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樂 靜心聆聽
我曾經是一個園林綠化者。或許和我的職業有關,我一直喜歡樹,尤其是那長得高大魁梧的泡桐樹!
只要到了六月,家鄉的山崗上就會忽現大片大片的形如小喇叭似的花朵,那就是我最喜愛的泡桐花,簡直太美了。
只要到了六月,就能嗅到泡桐花那脈脈的清香。
其實,樹和人一樣,它也有生命,它也要生長繁衍,因此,泡桐樹開花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泡桐樹的花兒開的卻與眾不同,在我們這個水鄉江南,好多樹也開花。
比如,槐樹開花時雖然也很茂密,但槐花的花型不大,遠比不上泡桐花開的大氣張揚;榆錢樹也開花,但榆錢花略顯得細碎矜持,並不像泡桐花那樣開的潑辣而繁華。
袁枚的《苔》一詩裡曰「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安的種子》繪本裡也有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花和孩子一樣,只要努力,都能開出最美的花。
泡桐樹開紫色花,花大,花瓣呈漏鬥狀,煞是壯觀。
泡桐木材可做家具。據說,在日本誰家生了女孩,會在家門口種上一棵泡桐,等到女兒出嫁時,已經成材的泡桐就可以打造成全套的嫁妝家具了。
唐代聶夷中有詩讚曰:「有琴不張弦,眾星列梧桐。須知澹泊聽,聲在無聲中。」幾乎所有出現在古書裡的那些好琴,其木材大都是取自梧桐樹。
每年這個季節到來,公路兩旁的泡桐花就會趕趟似的開著,她跟無花果不一樣,無花果樹是先結果再發葉,而泡桐樹是先開花再生葉,花期也長,足足有一個月呢。
初夏的江南古鎮盡顯著泡桐花的美麗,前來賞花拍花的遊人也絡繹不絕,遠遠地望著這片紫色的花海,心裡格外愉悅,這花開的極好,就像一片片祥雲在山野之中翻騰著,漂浮著,格外的入眼。
每當旖旎的陽光曬熱那一片片花朵,滿樹的泡桐花頓時散發出一股子洗髮香波的味道。
我家住在尹山湖附近,只要推開窗就能看到成片的泡桐樹上那朵朵紫色喇叭花開滿枝椏,嫩嫩的花朵奪人眼球,秀色可餐。
隨著氣溫不斷地升高,泡桐樹的枝葉也開始越發的茂密起來,到了盛夏樹冠就大到了極致,猶如天空中出現的一把巨型遮陽傘,把烈日全部遮擋在外邊,把陰涼毫無保留的留給了我們。
「一月離家歸未得,桐花落盡子規啼。」又到泡桐花盛開的時節,我真想立刻趕回鄉下,去品嘗外婆親手製作的「泡桐花」宴。
我小時候聽外婆說,我們的家境並不富裕,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房前的幾棵高大挺拔的泡桐樹了。
每到泡桐樹開花時節,我和幾個小夥伴兒就會聚在大樹下拾檢起被風吹落的紫色泡桐花兒,輕輕地用嘴吸允著花苞中間粉色的蕊,果真是甜滋滋的,只要深吸一口,那撲鼻的香就會浸染整個面頰。
頑皮的我還時常把花蒂用線連起來嚇唬小夥伴兒,因為連起來的花蒂很像蛇。
這時候,外婆便會找來梯子小心地爬上樹,摘滿一竹籃的泡桐花,用清涼的壓井水洗洗,生了火,將裝滿一鍋的水燒開,再往泡桐花上撒一層乾麵粉,攪拌成糊狀,然後用手揪成一團團小餅散入滾開的鍋裡,再殼上一隻自家裡餵養的草雞蛋,放一點點鹽,在出鍋前切幾段芫荽撒在熱湯裡,若條件允許再滴幾滴香油,一鍋鮮香的泡桐花湯就大功告成了。
外婆做的泡桐羹,味道更是鮮美。紫色的小團團是泡桐花,淡黃色的是雞蛋花,亮亮的是香油漂浮著顏色,芫荽是翠綠色的,滿鍋的香氣直入心脾,真想現在就做一碗鮮香撲鼻的泡桐花,跟大伙兒一起嘗嘗鮮。
泡桐花不但外表俊俏,而且內含豐富的營養。
古代名醫元素和李時珍曾說過:「泡桐樹渾身都是寶。其花朵,乃天地精氣凝聚而成。葉子陽,發生也。花朵陰,成實也。」
泡桐樹花開花謝,年復一年,它跟好多不知名的花一樣,不曾被人們記起,甚至有人無視他的存在,泡桐樹的確是個寶,它的花可以吃,也能入藥,本草綱目上面記載,其功效是清熱解毒,明目養肝,對肺炎,氣管炎,腮腺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有療效。
最大的好處是泡桐果還可以治療高血壓。外婆還說,用泡桐樹上面掉下來的果子和葉子一起煮成水,泡澡,可以去除溼氣和皮膚疾病。
那時候,外婆還用曬乾了的泡桐果籽在鐵鍋裡翻炒熟了給孩子們吃,舅舅的臉上長滿了粉刺豆豆,外婆就掐一把泡桐花在手心裡搓出水往舅舅臉上塗抹,不多久舅舅的臉上就會光滑無痕了。
外婆還將春天的泡桐花摘下來洗淨、晾乾、剁碎,加入各種食材調料,製作成鮮美可口的「梧桐花」醬給左鄰右舍品嘗,外婆的這一做法被當地人傳為佳話,鄉鄰們稱泡桐花為:開在舌尖上的「花」!
後來,我從園林學校畢業才知道泡桐樹可以做家具,用泡桐木做的家具不變型,但是為了保護生態平衡,不許亂砍亂伐已經寫入法律章程。保護樹木人人有責。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一切,感謝泡桐樹帶給我們的諸多健康與美的享受。
• END •
【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每一位作者的文字、圖片版權,因部分文圖來源網絡等各種渠道,無法追溯作者,請主動與我們聯繫,以便奉寄稿酬!同時,歡迎各位作者積極向我們投稿,投稿郵箱:gemaike@126.com
▼
- 往期精選 -
有一種愛叫做轉發朋友圈
文 | 解紅
圖 | 整理於網絡
排版 | 拾味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