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釣:嘗試一次就欲罷不能
海釣被譽為「海上高爾夫」,與高爾夫、馬術和網球共列入「四大貴族」運動,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每當天氣晴朗,風平浪靜,就有這樣一群人,穿上一身防水衣,一手拿著釣魚竿,一手拎著保溫箱,三五成群嬉笑著駕船出海。他們愛釣魚、會釣魚,出海釣魚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愛好,這群人就被稱作「海釣人」。近日,早報記者探訪島城海釣愛好者群體,他們從相識交流到結伴出海,雖然年齡職業各不相同,卻因海釣相聚一堂,共同在投餌垂釣間享受著釣魚的樂趣。「能夠親自出海釣魚,再親手做出來給家人吃,這種滿足感是在別處享受不到的。」釣友們笑著說道。
探訪
出海釣友滿載而歸
11月30日下午2時許,在銀海大世界碼頭,一艘艘釣魚艇整齊地停靠在岸邊。不一會兒,一條從五丁礁回來的釣魚艇吸引了記者的眼球。伴隨著釣魚艇慢慢靠港,六七個釣友依次上岸,相互展示著自己的收穫成果,臉上露出陣陣喜悅。「今天收穫還不錯,鱸魚釣得最多。 」一上岸,釣友王先生就打開手裡的魚箱,向記者展示道。只見七八條鱸魚緊緊地挨在一起,不時甩動著尾巴,每條約有4斤重。 「這個季節就屬鱸魚最多最好釣,等過段時間天再冷些,能釣的魚種還會多,比如黃魚和鱈魚等,到那時候出海就更熱鬧了。 」王先生興奮地說道。
「我們這群人互相都有聯繫,每次只要一定下日子,基本大家就會一起出海釣魚。 」王先生介紹說,朋友圈裡有很多擁有豐富經驗的海釣人,像他自己就釣了10多年。每次出海前,大家總是會提前交流需要準備的裝備,出海回來後,還會共同曬曬成果,分享下經驗。
旁邊正在清洗漁具的侯先生也表示很滿意今天的收穫。 「這次的鱸魚還不錯,個頭也挺大。 」侯先生說,每次出海釣魚拿著魚獲回家,心裡都很開心。除了享受釣魚的樂趣外,還能吃到親手釣到的新鮮魚,這種感覺很有成就感。 「釣上來的魚大多自己就吃了,多的時候,還會分給朋友和鄰居,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很熱鬧。」侯先生說,現在只要有時間,趕上任何一個出海釣魚的機會,他都會參加。
在談話期間,又有三五個釣友拖著保溫箱迎面走來。打開魚箱一看,不少釣友的箱子接近「爆箱」。「今天算是最近釣得最多的一次了,有黑頭和鱸魚,挺滿意的。 」釣友魏先生笑著說道,等著看看天氣情況,過幾天再叫上朋友接著來釣。魏先生告訴記者,釣友們釣上來的魚大多是自己家人分享,很少會拿到市場去賣,大家享受的就是從釣魚到吃自己釣到魚的過程。再加上釣上來的魚格外鮮,數量多的時候就會分給親朋好友,現在也成了一種特別的送禮佳品了。
講述1
海釣感覺令人著迷
提起海釣,這群海釣人總是有著說不完的話。在他們海釣的經歷中,聽到最多的就是那句:出海一次就會上癮。剛剛從大公島海域回來的船長王濤告訴記者,他接觸海釣已經有10多年了,在他心裡,出海釣魚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從小就看著大人在岸邊釣魚,不知不覺就受到了影響。 」王濤回憶道,自己從4歲起,就經常跟長輩去河邊或者岸邊釣魚。那時別的孩子大多喜歡跑跳打鬧,可自己就喜歡安靜地坐在岸邊,靜靜等著魚兒上鉤,有時候一坐就是一下午。等到長大些,他就開始約著鄰居去釣魚,拿著魚竿和水桶在岸邊坐一天。後來身邊出現了出海釣魚的人,他覺得很新鮮就跟著去了一次。
「第一次出海就感覺真的太不一樣了。 」王濤回憶道,當看著船緩緩行駛離港,船尾翻騰出陣陣白浪花,視野中的岸邊越來越遠,心情不由得激動起來,對接下來的釣魚之旅也滿是期待。 「到了適合海釣的區域後,四周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海,把魚竿投入海中,誰也不知道會釣到什麼魚。 」王濤說,在等待中享受的就是對大海未知的樂趣,而當手中的魚竿有陣陣回應,感覺有大魚上鉤時,這時就要有足夠的體力和耐力,享受跟魚兒較量的刺激感。 「如果哪次遇到個重量級的魚,把它釣上岸來的那一刻別提有多激動了。 」王濤笑著說道,這種出海釣魚的感覺體驗一次就知道了,真的太令人著迷。
對海釣的「上癮」,也讓像王濤一樣的海釣人每次出海的距離越來越遠。王濤介紹說,每一次去新的海域釣魚,他和釣友們就會很興奮,總是會帶上最全的裝備,生怕錯過釣上大魚和稀奇魚種的機會。現在,王濤不僅自己研究海釣,出海釣魚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他還考出了遊艇證並買了船。
講述2
因「漁」相識成為朋友
