店。

汕頭最出名的是安平路漳潮會館(俗稱老會館)左旁,幾攤賣蠔烙的小吃店,由於製作精工,故有「老會館蠔烙」的盛名,後又有西天巷蠔烙聲名鵲起。潮州府城則有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當時名噪潮州地區。另外,在抗日戰爭前,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兩個蠔烙攤,據說他們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也曾聞名府城。現在落戶汕頭的「榕香蠔烙」則源於揭陽榕城,上世紀30年代就已在榕城進賢門擺攤煎蠔烙。

可見,人的遷徙帶動了食物製作工藝的流傳。

其次,潮汕地區最著名的「西天巷蠔烙」並非某一店家的品牌,而是集體創造的效應,猶如今天的潮州「官塘牛肉」「金鴻路海鮮」「鹽鴻薄殼」等。據資料顯示,西天巷蠔烙是1930年前後開始經營的,幾家製作蠔烙的攤主相繼在此聚集設點,為了招攬生意,他們不斷創新,努力提高烹製技藝,而這種技藝的競賽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共同打造出了享譽海內外的「西天巷蠔烙」品牌。

競爭並不一定是你死我活,它可以促進共同的發展。而要培養這種不斷地審視自我、比服務比質量比創新的良性競爭意識並不容易,他們的商業信念和誠信意識似乎比現在的生意人要高出不少。對于澄海「銀屏蠔烙」加入車白、花蛤、豆腐魚的創新我舉雙手贊成,傳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合味就行。

再次,蠔烙的用材如今基本一致,但在做法上有些差異。《潮汕民俗大觀》裡介紹:1、先將鮮蠔仔用清水漂洗乾淨,用雪粉水調勻,並將蔥頭切成細粒放入,同時加入味精、魚露攪勻待用。2、用旺火燒熱平鼎有足夠熱度後,加入少許豬油,將蠔仔、粉水混和成漿狀,用匙再調和後下鼎,再把鴨蛋去殼打散淋在上面,加入豬油煎,並配入辣椒醬調味,用鐵勺在鼎裡把蠔烙切斷分塊,再用勺翻轉,四周加入豬油,繼續煎烙,煎至上下兩面酥脆,並呈金黃色,盛入盤即成,並伴上芫荽葉。

特點: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這裡有個順序和火候的問題,就個人而言,我不喜歡上面介紹的這種做法,蠔仔自然要選擇小蠔,而蠔做得太熟了就不好吃了,而且會有渣。個人更傾向於先煎粉底,待熟透後再倒上蠔仔,打上鴨蛋蓋住蠔仔,成型了反轉過來把鴨蛋煎熟即可裝碟,蠔仔要下得多,粉底和鴨蛋有些焦脆而內裡的蠔仔雖外層有些燙嘴但裡面還只是溫熱為最佳。點上灑滿胡椒粉的魚露,那才過癮。

這裡頭還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煎蠔烙的油要用豬油,潮汕的蠔烙原來還有一個名字叫「厚朥蠔烙」,「厚朥猛火」是製作蠔烙的關鍵;而是上桌是芫荽葉的點綴也少不了,「芫荽疊盤頭」不僅僅是點綴,剛煎好的蠔烙外層溫度很高,芫荽葉可以迅速地吸取熱量而使蠔烙降溫,同時使自已的香味瀰漫出來,這種香味是舌尖味蕾迅速被激發啟動的催化劑。潮汕文教界老前輩楊方笙先生是四川人,曾擔任過金山中學、汕頭教育學院院長,後來對潮汕飲食文化有專門的研究,他曾作《蠔烙》一首:鼎攤蠔烙復煎油,翠綠芫荽撒上頭。何必鮑龍才是味,寒家得此方珍饈。

另外,作為臺灣美食代表之一的「蚵仔煎」與潮汕的「蠔烙」是同一基因的兄弟。蚵仔煎是將韭菜切段和洗淨的蚵仔擱在一起,加入稀釋番薯粉作為粘合劑,入油鍋煎至金黃而成。據民間傳說,它的由來與鄭成功收復臺灣有關。荷蘭軍大敗,鄭成功的部隊一路挺進,荷軍無奈退守的情況下實施堅壁清野,把糧食藏匿起來,鄭軍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不想竟成就了一種美食。當然,傳說往往寄託的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所以,臺灣的物產不少都與鄭成功拉上關係。

從歷史文化方面追尋,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而帶入了臺灣本土的。說到底,人的遷徙帶動了文化的交流,包括食物的製作工藝。

突然想起羅大佑唱得一首閩南話民謠:

《青蚵嫂》

別人的阿君是穿西米諾
阮的阿君餵是賣青蚵
人人叫阮
青蚵嫂
要呷青蚵餵是免驚無
別人的阿君是緣投仔桑
阮的阿君餵是目睛拖窗
生作美醜是免怨嘆
人說醜ㄤ餵是吃未空
別人的阿君住西洋樓
阮的阿君餵是土腳兜
命運好歹是無計較
那是打拼餵是會出頭

「戲夢」正版品牌高級真絲圍巾:國畫藝術與品質生活的完美結合

官方電話:李生13288006545
官方微信:ximenglch
請搜索微信公眾號「ximengsj」關注「戲夢」

倡導休閒生活,傳播潮汕獨特飲食文化和玩樂信息。

讓你的生活活色生香起來!

