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來是不生不滅的!

2021-02-08 一生念阿彌陀佛




































































































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免費訂閱!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性是什麼?真心,本性。第一句話說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是沒想到,沒想到我們的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永遠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今天地球上染汙多,物質的染汙、精神的染汙、大自然的染汙,全染汙了。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現象,永遠清淨。第二個,「本不生滅」。我們這個世界你所看到的全是生滅法,人、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不是生滅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什麼組成的?細胞。有多少個細胞?大概有六十兆個,有六十兆個細胞。這六十兆個細胞壽命不一樣,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它在新陳代謝。換句話說,每一天有很多細胞死了,隨著我們身體排洩了,毛細孔排洩的,大小便溺排洩的,那是什麼?死的細胞。我們吃下去的東西營養,又生了新的細胞,新的細胞代替了死的細胞。換句話說,昨天的身體跟今天不是一個身體。每二十四小時,就是一晝夜,新陳代謝多少個細胞?七千億,每一天有七千億的細胞換了,舊的換成新的。每一天的身體都不一樣,不能算是同一個身體。如果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觀念是這種看法,你就曉得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什麼是我?我,佛說的不生不滅。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把我找到了,我原來是不生不滅的。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在此, 我祈願,今生今世所有眾生都能聽聞佛法,離苦得樂!



如果您是佛子,請給更多的人看看...在新的一年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自己和家人積福!


願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每天在線恭看淨空老法師講經,共修《無量壽經》,20:10全球同步念佛


