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希臘特約記者 梁曼瑜
提起「希臘酸奶」大家並不陌生,一些國內品牌稱自己是「希臘酸奶」。希臘酸奶在國際上大賣卻讓希臘政府很煩惱,原因在於產品雖使用自家名號,但卻由別人家製造。最新一起「酸奶糾紛」的對手是捷克,希臘當局向歐盟投訴捷克企業「仿製希臘酸奶」,歐盟這次站到了希臘一邊,下令捷克不能再使用「希臘」這個詞來標識生產的酸奶。
「希臘酸奶」用刀切
事實上,不在希臘本土,卻想沾上「希臘」二字的酸奶生產商多不勝數。由於「正宗希臘酸奶」和「希臘風格酸奶」之間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界限,加上「希臘酸奶」還沒有像「菲達乾酪」那樣擁有「地理標示保護標誌」,這些原因導致不少國家的企業「鑽空子」仿製這種希臘特色產品,令消費者誤以為自己真的在品嘗希臘食品。
希臘農業部長阿拉科維奇斯日前稱,希臘酸奶將很快獲得歐盟頒發的「地理標示保護標誌」,在未來,希臘政府會更加嚴格地保護希臘產品的聲譽,以保障希臘農民和出口商。
標榜成「希臘酸奶」容易,但製造真正的希臘酸奶卻不簡單。希臘酸奶的製作原料和工藝要求十分嚴格,使用什麼牛奶,水分含量等都有嚴格標準。簡單地說,希臘酸奶是將牛奶進行高度濃縮的產物,用特殊的過濾網,把酸奶的水、一部分乳酸、乳糖和乳糖被乳酸菌分解的產物等過濾掉,一般1000克牛奶只可以得到300克左右的希臘酸奶。
真正的希臘酸奶非常濃稠,像奶酪一樣呈塊狀型,甚至可以用刀切,因此希臘人食用酸奶時通常使用勺子來「挖」。希臘酸奶的口感醇厚,有點像奶油,也有點像奶酪,酸奶本身沒什麼甜味,只是奶香中帶酸味。曾經品嘗過中國酸奶的希臘人克裡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用吸管「喝酸奶」感到非常驚訝,他直言,那並不是自己理解中的酸奶,而更像是酸奶飲料。
此前,希臘駐上海總領事館官方微信還發文稱,中國超市裡大部分打著「希臘酸奶」旗號的產品和希臘並沒有關係,不僅不是產自希臘,其味道和質地同真正的希臘酸奶差很多。
希臘酸奶用大桶裝
希臘酸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據記載,在希臘東北部過著遊牧生活的色雷斯人身上常常背著灌滿了羊奶的皮囊去放牧。由於外部氣溫,再加上人體溫等的作用,皮囊中的羊奶常常變酸,而且變成渣狀。當他們要喝時,常把皮囊中的奶倒入煮過的奶中,煮過的奶也會變酸,色雷斯人很喜歡喝這種早期的酸奶。後來,酸奶技術被古希臘人傳到了歐洲其他地方。
到了今天,酸奶在希臘餐桌上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希臘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酸奶,他們喜歡用酸奶做菜、涼拌色拉、烤肉、蘸麵包、做甜品等,還會作為零食食用。因此很多希臘廠家對希臘酸奶自帶的光環十分有信心,產品也只是偶爾在電視或者雜誌廣告中露面。總的來說,希臘酸奶廠家在宣傳上的投放並不多。
作為酸奶消費大國,希臘超市一般都會有一整列的冷藏貨架擺放數十種品牌的酸奶(如圖),從全脫脂、2%、5%、10%脂肪到全脂,可以滿足所有體質人士的需求。而希臘人購買酸奶時也顯得十分豪氣,除了可供一次性食用的盒裝酸奶外,希臘家庭更喜歡購買按公斤計算的桶裝酸奶。吃量大的家庭可以到奶酪專賣店,請店員把酸奶裝滿一個像油漆桶那樣大的塑料容器。
希臘人吃多了原味酸奶覺得單調,於是近年來興起了一種「凍酸奶」的吃法,以普通酸奶為基礎,店鋪裡再陳列上百種糖果、巧克力、新鮮水果、果脯、果醬、果仁、蜂蜜、糖漿等配料,讓食客自助選擇搭配。即使在經濟危機期間,「凍酸奶」店鋪在希臘各大城鎮也越開越多,成為傳統產業創新進取的典範。
扔酸奶是傳統
吃,是希臘人購買酸奶的最重要用途。但除此之外,扔,也是希臘人買酸奶的原因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希臘人就養成一個習慣,遇到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就扔酸奶。因為這種全民舉動,希臘詞典裡還新增了一個專門的名詞「雅烏託馬」,意思是將一塊酸奶打到對方的臉上。
雖然用希臘酸奶扔過去並不會使人身體受傷,但這種做法帶有強烈侮辱性,因此希臘政府1958年通過一項法律對此明令禁止。但1983年希臘政府又將這項法令取消。此後幾十年,「變乖了」的希臘人已經不再扔酸奶,而回歸正途將其用於飲食。
世事無常,在過去幾年,希臘因為債務危機而不得不實施緊縮政策,憤怒的希臘人又一次想起了這個傳統習慣,眾多政客已經在公開場合被示威者扔酸奶。但到底為什麼要選擇扔酸奶而不選擇其它物品呢?希臘學者沃尼利斯專門研究了這種政治現象。他解釋稱,在希臘,餐飲是基於分享、汲取和交換的傳統社會活動,而酸奶是典型的希臘標誌性食物,同時還體現了農民和老百姓的階級身份,因此,扔酸奶這種行為鮮明地反映了抗議者對希臘政客的譴責和嘲笑。▲