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水與火之歌(上)

2021-02-14 廣州交響樂團

今天與後天,與各位分享亨德爾的《皇家焰火音樂》和《水上音樂》。藉此機會,以《水與火之歌》為題,簡單介紹一下亨德爾和歐洲各大家族的趣史。

1685年,亨德爾出生於德國城市哈勒(Halle),出生時,他的父親老亨德爾已經63歲。

老亨德爾的童年,因「三十年戰爭」而嘗盡苦頭。14歲時,他的父親死於瘟疫,之後他開始在理髮店當學徒。20歲時,他娶了比自己大12歲的、哈勒郊區的理髮外科醫生的遺孀,因此,有理髮手藝的他,得以繼承理髮外科醫生這一職業。老亨德爾在這次婚姻,誕下了五個子女。保守的他,讓其中的四個學醫從醫,家族式經營來之不易的事業。

亨德爾是老亨德爾在第二次婚姻所生。年幼的亨德爾展現出音樂天賦,可是年邁的老亨德爾一直反對兒子學習音樂,他甚至不讓家裡擺放樂器,也不讓兒子到擁有樂器的朋友家中串門。這一做法,為後人留下一個勵志故事——亨德爾想方設法找來一臺小鍵琴,把它藏在閣樓,趁家人入睡時自學音樂。

韋廷家族(House of Wettin)的薩克森-魏森費爾斯(Saxe-Weissenfels)大公,是老亨德爾的僱主。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亨德爾的音樂才華,並建議老亨德爾讓兒子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得到貴人指點,老亨德爾妥協了。不過,在支持兒子學習音樂以外,他更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律師或法官。

大學期間,亨德爾開始接觸法學。德國自由派法學家託馬修斯(Christian Thomasius)的理論,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音樂學家保羅·亨利·朗認為,亨德爾後來「移民」英國,就是受到託馬修斯「人的尊嚴、思想的自由、法律的威嚴都應受到尊重」這一思想的影響。

可是,一心嚮往音樂的亨德爾並沒有遵循父親的遺願。他放棄了法律,前往漢堡開展音樂事業。在漢堡,他認識了美蒂奇家族(House of Medici)的一位重要成員。名聲顯赫的美蒂奇家族是藝術的慷慨支持者,因此,1706年,亨德爾得以受邀前往義大利發展。在義大利,他獲得了成功,新創的歌劇《Agrippina》連演了27晚,當地觀眾稱亨德爾為「Il caro Sassone」(親愛的薩克森人)。

亨德爾年少得志,1710年,25歲的他即被漢諾瓦選帝侯格奧爾格一世(Georg I)任命為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當時的漢諾瓦家族(House of Hanover)因為擁有萊布尼茨(哲學家、數學家)、亨德爾、斯蒂法尼(Agostino Steffani,神學家、外交家、作曲家)等文化名人,也備受尊重。

同年,亨德爾第一次前往倫敦,他為倫敦留下了至今還經常上演的歌劇《裡納爾多》(Rinaldo)。歌劇中的詠嘆調「Lascia ch'io pianga」(讓我哭泣)更成為千古名曲。

