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2020-12-26 黛荷翁詩畫

《藝術創作,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作者:黛荷翁(原創)

讀書,不是藝術創作?

竊以為,藝術創作(Artistic Creation)的最終定義,應該是孤獨而另類的所謂藝術家,妄想著會有人跟他一樣懂得或明白,而以自以為是的不同手法和形式,把深淺程度各不相同的所謂對人生、生命或生活的體會、認識、精神積累或思考痕跡,試圖最徹底、最全面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的總和。

所以,藝術創作的全部過程,實質上無非是一個孤獨、驕傲、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精神抑鬱者或瘋子,抑或是一群各自孤獨並永不可相通的靈魂或軀體,試圖以一個所謂藝術創作而來的東西,在孤獨中宣示自己或其群體的也許高端無比、實際無非如此的孤獨或孤獨感受,往往在所謂藝術家之間,充滿互相不理解、相互詆毀或文人相輕,而每一個藝術家,總是自以為是、自我陶醉,並從骨子裡認為他人不對、他人不如自己、自己才是老子天下第一。

至於,藝術的全部意義或作用,也就不會脫離這樣的結論吧:藝術創作的過程和結果,也許會不同程度地表達出不同的高貴、高尚或高傲,並首先在這個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作為藝術家的自己,實質地或最終還是企圖有哪怕一個別人,通過這個藝術成果而能與自己一樣,感到喜歡、欣慰、滿足、深思、啟迪和被認同的那點愉悅或快感。

(讀書隨想,個人文字,歡迎商榷,請勿轉載節錄,附錄黛荷翁創作的繪畫作品,多多鑑賞和批評)