了解更多潮汕美食、玩樂信息請關注微信訂閱號:玩食潮汕

投稿可發送郵箱:stchenyiqun@163.com

相關焦點

  • 潮汕蠔烙PK臺灣蚵仔煎
    曾經因為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臺灣小吃蚵仔煎被一些人所了解,蚵仔煎的美味引得觀眾口水直流。
  • 潮汕蠔烙,臺灣蚵仔煎,魚露甜辣醬各有所愛
    聯繫QQ:956780044潮汕生活原創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曾經因為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臺灣小吃蚵仔煎被一些人所了解,蚵仔煎的美味引得觀眾口水直流。但是其實在我們大潮汕,有一種和蚵仔煎類似的特色小食「蠔烙」可是毫不遜色哦!說到蠔烙,外地人可能不大理解「烙」是什麼意思。其實,潮汕的「烙」,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蠔烙」實際即是「蠔煎」。
  • 我不是蚵仔煎 開扒潮汕蠔烙鮮為人知的香豔史!(文末有彩蛋~)
    曾經因為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臺灣小吃蚵仔煎被很多人所熟知,蚵仔煎的美味引得觀眾口水直流。但是其實在我們大潮汕,有一種和蚵仔煎類似的特色美食——「蠔烙」,可是毫不遜色哦!香酥柔嫩的它,在海產資源特別豐饒的潮汕誕生,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擁有著大批粉絲,就是傳說中所謂的「超人氣美食」呢!
  • 潮汕美食數不勝數,這道「蠔烙」,卻是我一直無法忘懷的小吃
    潮汕被認為是廣東上最美味的食物產地。聖母院牛肉以其美味而聞名。然後聖母院火鍋、潮汕牛肉丸等許多食物都受到大家的喜愛。我們不能忘記,潮汕的《蠔烙》是非常受歡迎的小吃,也是美味的海鮮小吃。今天我們帶你去看看。
  • 臺灣美食「蚵仔煎」
    蚵仔煎並非臺灣特有小吃,在閩南語系地區(閩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有人認為蚵仔煎是臺南安平的傳統點心「煎食追」的變形,但我認為不是,因為從我對臺灣與福建兩地小吃的了解,「煎食追」比較接近「蚵嗲」。而蚵仔煎比較接近潮汕的「蠔烙」。
  • 《舌尖上的中國》之潮汕蠔烙
    備受關注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後,令人垂涎欲滴的中國各地美食再次呈現於螢屏,其中,汕頭的西天巷蠔烙以及澄海蓮下「銀屏蠔烙」現身其中,再次讓汕頭美食揚名天下
  • 一百種潮汕特產之一:蠔烙,香酥脆爽惹人愛
    蠔烙(潮汕話為o lua,潮汕話屬閩南語方言,o對應的字是「蚵」,所以潮汕也沿用了這個字是廣東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臺灣地區稱為蚵仔煎,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一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
  • 蚵仔煎≠蠔烙啊,它倆的蛋不一樣!
    當年一部《轉角遇到愛》的熱播劇,我是徹底記住了蚵仔煎這個臺灣地區小吃
  • 來龍洞,教你正確吃蚵仔煎的方法!
    蚵仔煎,(閩南語讀做ô-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潮汕人雖寫作「蠔烙」,卻讀作「ô lok」,與蚵的閩南語讀音「ô」一致,可見兩者的淵源關係。  蚵仔煎怎麼做? 首先,淋點油在平底鍋上後放入蠔仔,新鮮飽滿的蠔仔在油的加熱下滋滋作響。
  • 潮汕蠔烙人人愛,可是你會做嗎?
    >有名的潮汕小吃,和廈門小吃海蠣煎以及臺灣小吃蚵仔煎異曲同工,是孿生兄弟,做法應該略微有點不同。        潮汕美食喜歡食物原汁原味,所以下的調料不會太多,主料為薯粉+新鮮珍珠蠔+蔥+雞蛋,煎至兩面金黃,口感豐富:有Q彈晶瑩的薯粉、鮮美肥嫩的生蠔,雞蛋和蔥的香氣,蘸料極為講究,必須為魚露,來自越南的魚露最佳,次之泰國,退而求其次潮汕本地魚露,或者可以用辣椒醬,其他的均為不太正宗的吃法。
  • 舌尖上的中國2——蠔烙
    蠔烙By 是甜甜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2心傳,口水直流,雖然我也是潮汕人,經常會吃這個。可是還是忍不住流口上,晚上按照裡面的做法做了出來,總算解饞了。蠔即是海蠣,由於廣東粵語地區常寫作「蠔」,所以潮汕也沿用了這個字.是廣東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臺灣省稱為蚵仔煎,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蠔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出鍋可以粘各種醬料吃。原料:蠔、雞蛋、蔥花、香菜末、鹽、白胡椒粉。