「讓我哭泣」

就這樣,亨德爾成為了歐洲各大家族「人才大戰」的熱門爭奪對象。

相關焦點

  • 亨德爾:水上音樂
    當他選擇了一種效果,就能讓它產生雷鳴般的震撼——莫扎特《水上音樂》又稱《水樂》或《船歌》,是一部管弦樂組曲,由亨德爾作於1717年。這首曲子是在英國泰晤士河的遊船上演奏的,所以有了「水上音樂」的美名。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水上音樂》,已經不是亨德爾的原作了,而是後來曼徹斯特的哈萊樂團指揮哈蒂爵士,為近代樂隊所改編的樂曲。
  • 亨德爾 《水上音樂》
    ——莫扎特《水上音樂》又稱《水樂》或《船歌》,是一部管弦樂組曲,由亨德爾作於1717年。這首曲子是在英國泰晤士河的遊船上演奏的,所以有了「水上音樂」的美名。現在我們所聽到的《水上音樂》,已經不是亨德爾的原作了,而是後來曼徹斯特的哈萊樂團指揮哈蒂爵士,為近代樂隊所改編的樂曲。當年的手稿已經丟失了,如今最權威的修復版是萊德利希所為。
  • 亨德爾:彌賽亞
    ——亨德爾 亨德爾早年在英國很不得志,不僅自己先後經營的幾家劇院紛紛倒閉,創作的音樂也經常被對手批駁得體無完膚。就在亨德爾最窮困潦倒時,一件事改寫了他的人生。1741年8月21日,亨德爾意外地收到了一個郵包,裡面是一部清唱劇劇詞手稿,作者詹寧斯是清唱劇《索羅》和《以色列人在埃及》的作者。
  • 水與火之歌——間歇泉
    這是鐵王座落定前,冰與火的較量。而地底深處的巖漿翻湧,地表噴出簇淨的清泉,這是在這個神奇的藍色星球中,神秘而壯闊的水與火的共舞——間歇泉。間歇泉是一種相當罕見的現象,它只在地球上少數幾個存在特殊水文地質條件的地方形成。一般來說,所有的間歇泉都位於活火山區附近,地表水與熱巖石接觸的平均深度約為2000米。加壓水的沸騰導致熱液和蒸汽從間歇泉表面噴口噴湧而出,即為間歇泉效應。
  • 亨德爾 | 巴洛克音樂集大成者
    亨德爾被譽為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水上音樂》、《皇家煙火》和《彌賽亞》至今仍然廣為人知。他創作了四首加冕頌歌,其中的牧師扎多克(1727年)是為喬治二世的登基所作,後來在每次英皇加冕時演奏。亨德爾在三十年內作了超過四十部的歌劇。在1960年代,巴洛克音樂及復古風格演奏又開始流行之後,大家又開始對亨德爾的歌劇產生興趣。
  • 巴洛克的光輝:走進亨德爾的器樂創作人生
    國王很自然地被這種特殊的音樂情境所打動,當場赦免了亨德爾的罪過。欣賞:《小奏鳴曲》紮根英國1716年,喬治一世重返漢諾瓦,並將亨德爾也一起帶回去。在此期間,亨德爾為布洛克斯的受難詩配上了音樂,這比巴赫的《約翰受難曲》要早上好幾年。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
  • 亨德爾《水上音樂—小步舞曲、充滿柔情的舞曲、如歌的舞曲》,提高注意力第一百九十四天【每天給孩子聽段古典樂再睡】
  • 【今日聖樂大師】G.F.亨德爾 誕辰336周年
    在亨德爾6歲時無意間發現了家中的古鋼琴,便趁晚上上偷偷去練習。在他7歲時和父親一起去薩克森公爵的宮廷,在那裡他向宮廷樂師學習大鍵琴。後來公爵知道了他的音樂天賦後,便要求他的父親讓他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公爵無意間發現他身為同志的傾向,並帶他一起遨遊世界各地。於是1694年他向聖母教堂的管風琴師學習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
  • 亨德爾和《彌賽亞》的背後故事
    以前或許未對救主「彌賽亞」的真義了解透澈的亨德爾,現在得到了詹氏的幫助,深深體會到「救主」的真實性;而當他感動之餘,流暢的樂筆源源不斷譜出聖樂;當中許多寫作的技巧,實在也是得力於以前不斷寫歌劇的磨練。這又讓我們了解到:基督徒的人生不一定都是順遂的,重要的是能記取「失敗」的經驗,轉眼向上帝重新得力,而後重新起步為他而活。
  • 巴赫的」神性「在亨德爾那裡成了英雄氣概,」塵世之宏偉「是亨德爾的招牌特色.
    創作《彌賽亞》時,亨德爾恍如置身天國。
  • 拜佔庭穹頂下的感恩之夜—— 亨德爾《彌賽亞》合唱祈禱會
    拜佔庭穹頂下的感恩之夜——亨德爾《彌賽亞》合唱祈禱會
  • 水與火之歌——《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