黛荷翁作品選
黛荷翁作品選

相關焦點

  • 藝術攝影創作方法——5個方面
    留法歸國的教師高巖從法國美術學院中關於攝影的教學方式出發,總結出五個具體方面,引出了關於如何進入攝影創作,什麼是攝影創作中的邏輯與方法等話題的探討。我們常說好的作品離不開藝術家真實的生活狀態,所以創作時最先要面對的就是自身存在狀態與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攝影師是在哪一種生活狀態下進行的創作?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是什麼?這兩個問題至關重要。
  • 藝術是包容的,但是什麼樣的藝術,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藝術呢?
    前兩天一個朋友問我,你認為什麼才是「藝術」,你心裡的藝術是什麼樣子的?這一下把我問的有點懵。因為從來沒認真思考過「藝術」。多年以來積累的知識,自我感覺也算勉勉強強踏進了藝術圈,但當這個問題出現的時候,又為答不上來而臉紅。後來我便問自己,藝術是什麼?我心裡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樣的?為此還刻意去搜索了「藝術」這個名詞。很奇怪啊!
  • 從《後窗》「看」的藝術中,試析文學創作中的「代入感」
    而今天,我們就從《後窗》「看」的藝術中,來談談文學創作中的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環節——代入感。01,什麼是「看」的藝術?什麼是代入感?希區柯克曾經說過:「是人都愛偷窺,這是我們的天性!」就像我們觀眾看電影一樣,希區柯克電影裡的角色也會去「看」其他人或事物。而這種「看」,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多表現為「偷窺」的形式。
  • 點意推薦|廖偉宏:享受藝術創作帶來的內心釋放
    另外,我把大家印象中的傳統京劇人物的形象畫,改變並創作成較為童趣的表情樣貌與手勢,巧趣卻不失靈魂,希望能更接地氣地用當代藝術手法去表現和表達我的想法,期盼引起更多人關注和支持中國藝術和中國藝術家的工作。點意國際藝術中心:你一直被稱為「生活藝術家」,創作形式豐富多彩,你是如何選擇不同的創作媒介或創作元素的?你又有哪些藝術語言表現形式上的思考呢?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 谷建芬一生奉獻給藝術,八十多歲高齡仍堅持創作,弟子名揚四海
    眾所周知,在演藝圈裡有很多為藝術奉獻一輩子的人,無論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也撼動不了他們對藝術的追求和信仰,其精神令人尊重和佩服。谷建芬就是其中之一,說起她所創作的作品,可謂是時代的印記,像《燭光裡的媽媽》讓多少聽眾感動的流淚,《歌聲與微笑》又帶給大家多少由衷的快樂,還有《今天是你的生日》引來無數中華兒女的自豪與感動……這一首首動聽的歌曲都是由她作曲,深受人民的敬仰與喜愛。
  • 藝術課堂|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
    本期藝術課堂,我們將通過對貝多芬藝術人生的剖析,採用現場鋼琴教學互動的方式,帶領大家更多地了解貝多芬,了解鋼琴,了解古典音樂,身臨其境地領略貝多芬音樂的迷人魅力。上海音樂學院特聘鋼琴教授曾獲上海市人才基金會特等優秀教師獎歷屆CCTV鋼琴、小提琴決賽評委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基金獎二等獎
  • 曹林 : 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
    在當代,藝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有了廣泛的共鳴。當代藝術家共處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藝術家蔡國強始終持續探索以火藥創作繪畫的藝術手法,並在煙火設計方面進行創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他為2008年奧運會所做的腳印煙火設計。
  • 調氣——中國舞蹈藝術創作理論探索命題之一
    調氣---中國舞蹈藝術創作理論探索命題之一調氣,是舞蹈藝術創作中,協調形體各元素按序和諧動作的舞蹈藝術創作內涵技術和技巧之一。舞蹈語言的詞彙是人的形體元素通過不同的組合和變化構成的。在舞蹈藝術創作中,氣息就是這個「儀器」,舞蹈藝術創作的調氣技術和技巧,就是熟練地操作「儀器」的方法。氣,實際上是一種物質形態。但這種「物質形態」,我們在一般的情況下是看不見的,但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氣息是一種似乎看不見的東西,氣息的調動隱蔽性很強,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儘管氣息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卻是能感覺到的東西。
  • 李硯創作感受 || 近期我找到了在學校讀書時候的狀態和樣子.
    今年是我大學畢業的第七年,我計劃創作100首古詩詞音樂作品
  • 【藝術訪談】陳嘉熙水彩藝術閒談——創作中的中國情結
    陳鍇生(以下簡稱鍇):我看過你在廣州美院畢業展覽的那件創作——《沿途·初見白樺》,印象深刻,因為它迥別於展覽上其他人的水彩畫風格,我一直有個疑問,畫中景色如此平凡,是什麼樣的情感,促使你去完成這張畫的。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促進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知道風格是指語言表達的手法或方式,藉助藝術作品中構圖、色彩、肌理等形式呈現出來。藝術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在創作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
  • 種子的藝術創作(一)
    Oscar:那我們就先把板子打個洞,然後用釘子把牌子釘在木棍上。T:這些辦法都很好哦!我們一起去試試看吧!來到菜園,孩子們發現名字牌可以穿上繩子直接掛在鐵柵欄上,於是果果、小丸子、Kiki、陳樂樂幾位小朋友一起合作掛好了名字牌。 名字牌掛好了,可這麼大一塊的警示牌有什麼辦法可以固定住呢?孩子們展開了討論...
  • 方力鈞:在精神狀態和藝術世界裡,我希望做一隻堅持獨立與自由的野狗
    所以,我們的藝術教育或者藝術創作,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關係,我們經過了長時間最痛苦的學習和積累,卻變成了一個小腳女人,這是一個悲劇。  劉 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你開始畫水,我覺得你找到了一種非常好的表達主題,因為水是最不確定的,它會讓人舒服,也會讓人恐懼。有點像人在現實中的某種狀態,表面越是平和,潛藏的危險就越大。
  • 藝術先鋒丨玩家阿肯格爾當前狀態:中離
    YT攜手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對話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創作者,聽他們講述攝影的故事。在網路遊戲中有個詞叫「中離」,意指那些遊戲才玩到一半,就因為各種緣故而離線的玩家。而這個詞不管是形容藝術家科裡·阿肯格爾(Cory Arcangel)的作品,還是他的創作角度,看起來都還挺合適。
  • 對話落日飛車:我們不常把掙扎赤裸地放在藝術創作裡
    現在的創作很誠實的表達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進入到而立之年,我們的價值觀逐漸地定型,爸媽可能會覺得,你已經來到了30歲,你是不是要對接下來的人生做一些考量,不管是在事業上、生活上、婚姻上,都需要慢慢地定下來。這種逐漸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的過程就慢慢轉化成歌曲上的創作。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臺北是一個比較晚熟的城市,活在裡面的我們也相對晚熟。
  • 傳媒觀察 | 公益廣告創作如何追求藝術審美
    公益廣告的創作追求不能僅停留在公益文本的簡單傳播,應當在追求作品藝術性、審美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審美理想等方面的傳播訴求。因此,如何解決當前公益廣告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到藝術審美追求與傳播效果的統一,從而對我國公益廣告的藝術審美創作提供一些借鑑,顯得尤為重要。
  • 藝術大講堂——現實題材中國芭蕾作品創作
    近年來,我們創作了多部現實題材芭蕾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如何將芭蕾這門源於西方的藝術與我國的民族藝術相結合。
  • 訪談作家兼編劇王小平:「影視創作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開始寫這個故事?這是個缺乏內在合理性的故事,所以我們認為它不具有改編的價值。直到有一日我們突然找到了「三色鐲」這個關鍵的情節道具和出發點,才有了創作的激情。記者:《三色鐲》的創作是先有小說還是先有劇本呢?王小平:先開始有了創作劇本的想法,但劇本推翻了許多次,在這個過程中小說進行的很順利,反而先完成了小說。
  • 「藝術,是一場永不停息的逃逸」~蔣銳藝術創作解析
    藝術,是一場永不停息的逃逸蔣銳藝術創作解析何宇紅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人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精神和意識狀態是怎樣的?得益於網際網路,通過同學群、朋友圈、藝術群、同事群、海外圈....我們或許略知大概,此處不做褒貶。他們中間功成名就的人不在少數,正如在他們少年時期所被期待的那樣,儼然已成國家棟梁,或在各自的行業內成為權威和佼佼者;當然,還有一些人默默無聞,但仍堅實或哪怕虛妄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