雖然這群海釣人的年齡職業各不相同,但因為海釣讓他們互相認識並成為朋友。家住市北區的賀先生就是青島釣友中的一員。他回憶道,從小時候放學後和朋友們在岸邊玩耍,親自動手製作簡單的魚鉤、魚餌去釣魚,到長大後接觸到海釣,帶上專業設備去釣魚,不知不覺間自己的「釣魚生涯」已經有30年了。「小時候就是圖個好玩,偶爾運氣好釣上幾條魚拿回家,心裡就很開心。 」賀先生笑著回憶說,後來畢業上了班,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了海釣。「記得第一次出海釣魚時,完全沒經驗,花了200多塊錢買了魚竿和魚輪就去了。 」賀先生介紹說,當時去了團島附近,沒想到第一次出海就釣上來將近一斤重的黃魚和黑頭魚,心裡別提多激動了,後來自己也就經常跟著出海釣魚了。
「出海釣魚光靠喜歡還不夠,想要釣得好,就得找人帶著。 」賀先生說,為了向經驗豐富的海釣前輩學習,他自己通過打聽加入了好多個海釣群,結識了很多海釣愛好者。「這些群裡大多都有六七十人,最大的有50多歲,最小的只有20多歲。」賀先生說,只要提起出海釣魚,群裡一下子就會熱鬧起來。比如趕上天氣好,就會有人在群裡發起組隊,約定時間和地點,現在基本上每個月就會組織一兩次。出海釣魚有時候可能「空軍」,就是漁獲不好,但釣友們不會氣餒,會期待下次的「爆箱」而歸。
開始海釣後,賀先生就會研究出海的天氣,在他的手機上有很多關於釣魚的軟體。「用得最多的就是『漁獲』,在這上面既能看到別人分享的經驗,還能分析天氣是否適合出海。」賀先生說,時間久了,他也會把總結的經驗分享給其他釣友,慢慢地大家就成了朋友。沒事的時候,三五個住得近的釣友一起相聚吃個飯,聊聊海釣,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講述3
釣法不一魚種不同
有著20多年海釣經驗的林元告訴記者,一般船釣屬於入門級,既簡單也最直接,受到大部分釣友喜歡。隨著對海釣的深入研究,現在越來越多經驗豐富的海釣人更加喜歡磯釣和路亞釣。「這兩個釣法比較難,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鑽研,很有挑戰性。 」林元介紹說,路亞釣是利用假假在水面上小幅度跳動來挑逗魚,大大增加了海釣的樂趣。 「這種方法可能一天釣上來的漁獲並不多,但是釣的過程很有意思。 」林元說,路亞釣法還能釣上來許多稀奇和兇猛的魚種,比如鱤魚、黃鰤、黑鯛等。
林元介紹,這些年島城也很流行磯釣,很多釣友還釣到了石鯛、牙片、真鯛等不常見魚種。「磯釣就是靠巖石或礁石灘釣魚,這種方式十分講究水流,有大『流』才會有大魚。 」林元說道,絕大部分魚是逆流覓食,有流水就會帶動食物,方便魚兒縮短捕食路徑。再加上有水流時,水中含氧量也較高,魚兒活動密集。 「因為每個島『流水』都不一樣,所以魚的位置也不一樣。釣友們往往要憑經驗觀察水流方向及變化,才能釣到更多的魚。 」林元說道,比如朝連島磯釣季節一般要從夏末開始,一直可以釣到元旦前後,是島城秋冬磯釣時間最長的海島之一。
「能用不同的釣法釣上稀奇的魚,哪怕一天只釣上一條也值得。 」林元笑著說道,拿石鯛來說,這種魚一般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溫、亞熱帶水域,有著強壯的牙齒和鳥喙般的口部,可以輕鬆將海螺、蚌類、海膽等咬碎吞食,好奇心強也很聰明。 「磯釣石鯛難度高,而且很稀有,被大家稱為『夢幻之魚』。 」林元說,這種魚最大體長可達80釐米,普通的魚線遇到這種魚可能會被瞬間切線,一般會建議釣友們使用鋼絲前導線。
新聞延伸
以賽會友保護海洋
近年來,隨著海釣人群的不斷增加,除了業餘愛好的海釣人之外,還出現了許多技術水平較高的專業海釣人,他們喜歡鑽研海釣技術,熱衷追逐當下最流行的海釣方法。今年9月,青島海釣聯盟第四屆「航銘海釣」杯路亞大賽在朝連島海域舉行,吸引了全國眾多的專業海釣人齊聚島城。據了解,本次大賽共有11支代表隊伍參賽,並通過線上直播方式吸引數萬人在線觀看。
「現在喜歡海釣的人越來越多,通過舉辦這樣的海釣大賽,會讓更多的專業海釣人來到青島,方便彼此之間切磋交流。」青島航銘海釣俱樂部負責人孫源說道,為了參賽,許多人會提前一兩個月進行團隊練習,熟悉比賽流程。孫源告訴記者,今年大賽採用船釣路亞釣法,講究竿、餌、輪的綜合操作,難度有所提升。比賽按照每支隊伍有效魚種的最大5尾總重記成績,最終獲得冠軍的隊伍釣上來的最大單尾達7斤多重,總重達到了25斤多。
孫源介紹,通過每年舉辦大賽,一方面希望不斷提升海釣人的技術,及時了解當下流行的釣法,吸引大家加入海釣大家庭,有利於在青島、山東乃至全國範圍內逐步推廣海釣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大賽可以呼籲大家關注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共同保護海洋資源。 「大賽有明確規定,釣友們在比賽中釣到30釐米以下魚種,必須當場放生。」孫源介紹,海釣是一項放鬆身心的休閒活動,無論是業餘愛好者,還是專業海釣人,要肩負起共同保護海洋環境的責任,讓後代人仍有魚可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