  • 蚵仔煎(閩臺潮特色小色)
    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蚵仔的學名叫牡蠣,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牡蠣屬,屬食用貝類。殼多為三角型,厚薄因種而異,分布於熱帶和溫帶。牡蠣的營養價值豐富,被人比喻為「深海牛奶」。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
  • 「解密舌尖美味」——蠔烙
    蠔烙By 君夢深藍《舌尖上的中國2》讓全國各族美食都逐一呈現在吃貨們的眼前,對於一個標準的吃貨,不僅僅限於眼睛上的美食中國,尋味並品嘗這些美食才是專業吃貨,如果尋味、品嘗再加上自已親手製作美味,那才算是骨灰級專業吃貨,哈哈……做為一個自稱骨灰級專業吃貨,今天來解密《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心傳裡的《蠔烙》這道海鮮美味。
  • 閩南小吃丨鮮香細膩蚵仔煎
    蚵仔煎(讀做ô-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經典的漢族小吃。起源是沿海地區人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或稱海蠣)。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
  • 汕頭蠔烙將現身《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近日,汕頭市潮菜研究會會長、《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張新民受邀赴京參加《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首映式。張新民介紹到,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播出了汕頭的紫菜、糖蔥薄餅、燻鴨等美食,而在第二季中,汕頭的西天巷蠔烙以及澄海區蓮下鎮的銀屏蠔烙將現身其中。
  • 潮汕這道聞名海外的蠔烙,真的有傳聞中那麼好吃嗎?
    小編今天要分享的美食是蠔烙,首先蠔烙並不是潮汕的特產,雖然蠔烙在潮汕民間久負盛名。早在清代末年,放眼潮汕整個城鎮,我們就可以隨處可見的專門製作蠔烙的小攤位。潮汕的蠔烙真正打出品牌效應是在民國的初年,在當時,潮汕各地都有知名的蠔烙店。
  • 蠔烙也飄香
    香煎蠔烙是沿海各地一個小吃品,不單潮汕有,福建沿海各地,臺灣,香港,澳門也有,有的地方稱為蠔仔煎,落料和烹製法大致相同。老一輩人說:當年的胡錦興師傅,楊老四師傅,林木坤師傅各自操攤,用厚烙慢煎的方式把蠔烙煎得西天巷一片響亮,以致流傳至今。故此今天的人們一說到蠔烙,都會順嘴說出西天巷蠔烙,可見其影響甚遠。因此我認為西天巷蠔烙的擁有者不是個人,應是大家共同擁有的。
  • 推薦一道美食,吃過的人都喜歡,又香又鮮的潮汕蠔烙!
    潮汕的蠔烙是比較出名的一道美食,受歡迎程度很高。香鮮可口的味道深入人心,吃過的人都喜歡!做蠔烙選蠔很關鍵,不能太大,大概拇指大小比較合適。生蠔清洗乾淨,加入幾大勺地瓜粉和大量的蔥花,攪拌均勻。接著倒入生鴨蛋,如果沒有鴨蛋用雞蛋也行,讓蛋液均勻的散落在蠔烙上,半凝固後翻面把另一面煎出焦脆感即可。出鍋裝盤時可以在盤底墊點生菜,過濾掉多餘的熱油,並撒點香菜點綴提鮮。一般又香又嫩的美味蠔烙就大功告成!吃的時候準備點魚露或者潮汕特色辣椒醬最佳!
  • 大叔教你蚵仔煎,鮮香味美,簡單易做,家人愛吃!
    而這一次,當我來到龍洞,才真正了解到——什麼叫蚵仔煎!蚵仔煎怎麼讀?蚵仔煎,(閩南語讀做-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蚵仔和蠔是一個東西嗎?蠔不只有一個名字,百度百科裡這樣解釋:牡蠣,又稱蠔、生蠔(粵語地區)、蚵仔(閩南語系地區),別稱海蠣子、蠣黃、蠔白、青蚵、牡蛤、蠣蛤、硴等。
  • 潮汕蠔仔烙,很多人把「蛋」放錯了,這樣做才正宗
    多年前一部電視《轉角遇到愛》中的蚵仔煎讓人看著就眼饞,隔著屏幕就覺得香。金黃色的蚵仔煎還冒著油泡,著實讓人流口水,特別是雞蛋的香味隔著屏幕真的能味道一股清香味。多年後偶爾的機會到了潮汕,發現在潮汕街頭的蠔仔烙和電視裡的蚵仔煎是多麼的相似,所有的饞蟲一下湧上心頭,當場要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