    但是衝浪好手的女主角日菜子卻是個在生活中無法照顧自己的大孩子,蛋包飯怎麼都包不上蛋,冒冒失失,還很倒黴,不是被水澆,就是晚上睡覺時房子著火。但也是由於這場火,日菜子遇到了消防員港,二人迅速進入熱戀,一起唱歌、一起衝浪、一起露營,吃飯時都想牽著手,一切都看似那麼甜蜜美好。
  • 「新教徒的以色列」 ——亨德爾清唱劇中的英國民族宗教意識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英國人是以一個「特殊的宗教共同體」來理解自己的民族身份並構建歷史記憶的,在此意義上,新教之於英國人具有強烈的民族宗教意味。這裡說的「民族宗教」是指英國的泛新教意識形態,不等於英格蘭的「國家教會」安立甘宗,後者只是英國新教派別中的一種。雖然在歷史上安立甘宗曾經與英國的其它新教派別纏鬥不已,但在面對天主教的時候,它們又結為了一個「新教共同體」。
  • 這個人改寫了亨德爾的「彌賽亞」
    在配器方面,莫扎特加入了很多木管樂器的部分,而這些在亨德爾的原作中是沒有的,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像單簧管這種樂器,一直要到莫扎特時代才成為樂隊的常用樂器,自然在亨德爾時代也就不會被使用了。男中音的一首著名詠嘆調「The trumpet shall sound」中的號角部分原本是由亨德爾時期常用的老式自然小號演奏,但是到了莫扎特的版本中,就被他用圓號取代了,音色自然也從非常明亮的 biabia 聲變成了更暖的 bobo 聲……莫扎特還刪掉了一些他覺得意義不大的合唱部分,並且把一首女高音無比無聊的詠嘆調「If God be for us」改成了宣敘調
  • 逆風飛翔 | 亨德爾:愛人啊,不要讓我淚水長流
    於是,1710年冬天亨德爾如願以償,渡過窄窄的英吉利海峽,到達迷霧中的自由之城——倫敦。雨過天晴舊曲新番不久,安妮女王親自將亨德爾請到御前演奏。第一次英國之行的成功,讓亨德爾內心深受觸動,雖然那一年,他不得不返回德國喬治王子的身邊,但是在15個月後,亨德爾再次請假,奔向英國——這一次管它是天王老子,亨德爾打死也不肯回國了。畢竟在這他是受尊重的音樂家,回國就變成寂寞的音樂僕人。
  • 亨德爾十二首大協奏曲簡介
    亨德爾大約作有總數30首大協奏曲,目前經常演奏的除了OP.3的6首外,就是這OP.6的12首和《亞歷山大之宴》協奏曲。
  • 亨德爾器樂作品不像巴赫那樣出名,但很耐聽,尤其這些大協奏曲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儘管不像巴赫的那樣出名,其品質與耐聽性仍可被置於音樂寶庫的前列。特別是亨德爾12首大協奏曲,自誕生之日起從未在樂團保留曲目中消失。巴赫從維瓦爾第那裡借鑑最多,尤其關注維瓦爾第的三樂章(快-慢-快)協奏曲形式。
  •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繹亨德爾經典歌劇《阿爾辛娜》
    聲臨其境」的歌劇你一定不要錯過~ 對於歌唱,我想每一位觀眾都並不陌生,甚至很多朋友還會懷著極大的興趣,叫上三五好友歡聚一堂1600年他創作了《尤麗狄絲》是現存最早的歌劇,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這兩部歌劇已經有了詠嘆調與宣敘調分工,但總體看來並不成熟。 近代歌劇的初始來自於1607年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這也是第一部意義上的近代歌劇,蒙特威爾第運用了相當近代化的管弦樂隊為戲劇配樂,用不諧和音烘託氣氛和展現矛盾。
  • 亨德爾《凱撒在埃及》| 最豪華的巴洛克饕餮大餐
    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曾以埃及為榜樣,而這在某種程度上被看做是必然的歸宿。凱撒來到埃及,亨德爾安排此合唱,用以強調勝利者姿勢和烘託氣氛。聽完「復仇之念在我心燃起」不禁莞爾,莫扎特從前輩作品中吸收養分可以得到佐證,他在《魔笛》中的夜後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就有亨德爾這選段的調調。外人看表象,其實「神童」也是天才本身暗自使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