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在第二集裡介紹了汕頭的「蠔烙」,這讓汕頭人很高興,因為在第一季裡,這部專題片就介紹了「峽山燻鴨」「打紫菜」「糖蔥薄餅」等地方美食,讓這些食物名聲大噪。如今信息發達的時代,能通過更高的輿論信息平臺來推廣地方的物產,當然是好事一樁。
小小的蠔烙還是有很多話題的,它的發展史也能帶給人們很多的思考。
首先,蠔烙並非汕頭所特有。蠔烙是潮汕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在清代末年,潮汕各城鎮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而真正形成品牌效應的則在民國初年,當時,無論汕頭潮州揭陽,當地都有知名的蠔烙店。
汕頭最出名的是安平路漳潮會館(俗稱老會館)左旁,幾攤賣蠔烙的小吃店,由於製作精工,故有「老會館蠔烙」的盛名,後又有西天巷蠔烙聲名鵲起。潮州府城則有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當時名噪潮州地區。另外,在抗日戰爭前,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兩個蠔烙攤,據說他們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也曾聞名府城。現在落戶汕頭的「榕香蠔烙」則源於揭陽榕城,上世紀30年代就已在榕城進賢門擺攤煎蠔烙。
可見,人的遷徙帶動了食物製作工藝的流傳。
其次,潮汕地區最著名的「西天巷蠔烙」並非某一店家的品牌,而是集體創造的效應,猶如今天的潮州「官塘牛肉」「金鴻路海鮮」「鹽鴻薄殼」等。據資料顯示,西天巷蠔烙是1930年前後開始經營的,幾家製作蠔烙的攤主相繼在此聚集設點,為了招攬生意,他們不斷創新,努力提高烹製技藝,而這種技藝的競賽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共同打造出了享譽海內外的「西天巷蠔烙」品牌。
競爭並不一定是你死我活,它可以促進共同的發展。而要培養這種不斷地審視自我、比服務比質量比創新的良性競爭意識並不容易,他們的商業信念和誠信意識似乎比現在的生意人要高出不少。對于澄海「銀屏蠔烙」加入車白、花蛤、豆腐魚的創新我舉雙手贊成,傳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合味就行。
再次,蠔烙的用材如今基本一致,但在做法上有些差異。《潮汕民俗大觀》裡介紹:1、先將鮮蠔仔用清水漂洗乾淨,用雪粉水調勻,並將蔥頭切成細粒放入,同時加入味精、魚露攪勻待用。2、用旺火燒熱平鼎有足夠熱度後,加入少許豬油,將蠔仔、粉水混和成漿狀,用匙再調和後下鼎,再把鴨蛋去殼打散淋在上面,加入豬油煎,並配入辣椒醬調味,用鐵勺在鼎裡把蠔烙切斷分塊,再用勺翻轉,四周加入豬油,繼續煎烙,煎至上下兩面酥脆,並呈金黃色,盛入盤即成,並伴上芫荽葉。
特點: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這裡有個順序和火候的問題,就個人而言,我不喜歡上面介紹的這種做法,蠔仔自然要選擇小蠔,而蠔做得太熟了就不好吃了,而且會有渣。個人更傾向於先煎粉底,待熟透後再倒上蠔仔,打上鴨蛋蓋住蠔仔,成型了反轉過來把鴨蛋煎熟即可裝碟,蠔仔要下得多,粉底和鴨蛋有些焦脆而內裡的蠔仔雖外層有些燙嘴但裡面還只是溫熱為最佳。點上灑滿胡椒粉的魚露,那才過癮。
這裡頭還有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煎蠔烙的油要用豬油,潮汕的蠔烙原來還有一個名字叫「厚朥蠔烙」,「厚朥猛火」是製作蠔烙的關鍵;而是上桌是芫荽葉的點綴也少不了,「芫荽疊盤頭」不僅僅是點綴,剛煎好的蠔烙外層溫度很高,芫荽葉可以迅速地吸取熱量而使蠔烙降溫,同時使自已的香味瀰漫出來,這種香味是舌尖味蕾迅速被激發啟動的催化劑。潮汕文教界老前輩楊方笙先生是四川人,曾擔任過金山中學、汕頭教育學院院長,後來對潮汕飲食文化有專門的研究,他曾作《蠔烙》一首:鼎攤蠔烙復煎油,翠綠芫荽撒上頭。何必鮑龍才是味,寒家得此方珍饈。
另外,作為臺灣美食代表之一的「蚵仔煎」與潮汕的「蠔烙」是同一基因的兄弟。蚵仔煎是將韭菜切段和洗淨的蚵仔擱在一起,加入稀釋番薯粉作為粘合劑,入油鍋煎至金黃而成。據民間傳說,它的由來與鄭成功收復臺灣有關。荷蘭軍大敗,鄭成功的部隊一路挺進,荷軍無奈退守的情況下實施堅壁清野,把糧食藏匿起來,鄭軍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不想竟成就了一種美食。當然,傳說往往寄託的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所以,臺灣的物產不少都與鄭成功拉上關係。
從歷史文化方面追尋,比較有根可循的說法是,蚵仔煎是隨著鄭成功大軍和福建、潮汕移民的遷入,而帶入了臺灣本土的。說到底,人的遷徙帶動了文化的交流,包括食物的製作工藝。
突然想起羅大佑唱得一首閩南話民謠:
《青蚵嫂》
別人的阿君是穿西米諾
阮的阿君餵是賣青蚵
人人叫阮青蚵嫂
要呷青蚵餵是免驚無
別人的阿君是緣投仔桑
阮的阿君餵是目睛拖窗
生作美醜是免怨嘆
人說醜ㄤ餵是吃未空
別人的阿君住西洋樓
阮的阿君餵是土腳兜
命運好歹是無計較
那是打拼餵是會出頭
「戲夢」正版品牌高級真絲圍巾:國畫藝術與品質生活的完美結合
官方電話:李生13288006545
官方微信:ximenglch
請搜索微信公眾號「ximengsj」關注「戲夢」
倡導休閒生活,傳播潮汕獨特飲食文化和玩樂信息。
讓你的生活活色生香起來!
了解更多潮汕美食、玩樂信息請關注微信訂閱號:玩食潮汕
投稿可發送郵箱:stchenyiq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