相關焦點

  • 真心不生不滅
    我們要認識,「善惡變化,追逐所生」,親朋好友在六道輪迴裡頭,來生再遇到,會遇到,遇到不認識。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心經,這一篇我們介紹的是三句非常重要的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聞名,也是最早跟隨佛的弟子之一,他是婆羅門出身,原來修行的是外道,後來因緣具足後跟隨世尊出家,而且連他下面的那些弟子們也一併皈依了。
  • 《心經》解讀之三:「不生不滅」...(有聲)
    但是,不論比較粗糙的有念靈知心,還是比較細膩的離念靈知心,都是意識心的所行境界,不離意識。而且意識的心行會隨著所面對的境界經常改變心意,所以祂有時所顯現的是清淨的一面,譬如鋪橋造路為眾生付出等等;有時顯現的是不清淨、有染汙的一面,譬如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時,就會發起脾氣來;不是從本以來就清淨、沒有任何染汙的真心。
  • 滅相不滅的真相
    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須菩提!於意云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甚深不?」「世尊!是如甚深。」「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即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中道之理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中道之理
  • 三魂七魄與靈魂不滅(有聲)
    這些外道有的有可能有陰眼,有的有可能有天眼,看到眾生死的時候有一個中陰身出生出來了,就認為說有一個靈魂從身體出生出來,認為說這個中陰身是在我們身體裡面不滅的一個本體,所以出生了這個身體出來。但是這個中陰身其實他還是一個五陰身,他是依止著前一世的滅掉的這個五陰身所出生的這個中陰身,再加上你的如來藏的功能,再加上你的業種----分段生死的業種未斷,所以所出生的一個中陰身。
  •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今日我一個人在值夜班,翻看了空間裡所有的照片。看完後,我頗有感慨,曾經那麼多同學,如今都去哪裡了?以前關係那麼好,現在怎麼都沒有了聯繫?說實話,看完空間裡的照片後,我十分懷念過去的時光,十分懷念那些同學,如果那些同學現在都在該多好啊!
  • 能量守恆不滅
    ☆當一份工作做久了,人生也開始迷茫了 對話者A :我昨天和同事談起了工作的事情來,我說自己老是處理那些瑣雜的事情,連打一個螺絲都要一個月時間去搞。我也向同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同事就說我,「那怎麼還不離開,浪費青春!」
  • 從一個念頭的生起到一個念頭的消失,在生滅中體會佛性
    「不苦不樂受」就是指心念的生滅,是行陰,它還是空、還是虛妄的。行,就是想念、遷流,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佛經告訴我們,「受如水泡」,感受就像水泡一樣,一下就破掉了,不是實在的。「想如陽焰」,什麼是「陽焰」?
  •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裡面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本不生滅的圓滿佛性;萬事萬物本來不存在著有相和無相、生跟滅、清淨和染汙。但是我們活在這世界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分別、計較、恐懼和掛礙。事物本來如此,但為什麼我們會糾結出那麼多事情出來呢?這個人說我,那個人說我,我就會很不開心。今天跟某一個人一語不符,就會生起無限的煩惱。
  • 眾生妄想有實在的我和愛我的人,而不知有生滅而生憎愛,沉迷五欲
    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為你解說。」當時,清淨慧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說法。「善男子,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說的五種性,因隨緣而起,所以說是『性有』;又隨緣而起不是實有,所以無處取、無所證。在真如實相中,實則沒有菩薩和眾生可言。這是為什麼呢?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的,因為幻化的都將消亡,也就沒有可用以取證的。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不異,就是沒有差別的意思。空,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也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斷滅空是指把色相消滅之後稱為空,像人一死就沒有了。我們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的空。指一切的宇宙的物質現相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組合、因緣而和合,所以說它沒有自性的空。
  • 佛陀的智慧(九)大龍說禪 42在不同的心識層面會有各自不共的生命現象,生滅的背後是不生不滅的一心跟你是一體的,這就是佛的智慧
    再過幾十年我們肯定都不在了,我們的孩子還會繼續修學。這是一個客觀規律,連化身佛都躲不過,在不同的心識層面會有各自不共的生命現象。但生滅的背後是不生不滅的一心,一心跟你是一體的,這就是佛的智慧,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印度教講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合和,佛在《入楞伽經》講人身是諸識聚。我們的認知一定要轉過來,佛講《無量壽經》時,聞法排在第一位的是善思維菩薩,排在第二位的是善辯才菩薩,菩薩排位不是無緣無故的。
  • 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各種條件匯合起來成了這個事物,這個條件會聚合,也會離散,「緣匯則生,緣離則滅,萬事萬物,無不如此」。這個道理我知道的挺早的,理論上來說,我也能接受,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常駐不變的事物,「諸行無常,是生滅發」。我以為我知道了生生滅滅就是懂得了「緣起性空」,其實沒怎麼懂,什麼時候懂的?不是邏輯上的理解。
  •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要學會觀照心念,將來就不感這些果
    集就是因,過去生中身口意造作種種善行、惡行,善惡業夾雜,今生就感善惡夾雜的果,業果現前就要受苦樂之報。眾生始終在迷惑顛倒中,如果不知道苦,也無法發心修行,斷除所造的惡因。例如,生病時才知道苦,等病一好,就把病苦忘記,昨天還在生病,今天病好,後天就去吃喝玩樂了。
  • 晚年的蘇東坡 追求道家的長生不死 追求佛家的不生不滅
    對於世間種種不公的憤慨,已然消散,已經不再在意,轉而探索精神世界,追求道家的長生不死,追求佛家的不生不滅。古圖這是個小故事,古時洛陽有一男子,不慎落入絕谷,難以逃離甚是焦急,不知何以為生,但谷中也有許多小動物,尤其是青蛙和蛇。
  •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 《鬼怪》——因為你我想延續這不滅的永生
    因為你,我可以結束這不滅的永生。因為你,我想要延續這不滅的永生。神啊,對我們是不是,太殘忍了呢。「有那種事: 一件奇怪又美好的事情」和你一起住的,只有你是人我可是鬼怪新娘啊,19年裡什麼都見過了所以啊一切都很奇怪,但是,無比美好 「真在生死關頭,我能感應到她的
  • 心裡的想法,像水泡一樣忽生忽滅,你想抓住它是不可能的事
    心裡的想法,像水泡一樣忽生忽滅,你想抓住其中的一個水泡,讓它不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世界上最容易變的就是人心。人心最容易變,愛情也就最容易變。像情侶之間,一個男孩問一個女孩:你愛我不愛?女孩說:我愛。明天再問的時候,女孩說:我不愛。男孩就問,你昨天說愛我,今天怎麼不愛了?女孩說: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這個女孩很明白,昨天的某一個瞬間,她固然是愛他的。結果這個瞬間過去之後,她的心思變了,就不愛了。有愛的心思時,當然愛你;心思變了的時候,當然不愛你。你怎麼能要求她的心思一定不能改變呢?
  • 吃水果「不生溼熱、不生寒涼」指南
    我天生不愛吃甜,水果在內。從不貪食,打小就知道淺嘗輒止。後來懂了點中醫才悟出來, 我是從小就容易溼熱,先天體質溼熱的人,會討厭吃甜味或者太甜的東西。小孩子貪嘴,我兒子就特愛吃水果。去年夏天感冒後半個月,他每到半夜都會咳嗽幾聲,我判斷是肺寒未清,又夾雜一點寒痰,試了給他喝陳皮姜水、黨參姜水、小柴胡,幾乎都有效,喝完當晚就不咳,但只要不喝,第二天肯定又會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