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在《拖延心理學2》中寫道,他曾調查全球的2.4萬多人,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會犯拖延症。
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繁忙,很多人都有可能「患上」拖延症,它發作的時候,人們只想世界靜止,忘記所有的催促和任務,而稍有縫隙,它就會爭先恐後地跑進人的身體裡,肆虐不休。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長大後再回首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明日歌》,才體會到其中的「良苦用心」。
明明知道還有一堆事情要做:未完成的作業,待洗的衣服,或者是一本該看的書,該做的運動……但就是停不下刷網頁或者玩遊戲、追劇的步伐,只要沒有deadline,我們好像能拖到地老天荒……然而在拖延的同時還要找理由說服自己:一會就做,明天就做,不急不急……
一天下來,效率低下,晚上躺在床上,譴責自己的不作為,但第二天依然yesterday once more。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和時間。逃避一秒鐘不礙事,一分鐘不礙事,甚至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星期……都不礙事,然而日積月累地逃避當下,慢慢地,就在自己也不知道的情況下,成了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其實,拖延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或許每個人都曾是「受害者」,那究竟為什麼我們在處理一件事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開啟拖延模式呢?
過分嚴謹,總是覺得信息不足,時機不對,等到萬事具備再開始,然後遲遲無法下手,最後一邊責怪自己不早點動手一邊匆忙開始。
覺得自己不如人,不敢公開自己要達成的某個目標,處於認為自己沒能力又不想被人當做沒能力的矛盾狀態。然後拖延,事情完成不了也可以說是時間不足或者太懶,逃避能力原因。
容易被其他事情幹擾主線任務,在學習的時候,被外界龐大的信息量和各種事物吸引,耽擱了學習。
任務艱巨,不確定性高,害怕直面困難,懷揣著不安的心逃避。
能直面拖延症,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並長久地堅持下去,這是另一種生活層面上的英雄主義。那麼,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去應對拖延症呢?
一天結束後,復盤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記錄自己一天拖延的所有事情,特別寫明拖延原因。記錄可以幫我們強化認知,注重長遠發展。
連續地記錄一周,看著蹉跎的時間,我們會下意識分析拖延導致的利弊,強化自我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推著我們必須向前走,或多或少行動起來,改善拖延的情況。
應對拖延症,即刻行動是最好的方法,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我們開始一件事的時候,先倒數五個數,計時結束後停下腦海中所想和正在做的事,立馬投身我們需要完成的事情中。
這個小儀式能增加我們當下的執行性能力,用「即刻行動」的思想去抑制「拖延思維」,對自己的拖延思維說「停止」。
有的時候拖延並不是因為偷懶,而是目標過大無從做起,或是過分追求計劃和過程的完美,先「待東風」,才「備萬事」。
人是有自覺能動性的,明確的目標和最後期限可以激勵個體不斷行動,對於拖延症而言,更要分化拆解任務,使目標更直接、更具有可執行性。
當你在夜幕下的大海中航行,不要想著靠指南針直接到達港灣,因為黑暗中隱藏著暗礁,尋找路途中一個個燈塔才是歸航的最好方案。著眼小事,著眼當下,摒棄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四象限法則認為任務一般分為四種: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不緊急。我們率先完成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但最容易拖延重要不緊急的事,比如讀一本著作,學習一項技能……這種事很重要,完不成又沒有特別大的負面影響,但恰恰是這種事對我們成長發展的影響最大。
我們可以以周為單位,對當周所有的任務進行分級,強制自己至少完成一個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分清主次、突擊重點,可以減少拖延症對我們帶來的不良影響。
處在拖延狀態的我們或沉迷於歡愉或憧憬於未來,卻往往忽略了握在自己手上的這一秒。一秒那麼短,卻是這世界上唯一真真正正、沒有半分摻水分地掌握在我們手裡的東西。它轉瞬即逝,卻也舉足輕重地決定了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
逃避現實、渾渾噩噩是一輩子,活在當下、掙扎向前也是一輩子。結果怎麼樣,誰也不能未卜先知,但求無愧於心、對得起自己――順風順水也好,逆水行舟也罷,都得坦坦蕩蕩。
那些知道自己一定會不甘心,正掙扎在拖延症苦海中的人,請停止自我懊惱,最好就馬上洗乾淨臉,即刻行動。任何時候,都不會後悔,不會焦慮,不會覺得自己浪費了生命,那就是對得起自己的活法。
編輯 | 陸燦
部分來源 | 知乎
圖片 | 堆糖 小紅書
封面 | 王思慧
審核 | 高亞萍 陳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